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圍屋配套的景點有什么 圍屋在哪個地方

導讀:和圍屋配套的景點有什么 圍屋在哪個地方 1. 圍屋在哪個地方 2. 圍屋是哪里 3. 圍樓在哪里 4. 圍屋在哪里 5. 哪里的圍屋最出名 6. 中國最大的圍屋在哪里 7. 圍屋的結構 8. 圍屋在什么地方 9. 圍屋一般住多少人

1. 圍屋在哪個地方

帶有“龍”的地名有:

1、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簡稱黑,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qū)。省會哈爾濱,位于中國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的省份,北部、東部俄羅斯隔江相望,西部內蒙古自治區(qū)相鄰,南部吉林省接壤。

2、福建龍巖龍巖市,又稱閩西,位于福建西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東臨漳州、泉州,南鄰廣東梅州,西連江西贛州,北接三明。

3、江西龍南縣 龍南縣被譽為“世界圍屋之都、中國圍屋之鄉(xiāng)”,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建縣,位于江西省最南端,隸屬贛州市,東鄰定南縣,西靠全南縣,北毗信豐縣,南接廣東省和平縣、連平縣。

4、浙江龍泉龍泉市,是浙江省麗水市代管縣級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閩贛邊境,東鄰溫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西接武夷山國家級風景旅游區(qū),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的主要通道。 條萊垍頭

5、吉林省龍井市 龍井市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位于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東麓,東南方向隔圖們江與朝鮮相望,;東北方向與延吉市、圖們市接壤;西南方向與和龍市毗鄰;西北方向與安圖縣相接。

6、湖南龍山龍山縣,隸屬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湘西北邊陲,地處武陵山脈腹地,連荊楚而挽巴蜀歷史上稱之為“湘鄂川之孔道”。 條萊垍頭

7、貴州安龍縣 安龍縣位于貴州省西南部、珠江上游南盤江北岸,安龍縣東鄰冊亨縣,西鄰興義市,南與隆林縣隔江相望,北鄰興仁縣、貞豐縣。安龍縣境內分布有漢族、布依族、苗族、土家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民族群體。

2. 圍屋是哪里

圍屋是客家的民居,主要分布于粵東、粵北、贛南,東江流域和環(huán)處珠江口深圳香港等地。

客家土樓分布的主要區(qū)域是分處博平嶺南脈西東兩側的閩西南和粵東北幾個縣市,特別是客家話和閩南話這兩大方言交界地區(qū)。如龍巖、湖雷、古竹、岐嶺、大溪、湖坑、下洋幾個鄉(xiāng)鎮(zhèn),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書洋3鄉(xiāng),平和西部的蘆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幾個鄉(xiāng)鎮(zhèn),詔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鄉(xiāng),以及大埔東南部的雙溪、楓朗、桃園豐順西部的官西,饒平北部的上善、三饒等幾個鄉(xiāng)鎮(zhèn)。

客家圍屋,又稱圍龍屋、圍屋、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之一,客家圍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見、保存最多的一種。

客家圍屋是中國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圍屋始建于唐宋,興盛于明清。圍屋結合了客家古樸遺風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屋的蹤跡。

客家土樓建筑,是中國文化中一種縱貫古今的結晶,是落后生產力和高度文明兩者奇特的混合。它們在技術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審美價值,內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3. 圍樓在哪里

外墻底下圍的一圈叫勒腳。

建筑物外墻靠近地面的部分稱為勒腳,勒腳的作用是保護墻體不受下雨時從地面濺上來的雨水的滲透和侵蝕,從而保證了室內環(huán)境的干燥,同時也保障了墻體的耐久性。勒腳材料一般采用不怕水的材料制作,例如:天然石材、水泥砂漿或者陶瓷外墻磚等。

