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輪藏的文化遺產
導讀:轉輪藏的文化遺產 一、轉輪藏的文化遺產 二、浦城縣特色文化 三、地處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俗稱閩北的城市是哪里? 四、南平市博物館的簡介 五、紅山文化遺址考古證實了傳說中女媧的存在了嗎?
一、轉輪藏的文化遺產
閩北邊陲的浦城縣水北街鎮(zhèn)觀前村是一座歷史文化名村,村西北深山里,有一座千年古寺――禪寂寺。該寺始建于唐至德年間(756-758)。史料記載,該寺最珍貴的建筑就是寺內建有輪藏殿,殿中建有轉輪藏,故寺廟又名“輪藏寺”。
在《浦城縣志》中對于“轉輪藏”也有記載:“轉輪藏,高二丈,共三層。下層八大金剛浮雕;中層諸尊佛浮雕;上層小龕諸佛。藏中空,內八向。每向一十六層,每層放經書八箱,每箱二十卷,共藏經書二萬余卷。底座為鐵圓盤,直徑丈許,盤中有鐵柱。藏體外圍立四個巨柱,手推可旋轉?!?/p>
2012年底,由于當?shù)匦蘼?,終于使“轉輪藏”基座遺址得以重見天日。經博物館人員確認,發(fā)現(xiàn)的遺址正是被埋沒在廢墟長達半個世紀的“轉輪藏”基座?;蓭资畨K方石環(huán)鋪而成,是一個直徑5.5米寬的圓面,圓心位置,則是一個直徑1.4米寬的井坑。整體看去,砌工講究。但是整個真身的模樣還是只能憑空想象。
當?shù)卮迕褚呀洺闪⑺聫R理事會,準備將募緣重修轉輪藏這一計劃制訂在冊。福州市民宗局政研室主任李林洲先生表示,“轉輪藏”在全省都還沒有發(fā)現(xiàn)過,在全國范圍內都屬罕見,這次發(fā)現(xiàn)填補了福建省佛教建筑的一個空白,由此可以窺見到當時的一段歷史,具有很高的調研價值。比較遺憾的是,只有一個基座而沒有全型。如果能復原,重現(xiàn)當時模樣,必然是佛教不可多得的一個勝景。
二、浦城縣特色文化
蒲城縣特色文化有丹桂茶制作技藝、浦城剪紙、提線木偶戲、浦城閩派古琴、浦城燈戲等。
1、丹桂茶制作技藝:浦城人民不僅喜桂愛桂、植桂賞桂,還創(chuàng)造有許多與丹桂有關的芳香美食、生產技藝、傳統(tǒng)習俗、園林藝術、文藝作品等一系列文化活動,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木樨茶(丹桂蜜浸)。
2、浦城剪紙:浦城民間剪紙,已有一千余年歷史。代代傳承,已成習俗,至今,全縣鄉(xiāng)(鎮(zhèn))、街道都有剪紙能手,年齡60歲以上的老人多達百余。
3、提線木偶戲: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演出節(jié)目自隋朝開始,一朝一朝按次序傳演,直到明朝為止,內容為每朝歷史故事,故稱傳子。
4、浦城閩派古琴: 閩派古琴創(chuàng)始人為祝鳳喈。祝鳳喈,字桐君,約在清嘉慶五年(1800年)出生,閩北浦城城關人。寫下了古琴理論不朽名著《與古齋琴譜》一書。
5、浦城燈戲:由于馬燈班和馬燈戲源自民間燈彩,在大年百姓慶典系列里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大程度地滿足了民眾娛樂需求,因而在整個鄉(xiāng)村民俗活動中脫穎而出,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
三、地處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俗稱閩北的城市是哪里?
