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見:劉禹錫傳》第八章最宜紅燭下偏稱落花前
任見 劉禹錫傳
第八章 最宜紅燭下偏稱落花前
蒙受讒言的“遷客”是真金,而進讒的政敵卻如“狂沙”,讒言和貶謫使人歷盡辛苦,但是鍛煉了意志。最終,狂沙是埋不住真金的。
流水淘沙,一刻也不停,風起浪涌,前浪未息后浪又生。
忽然回憶起昔日貶謫朗州,漫步沅江岸頭的往事,禁不住和著長遠的江風高唱幾聲,向天地表明:百折不撓,砥礪志節(jié),決不向惡勢力妥協(xié)。
22 慟然凜然
長安,武元衡被刺殺后,唐憲宗再也不能容忍藩鎮(zhèn)的猖獗了。都想自立,這還得了嗎?
唐憲宗把打擊淮西變亂作為第一戰(zhàn)役,以裴度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托付給他平定叛亂藩鎮(zhèn)的大事。
裴度遣大將李愬率官軍雪夜奇襲吳元濟巢穴蔡州城,生擒了豬一般的叛鎮(zhèn)頭領(lǐng)吳元濟,平定了淮西叛亂。
劉禹錫聞知淮西大捷的消息后,喜不自勝,立即向朝廷上了《賀收蔡州表》,并連續(xù)給裴度兩封賀信,贊譽裴度“文武丕績,冠于古今”,“一德交暢,萬邦和平”——
蔡州城中眾心死,妖星夜落照壕水。漢家飛將下天來,馬箠一揮門洞開。
賊徒崩騰望旗拜,有若群蟄驚春雷??裢婵`登檻車,太白夭矯垂捷書。相公從容來鎮(zhèn)撫,常侍郊迎負文弩。四人歸業(yè)閭里間,小兒跳浪健兒舞。
汝南晨雞喔喔鳴,城頭鼓角音和平。路傍老人憶舊事,相與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辭,官軍入城人不知。忽驚元和十二載,重見天寶承平時。
九衢車馬渾渾流,使臣來獻淮西囚。四夷聞風失匕箸,天子受賀登高樓。妖童擢發(fā)不足數(shù),血污城西一抔土。
南峰無火楚澤間,夜行不鎖穆陵關(guān)。策勛禮畢天下泰,猛士按劍看恒山。
平定吳元濟的叛亂,使“楚氛改色,淮水安流。漢上疲人,盡沾雨露;汝南遺老,重睹升平”。百姓自然擁護了。
李愬襲取蔡州后,申、光二州的叛軍相繼投降,淮西叛亂全部平定。
平定蔡州和整個淮西地區(qū),這一削藩的階段性勝利,使北方的割據(jù)勢力受到很大震動。
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承宗和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都表示愿意派兒子“入侍”,即到長安作人質(zhì)。
王承宗還上表請求悔過自新,并獻出德、棣二州。
唐憲宗接受了王承宗的請求,“詔復王承宗官爵”。
劉禹錫為此向朝廷上了《賀雪鎮(zhèn)州表》,表云:“以王承宗效順著明,復其官爵,所獻二郡,別置藩垣?!薄按蠛右员?,化為禮樂之鄉(xiāng);率土之濱,重見升平之日?!?/p>
元和十四年七月,李師道被其部下都知兵馬使劉悟所殺,淄青投順朝廷。
劉禹錫又立即寫了《賀平淄青表》和《平齊行二首》表示祝賀。
表云:“五紀巢穴,一朝蕩夷。遂使齊、魯之鄉(xiāng),復歸仁壽之城?!边@都是“感我仁化,激其深衷”的結(jié)果。
用削藩的辦法以維護集權(quán)和統(tǒng)一,是劉禹錫一貫的政治主張。當削藩取得一系列勝利時,他寫的這些賀表皆出于內(nèi)心的喜悅與感受,不同于虛假的歌功頌德之作。
劉禹錫身居海隅,心系朝廷,在連州的詩文創(chuàng)作,大多與朝政大局的治亂密切相關(guān)。
醫(yī)學是劉禹錫的一大愛好,他從十六、七歲開始就閱讀《小品方》、《藥對》、《本草》、《素問》等醫(yī)藥書籍,并注意收集各種醫(yī)方、藥方及焙藥的方法。
柳宗元曾親自試驗劉禹錫的三個藥方,都有奇效。
柳宗元把試驗結(jié)果寫信告訴劉禹錫,并建議劉禹錫記錄在他的醫(yī)學著作中。
道州刺史薛景晦寄給劉禹錫《古今集驗方》十卷,劉禹錫在薛景晦等人的鼓勵下,把自己搜集到的五十余方,編為《傳信方》二卷行世——
余為連州四年,江華守河東薛景晦以所著《古今集驗方》十通為贈。其志在于拯物,予故申之以書。
異日,景晦復寄聲相謝,且咨所以補前方之闕。醫(yī)拯道貴廣,庸可以學淺為辭?遂于篋中得已試者五十余方,用塞長者之間……
劉禹錫留心收集藥方原是為了自用,后想到“醫(yī)拯道貴廣”,便決心替世人編一部實用的方書。
《傳信方》的編纂,也是劉禹錫任連州刺史期間為百姓做的一件好事。
《傳信方》不僅在嶺南流傳,而且很快流傳到各地,受到普遍歡迎,還外傳到鄰國。
擔任連州刺史的日子,除了處理州郡政務,跟朋友們書來信往,佳句酬酢自然是少不了的。
劉禹錫與柳宗元之密切固然令人羨慕,與元稹、白居易等朋友的通訊唱和同樣富有特色……
元和十四年,劉禹錫近九十歲的老母去世。他卸任奉柩回洛陽原籍守喪。途經(jīng)衡陽,突然驚聞柳宗元病故。
接到柳宗元的遺書與仆告,劉禹錫“如得狂病”,驚悲交加,放聲大哭,“南望桂水,哭我故人”,悲悼摯友。
前不久,柳宗元還派人對劉禹錫母親患病進行慰問,老人逝世的時候,柳宗元還曾派人吊唁慰問。
想不到小劉禹錫一歲的柳宗元竟會突然病故,轉(zhuǎn)眼間好朋友已幽明兩隔。
劉禹錫對摯友的不幸早逝感到悲慟無比,對柳宗元的命途多舛表示憤憤不平!
為紀念摯友,劉禹錫對柳宗元的后事一一做了安排,周到而具體,不負生死相助、肝膽相照的情懷。
劉禹錫既喪慈母,又失良朋,悲痛已極。
為柳宗元致祭,劉禹錫文出肺腑,情真意切——
維元和十五年,歲次庚子,正月戊戍朔日,孤子劉禹錫銜哀扶力,謹遣所使黃孟萇具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亡友柳君之靈。
嗚呼子厚!我有一言,君其聞否?
惟君平昔,聰明絕人。今雖化去,夫豈無物!意君所死,乃形質(zhì)耳。魂氣何托,聽余哀詞。
嗚呼痛哉!嗟予不天,甫遭閔兇。未離所部,三使來吊。憂我衰病,諭以苦言。情深禮至,款密重複。期以中路,更申愿言。
途次衡陽,云有柳使。
謂復前約,忽承訃書,驚號大叫,如得狂病。
良久問故,百哀攻中。涕洟迸落,魂魄震越。伸紙窮竟,得君遺書。絕弦之音,凄愴徹骨。
初托遺嗣,知其不孤。末言歸輤,從祔先域。凡此數(shù)事,職在吾徒。永言素交,索居多遠。鄂渚差近,表臣分深……
退之承命,改牧宜陽。亦馳一函,候于便道。勒石垂后,屬于伊人。安平、宣英,會有還使。悉已如禮,形于具書。
鳴呼子厚!此是何事?朋友凋落,從古所悲。不圖此言,乃為君發(fā)。
自君失意,沉伏遠郡。近遇國士,方伸眉頭。亦見遺草,恭辭舊府。志氣相感,必越常倫。
顧余負釁,營奉方重。猶冀前路,望君銘旌。
古之達人,朋友制服。今有所厭,其禮莫申。朝晡臨后,出就別次。南望桂水,哭我故人。孰云宿草,此慟何極!