4. 圍屋在哪里

“客家”原是當地土著居民對客居的外來戶的稱呼?!翱汀迸c“主”的身份? ??本是相對的,外來的人住得久了,慢慢變成老客,最后終于反客為主??图胰嗽谂e家遷徙的過程中既保持了原籍優(yōu)良的居住傳統(tǒng),又融合了當地新的生活氣息,這使得他們有了由守反攻的資本。

圍屋 客家人的堡壘

贛南是指今天江西南部的18個縣市區(qū),面積大約有3.96萬平方公里,人口達790萬。贛南客家民居年代久遠,最早的可追溯到明代的晚期?,F(xiàn)存的民居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即“廳屋組合式”民居和“圍屋”民居。

圍屋是贛南客家名居的一個典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墻既是圍屋每間房子的承重外墻,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wèi)圍墻。圍屋的大門門額上多有“某某圍”的題名,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

圍屋以龍南縣的最具代有性,也最為集中,往往一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在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攏式圍屋,近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guī)則的村圍。結構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構筑的,也有青磚、條石壘砌的;體量上既有贛南最大的方形圍屋——關西圍屋,也有最小的圍屋——里仁白圍(俗稱“貓柜圍”形容其小如養(yǎng)貓之籠)。

典型的圍屋,平面為方形,四角構筑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樓(碉堡),外墻厚在0.8至1.5米間。圍屋立面高二至四層,四角炮樓又高出一層。外墻上一般不設窗,僅在頂層墻上設有一排排槍眼,有的還有炮孔。屋頂形式以硬山為主。圍內必設有一至兩口水井。

圍屋的建筑材料以磚石為主,墻體大多采用俗稱為“金包銀”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墻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墻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筑。它與閩粵圍樓最大的區(qū)別是:贛南圍屋的防御功能更為完善,圍屋四角所建的炮樓,其功用顯然是為了警戒和打擊已進入墻根或瓦面上的敵人。

圍門的設計上,也體現(xiàn)了防衛(wèi)萬無一失的特點,故一般在板門之后,還設有一道閘門,有的圍屋則在閘門之后,還設有一道便門,板門之前再設有一道“門插”(柵欄門),為防火攻,門頂上還設計有漏水孔。圍屋的外墻高大厚實,沒有窗戶,只有對外射擊的槍眼。圍屋四周有象碉堡一樣的角樓。贛南的客家人一般稱堂為“廳”或“廳廈”,堂專指祠堂。稱一棟房子為“屋”,一間房子為“房”。廳是房屋的中心,許多棟“正屋”和“橫屋”連在一起便組合成了一幢大房子,這種構建實質上脫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的民居。

逼出來的“燕侶比翼”

在眾多的圍屋中,龍南“燕翼圍”是贛南客家圍屋中最高的一座。明末清初,粵贛邊境的楊村時有戰(zhàn)火。家道殷實的賴福之和弟弟上贈、上球,奉祖輩之囑外出避難。他們的第一選擇是位于黃塘高圍的親戚家,豈料對方無義,竟然殺害了前去探問的人。兄弟們只好改奔黃牛石避亂。待事息返鄉(xiāng),看到滿目瘡痍的家鄉(xiāng),遂萌生了建造高守圍屋的構想。公元1650年(清順治七年),這個浩大的工程正式開始,在之后的27年間,燕翼圍不斷壯大,最終修建完成??⒐ず蟮膰莩史叫危膶痈?5米,長42米,寬32米。建筑總面積1344平方米,共有136房間。圍屋的功能區(qū)分配非常清晰,一層為膳食處,二三層為居室,四層則是用于戰(zhàn)略防御的戰(zhàn)樓,共有58? ?槍眼。圍門有三層,門口有一生活用井,圍內有兩口暗井(平時以土埋之),一為水井,另一為糧庫井。因為高大易守,可閉關自守一年不出圍,而有“高守圍”之稱。公元1849,當時的府臺大人周玉衡應邀來圍屋做客,看到圍屋主人相敬如賓、便題字“燕翼圍”取“舉案齊眉,燕侶比翼”之意。圍屋自此便有了今天的稱呼。

