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歷史背景?

水滸傳的歷史背景是流民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故事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間,元雜劇里出現(xiàn)了很多水滸故事,章回體的長篇小說定型于明代。

《水滸傳》里的一百單八將,很多人武藝高強、有俠氣,講義氣,比如倒拔垂楊柳的魯智深,為朋友拼命的石秀?!端疂G傳》又是俗文學,所以往往被看成武俠小說。但我覺得不能這么劃分,因為《水滸傳》的氣質不是武俠精神。描述一個東西,要通過分辨它不是什么,輪廓才會清晰。

《水滸傳》和梁山好漢的來歷《水滸傳》的故事你大概知道,不需要我復述,我們大體回顧一下結構脈絡就行:《水滸傳》的前70回可以分成8個連環(huán)故事,分頭敘述武松、林沖、魯智深等主角的經歷,中間穿插著江州劫法場等群戲。從第71回梁山泊排座次開始,好漢們結束了江湖漫游,匯聚到一起。我們知道,金圣嘆評點本是在這里結束的。后面的情節(jié),是等待和接受招安,為朝廷四處征戰(zhàn),最后一眾好漢風流云散。梁山好漢有歷史原型。真實的宋江一伙只有36人,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個個武藝高強,團隊忠誠度很高,數萬官軍都奈何他們不得。

宋江等人縱橫于河北山東,實際政治影響并不大,但在北方民間家喻戶曉。小說里把梁山的規(guī)模擴大到了108條好漢,還有千萬軍馬。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小說里,這些好漢都有一個固定身份,就是游民。游民是古代社會里失去土地和職業(yè)、四處流動的人,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脫離正統(tǒng)社會秩序的“脫序者”。在歷史上,凡是戰(zhàn)亂饑荒,都會造成大量游民。北宋比較特殊,即使社會穩(wěn)定時期,仍然制造了大量游民。原因是當時人口激增,土地兼并嚴重,大批農民失去了土地,開始流動。同時,宋代城市發(fā)達,城市管理松弛,有很多沒有房產的城市游民。小說里的所謂“八十萬禁軍”,也大多是流民出身。當時城市里的職業(yè)流氓,叫“潑皮破落戶”,像刁難楊志的牛二、發(fā)跡以前的高俅都是。

宋代政府也很早就意識到這種不安定因素,把他們叫做“冗者”,也就是多余的人,嚴加管理?!端疂G傳》小說里有個情節(jié),官差追捕搶劫生辰綱的晁蓋一伙,線索就是他們住店的登記簿,這就是當時控制流動人口的手段之一。另外,和尚道士、醫(yī)卜星相這些走江湖的人,也是官方的監(jiān)控對象。梁山上就有不少真假和尚道士和醫(yī)生術士。游民的共同身份,讓梁山好漢自有一套觀念和行為,我們一會兒再詳細分析?!端疂G傳》的文本來源和人物原型都很復雜,這讓它既有游民的草莽氣,又有文人改造后的主流道德味道。這兩套話語經常沖突,一個明顯表現(xiàn)就是:梁山上的好漢座次,和民間評價不大一樣。筆在文人手里,所以一般是主流道德取勝。比如,不大起眼的關勝,憑什么排位比林沖高?就是因為他是關羽的后代,擁有身份和名分。

燕青論功勞不太夠名列天罡星,但他忠心于主人盧俊義。而盧俊義是招安重要的政治籌碼。但也有民間精神取勝的時候,最明顯的是宋江。在《水滸傳》的故事里,宋江沒什么了不起,憑什么做山寨之主?因為在最早的民間故事里,他是“勇悍狂俠”的狠辣領袖,言行像晁蓋,身手像史進。他所統(tǒng)領的,是一個流民組成的精銳強盜團伙?!八疂G氣”的缺陷《水滸傳》里有這么多武功高強的好漢,但我為什么還說這不是一部武俠小說呢?我用關鍵字搜了一下:《水滸傳》全書只有1個俠字,卻有400多次提到好漢。但這并不是我說它不是武俠小說的原因。而是我覺得梁山好漢的動機、目標、是非觀念和行為方式,跟? ??們定義的武俠精神,有本質的區(qū)別。這也從另一個詞語得到了印證,我們說起梁山,有個固定的詞,叫做 “水滸氣”,“水滸氣”跟俠客精神,二者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來做個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動機。俠客精神是義無反顧地主持和實現(xiàn)正義,是一種理想化的利他主義。在梁山好漢中,只有魯智深等幾個人夠這個標準。相比之下,“水滸氣”的動機就很現(xiàn)實很功利了,可以分成小目標和大目標。小目標很簡單。游民的生活方式,讓他們只顧眼前利益。比如說水滸中的義氣非常世俗,并不是施恩不圖報,而是利益交換。宋江在小說里很有威望,英雄一見就“納頭便拜”。但他只做了一件事:對流浪漢管吃管喝,一視同仁。這也不容易,柴進就有厚有薄,怠慢了武松,所以武松只忠于宋江。這種“及時雨”式的慷慨,雖然算不上完整的俠義精神,卻是貧困的游民最向往的。除了滿足眼前利益,小目標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遇到不滿要立即發(fā)泄,過了這村就沒這店,方式是結伙實施暴力,發(fā)泄性報復?!端疂G傳》里的故事往往是個人報復,而不是主持正義,比我們第一模塊說的俠客境界低了很多。他們大目標也很單純,號召是替天行道,但多數人的算盤,是發(fā)泄報復完了,等著朝廷來談判,實現(xiàn)“封妻蔭子”的富貴。

