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在哪兒 定陵縣是哪里
導(dǎo)讀:定陵在哪兒 定陵縣是哪里 1. 定陵在哪兒 2. 定陵縣是哪里 3. 定陵在哪里 4. 定陵在什么地方 5. 明定陵在哪 6. 定陵在哪兒? 7. 定陵的文物現(xiàn)在在哪 8. 唐朝定陵在哪 9. 定陵地宮在哪里 10. 定陵百度百科 11. 定陵怎么了
1. 定陵在哪兒
東漢說的郾城,是指秦時設(shè)置的郾縣,大體上是現(xiàn)在河南省漯河市的郾城區(qū)。 郾城縣,舊縣名,原地現(xiàn)分屬漯河市郾城區(qū)、源匯區(qū)和召陵區(qū),位于河南省中部,黃河南岸,屬漯河市。
秦統(tǒng)一全國,實行郡縣制。郾城境內(nèi)置召陵縣、郾縣。漢沿秦制。郾、召陵仍為縣。2004年12月27日漯河市區(qū)劃把郾城一分為三,使千年郾城成為歷史,正式命名為郾城區(qū)。 所以東漢說的郾城包含現(xiàn)在的郾城區(qū),但現(xiàn)在的郾城區(qū)只是東漢郾城的部分區(qū)域。
2. 定陵縣是哪里
位面之子指的是漢光武帝劉秀,因其上佳的運氣,可以稱得上是天選之人。
更始元年(公元23年),西漢宗室劉玄被綠林軍的主要將領(lǐng)擁立為帝,建元“更始”,是為更始帝。王莽大怒,派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fā)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quán)。
同年五月,莽軍進逼昆陽。昆陽守軍僅為九千余人,劉秀說服諸將固守昆陽,自己帶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diào)集援兵,后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后漢書“光武本紀(jì)”記載:正當(dāng)莽軍數(shù)十萬大軍準(zhǔn)備圍城打援時,“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dāng)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奇跡發(fā)生了,晚上有流星墜落于,莽軍大營中,白天有巨大的蘑菇云壓在莽軍大營上面。劉秀率援軍奮勇殺敵“光武奔之,斬首數(shù)十級”,劉秀勇武非常,眾將大為驚異,“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且復(fù)居前,請助將軍!”
劉秀被稱為位面之子,是因為他的運氣(或說氣運)特別強,如同受到整個世界的眷顧,這一點幾乎貫穿了他從起初到稱帝的過程。最明顯的案例是昆陽之戰(zhàn),是時先是流星入敵營,戰(zhàn)時大風(fēng)飛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漲。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出現(xiàn)了許多反常的惡劣天氣,并無一例外的是對王莽軍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在天象與天氣的幫助下,劉秀打贏了在當(dāng)時局勢下不可成功的昆陽之戰(zhàn)。稱帝后,幾乎功臣們都得以保全,善始善終;家庭和睦,沒有任何宮斗奪嫡(根據(jù)史書上記載)。(反例是劉邦)
3. 定陵在哪里
明陵是一個總的稱呼,即明朝皇帝的陵墓,包括南京的明孝陵,朱棣當(dāng)皇帝后把都城遷到北京,在北京開辟了明朝皇帝的笫二個陵區(qū),朱棣的長陵和后來皇帝的陵墓共計十三座。所以稱明朝十三陵,而定陵只是其中的一座,而定陵只是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墓,而且規(guī)模也不是最大的。
4. 定陵在什么地方
六十歲以上免票,成年人60元一張門票,停車費五元,不太適合老年人,因為參觀地宮需要下很多臺階,定陵也沒有太大,就是感受下風(fēng)水及歷史,不像故宮天壇那種地方,可以反復(fù)來,定陵參觀一次即可。沒有太多值得看的地方,只是有個小展廳展示些文物,
5. 明定陵在哪
眾所周知,歷朝歷代的皇陵或多或少都被盜墓賊光顧過,就連秦始皇陵也不例外,雄才偉略的漢武帝的茂陵也被赤眉軍盜挖過,至于后世,尤其戰(zhàn)亂之時,盜墓賊十分猖獗,許多皇陵遭殃。
然而在歷史上卻有一個朝代例外,那就是明朝,明朝的13座皇陵從未被盜過,也就是通常說的明十三陵,在這些皇帝陵墓周邊還有許多陪葬的陵墓,整個占地面積達120多平方公里。
