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川靈渠旅游景點的歷史「靈川景點介紹」
導讀:靈川靈渠旅游景點的歷史「靈川景點介紹」 靈渠的修建歷史和構(gòu)造是怎樣的 桂林的靈渠有什么歷史? 怎樣評價靈渠的歷史意義?
靈渠的修建歷史和構(gòu)造是怎樣的
靈渠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興安縣境內(nèi)。它與都江堰、鄭 國渠并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是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派大軍南征嶺南。為了解決運輸問 題,命史祿于公元前223 ~前214年修筑靈渠。靈渠長達34 公里,溝通了湘漓二水,聯(lián)系著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后來 又經(jīng)東漢的馬援、唐代的李渤和魚孟威的精心維修,靈渠的 工程體系得以完成。靈渠的分水工程坐落于興安城東3里的分水塘(鎂潭) 中,由鏵嘴和大小天平石堤構(gòu)成。鏵嘴高約6米,長74米, 寬23.4米,形似犁鏵,把湘江水一劈為二,其上有一座亭子, 稱為分水亭。大小天平石堤緊接著鏵嘴的尾端,其北側(cè)是大 天平,長達380米,南為小天平,長120米,大小天平組成 了人字形,增加了水壩的抗壓力。天平的斜坡部分以松木打 樁,用長條石直插砌壩,稱作“魚鱗石”。壩的頂部鋪以巨 石,巨石間開鑿有斧狀的石穴,灌有鐵錠卡牢。大小天平略 低于湘江的兩岸,從而可以使洪水能漫越堤的頂部,排人湘 江的故道。它不僅是分水壩,能攔河蓄水人渠,亦是滾水埂,能自動排泄多余的河水,保證渠內(nèi)的流量處于安全的界限, 不至于威脅到渠的安全。靈渠在渠道水淺流急處砌筑有半圓形的陡堤,用來提高 水位,使船只能夠通行無阻。這是船閘的原始形態(tài),也是世 界上最早的運河通航措施。靈渠沿用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 史,其設計之精巧,令人贊嘆,至今仍是興安重要的灌溉河 道,靈渠渠中流緩水清,水光激滟,是著名的風景旅游區(qū)。
桂林的靈渠有什么歷史?
您好!
靈渠,古名秦鑿渠,靈渠、陡河,近代又稱湘桂運河、興安運河,是秦代修建的溝通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一條人工運河。分南北二渠,北渠流入湘江,經(jīng)界首、全州進入湖南洞庭;南渠經(jīng)嚴關(guān)、溶江,進入漓江,可經(jīng)珠江達南海。它與四川的都江堰,陜西的鄭國渠并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靈渠設計巧妙,建筑精當,是我國古代水利建筑中一顆璀璨的明珠。1988年1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鑿渠修渠?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六國后,“乃使尉屠睢發(fā)卒五十萬”(劉安《準南子?人間訓》)發(fā)動了統(tǒng)一百越之戰(zhàn)。向嶺南推進的秦軍遇到了越人的頑強抵抗?!叭瓴唤饧壮隈w,使監(jiān)祿無以轉(zhuǎn)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zhàn)”。(同上)也就是說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監(jiān)御史祿督率士兵、民夫開鑿靈渠,經(jīng)過五年努力,至公元前214年,靈渠建成。糧道修通,秦軍迅速取得勝利,統(tǒng)一了嶺南,并在嶺南設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在秦統(tǒng)一前,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四大流域已形成了一個內(nèi)河水道網(wǎng),而南方珠江水系尚未溝通。靈渠的出現(xiàn)正如棋眼一樣,使大半個中國的水道全盤皆活。作為水運樞紐,保障了全國統(tǒng)一、邊疆安定,對兩廣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功不可沒。“夫陡河雖小,實三楚兩粵之咽喉,行師馕糧,以及商賈百貨之流通,唯此一水是賴”(清?陳元龍《重建靈渠石堤陡門碑記》)。在民國27年(1938年)湘桂鐵路修通之前,靈渠都是南北運輸大動脈,日過帆船上百艘。
如想了解更多,請HI我!