鳴呼子厚!卿真死矣!終我此生,無相見矣。
何人不達?使君終否。何人不老?使君夭死?;侍旌笸粒?a href='/huning/' target=_blank>胡寧忍此!知悲無益,奈恨無已。
子之不聞,余心不理。含酸執(zhí)筆,輒復中止。誓使周六,同于己子。魂兮來思,知我深旨。鳴呼哀哉!尚饗……
柳宗元臨終前留有遺書,拜托劉禹錫為其撫養(yǎng)孤兒和編輯遺稿。劉禹錫決意無論如何要把摯友的遺愿落實到最好程度。
劉禹錫致書韓愈,轉(zhuǎn)告了柳宗元囑其撰寫墓志銘的意思,又分別向柳宗元的好友李程、韓泰、韓曄等人送了訃告。
劉禹錫不僅自己深情致祭,還代李程撰寫祭柳員外文,又為《重至衡陽傷柳儀曹并引》,寄托哀思,一字一淚,悲痛欲絕——
元和乙未歲,與故人柳子厚臨湘水為別。柳浮舟適柳州,余登陸赴連州。后五年,余從故道出桂嶺,至前別處,而君沒于南中,因賦詩以投吊:
憶昨與故人,湘江岸頭別。我馬映林嘶,君帆轉(zhuǎn)山滅。馬嘶循古道,帆滅如流電。千里江蘺春,故人今不見……
誠摯友情,陰陽難隔。
而養(yǎng)癰遺患,亦屬信言。
唐憲宗李純蓄養(yǎng)宦官,終于自食其果——元和十五年正月,宦官把李純殺了。
唐憲宗在四任宰相協(xié)助下,繼平定夏綏楊惠琳、西川劉辟叛亂后,十一年間又先后消滅浙西李锜及淮西、淄青等強藩,國勢隱隱有復興之象。
李純卻陶醉于一連串勝利,未注意到身邊那些不生胡須的灰暗面孔,同樣是重大的隱患,結(jié)果死于宦官之手。
宦官們擁立唐穆宗李恒即位,次年改年號為長慶。
長慶元年的劉禹錫,已是“知天命”之歲的人了,在洛陽為母親服喪。
利用丁憂的短暫時光,劉禹錫將朋友呂溫的文集進行了最后的審校,之后便著手為柳宗元編定文集。
子厚不比他人,一是平生第一摯友,二來子厚詩文水平甚高,三是劉禹錫總想起往昔的日子,因而,朝夕孜孜,含淚和墨,付出了特別巨大的精力。
在編輯《河東先生集》的日子里,劉禹錫忍不住作《重祭柳員外文》,再寄哀思。
這年,原先仕途亨通的朋友令狐楚官運衰頹,被唐穆宗貶謫,由西京赴衡州任,經(jīng)過洛陽,與正在洛陽丁母憂的劉禹錫會面。
早在貞元年間,劉禹錫和令狐楚就以文章相往來?!坝镭懜镄隆笔『?,劉禹錫長期遭貶,而令狐楚卻官運亨通,友誼漸漸就淡化了。
但此番會面,“輸寫蘊積,相視泫然”,兩人都流了眼淚。
不過,眼淚是不同的。
劉禹錫的眼淚是痛苦的,無罪被貶十四年,朋友也拋棄了自己;令狐楚的眼淚是慚愧的,自己熱衷做官,怕受牽連,拋棄了朋友十四年。
這次會面,使劉禹錫與令狐楚恢復了友誼,“雖窮達異趣,而音英同域,故相遇甚歡。其會面必抒懷,其離居必寄興,重酬累贈”……
劉禹錫在丁憂結(jié)束,服闕之際,編訂完畢《河東先生集》四十七卷,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柳宗元了——
八音與政通,而文章與時高下。
三代之文,至戰(zhàn)國而病,涉秦漢復起;漢之文,至列國而病,唐興復起。
夫政龐而土裂,三光五岳之氣分,大音不完。故必混一而后大振。
初,貞元中,上方向文章,昭回之光,下飾萬物;天下文士,爭執(zhí)所長,與時而奮,燦焉如繁星麗天,而芒寒色正,人望而敬者,五行而已。河東柳子厚,斯人望而敬者歟!
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貞元初。至九年,為名進士。十有九年,為材御史。二十有一年,以文章稱首,入尚書,為禮部員外郎。是歲,以疏雋少檢獲訕,出牧邵州,又謫佐永州。居十年,詔書征,不用,遂為柳州刺史。五歲不得召歸。
病且革,留書抵其友中山劉某曰:“我不幸,卒以謫死,以遺草累故人。”
某執(zhí)書以泣。遂編次為三十通,行于世。
子厚之喪,昌黎韓退之吊曰:“哀哉,若人之不淑!吾嘗評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也。”
安定皇甫湜于文章少所推讓,亦以退之之言為然。
凡子厚名氏與仕與年暨行己之大方,有退之之志若祭文在,今附于第一通之末云……
劉禹錫除服后,被唐穆宗李恒授予夔州刺史。
在前往夔州途經(jīng)鄂州時,劉禹錫作了短暫的逗留,與時任鄂州刺史兼鄂岳觀察史的李程及宣武軍節(jié)度使令狐楚相會。
劉禹錫與李程早年同在御史臺任職,是相識較早的朋友。他們之間的情誼是很深的。這次會面,兩人特別高興。
自貶為朗州司馬始,及至轉(zhuǎn)為連州刺史,整整十五年,劉禹錫似已習慣了飄泊遠州的生活。四川雖不算遠,但畢竟也是異鄉(xiāng),所以他依舊期待著有朝一日,哪怕在年老之時,能回洛陽以終天年——
高檣起行色,促柱動離聲。欲問江深淺,應如遠別情。
對酒臨流奈別何,君今已醉我蹉跎。分明記取星星鬢,他日相逢應更多。世間人事有何窮?過後思量盡是空。早晚同歸洛陽陌,卜鄰須盡祝雞翁……
始發(fā)鄂渚時,詩寄李程,出鄂州界時,又懷想李程——
祖帳管弦絕,客帆西風生。回車已不見,猶聽馬嘶聲。曉發(fā)柳林戍,遙城聞五鼓。憶與故人眠,此時猶晤語。
席間一揮杯,別愁今尚醉。遲遲有情處,卻恨江帆駛。夢覺疑連榻,舟行忽千里。不見黃鶴樓,寒沙雪相似。
由鄂州赴夔州,溯長江而上。江水深深,如朋友之情誼。昔為瑤池侶,飛舞集蓬萊。今作江漢別,風雪一徘徊。嘶馬立未還,行舟路將轉(zhuǎn)。江頭暝色深,揮袖依稀見……
長慶二年正月,劉禹錫到達夔州。
夔地在春秋為子國,楚將其并為楚九縣之一,秦為魚復,漢為固陵,蜀為巴東,梁為信州。隋初,楊素以越公領(lǐng)夔地總管。
唐高祖武德年間,夔州增名為都督府,督黔、巫一十九郡。至唐玄宗開元間,猶領(lǐng)七州之地。
玄宗天寶初年,罷州置郡,號云安。
唐肅宗至德二年,命嗣道王煉為太守,賜之旌節(jié),統(tǒng)峽中五郡軍事。肅宗乾元初年,斯地復設(shè)為州。
送走夔州謝上表,劉禹錫仔細考察當?shù)馗鞣矫娴那闆r,在全面而充分地了解之后,分別向朝廷進呈了《夔州論利害表》和《論利害表》。
在《夔州論利害表》中,劉禹錫特別提到布衣馬周向唐太宗獻策二十余事,“太宗深奇之,盡行其言,耀周為御史?!?/p>
在《論利害表》中特別提到“開元十八年朝集使至京,玄宗臨軒親問利害”之事,希望唐穆宗效法前朝,納言聽諫。
劉禹錫仍然在堅持革新進取的精神,反對“以守舊弊為奉法”,“以不知事為簡”的因循茍且態(tài)度。
穆宗李恒昏庸無能,窮奢極侈,不關(guān)心朝政,對劉禹錫這樣一個遠州刺史所上表文是不會在意的。
穆宗朝的現(xiàn)實使劉禹錫感到失望,但他治理夔州還是很認真的,既然不能事天下,那就應當在一個地方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政治才能。
劉禹錫對劉備還是有些肯定的,但老劉的教子無方也讓他感嘆——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yè)復五銖錢。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夔州以南的長江邊上,有劉備軍師諸葛亮以石布成的八卦陣遺址。
劉禹錫推崇名相,效法直臣,身居遠州,但有機會吟詠,到底還是掩抑不住的為朝廷社稷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
軒皇傳上略,蜀相運神機。水落龍蛇出,沙平鵝鸛飛。波濤無動勢,鱗介避余威。會有知兵者,臨流指是非……
23 妙詞善懷
唐穆宗李恒長慶二年春,朋友楊歸厚由萬州刺史遷唐州刺史,劉禹錫為詩祝賀。
楊歸厚在巴蜀期間,勵精為治,政績突出,區(qū)區(qū)萬州,豈盡所用,且移大州,略展其才。
楊歸厚到唐州后,劉禹錫和他書信頻繁,唱酬不斷——
淮安古地擁州師,畫角金饒旦夕吹。淺草遙迎鹔鹴馬,春風亂飐辟邪旗。謫仙年月今應滿,戇諫聲名眾所知。何況遷喬舊同伴,一雙先入鳳凰池。
淮西既是平安地,鴉路今無羽檄飛。聞道唐州最清靜,戰(zhàn)場耕盡野花稀。
淮西春草長,淮水逶迤光。燕入新村落,人耕舊戰(zhàn)場。可憐行春守,立馬看斜桑。漠漠淮上春,莠苗生故壘。梨花方城路,荻筍蕭陂水。高齋有謫仙,坐嘯清風起……
長慶四年,白居易和元稹在杭越二州刺史任上,距離切近,唱和甚多。白居易曾將其《題真娘墓》唱和詩寄來給劉禹錫欣賞。
真娘墓在虎丘寺內(nèi),吳之妓人,歌舞有名者……吳中少年從其志也,墓多花草,以滿其上——
薝卜林中黃土堆,羅襦繡黛已成灰。芳魂雖死人不怕,蔓草逢春花自開。幡蓋向風疑舞袖,鏡燈臨曉似妝臺。吳王嬌女墳相近,一片行云應往來。
白居易玩賞了柘枝妓的舞蹈和歌詠,非常興奮。
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紅蠟燭移桃葉起,紫羅衫動柘枝來。帶垂鈿胯花腰重,帽轉(zhuǎn)金鈴雪面回??醇辞K留不住,云飄雨送向陽臺。
白居易趕緊把詩寄給劉禹錫,劉禹錫及時以詩作評——
柘枝本出楚王家,玉面添嬌舞態(tài)奢。松鬢改梳鸞鳳髻, 新衫別織斗雞紗。鼓催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點花。 畫筵曲罷辭歸去,便隨王母上煙霞……
《竹枝詞》,是四川東部一種與音樂、舞蹈結(jié)合在一起的民歌。這種民歌具有“含思宛轉(zhuǎn)”的特色,抒情味濃厚,多用于歌唱愛情和抒發(fā)愁緒。
夔州一帶是《竹枝詞》的故鄉(xiāng)。
劉禹錫有意識地向民間學習,寫了不少《竹枝詞》體的小詩,開創(chuàng)了一派清新的詩風。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t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日出三竿春霧消,江頭蜀客駐蘭橈。憑寄狂夫書一紙,住在成都萬里橋。
劉禹錫以詩豪之名在士人中良多知音,在百姓中也廣為流傳,青年人折花兼踏月所唱,“率多禹錫之辭”。
劉禹錫對《竹枝詞》十分喜愛,不僅聽到了心里,而且還學會了詠唱。
白居易知道了,謂“夢得能唱《竹枝》,聽者愁絕。”
竹枝詞,是文人詩與民歌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有一些詩人寫過,而以劉禹錫涉足最早,聲譽最高,影響最大。不僅在民間受到歡迎,而且文人也十分喜愛——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xiāng)情。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xiāng)歌。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竹枝》詠風土,瑣細詼諧皆可入,大抵以風趣為主,與絕句迥別。其題材比絕句廣闊,特別是泛詠風土這一點,使它獲得了濃厚的地方色彩——