明十三陵的位置在北京昌平區(qū)燕山山麓,那里自從明成祖朱棣繼位以來,1409年開始修建長陵,期間歷時230多年,建造了13座皇帝陵,以及皇后、妃子和太子等陪葬陵墓,稱得上是一個古墓群。
可是如此密集的古墓群,? ??然沒有被盜,實在令人稱奇,據(jù)歷時來看,在朝代更迭之際,天下戰(zhàn)亂盜墓賊就猖獗,許多皇陵會遭到不同程度的損毀,以距今最近的清朝為例,清朝皇陵就多數(shù)被盜。
像大家熟知的東陵大盜孫殿英,他就盜挖了清東陵的慈禧陵墓和乾隆墓,其中慈禧墓中的陪葬品被洗劫一空,大批國寶級的文物外流,實在是考古界和文物界的一大悲劇,孫殿英也因此落下罵名。
清東陵不僅是文物被盜,就連墓中的墓主人遺體也都遭到損毀,以清朝皇陵對比明朝皇陵,為何明朝皇陵沒有被盜呢?難道是明朝皇陵之中沒有陪葬品嗎?當(dāng)然不是,以考古專家開啟的明定陵為例。
在明定陵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許多文物都是價值連城,其中一頂鳳冠更是無價之寶,既然明朝皇陵之中同樣有大量的奇珍異寶,為何無人盜挖呢?就連侵華時期的日軍也沒有盜挖,實在奇怪。
筆者認(rèn)為大概有三個原因,其一就是明朝滅亡之后,占領(lǐng)北京的先后有李自成和清軍,無論是誰去挖清東陵都會遭到天下人唾棄,為了名譽,他們不會去挖,尤其是清朝確立之后,更不會去挖。
第二點原因就是明十三陵的地理位置和防盜措施都非常好,明朝皇陵在京城旁邊,去盜挖很容易被人發(fā)現(xiàn),此外明朝皇陵地宮入口深達27米,要想挖到入口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清朝地宮入口距地面僅10米左右。
第三個原因就是陵墓的知情者已經(jīng)不再人世,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為了籠絡(luò)人心對明朝皇陵采取了保護措施,百余年后明朝皇陵的建造工匠都去世了,地宮入口一般幾乎不可能找到。
而清朝則不一樣,以慈禧墓來說,孫殿英在盜挖慈禧墓時就借助了當(dāng)年的工匠的幫助,找到了所謂的“啞巴院”,然后直接挖到地宮入口,從而輕松盜取文物,由此可見明十三陵得以幸存實在是太難得了。
6. 定陵在哪兒?
不在十三陵。
慈禧墓于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南麓偏西之菩陀峪,東距裕陵妃園寢500米,西與普祥峪定東陵(慈安太后陵寢)之間僅隔一條馬槽溝。
慈禧太后的墓葬于清同治十二年三月初九清明節(jié),由同治皇帝親自勘察風(fēng)水,于十五日將平頂山改為普祥峪,定為慈安母后皇太后的墓葬,普陀山改名普陀峪,定為慈禧太后的墓葬所在。
兩陵由第七世樣式雷雷廷昌主持設(shè)計修建,于當(dāng)年八月同時動工,于光緒五年六月同時完工,耗時六年,耗銀五百多萬兩,光緒二十一年慈禧陵又重修一次,工程歷時十三年于一九零八年十月十八日完工。
慈禧死后一年,于宣統(tǒng)元年十月(1909年11月15日)葬入地宮。僅僅20年后,便被孫殿英部盜掘洗劫。1979年2月,清東陵管理所正式開放,才再次打開地宮。推開兩道石門,從石棺床上見到一具完整的內(nèi)棺棺木,而破碎的外槨被扔在西北角。
1875年同治帝崩逝,慈禧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tǒng),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fā)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quán);1889年歸政于光緒,退隱頤和園。
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后,慈禧發(fā)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xùn)政;1900年庚子國變后,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xué)官法進行改革。
7. 定陵的文物現(xiàn)在在哪
上世紀(jì)50年代中期,中國考古業(yè)蓬勃發(fā)展,為了對明清帝王陵有全面的了解,以及為研究明史提供佐證材料,郭沫若、吳晗等歷史學(xué)家提出了發(fā)掘朱棣長陵的考古計劃,但遭到以夏鼐為首的考古學(xué)家的堅決反對。
最終,采取了折中方案,試掘萬歷皇帝的定陵,為將來發(fā)掘長陵做準(zhǔn)備? ??