比出來的關西圍

關西圍是贛南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圍屋。它的開基祖是徐名均,俗稱徐老四。因為姐姐嫁入燕翼圍而有機會常常去那里做客??吹叫蹅サ难嘁韲瑺帍姾脛俚乃惆蛋禌Q心有朝一日要蓋一座超越它的圍屋。

他天資聰慧,在姐夫的資助下,木材生意日漸興隆。而后來偶然得到的一塊免稅牌使他如虎添翼。很多商人歸附在他的“西昌”門下,他也因此財源滾滾,為西關圍的打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座圍屋呈正方形,長寬均為88米,圍墻高九米,厚兩米,占地面積約為一萬平方米。圍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樓。整體結構如同巨大的“回”字,共有主房124間。

照壁的后面是圍主徐老四修的戲院。傳說每次開戲,他的大夫人誥贈五品宜人的賴氏便沉醉其中,此時徐老四邊從西門溜出,與他的另兩位張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賞月。

客家文化:“移民”的精英聚落

有資料顯示,客家人構筑的圍屋,源于東漢的塢堡。這種建筑形式在兩晉南北朝時曾盛行中原??图胰司圩宥印⒏麘?zhàn)結合的習慣,就源于那個時代。圍屋幾乎就是客家的象征,客家人可以不住圍屋,但住在圍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

贛南史稱“南撫百越,北望中洲,據五嶺之要會,扼贛閩粵湘之要沖”。唐末五代時,大量中原難民擁入贛南,外來移民已遠遠超過原有的土著居民,從而極大地改變了當時居民的成分和文化結構,于是,在此特定的歷史和地理環(huán)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個新的特殊民系——客家。

住在圍屋里的客家人,過著一種聚族而居的生活。這是一種有別于中國其他地區(qū)漢族的傳統(tǒng)生活。在一個大圍屋里,常常住著幾百甚至上千的人,他們同姓、同宗,有的還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緣后代。當圍屋容納不下時,長子的一支就被留在老屋,其他兒子則分出去再蓋新屋。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图胰顺3R杂⒉拍袃簽榘駱樱瑔l(fā)教育兒孫,向功勛事業(yè)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客家人由于是遷徙才尋覓到安家的處所,所以勤奮、勇敢、智慧、與環(huán)境做斗爭,是他們的品質。經過無數歲月的積淀,他們終于開創(chuàng)出了大好的局面: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無論國內還是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客家人有“東方猶太人”之稱,他們在各自的陣營里發(fā)揮著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

歷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遷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經濟比較發(fā)達的中原地區(qū)向人煙稀少、經濟落后的偏遠荒蠻地區(qū)而轉移的。一方面,他們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終崇尚華夏正統(tǒng)文化,崇尚詩禮傳家,極為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語言、習俗的完整保存? ??并以共同的生活樣式、習俗、信仰和觀念將自己緊密團結在一起;另一方面,他們又善于從當地少數民族中汲取養(yǎng)分,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

TIPS:

客家先民的6個“移民”時期

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有過6次大規(guī)模的南遷:

1.秦始皇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后兩批南下的秦兵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2.東晉時期 東晉“五胡亂華”時期,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qū)。稍后,由于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

3.唐末黃巢起義 安史之亂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區(qū)。

4.宋南渡時期 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

5.明末清初時期 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臺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guī)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

6.太平天國時期 太平天國時期,為避戰(zhàn)亂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5. 哪里的圍屋最出名

有,大部分是在梅州地區(qū)

客家土樓也稱福建土樓,其中以福建龍巖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樓最為有名,在中國漢族傳統(tǒng)建筑中,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余座,規(guī)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中國客家民居建筑“福建土樓”建筑群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客家土樓,也稱客家土圍樓、客家民居,圓形圍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見的奇葩。