日出三竿春霧消,江頭蜀客駐蘭橈。憑寄狂夫書一紙,家住成都萬里橋。
兩岸山花似雪開,家家春酒滿銀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青來。
《竹枝詞》不僅大量使用比興與諧聲雙關(guān)、重疊回環(huán)等民歌中常見的藝術(shù)手法,而且還把民歌特有的清新剛健的語言和悠揚宛轉(zhuǎn)的音節(jié)吸入詩中,從而使它達到了所謂“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詞意高妙”、“奔軼絕塵”的境界——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城西門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惱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
劉禹錫的《竹枝詞》皆是為夔州民歌譜寫的新詞,有音樂伴奏,歌者邊唱邊舞,煞是動人。
后來的《竹枝詞》脫離了音樂,不是為《竹枝》譜寫歌詞,而是用民歌體來寫詩了——
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個里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
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劉禹錫是《竹枝詞》的開山祖師,他的《竹枝詞》被稱為“初體”。
當然劉禹錫的倡導之功,尤是不可磨滅的,其社會效果不是中后唐任何一位詩人的作品所能比擬的——
江上朱樓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紋生。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劉禹錫的詩,另一重大貢獻,是開啟了“由詩至詞”之路。
劉子在詩歌中所用的題目,有些是來自民間的樂曲名,如《紇那曲》等,后來就自然變成了詞牌的名稱。
劉子創(chuàng)造的長短句形式的新詩體,無疑推動了詞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比如《瀟湘神二首》——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問二妃何處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瀟湘神》是迎神送神的歌曲,劉禹錫依其聲而制詞,首句重疊三字,成了詞牌,亦即《搗練子》。
《拋球樂》是唐代宴會時一種侑酒的游戲。酒筵中拋球為令,其所唱之詞也。劉禹錫寫過《拋球樂詞二首》——
五彩繡團圓,登君玳瑁筵。最宜紅燭下,偏稱落花前。上客如先起,應須贈一船。
春早見花枝,朝朝恨發(fā)遲。及看花落后,卻憶未開時。幸有拋球樂,一杯君莫辭。
《拋球樂》調(diào),三十字者,始于劉禹錫詞。
《蹋歌詞四首》,是劉禹錫學習民歌創(chuàng)作的一組反映風土民情的詩歌。
蹋歌,是古代長江流域民間流行的一種歌調(diào),從初春至春未,青年男女常以月下踏歌的方式,聚會擇偶,狂歡達旦。
青年男女一邊走,一邊唱,唱歌時以腳踏地為節(jié)拍,尤其適合歌舞聚會的形式。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
桃溪柳陌好經(jīng)過,燈下妝成月下歌。為是襄王故宮地,至今猶自細腰多。
新詞宛轉(zhuǎn)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月落烏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鈿。
日莫江頭聞《竹枝》,南人行樂北人悲。自從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盡時。
無論是政治詩句,還是唱和應酬,無論是順應民風的竹枝詞,還是幽美雅致的長短句,都從正面或側(cè)面體現(xiàn)這劉禹錫“蹈道心一,俟時志堅”的不變情懷,由長安而朗州而夔州的不移志節(jié)——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
“永貞革新”失敗后,劉禹錫等人一再受到政敵的惡毒攻擊,正謂之“讒言如浪深”,他們不僅被遠謫邊荒,而且“逢恩不原”,豈不是“遷客似沙沉”嗎?
“莫道”、“莫言”等語,是屢遭貶謫,仍保持豁達大度和堅定無畏,對“讒言如浪深”、“遷客似沙沉”視若等閑的氣派。
蒙受讒言的“遷客”是真金,而進讒的政敵卻如“狂沙”,讒言和貶謫使人歷盡辛苦,但是鍛煉了意志。最終,狂沙是埋不住真金的。
流水淘沙,一刻也不停,風起浪涌,前浪未息后浪又生。
忽然回憶起昔日貶謫朗州,漫步沅江岸頭的往事,禁不住和著長遠的江風高唱幾聲,向天地表明:百折不撓,砥礪志節(jié),決不向惡勢力妥協(xié)。
劉禹錫稟性厚道,直誠待人,尤其注重朋友之間的情誼。在母喪丁憂期間為柳宗元編輯的遺集,又帶到了夔州,繼續(xù)修訂,使“行于世”。
劉禹錫童年時代有個玩伴,叫裴昌禹,家中窮困,劉禹錫在連州為刺史時,裴昌禹投靠劉禹錫,刺夔州了,裴昌禹又到夔州來投靠。劉禹錫待裴昌禹相當?shù)睾?,像家人一樣,還教他讀書。
唐穆宗李恒沒有福氣,只干了四年,便于長慶四年正月病卒,其子李湛繼位,是為敬宗。
三月,新皇上唐敬宗李湛駕幸丹鳳樓,大赦天下。
李湛講話說:“天下諸色人中,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經(jīng)術(shù)優(yōu)深,可為人師;詳閑吏理,達于教化;軍謀宏遠,堪任邊將者:委常參官并諸道節(jié)度觀察使,諸州刺史,各舉所知,限來年正月到上都?!?/p>
裴昌禹當時正客居劉禹錫處,劉禹錫就薦送他到長安應試——
裴昌禹“常嘆諸侯莫可游,欲一見天子而未有路。會今年詔書征賢良,昌禹大喜,以為盡可以豁平生,……咨余以七言,為西游之資藉耳。
裴生久在風塵里,氣勁言高少知己。注書曾學鄭司農(nóng),歷國多于孔夫子。往年訪我到連州,無窮絕境終日游。登山雨中試蠟屐,入洞夏里披貂裘。
白帝城邊又相遇,斂翼三年不飛去。忽然結(jié)束如秋蓬,自稱對策明光宮。
人言策中說何事,掉頭不答看飛鴻。彤庭翠松迎曉日,鳳銜金榜云間出。
中貴腰鞭立傾酒,宰臣委佩觀搖筆。古稱射策如彎弧,一發(fā)偶中何時無。由來草澤無忌諱,努力滿挽當亨衢。
憶得當年識君處,江南驛后聯(lián)墻住。垂鉤釣得王余魚,踏芳共登蘇小墓。
此事今同夢想間,相看一笑且開顏。老大希逢舊鄰里,為君扶病到方山。
韋執(zhí)誼,“永貞革新”的支持者,也算劉禹錫的朋友,死在貶所崖州,當時其子韋絢只有幾歲。長慶二年,二十歲出頭的韋絢“自襄陽負復至江陵,翠葉舟,升巫峽,抵白帝城,投謁故贈兵部尚書、賓客中山劉公二十八丈,求在左右學問?!?/p>
劉禹錫待韋絢,如同自己的兒子一般——
解衣推食,晨昏與諸子起居,或因宴命坐與語論,大抵根于教誘,而解釋經(jīng)史之暇,偶及國朝文人劇談,卿相新語,異常夢話,若諧謔卜祝,童謠佳句……
長慶四年夏天,朝廷調(diào)任劉禹錫為和州刺史。
從夔州到和州途中,劉禹錫應宣歙觀察使崔群之邀,至宣州宴游。
《歷陽書事七十韻》引云:“長慶四年八月,余自夔州轉(zhuǎn)歷陽。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友人崔敦詩罷丞相,鎮(zhèn)宛陵,緘書來抵曰:“‘必我覿而之藩,不十日飲,不置子?!视嘧?a href='/chizhou/' target=_blank>池州道宛陵,如其素?!?/p>
抵達和州時,前任刺史段平仲出郭迎接,隨后交接州務。
和州正值旱災之后,百姓貧困,遍地荒涼。劉禹錫以和州新刺史名義給皇上的第一份奏章《和州謝上表》即提請賑災救民——
伏惟皇帝陛下,丕承寶祚,光闡鴻猷。有漢武天人之姿,稟周成睿哲之德。發(fā)言合古,舉意通神,委用得人,動植咸說。理平之速,從古無倫,微臣何幸,薇睹昌運……
臣聞一物失所,前王軫懷,今逢圣朝,豈患無位。
臣即以今月二十六日到所任上訖。伏以地在江、淮,俗參吳、楚,災旱之后,綏撫誠難。謹當奉宣皇恩,慰彼黎庶,久于其道,冀使知方。
伏乞圣慈,俯賜昭鑒。臣遠守藩服,不獲拜舞闕庭,無任懇悃屏營之至……
和州,地處江淮之間,水澇和旱災連年發(fā)生,百姓苦不堪言,人口大量死亡,許多人家只剩下些孤兒寡婦,生活十分艱難。
在嚴重的災害面前,劉禹錫不像某些做刺史的,貪圖個人安樂,他想到的是災區(qū)百姓的疾苦。
劉禹錫克盡職守,調(diào)查災情,啟奏朝廷賑災撫慰,并把糧食生產(chǎn)放在救災的首要位置。
刺史官廳壁記和《歷陽書事七十韻》,體現(xiàn)的是劉禹錫對和州沿革的深入研究和對和州世風民情的細致了解——
歷陽,古揚州之邑。于天文直南斗魁下,在春秋實句吳之封,后為楚所取。
秦并天下,以隸九江,而亦為九江治所。晉平吳,復隸淮南。至永興初,自析為郡,益之以烏江。宋臺建,目為南豫州,又益之以龍亢。梁之亡也,北齊圖霸功,擁貞陽侯以歸,王僧辯來迎,會于茲地,二國和協(xié),故更名和州。
陳、隋間無所革,國朝因隋。武德中,更龍亢為含山。初,開元詔書以口算、第郡縣為三品,是為下州。元和中,復命有司參校之,遂進品第一。
按見戶萬八千有奇,輸緡錢十六萬,歲貢纖纻二篚,吳牛蘇二鈞,糝鱘九甕,茅搜七千兩。
鎮(zhèn)曰梁山,浸曰歷湖,田藝四谷,豢全六擾。廬有旨酒,庖有腴魚。神仙故事,在郊在藪。
元元有臺,彭鏗有洞。名山曰雞籠,名塢曰濡須。異有血閫,祥有沸井。
城高而堅,亞父所營。州師五百,環(huán)峙于東。南瀕江,劃中流為水疆,揭旗樹蕝,十有六戍。自孫權(quán)距陳,出入六代,常為宿兵之地,多以材能人處之。本朝混一,號為善部。然用人差輕,非復曩時之比也。
始,余以尚書郎得譴刺連山,今也由巴東來牧。考前二邦之籍與版圖,才什五六,而地征三之。究其所從來,生植有本。女工尚完堅,一經(jīng)一緯,無文章交錯之奇;男夫尚墾辟,功若戀本,無即山近鹽之逸。
市無嗤眩,工無雕彤,無游人異物以遷其志。副征令者率非外求。凡百為一出于農(nóng)桑故也。繇是而言,瘠天下者其在多巧乎!