就這樣,定陵成為中國主動發(fā)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萬歷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孝端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坐落在北京西郊大峪山下,萬歷十二年(1584年)動工,歷時6年完成,共耗費白銀八百萬兩。
1956年5月定陵開始發(fā)掘,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結(jié)束,耗時2年零2個月。定陵出土了大量萬歷皇帝及其皇后生前使用過的隨身物品及后來的陪葬品,其出土文物之珍貴,位列明朝第一位。
8. 唐朝定陵在哪
初唐帝陵
折疊唐獻陵
唐獻陵是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陵寢,位于今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徐木鄉(xiāng)永合村。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李淵駕崩,葬于獻陵。獻陵修建之初沒有陵邑,分為內(nèi)外二城,規(guī)模宏大壯觀。內(nèi)城四門各有石虎一對,南門外矗立著一對高大的華表和石犀,獻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徑東西150米,南北120米,陵園的周圍分布有67座皇親重臣陪葬墓,宛如眾星棒月,將獻陵襯托得十分壯觀。獻陵石刻渾厚質(zhì)樸,健壯豪放,造形剛毅沉穩(wěn),氣宇軒昂。
唐獻陵(高祖李淵陵墓)
唐獻陵(高祖李淵陵墓)
四門的石虎碩大威武,高近2米,眼神機敏,四肢強健有力,形象栩栩如生。御道的兩端有一對體形高大的石犀。南門外立有8米高的華表,上蹲犼獸,下雕盤龍,八棱形的柱體刻滿了花紋,顯得莊嚴(yán)肅穆。
獻陵石刻具有濃郁的初唐藝術(shù)風(fēng)格,是研究唐代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獻陵坐北向南,地面建筑378間,墓道呈覆斗形,陵高31米,長寬均為100米,陵臺為覆斗形,位于陵園中部偏東,底邊東西長139米,南北長110米,頂部東西長30米,南北長10米,高19米。關(guān)于獻陵的營建規(guī)劃,唐太宗曾下詔有司討論,決定按東漢光武帝原陵高六丈的規(guī)模營建?,F(xiàn)存高度與記載大體一致。內(nèi)城四面有門,門內(nèi)各有一對石虎,把守四門,眼神機敏,四肢健勁,南門外300米,有一對石犀,又約100米處,有一對石華表。整個石刻品類極簡,但雕刻藝術(shù)價值很高,渾厚質(zhì)樸,造型剛毅,健壯粗獷,豁達昂揚。如華表座上浮雕的龍和頂上圓雕的狻猊,用筆十分簡潔,賦形又極為生動。圓雕的虎、犀,形體高大,用寫實的手法鐫刻出猛獸的形象,粗壯的軀體,簡練的線條,追求逼真而不注重外表的裝飾,既刻畫出獸性,又不致人望而生畏,且能逗人喜愛,這是唐陵石雕藝術(shù)的代表和精品。獻陵附近還有不少初唐功臣貴戚陪葬冢,共有67墓。
折疊唐昭陵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陜西關(guān)中"唐十八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陜西省禮泉縣城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距西安市70公里,距咸陽市30公里,距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3A"級旅游景區(qū)。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shè)持續(xù)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長孫無忌、程咬金、魏征、溫彥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齡、孔穎達、李靖、尉遲敬德、長樂公主、韋貴妃等墓,還有少數(shù)民族將領(lǐng)? ?史那社爾等15人之墓。上世紀(jì)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發(fā)掘了徐懋功、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士貴、鄭仁泰、長樂公主、韋貴妃等40余座陪葬墓,遂建成了占地面積53畝,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陳列面積2000平方米,綠化面積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館。昭陵依九嵕山峰,鑿山建陵,開創(chuàng)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jù)說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后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舊唐書》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
關(guān)于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里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dāng)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岳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藝家、美術(shù)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精心設(shè)計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漢以來的坐西向東,也不是南北朝時期"潛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長安城的建制設(shè)計的。長安由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組成。宮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宮城之南,為百官衙署(即政治機構(gòu)),外廓城從東南北三方拱衛(wèi)著皇城和宮城,是居民區(qū)。