怎樣評價靈渠的歷史意義?
謝邀。
靈渠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
秦國吞并韓、趙、魏、楚、燕、齊等6國后,秦始皇為開拓嶺南,統(tǒng)一中國,公元前221年,他命大將屠睢率兵50萬,分5軍南征百粵,每軍要占領(lǐng)五嶺一個主要的隘道,而占領(lǐng)湘桂兩省邊境山嶺隘道的,就是其中的一個軍。
最初,秦軍遭到當?shù)匦U族的抵抗,3年都沒能攻克下來,軍餉轉(zhuǎn)運困難。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監(jiān)御史祿掌管軍需供應,率士兵、民夫在興安境內(nèi)湘江與漓江之間修建一條人工運河,運載糧餉。
公元前214年,靈渠鑿成,秦軍迅速統(tǒng)一嶺南。
東漢建武十八年(42年),交趾女子征側(cè)、征貳反叛朝廷,漢光武帝派伏波將軍馬援南征,繼續(xù)疏浚靈渠。
唐朝寶歷元年(825年),靈渠渠道崩壞,不能通航,桂管觀察使李渤下令壘石建成犁鏵形的攔河壩,即大、小天平,使河水分流進入南、北渠道,并在南、北渠道上設置壅高水位以利通航的建筑物陡門。
唐朝咸通九年(868年),靈渠陡防盡壞,渠道淤淺,魚孟威刺史將沿河40里用石塊砌堤岸,用大堅木做成木樁植立為陡門。
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桂林衙前秦晟監(jiān)修靈渠,第二年二月竣工。
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提點廣西刑獄兼領(lǐng)河渠事李師中修靈渠,34天竣工,此次維修采用“燎石以攻,既導既辟”的方法,清除渠內(nèi)礙舟礁石,并將靈渠陡門增至36座。
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知靜江府朱晞顏修靈渠,于十二月初動工,至月底竣工。
元朝至正十四年(1345年),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副使乜兒吉尼修靈渠,于九月動工,至第二年一月竣工,修復了鏵堤及陡門的潰壞處,得以通航。
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監(jiān)察御史嚴震直主持修靈渠,于九月十一日興工,十一月底竣工,,由于加高了大、小天平,2座溢洪水涵泄水量較小,遇洪水時則沖毀堤岸,洪水盡流向北渠,南渠水淺,既不能通航,又影響農(nóng)田灌溉。
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二月,繼續(xù)進行維護。
明朝成化年間,由于洪水泛濫,靈渠渠堤毀壞嚴重,全州知府單渭主持維修,三十六陡中凡有缺壞者均修葺一新。
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巡撫陳元龍率通省官員捐俸修治,重修被毀的大小天平由原來用巨石平鋪壩頂,改砌成龜背形,將累卵狀的魚鱗形石改用長石直豎。
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兩廣總督楊應琚奉旨修靈渠,由桂、平、梧、玉觀察使富明安任總修官,慶遠府同知查禮為協(xié)修官,興安縣令梁奇通任承修官。于乾隆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和乾隆二十年春至三月二十四日兩階段整修。
清朝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廣西巡撫趙慎畛捐俸修靈渠,由桂林知府周之域監(jiān)修。于九月十五日動工,至十一月二十日完工,主要維修陡門。
清朝光緒十一年(1885年),洪水沖毀分水壩及南北陡堤,廣西護理撫院李秉衡請旨奉準修渠,光緒十一年一月興工,十二年五月完工,現(xiàn)今所見靈渠,大致就是這次維修后面貌。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tǒng)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jīng)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
靈渠聯(lián)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gòu)成了遍布華東華南的水運網(wǎng)。自秦以來,對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加強南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來,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Hash:28f1be04628246b5508ff111db019f91b3086a9b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