從連州到和州,劉禹錫一直擔任刺史的職務,但并沒有改變貶謫的狀態(tài)。這對他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政治才能是有很大束縛的——
受譴時方久,分憂政未成。比瓊雖碌碌,于鐵尚錚錚。
謫居遠州多年,所憂慮的,是自己在政治上一事無成,而感到欣慰的,是自己仍保持著正直的品格和進取的精神。
海潮隨月大,江水應春生。憶昨深山里,終朝看火耕。魚書來北闕,鹢首下南荊。云雨巫山暗,蕙蘭湘水清。章華樹已失,鄂渚草來迎……
遠岫低屏列,支流曲帶縈。湖魚香勝肉,官酒重于餳。
憶昔泉源變,斯須地軸傾。雞籠為石顆,龜眼入泥坑。
事系人風重,官從物論輕。江春俄澹蕩,樓月幾虧盈。柳長千絲宛,田塍一線絣。游魚將婢從,野雉見媒驚。波凈攢鳧鵲,洲香發(fā)杜蘅。一鐘菰葑米,千里水葵羹……
《任見:劉禹錫傳》簡介&目錄
《任見:劉禹錫傳》第一章 詩童靈悟名不虛傳
《任見:劉禹錫傳》第二章 如此意境豈是淫調(diào)野曲?
《任見:劉禹錫傳》第三章 赤心官吏與社稷大業(yè)
《任見:劉禹錫傳》第四章 死對頭請客是不是鴻門宴?
《任見:劉禹錫傳》第五章 桃紅館里柔媚的笑容
《任見:劉禹錫傳》第六章 耀眼明燈照亮亙古長夜
《任見:劉禹錫傳》第七章 玄都觀桃花招禍殃
~
《任見:劉禹錫傳》第三章赤心官吏與社稷大業(yè) 劉禹錫
任見:劉禹錫傳
第三章 赤心官吏與社稷大業(yè)
王叔文主決斷,王伾主管往來傳授,韋執(zhí)誼負責文誥,劉禹錫、柳宗元等人采聽外事、謀議唱和的全新朝廷機構(gòu)已然形成。
王叔文特別器重劉禹錫和柳宗元,常引劉禹錫及柳宗元入禁中,與之圖議,而言無不從。
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形成了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朝野上下號為“二王、劉、柳”。
07 東宮綢繆
劉禹錫的交游愈來愈廣泛。
柳宗元的政治觀點跟劉禹錫一致,自然友誼深厚。韓愈屬于保守人士,雖說觀點多有相左之處,但劉禹錫覺得韓愈性格比較穩(wěn)健,主動與他保持友誼。
元稹、白居易和劉禹錫也有交往。
元稹年輕,入仕時間和劉禹錫差不多。白居易得中進士晚劉禹錫七個年頭,但他們的年齡一般大小。
韋執(zhí)誼同他們也是好朋友。韋執(zhí)誼是韋夏卿的堂弟,時職吏部郎中。
韋執(zhí)誼的學術(shù)朋友陸質(zhì),研究經(jīng)學,有些成果,撰寫有著作《春秋微旨》、《春秋集傳纂例》、《春秋集傳辨疑》三部曲,自成一家之言,當時頗有影響。
劉禹錫和柳宗元于詩文、表章之余還研討、辨析陸質(zhì)的學術(shù)觀點,走在一般士大夫前面。
劉禹錫的另一好友是王叔文。
早在貞元十一年,劉禹錫試過吏部取士科,被授予太子校書時,他們就是交誼深厚的政治同道了。
王叔文出身微賤,曾任蘇州司功參軍,后被召入翰林院,因擅長圍棋,被選為太子李誦的侍娛之一。
算起來,劉禹錫跟王叔文的友好交往已有八載。
劉禹錫知道王叔文是具有政治才能的。
韓愈看不順眼王叔文,認為他寒門庶族出身,根基本來軟弱,還光想操心社稷大事,很不合適,上朝下朝路遇了,王叔文主動招呼韓愈,韓愈也不愿搭理。
韓愈甚至對劉禹錫的政治觀點也時有微詞。但這些不影響劉禹錫尊重年長于己的韓愈,也不妨礙看重實質(zhì)本領(lǐng)的劉禹錫同王叔文交厚。
當時之世,雖不能說君暗臣佞,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閹豎、強藩再加奸僚,為數(shù)確乎不少。
閹宦權(quán)柄在握,強藩重兵在擁,盡管朝中元老重臣也不乏忠貞之輩,但多年累積的弊政,實非數(shù)人之力所能去除。
校書郎白居易這樣形容長安險惡的政治空氣:“人家不敢歡宴,朝士不敢過從?!睆拿耖g到朝堂,莫說歡宴,連打招呼聊天都得小心了。
最讓百姓吃罪的是“宮市”,宮中到市面上采辦東西。起初是低價強買,劣物置換,像白居易在詩歌《賣炭翁》所述,以宮中破爛物品“系向牛頭充炭直”,后來干脆“白望”——看中便白白拿走。
早時,宮中物品由京兆官吏代辦,后來權(quán)力全都歸了宦官。那些被稱為中官的閹黨,自認非常高貴,不想親身行動,他們雇人在長安市上選擇、攫取。
每天只要開市,朱雀大街東市西市場開市交易,著黃衫,跨花馬,腦滿腸肥的領(lǐng)頭宦官就出現(xiàn)了,馬屁股后頭緊隨十多個隨從,一律地黑幞頭加白衫子。
前前后后,大群身穿雜色衣衫的人,來回奔突,這些人是宦官們雇來的走狗。
據(jù)說宦官中專事上市搶奪的宮市使招雇了幾百個專事張望搶奪的市井青皮無賴,號稱“白望”隊,就是這些身穿雜色衣衫的品種。
黃衫胖子策馬游走,走狗們高喊著“圣命!圣命!”分頭沖向各家商行、門面,伸手隨便抓取看中的貨物,裝進大口袋里,轉(zhuǎn)身就走。
走狗們所過之處,一街兩行落花流水。
各商號的老板或者伙計,也被“訓練”成了,遠遠望見黃衫子和走狗們的影子,不管交易進行到何種地步,紛紛驚慌失措地上起門板,哪怕沒有結(jié)賬,哪怕貴重的金簪子掉在外面都不敢反身再要了。
別說褐衫麻鞋的小百姓了,戴著氈帽的胡商,裹著寬大頭巾的西域商人對宮市也一樣害怕。
害民已極的,還有被稱為“五坊小兒”的宦官,設(shè)局訛詐,無惡不作。
唐大明宮東邊,建有五個動物飼養(yǎng)場,謂之五坊,飼養(yǎng)有犬、鷹、雕、鷂、鶻五種猛獸惡禽,供宮內(nèi)狩獵之用。飼養(yǎng)場的宦官,包括他們雇傭的大批走狗,以貢奉宮廷、用作飼料為名,在長安城內(nèi)外張網(wǎng)捕鳥。
事實上他們不是捕鳥的,他們把網(wǎng)張在人家門口,不讓人出入,罩在井口上,不讓人打水,借此勒索錢財。
他們到飯鋪吃飯從不給錢,但有纖毫侍候照應不周,店家就會被打得鼻青臉腫。
有個老板似乎覺得自己有后臺,在五坊小兒酒足飯飽之后,請其付賬。
惡狗說沒錢,留下一筐蛇:“這個抵押給你吧。先說好,這是宮里的蛇,你得好生喂它,下次老子來要看見這蛇瘦了,把你他媽的給我打成蛇!”