昭陵的陵寢居于陵園的最北部,相當(dāng)于長安的宮城,可比擬皇宮內(nèi)宮。在地下是玄宮,在地面上圍繞山頂堆成建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門。據(jù)史書記載,昭陵玄宮建筑在山腰南麓,穿鑿而成。初建時駕設(shè)棧道,棧道長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宮,而棧道并未拆除,就在棧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宮人居住,象對待活人一樣對待皇后,待太宗葬畢,方拆除棧道,使陵與外界隔絕。玄宮深75丈,石門五道,中間為正寢,是停放棺槨的地方,東西兩廂排列著石床。床上放著許多石函,里面裝著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干塊大石砌成,每塊石頭有二噸重,石與石之間相互鉚住。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折疊唐乾陵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經(jīng)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氣勢雄偉壯觀。
乾陵位于陜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
乾陵(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合葬陵墓)
乾陵(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合葬陵墓)
陵區(qū)仿京師長安城建制。梁山是圓錐形石灰?guī)r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 乾陵"乳峰"。
據(jù)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nèi)外兩重城墻,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內(nèi)城總面積240萬平方米。城墻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臺階,其臺階高差為81.68米。走完臺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xiàn)有華表1對,翼馬、鴕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圣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
"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陜西巡府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存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cè)另一塊? ??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另外在南門外有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圣記碑》和《無字碑》二通以及參加高宗葬禮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和友好國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shù)目、種類和安放位置是從乾陵開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襲到清代,歷代大同小異。
折疊唐定陵
唐定陵位于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西北15里的鳳凰山。唐定陵是唐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謚孝和皇帝,唐天寶十三載二月,改謚曰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顯的陵墓,中宗于唐景龍四年(710年)六月七日死去,十一月葬于定陵。定陵是由三個墨青石巖山峰連系而成,好像一只飛翔的鳳凰,以此而得名"鳳凰山"。
陵園為長方形,坐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由南面向北分為多層臺地,而以陵墓為最高點。周圍約十公里,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門。定陵陵園座北面南,東西寬二公里,南北長三公里,周長十公里。有四門,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門外各有門闕,朱雀門外乳臺和鵲臺。墓前原有石蓮原有石蓮?fù)刑乙粚?,天馬一對,石馬三對,巨型無字碑一通,另有清代畢沅所豎石碑一通,北門有蹲獅一對,石馬三對。東西門各有蹲獅一對。這批石刻造型高大雄偉,藝術(shù)精湛。它和乾陵等陵的石刻群一樣,是我國唐代藝術(shù)寶庫中的精華??上Ф嘁褵o存,經(jīng)戰(zhàn)亂及附近居民盜石材鑿器,陵園及四門石刻幾乎被洗劫一空?,F(xiàn)僅有南面一個石獅、一對石人比較完好,東門及北門雖然有石獅、石馬,但都?xì)埰撇豢啊6覜]有王賓立像。
唐定陵
唐定陵