地處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俗稱閩北的城市是浦城。
浦城北部、東北部、東部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縣、龍泉市接壤,西北部與江西省的廣豐縣毗鄰,東南部、南部、西部分別與省內松溪縣、建陽市、武夷山市相連。
距南平市220公里,全縣區(qū)域面積3383平方公里。浦城縣地處福建最北部,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位于東經118°11′~118°49′,北緯27°32′~28°19′之間,東西寬61公里,南北長87公里。
擴展資料
蒲城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有舊、新石器時代和春秋戰(zhàn)國、漢、晉、魏、唐、宋遺址;有唐、宋、金代寺塔和明、清古建筑;有王鼎、林則徐、楊虎城紀念館和永豐烈士陵園;更有著名的唐代4座帝王陵和唐讓帝惠陵等20余座陪葬墓群,以唐睿宗李旦橋陵最為著名。
其中,橋陵景區(qū)成功創(chuàng)建國? ?4A級旅游景區(qū)、惠陵景區(qū)為3A級景區(qū)、泰陵被公布為“陜西省第一批文化遺址公園”,王鼎紀念館被授予“市家風家訓教育基地”、林則徐紀念館被授予“市禁毒教育基地”。
同時,橋陵、清代考院博物館、楊虎城將軍紀念館等5家景區(qū)被評為全市首批中小學生研學基地。自然景觀資源有堯山風景旅游區(qū)、龍首壩黑峽谷風景旅游區(qū)、張家山風景旅游區(qū)、常樂風景旅游區(qū)、山西村古城堡、大峪河水利風景區(q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蒲城
蒲城縣人民政府――蒲城概況
四、南平市博物館的簡介
南平市博物館成立于1986年10月,現(xiàn)有編制4人(副研究員1人、二級美術師1人、退休2人)。其主要職能是:保存珍貴文物和其它歷史文化遺產,保存珍貴的自然標本;開展社會教育,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思想道德教育,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推動我國的旅游事業(yè)。經過全館人員的努力工作,館藏文物從零開始,至今已收藏各類文物計3009件,其中一級品2件,二級品32件,三級品1726件。有歷代陶瓷精品、古錢幣、玉器、字畫、鐵器、青銅器、文房四寶、木古雕等。其中“鄭和銅鐘”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并展出。文物展覽每年接待觀眾近萬余人次,有國內專家、學者及學生等。
一、近年來我館在考古、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
配合省考古隊、市文管會對全市十個縣、市地上地下的文物、古建進行全面考古調查。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古遺址、古窯址等600余處;元、明、清時期的古建民居多處,其中有后來被評為國保單位的順昌縣元代建筑“寶山寺”。配合省考古隊對茶洋窯址、寶峰山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獲取大量的陶瓷器、石器等。從1983年至2007年間,為配合我省重點工程建設,我館與福建博物院、閩越王城博物館、浦城縣博物館等聯(lián)合完成了對京福高速公路、浦南高速公路等路段的調查勘探及考古發(fā)掘工作。其中浦城的商代窯群、管九的西周土墩墓分別被評為2005年、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等工作。
配合基建工程和公安部門對發(fā)現(xiàn)或被盜的古墓葬進行搶救性發(fā)掘清理,對公安部門收繳的走私文物進行鑒定,并參與協(xié)助各縣市對古墓葬等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從1987年起分別在國家級、省級、報刊等刊物發(fā)表論文三十余篇,其中有《文物》、《考古》、《考古學集刊》、《景德鎮(zhèn)陶瓷》、《福建南平宋代壁畫墓》、《福建南平發(fā)現(xiàn)宋至明龍泉青瓷》、《福建南平三官堂元代紀年墓》、《南平茶洋窯幾個問題的探討》、《南平茶洋窯的宋代瓷枕》、《南平店口宋墓》等。完成《福建文物地圖集》延平區(qū)部分,《南平文物》、《南平茶洋窯》等書的編寫工作。
二、文物安全保衛(wèi)工作做到確保萬無一失。
積極宣傳文物保護法,加強文物保護及防火措施,自建館以來,至今安全無事故,多次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表彰。其中有國家文物局、公安部表彰的先進個人獎,省級、市級表彰的安全保衛(wèi)先進集體獎、先進個人及個人見義勇為獎。
五、紅山文化遺址考古證實了傳說中女媧的存在了嗎?