這個老板怎敢胡亂留下宮里的蛇呢,好說歹說不行,直到倒找了錢,蛇筐才給帶走……
百姓吃盡了宦官的苦頭,無處訴苦申冤,只能打脫牙齒和血吞進肚里。
長安官吏中,老邁平庸之輩,少才無膽,正經(jīng)事不敢進諫,有志革除弊政,如劉禹錫、王叔文、柳宗元、韋執(zhí)誼者,遇上“耐諫”的老皇上,也只好悠著點。
東宮里,太子李誦很早便為朝廷擔憂,然身為王儲,操心太多有時候反會讓父皇起疑。
有天李誦與侍讀學士們聚談,有人數(shù)說宮市擾民,五坊小兒害民情形。
李誦是初次聽到此類情形,憤然作色道:“區(qū)區(qū)中官,竟然如此囂張,來日面圣,必當告發(fā)此輩?!?/p>
眾人交口稱贊,還有人就如何奏報出言獻策。
王叔文卻只在品茶沉思,一言不發(fā)。
待眾學士散去,李誦留住王叔文問道:“王君今日何故,但只品茶,不發(fā)一語?往常論及國事,可是意氣風發(fā)啊。”
王叔文的回答卻讓李誦幾乎出了一身冷汗:“太子侍奉皇上,奏問衣食安穩(wěn)之外,不應該再有其他的事情。陛下在位多年,太子年已不惑,倘若小人乘機離間,陛下以為太子急于皇位,收攬臣僚人心,太子將如何洗清自己?武后朝,來俊臣誣告睿宗,明皇朝,李林甫中傷肅宗,都是前車之鑒呀?!?/p>
李誦仰面思之,俯首稱是:“非常感謝,非常感謝。若非先生,何處聞得真言?!?/p>
此后,李誦凡有要事便找王叔文請教。
王叔文得便,又悄悄地對李誦說:“本朝自安史之亂以來,歷四十載,積弊與日俱深,早晚危及國本。在朝高官顯要,均系陛下舊臣,且多為老邁庸碌之輩,不足以倚重,當揀選當世少年才俊位卑者,共圖來日大業(yè)。”
李誦非常信任王叔文,遂密使王叔文察訪人選。
王叔文當先想到共商大事的人就是劉禹錫。
劉禹錫與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得空便在一起交流看法,互相切磋,友誼日漸深厚,成了生死之交,難免引起朝中同僚的疑忌。
韓愈為人持重,觀念保守,但跟一般赤心官吏一樣抱有責任意識,同情民生疾苦。
年關(guān)將近的時候,韓愈上了一封表章,直諫宮市的弊端,稱曰年節(jié)臨近,民間日子尤為艱難,請求朝廷罷除宮市,減輕百姓負擔。
韓愈清楚德宗近來多有猜忌,知道婉轉(zhuǎn)規(guī)勸方能濟事,直言不諱反會招禍,但禾苗枯萎、人畜倒斃、稅吏怒喝鞭撻、農(nóng)民拆屋賣瓦的種種慘狀使他難以平靜——
臣伏以今年以來,京畿各縣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種所收,十不存一。陛下恩逾慈母,仁過春陽……
臣竊見陛下憐念黎元。同于赤子:至或犯法當戮,猶且寬而宥之,況此無辜之人,豈有知而不救……
韓愈在辛酸中一氣呵成《論天旱人饑狀》和《諫宮市擾民狀》,次日上朝,一并奏上。
老韓對此番遭貶沒有任何思想準備,更是百思不得其解,便懷疑是劉禹錫和柳宗元那兒出了問題。
東市有家酒樓叫醉仙閣,門面不大,內(nèi)廷倒非常寬敞,雅座也十分僻靜,韓愈和劉禹錫、柳宗元曾經(jīng)在那里飲酒聊天。
聊到時局的當兒,韓愈嘆說:“天若渾濁無光,萬物凋殘;君若昏庸無道,萬民受難?!?/p>
韓愈懷疑遭貶是自己的此類過激言辭給泄露了出去。
當時話一出口,就就后悔了。但回憶一下,劉禹錫和柳宗元的言辭尤為過激啊。差不多近乎邪說了。“上蒼之狀不可更易,人君之意卻可改變。所謂天,無非草木禽獸一類,豈能聞得人言?凡事還在于人為?!?/p>
在御史臺,韓愈跟劉禹錫、柳宗元平素言談無甚避諱,莫非劉柳二人言語不慎,泄露了,為皇上所聞,加之其他奸佞讒言,故而龍顏震怒?
劉柳二人都是我老韓的好朋友,他們又都是當世才俊,果真如此疏忽嗎?
韓愈啟程之際,舍妹尚在病中,皇命催迫,百般懇請緩行,也未獲得應允。
實際上,韓愈的疑猜是沒有根據(jù)的。
劉禹錫和柳宗元為人交友,一向正直,沒有掩人以自售,近名以冒進,不會欺謾于言說,沓貪于求取,未嘗狎比其瑣細,媒孽其僚友,不曾矯激以買直,漏言于咨諏。
劉禹錫和柳宗元不僅沒有危害韓愈,在送行之際,還極盡惋惜。
得到韓愈貶官的突然消息時,劉禹錫和柳宗元又驚又憤,對今后的局勢充滿憂慮。
過了一段時間,王叔文物色好了一些人選,向李誦匯報。
這天,太子約翰林院士子們喝茶,數(shù)巡之后,太子發(fā)現(xiàn)王叔文好像有話要說,便揮手讓眾人退下,最后止余王叔文和太子的另一密友王伾。
王伾是從杭州被召入翰林院的,書法很好,被選入東宮陪伴太子。二王與太子話語投機,情誼日深一日。
李誦急切相問:“先生有事告知?”
王叔文壓低聲音道:“特稟太子,近日所訪甚見成效,已有數(shù)人可以借重?!?/p>
“快快講來?!崩钫b催促。
“一為河南洛陽人,姓劉,名禹錫,字夢得;一為河東解縣人,姓柳,名宗元,字子厚,系禹錫好友,同任監(jiān)察御史;一為前吏部侍郎呂渭之子,河中人呂溫字化光,現(xiàn)為左拾遺。這三個都是博學多聞,才識卓異且胸懷大志之人。禹錫尤為出眾,曾任淮南節(jié)度使杜佑之掌書記,隨其征討徐州叛軍。另外,柳宗元有位中表親,名韓泰,現(xiàn)任戶部郎中,聞說通曉兵事,亦堪為用?!?/p>
聽得匯報,李誦眼中射出驚喜的光芒,忽然道:“吏部郎中韋執(zhí)誼,通曉政事,練達有才。也可延攬重用?!?/p>
“哦……”王叔文說,“便是那位與裴延齡、韋渠牟一同出入宮中,大受皇上恩寵的翰林韋學士嗎?”
裴延齡、韋渠牟都是臭名昭著的奸佞之臣。名相陸贄就是被裴延齡詆毀慘遭貶官的。
李誦見王叔文面有鄙夷之色,辯白道:“韋執(zhí)誼平素還是遵循正道,不肯為惡的。他不曾干預政務,只是因為文才出眾為父皇所賞識。”
王叔文思忖,多一位知名才俊畢竟于事有益,便應承道:“也好,也好?!?/p>
不久,逢德宗誕慶,太子貢獻佛像一尊,讓韋執(zhí)誼配作《畫像贊》,借機會讓韋執(zhí)誼和王叔文結(jié)交。
李誦專意向韋執(zhí)誼介紹王叔文,說:“學士交往便知,王待詔可是個偉人啊?!?/p>
隨后,由韋執(zhí)誼介紹,王叔文又陸續(xù)結(jié)交了前宰相韓滉的侄子韓曄、漢中王李瑀的孫子李景儉等。隨后,劉禹錫又引薦鄭縣尉程異,柳宗元又引薦侍御史凌準……
研究春秋史的大學問家陸淳,思辨深入,論斷大膽,認為孔子所遵并非周禮,而是夏禮,石破天驚,名噪一時,他也進了圈子。
太子李誦周圍這十多個人,有的通曉政事,有的文才超群,有的熟知兵事,都堪稱一時俊杰。尤其是老先生陸淳的加入,更使諸人喜出望外,信心倍增。
結(jié)黨密謀的人,總是十二萬分的謹慎,外加十二萬分的敏感,稍有風吹草動,便疑心頓起,坐臥不安。
這日,沉悶的御史臺中,劉禹錫收拾筆硯,預備收班,王叔文的仆人飛步趕來遞上名刺說:“王待詔有請先生。”
劉禹錫備馬出門,很快到了翰林院。
王叔文正在焦灼煩躁地來回踱步,一見劉禹錫,他便急切地發(fā)問:“夢得你聽到什么消息沒有?”
劉禹錫說:“不曾聽到什么消息啊?!?/p>
“有人密報,左補闕張正一誹謗我等結(jié)黨,你竟不曾聽聞?”
劉禹錫怔忪道:“張正一?張正一……”
08 冷菊幽徑
劉禹錫好像想起了張正一這個人。
那天,劉禹錫和同僚呂溫、程異在平康坊一處幽靜素雅的茶館“桃紅館”聚飲,言語激進,忘了顧忌——
呂溫為程異斟了一杯酒,道:“錢糧為天下之本,程員外處事勤勉,又精于理財,請飲此杯,不負知遇之恩。待太子即位治國,上倚王韋二公輔佐,下就要靠我等盡力了?!?/p>
程異一聽,莊重接道:“王公、夢得,引薦之恩,豈能輕易相忘?即使性命悠關(guān),亦當義不容辭!”
呂溫說:“朝局不定,世事難料,愿我等永結(jié)同心,生死不改初衷?!?/p>
程異愈發(fā)激動地霍然起立,望空一拜,道:“蒼天在上,煌煌可鑒,我程某若有負于恩人摯友,人神共滅,不得善終!”
劉禹錫忙扶他坐下,說:“有心便可,何必如此?!?/p>
說時卻聽得歌妓的一曲《楊柳枝》早已完了,鄰桌幾位文士模樣的人在互相恭維中忽然道出“王叔文”三字,旋即話音低了下去。
結(jié)賬后,告辭時詢問“桃紅館”的老鴇,方知鄰桌作東的人叫張正一,在職左補闕,近日宴請朋友,已來兩三回啦。
劉禹錫回憶了這件事情,對王叔文說:“張正一請人吃酒,是因為新近召入朝廷,他畢竟是個文士,尚不至于廣泛結(jié)交,亂發(fā)言論吧?”
“張正一原是以上書被皇上召納的。他們提到在下之名時便壓低聲音,可見心里有鬼。我等中雖已人才濟濟,可惜手中尚缺權(quán)柄。若為奸人陷害,豈不遺恨千古?此事韋郎中已知。必須先發(fā)制人?!?/p>
劉禹錫聽了,沉默下來。一會兒又說:“僅是聽到稱說姓名就疑人偷斧,對人下手,傳揚出去,于我輩聲譽,百害而無一利呀?!?/p>
王叔文道:“皇上對文臣一向多有猜忌,況乎往昔結(jié)黨惹禍之事屢見不鮮,即使無傷,也需警惕。萬一發(fā)生誣告,輕則遭貶逐,重則奪官職,甚至命懸朝堂之時,你我何以應對?”
劉禹錫這才想到問題的嚴重性,若張正一等人果真與我等為敵,壯志未酬便要化作春夢一場,豈不遺恨無窮?再說王兄、韋郎中主意已定,單憑一人即便竭力反對也于事無濟。他緩緩地點了點頭。
韋執(zhí)誼上了一道奏疏,宮中密使又來了一番暗訪,德宗以“私結(jié)朋黨,圖謀不軌”的罪名將張正一、王仲舒等七人逐出朝廷,遠貶僻地。
朝野上下不知內(nèi)中隱情,傳言紛紛,矛頭一致指向韋執(zhí)誼,責罵他是盧杞、裴延齡之后又一奸臣,大唐天下此等人物不斷,禍難何時能盡???