唐定陵于1956年8月6日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06月25日成為國務(wù)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帝陵"之一。據(jù)《舊唐書》記載,袱葬定陵有王妃趙氏,陪葬者節(jié)愍太子李重俊、宜城公主、長寧公主、成安公主、定安公主、永壽公主、駙馬韋鈸和駙馬王同皎、魏元忠等人。隨著唐王朝的衰落和歷代社會的交易,定陵災(zāi)難重重,屢經(jīng)焚毀和資掘。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2月遭到黨項、羌和吐蕃的兩次焚燒。貞元十四年(798年)4月派左諫議大夫崔損為八陵奉修史,曾給定陵造屋380間,并置備陵寢帷幄諸物。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又遭住華原(今耀縣)軍閥溫韜資掘。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961年)和開寶三年(970年)兩次詔令修葺定陵。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太監(jiān)梁永巡陜,盡發(fā)歷代陵寢,搜刮金玉,該陵再次被盜掘。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才豎碑封墓。
折疊唐橋陵
唐橋陵位于陜西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豐山海拔為751米,這里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各自獨立的山頭。向南平野遼闊,與秦嶺諸峰遙遙相對,山川壯麗,氣象萬千,豐山據(jù)記載叫金幟山,亦稱金栗山和蘇愚山。當(dāng)?shù)厝藗円榔湔钩嵊w的天然形勢,稱它為鳳凰山。
橋陵,又名橋冢,是唐睿宗李旦之墓。宋代沉遘在 《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中稱:"伏以荊山之鼎既成,空瞻橋冢;帝所之游不返,孰問鈞天?"橋陵以山為冢,在山腹開鑿地下宮殿,在地面上繞山筑城,四面各開一門,陵園周長約13公里,因建于開元盛世,
唐橋陵(睿宗李旦陵墓)
唐橋陵(睿宗李旦陵墓)
各種設(shè)施十分崇厚。距今已歷經(jīng)1270多年風(fēng)蝕雨剝,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獅等,卻依然眉目清晰,生動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堪稱盛唐石刻藝術(shù)的露天展覽館。
據(jù)記載,橋陵當(dāng)時地面建筑除雄偉的九間獻殿 外,還有幾座闕樓及下宮、陵署等,幾十年內(nèi)房屋建筑即達140間。陵園設(shè)有陵臺令及主文、主樂、主輦、典事等官員23人,陵戶400人,還設(shè)有折沖府,專門有官兵負(fù)責(zé)保衛(wèi)工作。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杜甫由長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寫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長詩外,還寫有《橋陵詩本十韻因呈縣內(nèi)諸葛官》,詩句有"先帝昔晏駕,茲山朝百靈,崇岡擁象設(shè),沃野開天庭","石門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宮女曉知署,祠官朝見星"。詩中對渭南橋陵的建設(shè)及官沒宮女供養(yǎng)猶如皇帝生前情況,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園地面建成筑雖憶蕩然不存,然現(xiàn)遺跡,物別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園布局勻稱,加上墻壁的社托,氣勢頗為宏偉。1988年,橋陵被國務(wù)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考古和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橋陵地下宮殿之奧秘公之于眾的時候指日可待。
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代皇帝,他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則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李旦卒于開元四年六月(公元716年),冬十月葬于橋陵,并因此將蒲城縣改名奉先縣,隸京兆府。橋陵因建于開元盛世,所以各種設(shè)施規(guī)模也就較大。就陵園來說它包括整個鳳凰山,四面由高大城墻,南墻長2871米,西墻長2836米,北墻東至2433米處為溝壑所斷,距西北角樓約450米,東墻全長2303米,由北向南至903米,沿山勢向西折進427米,再南至東門,直通東南角遺址。整個平面呈一規(guī)矩的刀把形。占地總面積為85萬平方米。朱色墻身寬1.3米,基寬3米,四周城墻夯土若隱若現(xiàn)。其基室就鑿造于墻中的山腹中,陵墻四周各開一門,即前朱雀、后玄武、東青龍、西白虎(東西門又名東華門、西華門),門前兩側(cè)均有石刻和門闕,陵墻建有角闕,陵墻周長約13公里。朱雀門內(nèi)有獻殿遺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橋陵》石碑,系清朝乾隆時陜西巡撫畢沅隸書。
9. 定陵地宮在哪里
1,初入定陵,塵封300年的地下玄宮到底什么樣?
定陵的勘察,從1956年就進行了,考古隊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發(fā)現(xiàn)金剛墻所在,并推測,這巨大的墻體里面,連接的就是地宮的入口。
但由于此前從沒有過具體的挖掘經(jīng)驗,地宮里面到底有什么?大家眾說紛紜,不過每個人的意見,大都也都是從各類資料收集而來。簡單點說就是紙上談兵。
會不會有暗器?毒氣?有沒有被盜?萬歷皇帝和皇后的尸骨有沒有腐爛?
這些問題不斷的困擾著考古隊員,但臨到跟前,他們幾乎想不了這么多,腦子里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跨過金剛墻,找到地宮大門。
趙其昌蹲在梯子頂端,用特制的鐵鏟對準(zhǔn)墻頂部的一塊磚的磚縫,輕輕一撬,毫不費力地就撬開了一角。
隨后,他兩手抓住磚邊,向外慢慢抽動,最后憋足力氣,猛地一拉,一大塊寬厚的磚墻徹底從墻體里被抽出。
還沒等大家歡呼,只聽“噗”的一聲悶響,一股黑色的霧氣從缺口處噴射而出,并伴隨著“嗤嗤”的怪叫。
“快趴下!”底下有人大喊。趙其昌抱住墻磚,順勢趴在梯子上,一動也不敢動。
黑霧噴射一段時間后,霧氣逐漸變白,一股霉?fàn)€的味道彌漫開來,嗆得人涕淚橫流。
難道地宮里有毒氣嗎?
