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與發(fā)展

1、制定“非遺”產業(yè)化發(fā)展規(guī)劃。

對于需要進行市場化開發(fā)的“非遺”項目,要進行合理規(guī)劃、科學布局,實現產業(yè)聚集化發(fā)展,謀求“非遺”項目規(guī)模經濟效應的產生,避免分散、零散、封閉式布局以及資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規(guī)模不經濟。

要建設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文化產業(yè)基地,選擇“非遺”項目聚集能力較強、文化底蘊深厚、具有一定產業(yè)發(fā)展基礎、具有良好營銷環(huán)境的地區(qū),作為“非遺”項目產業(yè)發(fā)展基地。

2、在法律框架內定位“非遺”產業(yè)化。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各有特色,對其實施產業(yè)化經營需要法律調整的重點和手段各不相同。就整體而言,應以公法為主、私法為輔。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由于現代社會的深刻變革和工業(yè)化生產方式的不斷更新,大量手工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被失傳的境地。保存這些承載著我們祖先高超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獨特的文化技能,就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工作。因此,政府應在規(guī)劃、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對“非遺”這種弱勢文化形態(tài)的扶持,體現政府的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

4、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技術。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生命力,是其實現產業(yè)化的重要基礎。我國應該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充分利用全球化和數字技術帶來的優(yōu)勢,以強有力的數字化手段保護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交往中的話語權。

例如,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配以電視制作、動漫設計、軟件開發(fā)等,讓其經濟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fā)。

5、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yè)化經營的服務平臺。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yè)化的市場主體是文化企業(yè)。為保障“非遺”產業(yè)化的有效開展,需要進一步深化文化企業(yè)改革,使之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發(fā)展、自我約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

要大力扶持能夠深刻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增強文化吸引力的項目,通過產業(yè)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潛能的開發(fā),并逐步將文化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從根本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xù),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tǒng)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鞒校骸 ∈紫?,當在立法中確立傳承人的法定地位,明確傳承人的評選認定程序,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具有代表性的專家委員會評定機制,以期建立全國性傳承人名錄。其中,需要厘定代表性傳承人與一般傳承人及與所在社群的關系;在家族傳承關系中厘定長門長子與技術優(yōu)秀者之間的關系;尤其要厘定民間、專家評審與政府認定之間的程序關系。  其次,應對傳承人的權利和義務做出細密的規(guī)范,建立責任機制。據介紹,現在每年給每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萬元,每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8000元,“在某些地方,該款項存在被挪用的情況”。其實可以像河北蔚縣那樣,用規(guī)?;募艏埰髽I(yè)逐步取代以家庭為單位的手工作坊,維持傳承人的生活和再傳承的經濟基礎。也可建立民間基金組織,提供物質后援?! ≡俅?,建立或完善經濟保障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包括為傳? ?活動提供必要場所、授予榮譽稱號、利用公共傳媒宣傳、展示和交流、促進國際國內交流等,尤當明確通過學校教育培養(yǎng)傳習人。既可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福州的南音、海南的瓊劇等等納入中小學鄉(xiāng)土教材,亦可列入高等教育的范疇?! ”Wo:  一要開展普查工作、認定和登記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huán)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及時向社會公布普查結果。  二要采取有效措施,抓緊征集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和資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博物館或展示中心。

Hash:b921f9169b20c33d6907776fd4b17866d0cb2cdc

聲明:此文由 鏈世界-開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