韋執(zhí)誼只得裝作若無其事,但是回到府中卻難以掩飾,禁不住盯著案上的書卷發(fā)呆,時而又發(fā)出長長的嘆息。
張正一事件的風波漸次平息,隨著貞元二十年的秋風悄然而來,更大的變故又降臨到尚未掌權(quán)的太子近臣們身上。
貞元二十年秋,太子殿下中風了,半身不遂了。
王叔文與王伾聽到李誦身邊親信宦官李忠言通報,大驚失色,趕緊備馬疾奔而去。
太子近一個月常覺頭暈目眩,身體不適,但沒料到病災來得這么快。
進得東宮內(nèi)室,只見王、牛兩位妃嬪守在太子床前,滿室充塞著中藥湯的苦味兒。
王叔文與王伾行過禮后便湊近床頭,輕聲呼喚殿下。
李誦面色煞白,微閉雙目,聽到聲音吃力地想撐坐起來,但無法實現(xiàn)。口唇顫動半天,才嘶啞不清地道:“寡人……病勢急猛,萬一……不測,天下……奈何?”
王叔文趕忙勸慰:“殿下是國之儲君,天下名醫(yī)盡可擇用,不必焦急?!?/p>
忽然想起劉禹錫認真仔細地研讀過《本草》、《素問》、《藥對》、《小品方》等等,還能切脈“以探表候”,他所編纂《傳信驗方》非常實用,王叔文又道:“劉御史亦通醫(yī)道,有可用處,自當效些微之勞。”
王伾勸道:“殿下蒙天護佑,點滴小疾不必掛心。微臣近日求得歐陽詢真跡一幅,殿下玉體略有安適,便可獻上?!?/p>
李誦苦澀地笑了一下,用微弱的聲音道:“二位退去吧,寡人暫且歇歇。”
到了宮外小路上,王伾壓低聲音道:“看來,太子此番病勢猛烈,皇上年事高邁,萬一青黃不接……”
王叔文打斷他的話道:“吉人自有天相。你那青黃不接即便出現(xiàn),我輩都非庸人,豈會束手無策?”
話雖硬氣,王叔文心中也隱憂未已。
參議人才雖多,畢竟重權(quán)未握,一旦局勢突變,單靠五品、八品的幾個吏部郎中、監(jiān)察御史,就能對抗那些宦官、重臣,掌控朝廷大局?倘若失手,可就是魚在砧上,任人宰割了。想著想著,王叔文心中不覺產(chǎn)生了一絲寒意。
回途中他心里忽然閃出一個名字,柳宗元舉薦的:凌準。
凌準,字宗一,浙東新城人,富謀略,有志節(jié),頗有文才,擅長著史,著有《后漢春秋》二十萬言,還有《六經(jīng)解圍》及《人文集》等,曾是柳宗元的老師。
凌準弱冠之年心存大志,思謀建功立業(yè),上書宰相以自薦。宰相召之屬對,“日試萬言”,遂用為崇文館校書郎。
凌準現(xiàn)任浙東觀察使判官,頗受圣上矚目,擇時被擢升翰林院也未可知。
倘得凌準參與,同輩賢俊就得到富有分量的援助了。王叔文想,且與夢得、子厚作一商議吧。
王叔文潛心謀劃事業(yè),時常找劉禹錫商量,在忙碌的日子里,他們又不得不為太子的病情憂心。
劉禹錫有個西涼朋友米嘉榮,是個特色歌手,其歌唱跟妓館里的柔弱之音大不相同,此前劉禹錫常聽他唱歌,現(xiàn)在也無心聽了。
劉禹錫在監(jiān)察御史任上,又兼領(lǐng)了監(jiān)祭使一職。
皇家講究祭祀,監(jiān)祭使的職責是對祭祀準備事宜進行檢查,乃至全程監(jiān)督。無論是牲牢、器服,還是樂舞、禮數(shù),發(fā)現(xiàn)不敬或不合制度之處,要追究祭官。
當時,權(quán)德輿的門婿獨孤郁為奉禮郎,劉禹錫與他相處得很好。宗廟典禮,郊野祭祀,不僅都要同往,而還變成了一樁樂事——
西皞司分晝夜平,羲和亭午太陰生。鏗鏘揖讓秋光里,觀者如云出鳳城。
秋分之日,晝夜相平,羲和把日神之車趕到半途,月亮就已經(jīng)冒出頭來。佩玉叮當撞擊,好似音樂,禮儀周旋進退,猶如舞蹈,參觀的人們涌出京師,奔向西郊,鼎沸如云……
祭祀是個十分短促的事情,弄一下也就過去了。
劉禹錫在御史臺,公務雖然煩亂,但還算有條理,這是因為當時御史臺內(nèi)部較少猜忌和傾軋,事務作風和同儕氣氛比較好。
擔任御史中丞的武元衡,管理御史臺中日常事務,中秋日,忽發(fā)興趣,提筆抒懷,寄語諸位同僚——
憲府日多事,秋光照碧林。干云巖翠合,布石地苔深。憂悔耿遐抱,塵埃緇素襟。物情牽局促,友道曠招尋。
頹節(jié)風霜變,流年芳景侵。池荷足幽氣,煙竹又繁陰。簪組赤墀戀,池魚滄海心。滌煩滯幽賞,永度瑤華音。
大家紛紛唱和,李程、呂溫、韓泰諸友各出佳句,常常代替武中丞撰寫表、狀的劉禹錫自然也不輸同僚——
退朝還公府,騎吹息繁陰。吏散秋庭寂,烏啼煙樹深。威生奉白簡,道勝外華簪。風物清遠目,功名懷寸陰。
云衢念前侶,彩翰寫沖襟。涼菊照幽徑,敗荷攢碧潯。感時江海思,報國松筠心??绽哿瓴剑級m何處尋。
儀仗樂隊的聲音遠去了,退朝回到安靜的御史臺。待大家下班,庭院就更加闃寂,深深煙樹中惟有朝夕鳥暮歸的啼鳴。威風有加,是手中捧著彈劾的奏疏,勝景惹人,是馬上載著華美的冠簪……
王涯以藍田縣尉充任翰林學士,劉禹錫以詩相贈。
詩僧廣宣,送來與韋皋唱和詩卷請求評判,劉禹錫以詩答謝。
劉禹錫與韋執(zhí)誼、王叔文、韓愈、牛僧孺等繼續(xù)交游,與令狐楚等外地友人書信唱和,宰相杜佑、東都留守韋夏卿、御史中丞李位但請代為撰寫表、狀,均也不辭辛苦。
貞元二十一年,是唐德宗李適的末歲。這年春節(jié)剛過,皇上命劉禹錫兼署崇陵使判官。
不久,劉禹錫又被給了個兼職:屯田員外郎,外加小職務鹽鐵案度支。
還好,在韋執(zhí)誼等人的一再奏請下,凌準被德宗從蘇州召回任翰林學士。
早春,在大雪中降臨,人們都預測今年會有好收成,但笑容仍然難露,因為賦稅并沒有稍減,宮市害民和五坊訛詐并沒有收斂。
由于唐德宗老邁昏病,大明宮內(nèi)也見不到什么喜慶景象。
含元殿丹墀下,眾王子和國戚們來給德宗拜年,九者到八。
李誼帶頭高聲誦道:“兒臣舒王敬祝父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德宗聽出不是李誦的聲音,費勁地轉(zhuǎn)動昏花老眼,問:“太子怎么沒到?”
贊禮宦官俯身稟告道:“稟報皇上,太子還病著呢,不能言語,無法前來朝賀?!?/p>
李適長嘆一聲,瞇上眼睛,老淚連連滾落,顫動嘴唇想說什么,卻又停了。他吃力地揮手,讓所有人退去,獨自斜倚在寬大的龍床上,心間如倒海翻江,不能平靜。
當年,長安被安祿山攻陷,李適少小年歲即與母親沈太后失散,此后再未相見。因父皇寵愛獨孤貴妃母子,自己的憂慮恐懼長期難消。
即位后,重用了薛邕、張涉、楊炎、盧杞等名儒賢才,他們卻不是貪贓納賄,便是誤國害民,到頭來還是被他們罵得一無是處的宦官率兵護駕,忠心可鑒。
自登極次年夏天起,荊楚、河北、河中、隴西多處叛亂,剿撫兼施,費了四五年,才有所安穩(wěn),繼之,大旱、水災、地震又連綿接踵,舉國震蕩。
貞元四年正月,長安竟一連地震六次,祭禳不止,地震不止!當時李適萬分絕望,感到一切都要覆滅了。
近些年來,各地鎮(zhèn)守官員擁兵自重,詔書不能暢達。
吐蕃威脅尚存,南詔亟待修好,淮西再度反叛,徐州、朔方又兵變相連,誅討不成,大多只能以懷柔退之法加以平定??蛇@種表面的平定,難以長久啊。
自己已值風燭殘年,太子卻又突然罹病,言語不能。
蒼天啊,為何對朕如此刻薄呀?
李適不禁又哽咽起來,痰堵喉頭,噎得臉色發(fā)青,撐在床頭的雕龍上動彈不得……
二十天后,唐德宗李適進入彌留狀態(tài)。
守在會寧殿的中官劉貞亮、薛盈珍等切盼他們最想聽到的話語,但德宗就是不說。
看到皇上神智不清了,宦官們急忙湊到龍床前詢問催促:“皇上該立遺詔了?!?/p>
李適睜開眼睛,又閉上,良久,再度勉力睜開。
“為朕……現(xiàn)在……宣旨:太子……宜于……柩前……即位?!?/p>
眾宦官失望地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再行啟發(fā)老皇上。
德宗交代已畢,走完了六十四歲的人生道路,留下一大堆沒有解決的弊政,龍御賓天,霍然崩去。
臣子們都在等待消息。
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在聚首等待中密議奏請召回凌準的有功者,不禁惋惜呂溫出使西域邊地,路途遙遠不得歸回,值此危難之際,少了一位足智多謀的賢士。
正在嗟嘆,傳來沉重的鐘聲,情知必是宣達遺詔了,爭相涌出翰林院大門,與群臣一同奔向停靈的太極殿。遠遠便望見龍尾道上,喪服如云。
宦官頭目劉貞亮、薛盈珍等披麻戴孝,早在殿內(nèi)。
薛盈珍喊道:“按照常例,翰林學士鄭文明、衛(wèi)次公、王叔文、王伾等進殿,其余群臣殿外守候!”