在話本小說里,江湖好漢經過歷險和奇遇,最后升官發(fā)財,甚至成為王侯將相,是一個固定故事類型,叫“發(fā)跡變泰”,泰是否極泰來的泰。這是老百姓最愛做的一種夢,但它不是俠客夢。水滸氣不是文學創(chuàng)造,而是社會真實。很多讀者不喜歡《水滸傳》里的招安情節(jié)。但在歷史記載里,宋江一伙就是接受了招安,這在當時是很受羨慕的前途。在南宋,這類被收編的流氓土匪,稱作“忠義人”。小說里的人物下場大多很慘,這也有歷史背景:宋代以后,國家對游民起義者的鎮(zhèn)壓強硬了很多,招安也沒什么好下場。施耐庵等明代作者,已經很清楚這點了。說完目標,我們再看看俠客精神和“水滸氣”的一些觀念區(qū)別。武俠精神的特點無視世俗名利,通過脫離社會來實現(xiàn)自由。而“水滸氣”的游民思想,雖然在立場上反社會,但極度渴望世俗的名利。自從脫離了宗法家族和人際網絡,他們就失去了家庭,不被社會尊重。在觀念上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立;行為上是既反抗社會秩序,又希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另外,武俠不一定承認普遍的社會道德,但有自己的是非觀念,為了這套觀念,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而在梁山這個游民團伙里,多數人是只有“敵我”之分,沒有恒定的自我和價值觀。他們是以個人感情為道義,以小集團利益為對錯的。

像武松醉打蔣門神,理由僅僅是和施恩是朋友。爭奪快活林就是黑幫爭產業(yè),根本沒什么正義。梁山在和曾頭市、祝家莊大規(guī)模沖突中的表現(xiàn),道德說服力也不強。所以,游民好漢結成團伙以后,個人原則常常被義氣裹挾,逐漸向下看齊。這種水滸氣,在今天的生活中,恐怕也有痕跡。比如,都說自己是“對事不對人”,但在世俗規(guī)則里,大多數是“對人不對事”的。同樣一件事,采取什么立場,要看對方是不是自己人。相反,俠客精神是有堅定原則的。武俠中的武字,其實在歷史演變過程中被不斷賦予了文化意味。比如,常說的止戈為武,來自《左傳》,本意是停止,后來經常被解讀為利用武力來實現(xiàn)中止災難和不義。而在水滸氣里,武力的表現(xiàn)是漫無目的、粗糙的暴力崇拜,沒有美學意味。暴力崇拜就是“誰強誰有理”。游民遭遇不平只能靠武力解決,久而久之就只懂得暴力。比? ??李逵憑著武力,可以凌辱知縣,到縣里坐一天大堂。漫無目的比較好理解,《水滸傳》中有很多近乎變態(tài)的嗜殺,毫無必要性的暴力。梁山好漢進行的屠殺,常常是把別人“一門良賤”都殺光,手段很殘酷。這種殺人如麻,也是歷史上游民作亂的真實場景,《水滸傳》只是寫實。那么,我說暴力粗糙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舉個例子:在武俠小說里,俠客們是帶寶劍的,有種高貴氣質。在《水滸傳》里,變成了簡陋寫實的農民武裝。

宋代社會喪失了唐代的尚武精神,禁止民間習武和私藏武器。在宋明小說里,好漢的武器是樸刀和桿棒。樸刀不容易被禁止,因為它本來是種農具,刀頭可拆卸,安到長把上,就可以當武器。桿棒就是最普通最廉價的木棒。而且,宋代軍隊式武器鎧甲,也不能和唐代甚至漢代相比。我說了這么多“水滸氣”的問題,確實有一點批評的意思。但目的不是批評古人。這些氣質封存在古代小說里無妨,只是最好不要進入現(xiàn)實生活。

北宋末年,宋徽宗時代,離北宋滅亡不遠。西夏、金國、遼國對北宋虎視眈眈。

宋徽宗是一個藝術家皇帝,字畫一流,卻不會治國,蔡京、高俅、童貫、楊戩之流為討好藝術家皇帝,投其所好,全國各地搜刮各種奇石,名為“花石綱”,加上各種苛捐雜稅,全國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北宋末年全國各地多處爆發(fā)起義。朝廷腐敗,蔡京、童貫、高俅、楊戩結黨營私,他們之間都是姻親,他們結黨把控朝廷架空皇帝,各級官員明目張膽貪污,皇帝無法駕馭群臣。社會黑暗,人心險惡,很多殺人賣人肉吃人肉的客棧,占山為王的強盜到處可見。已經是北宋滅亡的前夜。北宋王朝正處于內憂外患飄搖欲墜之中。

梁山好漢就是在這樣黑暗的社會里一個個被逼上梁山。路見不平仗義相助是這個黑暗社會的一盞明燈,照亮的是一顆顆無助的心。

梁山好漢雖然大多數是殺人放火的兇神惡煞、強盜、惡霸,很多人殺的都是該殺之人,比如魯智深。在這個黑暗的社會里,仗義疏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無疑是黑暗中的光明。真正的妖魔是那些比梁山好漢殺人放火還要惡毒的險惡人心。

Hash:d0d432a2f42dd89f432863dd4b79512fe200a980

聲明:此文由 謝絕崇拜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