正當(dāng)眾人驚慌不已之時,考古專家夏鼐指著霧氣說:“這是地宮三百多年積聚的腐爛發(fā)霉物質(zhì)的氣體,只要放出來,就可以進入地宮了?!?/p>
大家這才放下心來,等霧氣漸漸稀少,眾人開始繼續(xù)往外抽動墻磚,抽出的磚整齊地排列在一邊,進行編號,記錄。
隨著磚一層層的抽掉,洞口越來越大,當(dāng)抽到15層時,洞? ??已經(jīng)兩米多高,考古隊停止了拆墻,
夏鼐爬上木梯,打開手電筒向里面照去,只見洞內(nèi)黑漆漆,手電的光芒馬上被黑暗吞噬,什么也看不見,他把身子探進洞內(nèi),側(cè)耳傾聽,什么聲音都沒有,一片沉寂。
趙其昌主動請纓下去看看,他戴好防毒面具,把衣服袖口全部扎緊,腰上系上繩索,爬到洞口,一轉(zhuǎn)身就跳了下去。
在趙其昌的帶領(lǐng)下,其他隊員也依次跳進洞里。
歷時一年,考古隊終于如愿以償?shù)靥と肓诉@座塵封了300年的陵寢。
之后30多年,趙其昌都始終記得剛剛進入地宮時的感受:
“地宮里面靜悄悄、黑乎乎、霧茫茫,太寂靜了,靜得讓人心里發(fā)慌,發(fā)毛,發(fā)怵,一股難以名狀的恐怖與凄涼之感滲入骨髓?!?/p>
幾個人打著手電筒,手拉著手在地宮里摸索前行,不時踩到木板,發(fā)出響聲,每每此時都嚇得大家一激靈。
洞穴很大,似乎摸不到邊緣,走不到盡頭,大家就這樣一直走,一直走,在極度緊張和亢奮中不知道走了多久。
突然,兩名隊員幾乎是同時大喊了起來:
地宮大門!
2,地宮大門是如何鎖上的?又怎樣才能被打開?
一扇巨大的漢白玉石門就這樣突然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
石門高高聳立,周圍霧氣環(huán)繞,考古隊一步一步向前移動,終于來到了石門跟前。
只見石門上鑲有兩頭怪獸的頭顱,頭顱下懸吊一個圓環(huán)。怪獸二目圓睜,正視前方。
在幾道電光照射下,石門的真面目終于顯現(xiàn)出來。歷經(jīng)300年,漢白玉依然晶瑩透亮,潔白如雪,大門上雕刻著縱橫九九八十一枚乳狀門釘,整個石門莊嚴(yán)而威武。
趙其昌輕輕推了一下,石門沒有任何響動,夏鼐用手電光沿著中間的門縫照進去,只見有一塊巨大的石條死死地把石門頂住。
用石條把門栓死,不難理解,舊時人們的房屋門基本上都是用一根木條做門栓,夜晚時,在房內(nèi)把木條架在兩扇門中間,卡住,這樣從外面推門就很難推的開,門就相當(dāng)于被鎖上了。
屋里有人的話,這樣鎖門是很常見的,但是作為地宮大門來講,里面是空無一人的,如何在大門外,把里面的門栓鎖上?
考古隊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先行退出,再做打算。
出了地宮,考古隊員圍在一起開始分頭查找資料。
排除了所有的可能性后,考古隊得出一個結(jié)論:
這道門,一定是在帝后安葬完畢后,活人全部撤出,把門關(guān)閉,里面的石條自動把門堵住。
那么,又是一種什么力量使石頭自動把門頂住的呢?
早在定陵挖掘之前,趙其昌就在北京西郊、東郊發(fā)掘過幾座明清時代貴族墓葬。
當(dāng)時有些墓道的石門,是采用石球滾動的方法將門頂住的。
何為石球滾動呢?