眾學士進殿排列停當,等了半晌,卻不見有人宣達詔命。
老成持重的鄭文明也沉不住氣了,忍不住詢問。
有個宦官不緊不慢地應說:“尚未商定,初步計劃三日以后再宣布遺詔?!?/p>
鄭文明質(zhì)問道:“三日以后?國不可一日無君,三日之內(nèi)何人臨朝主政?”
那宦官還是不緊不慢,應道:“方今太子重病未愈,擬由舒王暫為攝政?!?/p>
眾學士明白這是宦官在密謀另立,也明白若是強硬于己不利,只得默不作聲。
王叔文沉不住氣,正欲上前,卻有凌準快步出列,朗聲說道:“昔者周公攝政,乃因成王年幼;王莽攝政,意在漢室江山。國若一日無君,旨意出于攝政者,天下百姓,遐邇四夷,將作何議論?今太子雖有疾,得良臣輔佐亦可理事,況天下名醫(yī)如云,何憂病不能痊?”
凌準確實凌厲而準確到位,劉貞亮朝同伴丟個眼色,和顏悅色道:“所言有理,所言有理。不過現(xiàn)已正午,大事不可倉促,當于今晚擬寫詔書,明日清晨宣示?!?/p>
眾人仍是不依,說:“明日清晨宣詔可以,但皇上口諭現(xiàn)在即應宣知。”
沉默一陣,薛盈珍無可奈何地出列宣道:“宣吾皇口諭:太子宜于柩前即位?!?/p>
09 初繪宏圖
翰林院。室外雪花飛舞,寒氣四塞,屋里爐火熊熊,溫暖如春。
仆役不斷地往爐中加炭,往席上端菜。
劉禹錫、柳宗元、王叔文等人沉浸在施展宏圖遠略的欣喜中,尚無慮將面臨多少激流險灘。
因在國喪期間,惟不能吃葷飲酒。
柳宗元為凌準斟了一杯茶水,感嘆地道:“師尊真是膽識過人。在下昔日只知師尊才學,不知師尊膽略,今日得見,倍加感佩。請滿飲此杯?!?/p>
凌準接過杯子一飲而盡,擺手答道:“書生之勇,何談膽略?真要說到治國方略,還需夢得、子厚。當然更要仰仗王公了。嗯?呂化光出使西域未歸,李致用為何也未來呢?”
王叔文說:“致用母親有病,在家照看?!?/p>
韓泰向王叔文敬一杯茶水道:“十年蓄一志,成就在今朝。眼下,當世管、周、伊、葛匯于一堂,天下之弊何憂不除?”
王叔文心中隱憂未消,道;“太子克日即位,而病勢仍未好轉(zhuǎn),我輩但得權(quán)柄,前與太子所議之事,須盡快行之,如若拖延,恐有不利??!”
太子的關(guān)心民瘼、力主除弊,大家是知道的。
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廣大農(nóng)民淪為依附豪族地主的佃戶。由于百姓逃散,戶口銳減,朝廷稅收萎縮,造成財政困難。太子一直憂心于此,不斷向王叔文等人了解“人間疾苦”。
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原因,一是宦官專權(quán),二是藩鎮(zhèn)割據(jù)。
德宗在世時,宦官掌握禁軍已形成一種制度了。他們不僅把持神策軍,而且擔任各道監(jiān)軍使,幾乎控制了全國的軍權(quán)。
宦官進而任樞密使和宣徽使,掌握機要,宣布詔令,操縱朝政。
唐德宗李適后期,宦官威權(quán)日熾。蘭锜將臣,率皆子蓄,藩方戎帥,必以賄成,萬機之與奪任情,九重之廢立由己。
而藩鎮(zhèn)擁兵割據(jù),對抗朝廷,政不能行,令不能達,是與宦患一樣嚴重的問題。
這些,也都是太子決心予以改革的重要方面。
太子李誦經(jīng)常與王叔文等談政論治,從歷代興衰治亂到當今朝政都無所不及,立志執(zhí)政后大刀闊斧,革除弊政。
其實李誦是個性格寬仁、富有謀斷的人——
建中四年——唐德宗即位第四年,涇原節(jié)度使朱泚叛唐興兵,德宗逃到奉天。李誦在從幸過程中,常身先禁旅,乘城拒戰(zhàn),督勵將土,無不奮激。
貞元中,以陸贄為首的正直敢言之士和以裴延齡為首的奸佞之徒斗爭十分激烈。李誦分辨忠奸,暗中支持宰相陸贄,艱難說服剛愎自用、猜忌功臣的德宗拒用裴延齡為相。
史載曰:“德宗在位歲久,稍不假權(quán)宰相。左右幸臣如裴延齡、李齊運、韋渠牟等,因間用事,刻下取功,而排陷陸贄、張滂輩,人不敢言,太子從容論爭,故最終不任延齡、渠牟為相?!?/p>
陸贄最后遭裴延齡陷害被貶。李誦由此認識到,像陸贄那樣,單身獨馬,以片心除眾弊,只身遏群邪,是難以奏效的。因此,他身在東宮,十分注意廣泛收羅賢才。
王叔文、劉禹錫等有志之士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聚攏在李誦周圍的。
德宗駕崩,太子得展宏圖的機會來臨,不幸卻中風不愈,怎不令他的政治革新集團在策劃大計的同時心存憂慮呢?
王叔文道:“杜佑相公,聲望隆重,治事有方,冢宰之職,可以任之。夢得曾在他麾下征伐徐州張愔,又有舊屬之誼?!?/p>
劉禹錫建議:“丞相等職任命之后,首要之務,當為罷除宮市,遣散五坊小兒,停止各道進奉,以慰人心?!?/p>
王叔文說:“宮市、五坊小兒自當速罷,但宜先行敲山震虎?!?/p>
劉禹錫問:“敲山震虎?”
“選定若干罪惡昭彰的閹官,停掉俸祿,宣示皇威,使其背后的人物不敢輕舉妄動……”
正月二十六日,太極殿里,鼓樂齊鳴。唐順宗李誦的登極大典舉行。
百官在莊嚴肅穆的樂聲中,分兩列入殿。
順宗身穿孝服,足登麻鞋,由兩名內(nèi)侍在背后暗暗攙扶,緩步坐上寬大華貴的御座,接受百官朝賀。
翌日,聽政時,順宗沒有坐在御座上,而是在座后另設(shè)一張軟榻,榻前垂簾,以點頭或搖頭示意,由中官李忠言傳宣旨命。
宮中侍候李誦即位的太監(jiān)只有李忠言一人,而李忠言對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是宦官中惟一理解和支持的。
十天后,唐順宗任命杜佑“攝冢宰”事,料理國喪。
接著,又任命韋執(zhí)誼為尚書左丞、同平章事,授予相權(quán)。
王叔文、王伾等其他親近人士未及升職,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古突然發(fā)兵西境,企圖乘國喪吞并鄰近的義成鎮(zhèn)。正在朝廷上下一陣恐慌之際,虧得宣武鎮(zhèn)的韓弘出面聲援義成,才避免了一場兵禍。
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諸人安下心來,商議各人當任官職,處置首要事務。
計議已定,韋執(zhí)誼回府,一份份地草擬詔令。
韋執(zhí)誼的夫人杜女士來送參湯,韋執(zhí)誼想起岳父杜黃裳,問說:“近期忙亂,不知岳父可曾舒心?”
杜黃裳當初任殿試考官時,名噪一時的權(quán)臣裴延齡曾當面暗示自己兒子的考卷,他不但不給面子,還干脆地表示不能錄取,因此就被晾在了侍御史的位子上,一直與升遷無緣。
時至今日,由于門婿韋執(zhí)誼的緣故,杜黃裳升任了太常卿。不過杜黃裳倔強得有點固執(zhí),并不對女婿有所表示。
杜女士想了一下,答道:“聽母親說,父親任職之后神情平靜,并無什么喜色?!?/p>
韋執(zhí)誼無法理解岳父。
莫非他知道自已這個宰相是怎么來的,把王叔文兄也看成……他的心里掠過一絲不祥的猜測,忙把它趕跑,又埋頭揮筆起來。
秘書省校書郎白居易,此時寓居在長樂里故相關(guān)播舊宅東亭內(nèi),此時也在奮筆疾書。
校書郎官秩為正九品,品階雖不甚高,但屬于文采之選,許多名人均也初授此職,其仕途前景又是很光明的。
校書郎的平常事務是勘正文章,校對典籍,整理圖書,白居易決意以此為起點好好地干下去。他在長樂里租了關(guān)播大院的東亭,也算定居下來。
雖然長安百姓日子艱難,但官吏秩高者衣食優(yōu)裕。白居易工作十分清閑,月俸一萬六千,人不再勞累,錢也花費不完,既沒有衣食之慮,也沒有人事牽絆,租了三四間房子,買了一匹好馬,雇了兩名仆夫,心里常常處于滿足狀態(tài)。
在都城的熙熙攘攘之中,校書郎可以睡到日上三竿才起來梳頭。
上下班呢,彈性掌握,工作也是個“良心活”,率性而為即是。
因此,七八摯友,你來我往,窗外有竹可玩味,門外有店可沽酒,何以待君子?數(shù)桿對一壺。
白居易住進關(guān)宅東亭,發(fā)現(xiàn)大宅各處多有植竹,東亭院落的東南隅就有一片,因無人照管,顯得雜亂無章,荒穢不堪。
白居易動手收拾東南隅的竹林,刈除雜草,清去臟土,梳理亂枝,培鋪新壤,連續(xù)干了幾天,面貌為之大變。元稹、崔玄亮諸友來會,個個嘖嘖稱妙。
為政治家王叔文特別器重的劉禹錫、柳宗元等,或以文辭顯,或以謀劃稱,或精于吏治,或曉達錢谷,都是風流倜儻、自負才能的人。
白居易入仕較晚,此時僅是一個九品閑職的校書郎,官小名微,盡管如此,白居易對王叔文、劉禹錫、柳宗元的政治觀念是贊成的,甚至認為也是他自己的一貫主張。
激動難抑的白居易在撰寫一封數(shù)千言的長信《上宰相書》,給本不熟悉的新任宰相韋執(zhí)誼提建議——
二月十九日,某官謹拜手奉書獻于相公執(zhí)事:
……某伏觀先皇帝之知遇相公也,雖古君臣道合者,無以加也;然竟不與大位,不授大權(quán),不盡行相公之道者,何哉?