這個問題先要梳理伏羲、女媧母題到底屬于上古時期的哪個文化系統(tǒng)?必須先對關于伏羲女媧的史料進行考訂,然后結合考古情況,做審慎的推測?;旧希t山文化與伏羲女媧是有一定關聯(lián)的。如下:
一、伏羲女媧題材的梳理歷史上有幾次民俗文化的爆發(fā)期,第一次是戰(zhàn)國中后期,第二次是西漢,第三次是唐宋轉折期間,第四次是明清時期。由于民俗文化的介入,使得伏羲女媧的形象有了很大的竄亂,讓今人無從下手進行梳理。因 此小編不再考慮戰(zhàn)國以后的資料,僅就先秦史料來梳理一下。
根據(jù)先秦時期的正史及較為重要的旁證資料,伏羲、女媧的源流是非常模糊的,而且起源非常晚近。先秦時代的史料中,伏羲女媧最早出現(xiàn)在《列子·黃帝》、《山海經》、《世本》里,形象內涵仍各有不同。另外是長沙子彈庫的楚帛書,也屬于新近出現(xiàn)的一手資料,其乙篇敘述了一個男女雙神天文啟蒙的故事,也被一些人認為是伏羲女媧。翻檢這些史料,可以清晰看到伏羲女媧主題存在著不同的內涵路線,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形象,大致上有三種情況:一是《列子》《莊子》諸子書里的伏羲人皇;二是跟大禹治水有關的歷史題材的衍生版本(楚帛書、《楚辭》);三是《山海經》系統(tǒng)的神話形象。
二、諸子書中的伏羲女媧在第一種情況,即伏羲女媧是上古人皇的名號??梢钥吹健肚f子》、《列子》、《易·系辭》都有記錄,因此不能說完全沒有根據(jù),畢竟這三部書都是先秦時代的。所以就可以認為,伏羲女媧是上古黃河下游流域土著居民的領袖人物或家族/部族,其文化貢獻相當巨大,例如與初步的天文觀測和文化符號有關(八卦)。一向嚴謹?shù)乃抉R遷對此不敢肯定,只是在《太史公自序》里說到“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列子·黃帝》:皰犧氏、女蝸氏、神農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紂、魯桓、楚穆,狀貌七竅皆同于人,而有禽獸之心,而眾人守一狀以求至智,未可幾也?!兑祝缔o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肚f子·大宗師》: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世本·作篇》:女媧作笙簧。
在考古上,我們知道,遼西地區(qū)的紅山文化以祭祀氣息濃厚知名(壇),因此讓世人聯(lián)想到其“女神”與女媧有關,這個也不能說安全沒道理。問題是,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天文觀測的遺址,主要是山西陶寺遺址的“觀象臺”,而陶寺一般被認為屬于典型的龍山文化。其他零星史料,如《世本》殘文說到女媧發(fā)明笙簧,這個線索卻得到考古證據(jù)的直接支持,例如2018年報道的陜西石峁古城發(fā)現(xiàn)了一種骨制口弦琴,被一些專家認定為就是“簧”樂器。
總體上,諸子書這個體系的史料里,伏羲女媧是禮樂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但地點不能確定,因此也就無法確定屬于哪個文化子系統(tǒng)。說它與紅山文化有關,只能是初步設定,可以慢慢等待更多證據(jù)。
二、楚帛書的女媧長沙子彈庫楚帛書是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帛書,年代屬于戰(zhàn)國時代。各家文字考釋和斷讀略有不同,大體上都可以看到,其乙篇是一個天文地理啟蒙的故事,其主角名為“雹戲”或“包虛”,很像“皰犧”,應該就是諸子書中的“伏羲”;他娶了一位重要的女子,被認為就是女媧,生下來四個兒子。問題是,世人都知道治水畫九州者乃大禹也,為何就變成伏羲了呢?趙國史書《世本》的幾處殘文給出了答案:大禹治水時,娶了涂山氏之女,該女子被稱為女媧。于是懸案豁然開朗:神話和歷史混淆了。