就是先在石門內(nèi)側(cè)做成一個斜坡石面,門檻處鑿個槽,槽的頂部放好石球,用敞開的門擋住。
入葬完畢后,人走出門外,兩門逐漸關(guān)閉,石球就會沿著地面斜坡滾動,直到石門完全關(guān)閉,石球在兩門交合處的一個更深的石槽內(nèi)停住,門也就被堵死了。
那么,定陵這道石門里面的石條,是不是也是同樣原理呢?
經(jīng)過大家討論,一致認(rèn)為,無論是石球還是石條,原理應(yīng)該是一樣的,兩扇門關(guān)閉時,將石條倚在門后的一個凹槽內(nèi),人走出后,石條隨著石門的關(guān)閉慢慢傾斜,石門完全關(guān)閉后,石條也滑倒了兩扇門的中央,最終完全頂死。
原理是弄清了,可下一步怎么把它打開呢?
經(jīng)過大量翻閱史料,工作隊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終于找到了打開大門的“密碼”。
當(dāng)年崇禎皇帝自縊后,昌平的幾個鄉(xiāng)紳主動為他發(fā)喪,因為崇禎生前沒來? ?及給自己建陵,只給他的寵妃田貴妃建了一座豪華陵墓。
于是鄉(xiāng)紳們就把崇禎和周皇后的棺木運到了田貴妃的墓里安葬。
工匠們挖了四個晝夜,挖開了田貴妃的墓,見到了地宮大門,用一種叫“拐釘”的鑰匙打開了地宮大門。
看到這里,趙其昌一拍大腿,激動地喊:我知道了!
拐釘,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帶彎的東西,這種彎過來的類似勾子的工具,可以把頂門石條頂開,又不會讓它倒塌摔壞。
說干就干,考古隊用現(xiàn)成的鋼筋做了個“拐釘”,之后,他們再次進入地宮,把這把特制的鑰匙,從門縫插進去,撐開石條,接著,其他人員用力一推,成功打開了地宮大門!
粗大的門軸帶動著萬斤石門,發(fā)出“嗡嗡”的轟鳴,門內(nèi)升騰起一片霧氣,整個地宮似乎都在顫抖,但比墓室還顫抖的,是考古隊員們的心跳。
大門一開,他們才算是正式踏進了萬歷皇帝沉睡了300年的地方。
同時,他們也為這座石門設(shè)計之精妙而嘆服不已,大門打開后,他們仔細(xì)勘察了鎖住這道門的石條,只見上面模模糊糊地用楷書寫著11個小字:
玄宮七座門自來石俱未驗。
這一行字,不僅讓考古隊知道了這石條名叫“自來石”,還得知在這深邃的地宮里,還有六道石門等著他們?nèi)ゴ蜷_!
3、真墓還是假墓?帝后棺槨在哪?
地宮大門一開,剩下的行程頗為順利。有了“拐釘”鑰匙,其他遇到的石門都很快被打開。
他們經(jīng)過了前殿,進入了巨大的大殿,大殿里的一幕,讓每個人都驚愕不已,
大殿內(nèi)擺放著三個漢白玉寶座,中間一個比較大,顯然是皇帝的靈座,兩邊的寶座較小,是為皇后準(zhǔn)備的。
中央有巨大的青花龍缸,缸內(nèi)裝滿油質(zhì),中間有一根燈芯,這就是史書中所說的“萬年燈”。
考古隊判斷,這根燈芯在安裝時是點燃的,但隨著地宮關(guān)閉,氧氣缺乏就漸漸熄滅了。
在這個大殿的兩旁。各有兩道門,這兩道門里,是否就是帝后的棺槨所在?
考古隊們都很激動,找到了棺槨,這次定陵發(fā)掘,才算是徹底發(fā)掘完畢。
他們繼續(xù)用拐釘開門,依次打開了這兩道石門,然而眼前的一幕讓他們都傻掉了。
他們先打開了左配殿,迷茫的霧氣中,只見有一座巨大的棺床,中間有一個空穴,里面填滿黃土,除此之外,殿里一無所有,空蕩蕩的。
“棺槨被盜了?”有人見狀,不由得驚呼起來。
后來這個想法很快被否定,一是大殿全然沒有被盜掘的跡象,二是近20米的棺床上,也并沒有棺木放置和腐爛的痕跡。
按這個布置來看,這里本應(yīng)該放置皇后或者妃子的棺槨,為何沒有放置?那么,棺槨在哪里?難道在右配殿?