客家土樓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巖市,漳州、廣東饒平縣、梅州市大埔縣。 其中以永定縣南靖縣內的客家土樓最具規(guī)模,造型也最為壯觀,永定客家土樓坐落在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內。

1、石寨土樓亦稱方樓,石寨土樓坐落于梅州市蕉嶺縣南礤鎮(zhèn)石寨村建于明末嘉靖年間,為當地郭姓五世祖所建,時歷300多年日曬雨淋,至今仍保存完好。

2、梅州市梅江區(qū)承德樓

承德樓位于梅州中心區(qū),是梅州市內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傳統(tǒng)民居圍龍屋。建屋人梁氏炯昌公? ??號星樓,是廣東嘉應州(今梅州)三角安定壹折桂窩人氏。二十世時任暹羅(即現(xiàn)泰國)華人華僑僑領,同時亦經商做生意。

3、梅州市梅縣區(qū)世德堂

世德堂是明末翰林李二何的胞兄李匪何的兒子李椅建造的,它位于梅江與松源河交匯處附近,離松口鎮(zhèn)1.5千米的銅琶村下店。該屋建于1645年,總面積約7000 平方米,共有72天井,36廳,12個門樓,299間房,2口水井,相傳是李士淳攜太子返鄉(xiāng)避難而建的“明朝最后一座皇帝行宮”。

4、梅州梅縣區(qū)松源慶裕樓

慶裕樓坐落于廣東省梅州市與福建省交界處的梅州市梅縣區(qū)松源古鎮(zhèn)之灣溪村,地處灣溪村地處武夷山脈南端。慶裕樓由灣溪陳氏子孫建造,建樓兩百多年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走出去的才俊數不勝數。慶裕樓占地一萬多平方米,結合客家圍龍的結構和徽派建筑的藝術風格,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房屋的構造,正中央是大廳,四周一百多間房子環(huán)環(huán)相繞。2008年被評為梅州市重點文化遺產保護對象。

5、饒平“道韻樓”

饒平縣三饒鎮(zhèn)南聯(lián)村道韻樓,

樓內房屋分3進,共深29米,后進為3層高樓。年逾400多年歷史的族居土樓--道韻樓以“古、大、奇”而名聞海內外。據稱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我國最大的客家土樓。道韻樓俗稱大樓,周長328米、高11.5米、墻厚1.6米、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它有別于贛南、閩西北的正方形或矩形為平方布局的客家圍屋,以八角形最具代表性。樓內最多時曾居住600余人,而今仍有160多人在此安居。

6. 中國最大的圍屋在哪里

客家圍樓的分布區(qū)域有: 分布區(qū)域:客家土樓分布的主要區(qū)域是分處博平嶺南脈西東兩側的閩西南和粵東北幾個縣市,尤其是客家話和閩南話這兩大方言交界地區(qū)。

如龍巖、湖雷、古竹、岐嶺、大溪、湖坑、下洋幾個鄉(xiāng)鎮(zhèn),南靖西北部的梅林、書洋3鄉(xiāng),平和西部的蘆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幾個鄉(xiāng)鎮(zhèn),詔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鄉(xiāng),和大埔東南部的雙溪、楓朗、桃園、豐順西部的官西,饒平北部的上善、三饒等幾個鄉(xiāng)鎮(zhèn),分布區(qū)域廣闊。介紹:客家圍屋,又叫做圍龍屋、圍屋、客家圍等,是中國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圍屋始建于唐宋,興盛于明清,歷史悠久。圍屋結合了客家古樸遺風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著名客家圍屋: 鶴湖新居、大萬世居南華土樓 4.建筑風格:是以土作墻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筑,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 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具有多種形狀,其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土樓屬于集體性建筑,它的最大的特點在于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筑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可見客家圍樓的體積之大。5.