……蓋先皇所以輟己知人之明,用賢之功,致理之德,以留賜今上也。亦猶太宗黜李績而使高宗寵用之也。故今上在諒陰而特用也,相公自郎官而特拜也。
所以主上踐祚未及十日,而寵命加于相公者,惜國家之時也。相公受命未及十日,而某獻于執(zhí)事者,惜相公之時也。
白居易進勸韋執(zhí)誼,以天下人之耳為耳,以天下人之目為目, 不應蔽目塞聰,自以為是,或被左右之人所蒙蔽。
白居易建議韋執(zhí)誼利用“時、權(quán)、位、寵”的良好條件,抓緊時機,施展抱負。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時之難得而易失,在于疾行而已矣。明年不如今年,明日不如今日……
白居易酣暢疾書方畢,家仆忽然來通報“元公子到?!?/p>
儀容俊逸的青年士子元稹快步入內(nèi)。
元稹小白居易七歲,但入仕早于白居易,白居易進入京師士人圈子還是元稹的引進,
白居易說:“老弟來得正好,正有一事商議?!?/p>
白居易命童仆上茶,之后把心事托出,又將《上宰相書》遞上。
以水投石,至難也。某以為未甚難也。以卑干尊,以賤合貴,斯為難矣。何者?夫尊貴人之心,堅也強也不轉(zhuǎn)也,甚于石焉;卑賤人之心,柔也弱也自下也,甚于水焉。則合之難也,豈不甚于水投石哉?
“好!”元稹不禁贊道,“開宗明義,足以引人注目。樂天兄,以區(qū)區(qū)九品郎官上書毫無來往之四品宰相,膽略非常人可比啊!事不宜遲,吾兄當速呈相府?!?/p>
白居易聽罷喜不自勝?!拔岬苷J可,自當速呈。另外,愚兄新得幾許詩句,請吾弟評判評判?!?/p>
談了一陣詩,元稹見天色已晚,便道:“內(nèi)人在家已久候,恕不在府上討食了?!?/p>
白居易迅速將書信投送韋執(zhí)誼府。
韋執(zhí)誼對白居易上書的態(tài)度可以想見,但他并沒有立時重用這個上書的人。
很快,唐順宗李誦連續(xù)下詔,任命重要官員。
以王叔文為起居舍人,充翰林學士。以王伾為左散騎常侍,充翰林學士。他們均可以出入禁中,參與機密。
順宗以劉禹錫在屯田員外郎,兼判度支鹽鐵案之外,協(xié)助杜佑、王叔文管理財政。
以凌準由翰林學士參度支,調(diào)發(fā)出納。
以陳諫為倉部郎中,加強朝廷對于財權(quán)的控制。
以柳宗元為禮部員外郎,掌管禮儀、享祭、貢舉之政。
這樣,王叔文主決斷,王伾主管往來傳授,韋執(zhí)誼負責文誥,劉禹錫、柳宗元等人采聽外事、謀議唱和的全新朝廷機構(gòu)已然形成。
王叔文特別器重劉禹錫和柳宗元,常引劉禹錫及柳宗元入禁中,與之圖議,而言無不從。
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形成了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朝野上下號為“二王、劉、柳”。
《任見:劉禹錫傳》簡介&目錄
《任見:劉禹錫傳》第一章 詩童靈悟名不虛傳
《任見:劉禹錫傳》第二章 如此意境豈是淫調(diào)野曲?
廣東文化最厚重的園林,韓愈劉禹錫周敦頤爭相在此撰文,可惜卻鮮為人知 劉禹錫
連州,廣東清遠市下轄的一座縣級市,一座靠近粵桂湘三省區(qū)交界處的小城, 相比珠三角各地,這里的經(jīng)濟算不上發(fā)達,知名度也不是很高,不過對于真正到過此地或?qū)ζ溆羞^了解的朋友而言,這卻是一座人杰地靈、文化厚重的歷史名城。此地西漢初立縣,隋朝開皇十年建州,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均在此留下足跡,如唐代文學家韓愈、詩人劉禹錫、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南宋宰相張浚、明代詩人屈大均、清代學者翁方綱等文人雅士、墨客騷人都在這里留下了詩文、墨跡和碑記。同時連州又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南粵王趙陀、漢代伏波將軍路博德、南宋著名將領(lǐng)岳飛以及唐朝黃巢都在連州駐守過。同時,作為“科第甲通省”的連州,不僅走出過200多位進士,還是唐朝宰相劉瞻、晚唐詩人孟賓于、抗日名將馮達飛的故鄉(xiāng)。
連州文化厚重,古跡眾多,有蜿蜒逶迤的秦漢古道,有古韻獨特的唐宋古村落,有中國最古老的慧光斜塔,還有唐宋名人騷客的摩崖石刻……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們的連州之行并沒有對這些地方一一探訪,僅去了位于連州中學里面的燕喜園,便被其璀璨的文化所折服。
燕喜園內(nèi)幽雅秀麗,林木蔥郁,摩崖石刻、亭臺樓閣遍布,名勝古跡舉目皆是,多不勝數(shù)。燕喜園位于久負盛名的連州中學內(nèi),而連州中學前身是1882年在燕喜山開辦的巾峰書院,也就是燕喜書院,1939年被批準為省立中學,亦被稱作“廣東省立連州中學”。
燕喜園里面最主要的建筑是劉禹錫紀念館,大樓飛檐斗拱,采用朱紅色的支柱,屬于古典式宮廷建筑風格。樓前塑有詩豪劉夢得的青銅雕塑,右手提筆,左手執(zhí)扇,仿佛正是他在此寫下《陋石銘》的模樣?!吧讲辉诟?,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似乎是說,燕喜山不高,但是這里卻出了一位神仙(廖沖),水(燕喜園的前面以前是海陽湖)不在深……
劉禹錫33歲時因參與“永貞革新”被貶連州當刺史,后改貶朗州當司馬;42歲時又因?qū)懥艘皇字S刺詩,再被貶為連州刺史。劉禹錫對連州的最大功績和貢獻,首當重教興學、栽培州人,開創(chuàng)了連州重文興教的傳統(tǒng)。唐宋時期,廣東科舉場上盛譽“連州科第甲通省”。此后數(shù)百年,連州名人輩出,文化教育輝煌一時,凸顯于嶺南文化之中,相繼有二百多位連州學子高中進士,聞名于世。
燕喜園因唐代燕喜亭而得名。燕喜亭始建于唐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吏部員外王宏中貶任連州司戶時所建,由當時連州管轄的陽山縣縣令、大文豪韓愈為之命名,并撰寫《燕喜亭記》(石碑置于亭下)。不過燕喜亭卻并不是這里最早建的亭子,據(jù)歷史記載,早在唐朝廣德年間,當時的道州刺史、文學家元結(jié)游覽連州,在燕喜園所在的海陽湖畔開始辟建湖光亭,開創(chuàng)了連州亭臺建造的先河。
有了湖光亭之后,到了貞元年間,吏部員外郎謫連州司戶參軍、太原人王仲舒和幾個好友在連州城外面臨海陽湖的現(xiàn)在燕喜山一帶又修建了幾處亭臺。貞元二十年(804年),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中唐文學家韓愈謫任陽山令時,訪游連州,應王仲舒之邀,為其中一亭作記。
其丘曰“竢德之丘“,蔽于古而顯于今,有竢之道也;其石谷曰“謙受之谷”,瀑曰“振鷺之瀑”,谷言德, 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黃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 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時也;池曰“君子之池”,虛以鐘其美,盈以出其惡也;泉之源曰“天澤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詩經(jīng)》所謂“魯侯燕喜”者頌也……該文全面描繪了燕喜山水,各予賦名申義,為該亭取名燕喜亭。這篇華美的散文體題記,就是傳世名作《燕喜亭記》,現(xiàn)刻碑于燕喜亭之下。
而劉禹錫在任連州刺史的四年半期間,又先后在燕喜山修筑了吏隱亭、切云亭、玄覽亭等,使得燕喜園規(guī)模逐漸擴大,亭臺樓閣,曲徑通幽,漸成嶺南名園,不過歷經(jīng)歲月洗禮,如今的燕喜園保留下來的除了燕喜亭之外,還有流杯亭、吏隱亭、十詠亭、臥龍亭、振鷺亭、君子亭、鐵城亭、醉翁亭、會友亭等九個古亭,每一座古亭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與故事。
燕喜園不大,以至于棲身于連州中學之內(nèi);但是燕喜園又很了不起,它是連州厚重文化的經(jīng)典代表,不僅環(huán)境優(yōu)美,亭臺林立,而且園區(qū)的巖壁上可見到唐代詩人元結(jié)、劉禹錫、宋代哲學家周敦頤、南宋宰相張浚等人到此游歷時留下的詠題石刻。可以說是廣東文化最厚重的園林,比廣東四大名園還了不起,如今不要門票、免費開放,卻鮮為人知。
燕喜園是了解連州文化的窗口,倘若大家來到連州,渝帆建議一定要來看看。如果你運氣好,還可能遇見連州市文聯(lián)主席、《連州報》總編輯、清遠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劉禹錫學術(shù)研究會會長、劉禹錫紀念館館長曹春生老先生,他雖是湖南人,卻自小在連州長大,深愛著這片人杰地靈的土地,先后出版了《湟川賢蹤》、《連州古村遺韻》、《連州歷代名人》、《連州民俗大觀》、《連州石刻史話》、《連州地名考源》、《秦漢嶺南第一州》、《連州刺史劉禹錫》等十多部連州主題著作,在渝帆的眼中,他就是一部鮮活的連州百科全書,關(guān)于連州歷史文化的了解,無人能出其右,所以能聽它講一講連州的文化也算是很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