考古隊員滿懷希望的打開右配殿,結(jié)果又是令人失望的結(jié)局,右配殿和左配殿一樣,依然有一個巨大的棺床,上面并沒有棺槨。
到這里,眾人人心惶惶,有人悄悄問道:這玄宮,該不會是假的吧?帝后葬在了別處?
這種猜測不是沒可能,歷史上的假墓偽冢并不少見,難道他們努力了這么久,竟然開了個假墓?
此時,對于這座地宮的恐懼早已經(jīng)被焦急代替。
按照自來石上面寫的七座門,他們還剩最后一道門沒有打開,帝后棺槨會不會都在這里?
這是大家最后的希望了,成敗在此一舉。
考古隊走出右偏殿,繼續(xù)往里探尋,最終,在黑暗的盡頭,最后一道石門出現(xiàn)了!
30年后,趙其昌回憶起那個瞬間,他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我們幾乎是撲倒門前的,可到了門前誰也不愿意去打開它,這座石門看上去和剛才那兩座一模一樣,會不會也是空有 棺床沒有棺???
我拿起拐釘鑰匙向門縫插去,可手抖的厲害,試了三次沒有成功,最后還是白老接過去移開了自來石,大門共鳴著向兩邊移動,這座門里涌出的霧氣最大最濃,燈光在霧氣里越發(fā)暗淡昏黃,不住地跳動。
當(dāng)我們頂著霧氣進入大門之后,一個令我們目瞪口呆的奇跡出現(xiàn)了,三個碩大無比的朱紅色棺槨靜靜地排列在棺床之上?!?/p>
考古隊員們激動地?fù)肀г谝黄穑瑳]有人說話,一行行熱淚在每個人的臉上流淌,他們成功了!
定陵發(fā)掘,從1956年5月19日到1957年9月21日,持續(xù)了一年有余。
但到這里,發(fā)掘工作只是告一段落。
最后這座大殿,不僅停放了三個棺槨,還有整整26箱隨葬品!
帝后遺骨如何了?隨葬品中都有哪些稀世珍寶?
他們都在靜靜地等待著清理出土,比起尋找地宮,接下來的提取保存工作,才是發(fā)掘隊即將面對的更大的考驗。
10. 定陵百度百科
新鄉(xiāng)潞王墳的簡介:
潞王墳一般指潞簡王墓,潞簡王墓坐落在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鳳泉區(qū)北郊13公里處的鳳凰山南麓,依山據(jù)嶺,四周泉壑幽深。
時人稱其為頭枕鳳凰山、腳登老龍?zhí)?,左手揣著金燈寺,右手托著峙兒山,景色十分秀麗宜人,是中國目前保存現(xiàn)狀最好、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
墓主潞簡王朱翊镠,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明穆宗朱載垕第四子、明神宗朱翊鈞唯一同一母弟。其陵墓建成于萬歷四十三年,完全仿照萬歷皇帝在北京明十三陵定陵。
擴展資料:
潞簡王墳主要建筑布局與北京明皇陵基本相同。墓區(qū)前首,是一座雕工頗精的石坊,上刻潞藩佳城楷書。
石坊東西兩側(cè)并列石華表兩座,雕云龍圖案。過石坊進入長189.5米神道,兩旁排列石人、石獸15對。
形象有文臣、獬豸,狻猊,麒麟、駱駝、象、羊、馬及神化了的其它怪獸,或立或蹲或臥,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
石人、石獸均采用整塊青石雕成,其中最大者高2.77米,最小者亦有1.55米。四百多年來,雖經(jīng)歷代滄桑,風(fēng)雨剝蝕,仍保存完好,細(xì)部紋飾清晰,實為難得的一批藝術(shù)珍品。
走完神道,穿越一座用漢白玉砌成的三孔券御河橋,再北行百余步便是潞簡王墓的正門,一座宏偉壯觀的潞藩佳城展現(xiàn)面前。佳城外墻南北長324米,東西寬147米,城墻高達6米,全部用青色石條壘砌,整個城垣堅固而規(guī)整。
參考資料來源:百科—潞王墳
11. 定陵怎么了
跨出門口時,叫喚自已名字,把自已喚出來。
Hash:515b2e136a2760ebcf29ee8738d4f8fd215ea8e9
聲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