7. 圍屋的結構

廣東省梅州市 五華縣水寨鎮(zhèn)壩美村

年代:始建 于明朝初年,至今有641年歷史。

地址五華縣水寨鎮(zhèn)壩美村。

規(guī)模:占地3.5萬平方米,六橫六圍結構。

價值:為梅州市乃至廣東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大圍龍屋,在國內也很罕見。

在該縣水寨鎮(zhèn)壩美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一幢名為王監(jiān)公祠的龐大古圍龍屋,經現(xiàn)場測量,這幢始建于641年前現(xiàn)為六橫六圍結構的圍龍屋直徑長126米,深(含門口半月形池塘)278米,占地面積達3.5萬平方米,其規(guī)模相當于早先發(fā)現(xiàn)的梅縣最大的客家圍龍屋丙村仁厚溫公祠的3倍。

中國客家博物館有關專家考證,這幢龐大的古圍龍屋為梅州市乃至我省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大圍龍屋。消息一經傳出,這座過去一直深藏在樓宇和竹林之中的龐大古圍龍屋一下子成了眾多專家學者和獵奇人士的訪古尋幽之地。

記者昨日在現(xiàn)場看到,這幢龐大的古圍龍屋為標準的客家圍龍屋架構,基本保存完整,門前的半月形大池塘與圍龍屋剛好合成一個巨大的圓。圍龍屋包括上七下九、上中下三棟大廳、左右各“六橫六圍”,現(xiàn)在保存較完好的有“五橫五圍”,第六圍稍有缺失。

圍屋祖祠大廳為石柱梁架結構,懸山瓦頂,灰沙夯墻,完好保留著鮮明的明代建筑特色。整座圍龍屋有6條天街,第六層圍龍屋前的天街長達近500米,村民漫步從頭走到尾幾乎要二三十分鐘。而祖祠后的花頭(圍起來的空地)有一個足球場那么大,圍龍屋正門的曬谷坪也有1000多平方米。圍龍屋正門兩旁的兩口古井保留完好水質甘甜,村民至今仍在使用。目前這座龐大的圍龍屋里只留下20戶村民居住。

解構王監(jiān)公祠

壩美村黨支書、村委會主任周耀宗告訴記者,王監(jiān)公祠是周家七世開基祖屋,始建于明朝初年(1368年),距今已641年,現(xiàn)存房間有386間。其中,正屋上七下九有32間。青龍片保存尤其完整,整個建筑占地面積近3.5萬平方米,光門前的半月形大池塘便有14畝。

8. 圍屋在什么地方

首先選址,客家人通常要選背山面水的地方,負陰抱陽(坐北朝南)。從地理上講,在季風特征明顯的南方,如此格局既可以擋住北方冷冽的寒風,又可以在炎熱的夏季,迎接溫煦濕潤的東南風。

其次,就整棟民居而言,半月池與圍龍屋構成橢圓形,寓意“天圓”,方形的堂屋構成“地方”?!盎ㄌァ庇诟呱教帲瑢訇?,“月池”為水塘,屬陰。天圓地方,陰陽調和,體現(xiàn)了客家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客家人相信,有山便有水,有水便有財。從地理學角度看,這一說法并非完全迷信。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月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僅調節(jié)小氣候,還兼有養(yǎng)魚、灌溉、防火、防旱等功能,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還是污水自然凈化池。

9. 圍屋一般住多少人

黃土高原特有的居民形式是窯洞。窯洞是黃土高原上居民的一種古老居住形式,在中國的陜甘寧地區(qū),黃土層非常厚,甚至厚達幾十米,人們便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chuàng)造了頗具特色的綠色建筑——窯洞。

窯洞有靠崖式窯洞、靠山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窯洞等,其中靠山式窯洞應用較多。

過去,黃土高原的農民勞作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修幾孔窯洞,有幾處窯再? ?了妻就算是成家立業(yè)了。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也是陜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積了中國古老的黃土地的深層文明。

Hash:3a1280c47340544baa6f23f9ff09884f5e435c16

聲明:此文由 鏈世界-開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