《長沙子彈庫帛書·乙篇》:“曰故囗熊雹戲(伏羲),出自囗,居于囗。田漁漁,囗囗囗女,夢夢墨墨(茫茫昧昧),亡章弼弼,囗囗水囗,風雨是於,乃娶囗子,曰女皇(媧),是生子四,囗囗是襄,天路是格,參化法兆,為禹為萬(契),以司堵(土),襄晷天步,囗乃上下聯(lián)斷,山陵不,乃名山川四海,囗熏氣魄氣,以為其,以渉山陵;瀧汨淵漫,未有日月,四神相代,乃步以為歲,是為四時?!队衿す遣俊罚河砣T山氏,名女媧《世本·帝系篇 》:伏犧制以儷皮嫁娶之禮……禹取塗山氏女 名女媧。結合著《清華簡·楚居》可以得到,由于楚人是從江漢平原遷徙到江淮地區(qū)的,所以后期楚人就把幾個地方性文化串聯(lián)起來了,中原的伏羲與江淮吳越地區(qū)的大禹故事合為一體,變成了伏羲女媧夫婦二人一起搞了天文地理的初步啟蒙,也就是命名山水、建立四時歲令。這個版本與第一個版本相同的地方是:天文學啟蒙。這又反過來說明:楚人形成這篇帛書的時期,應該是在遷徙到了江淮地區(qū)之后了,因為禹娶涂山氏的事情,就發(fā)生在江淮一帶。
三、神話中的女媧《山海經》明確提到女媧時,是一個詭異瑰奇的畫面,說到西北海之外的地方,有10個神人名為“女媧之腸”,且“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直覺上,似乎是指西北方面的荒漠上的“鹿石”而言,具體位置不能確定。一般來說,這種鹿石上往往有一些怪異的人像和圖案,帶有原始宗教或神話意義。同樣,中期楚人屈原的《楚辭》 也帶有神話色彩,認為女媧擁有一個怪異的身體,不知如何創(chuàng)造出來?!读凶印冯m然說女媧氏是上古人皇,同時也說到了她是“蛇身人面”。這點都是一致的,于是引發(fā)了后人關于“蛇崇拜”這類原始宗教的研究。
《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能匠之? 王逸注:女媧人頭蛇身?!渡胶=洝ご蠡奈鹘洝罚何鞅焙V?,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由于《山海經》在關于女媧的文字中,又提到了不周山,禹與共工氏之戰(zhàn)等神話,后世就不斷地聯(lián)想,可能延伸出《淮南子·冥訓》關于女媧煉石補天的故事。這里也仍然可以到作為原始宗教象征物的“鹿石”的巨大存在感。
綜合而言,女媧單獨出現(xiàn)時,完全是一個神話形象,蛇身人面,且地理方向位于西北;女媧與伏羲作為歷史或傳說人物出現(xiàn)時,是中國禮樂文化的始祖,東夷、楚人、淮夷、中原甚至西北石峁遺址,在這點上都是一致的。因此,大致可以認為:女媧不是作為女神,而是作為人文始祖才能與祭祀特征顯著的紅山文化發(fā)生交集;她作為女神時,很可能是與西北方面的原始宗教有關聯(lián)。(完)
證明不了!不知道你說的紅山文化,能證明女媧存在的證據(jù)是什么?難道就是那個女神廟遺址?女神廟遺址發(fā)現(xiàn)了陶制女神塑像,這反映了女神信仰和崇拜,那都沒問題。但實際上對于女性神的崇拜,歷朝歷代都有,比如后代的西王母、王母娘娘、黎山老母、觀音菩薩這些神仙,但是僅僅是一個女神塑像,就能證明是女媧存在嗎?那我們今天拜觀音,就說明觀音菩薩存在嗎?
更何況,并沒有證據(jù)證明這個女神塑像就是女媧,雖然女媧也是上古神話人物,但女媧這個形象更多來自戰(zhàn)國秦漢。戰(zhàn)國時期有女媧造人、女媧化生的傳說,秦漢時期又有女媧補天的傳說,但在商代西周均沒有女媧的記載,商以前沒有文字,是否存在女媧都不好說。更別說一具陶像了,怎么證明這就是女媧呢?而且文獻中的女媧,好像和東北地區(qū)關系也不大吧。
總之在沒有文字記錄的情況下,將文獻記載與考古發(fā)現(xiàn)對應,都是非常危險的事。因為文獻記載很多是后來才有的,并不能反映原始社會的情況。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Hash:a1a241f9ad83f832129b7ae646ad908a1c2c10d1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