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兒女的家園——石峁
故鄉(xiāng)的情像一縷云絮
總會讓人魂牽夢繞
今天
就和小編一起去石峁尋根
探尋四千年前
祖先們開荒拓土的神秘歲月
華夏兒女的家園
石峁遺址或為黃帝居邑——昆侖城
石峁遺址位于陜西省神木縣高家堡鎮(zhèn)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地處陜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有專家推測,石峁遺址或為黃帝部落的居邑——昆侖城。
其實,這一推斷并非空懸來風——
1929-2012年--初識石峁
1929年,德國人薩爾蒙尼,以德國科隆遠東美術館代表的身份來到了北京,參加在中國舉行的學術交流大會。走在北平街上,薩爾蒙尼遇上了幾個來自陜北榆林府的農(nóng)民。這些農(nóng)民衣衫不整,扎著羊肚子毛巾,說話土里土氣,可他們兜售的器物卻非同凡響:30多件墨玉器,六件綠玉器,大小不一、形狀各異。薩爾蒙尼挑買了其中最大的那件刀形端刃器(后藏于德國科隆遠東美術館)。這件53.4厘米長的墨玉質(zhì)玉器,就是后來一直被考古界和收藏界關注、尋找的石峁玉器。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1976年,在山西考察的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戴應新,在聽到一些關于石峁的信息后,專程前往高家堡。
不久,先后又有來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隊對石峁進行了考古發(fā)掘。
請輸入標題 bcdef
2012年,石峁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
正式入選“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頒獎詞說:“地處黃河之畔、農(nóng)牧交錯帶的陜西神木石峁遺址,是目前國內(nèi)所見規(guī)模最大的龍山時期至夏階段的城址,以公元前2000年的三重石頭城墻和玉畫雙絕的英姿乍露,吸引著考古學家的目光。遺址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發(fā)展過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資料,對理解‘古文化、古城、古國’框架下的中國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義?!?/p>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遺址規(guī)模
經(jīng)過系統(tǒng)調(diào)查和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石峁城址,這是一處宏大的石砌城址??脊趴碧酱_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nèi)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石峁石城分為外城和內(nèi)城,內(nèi)城墻體殘長2000米,面積約235萬平方米;外城墻體殘長2.84千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
其規(guī)模遠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等已知城址,成為已知史前城址中最大的一個。
請輸入標題 bcdef
“皇城臺”位于內(nèi)城偏西的中心部位,為一座四面包砌護坡石墻的臺城,大致呈方形。內(nèi)城將“皇城臺”包圍其中,依山勢而建,城墻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墻。外城系利用內(nèi)城東南部墻體、向東南方向再行擴筑的一道弧形石墻,絕大部分墻體高出地面,保存最好處高出現(xiàn)今地表亦有1米余。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請輸入標題 bcdef
包圍“皇城臺”的內(nèi)城,其城墻依山勢大致呈東北至西南向分布,面積約210萬平方米,城內(nèi)分布著大量居址、墓地、窯址等遺跡;外城則是利用內(nèi)城東南部墻體向東南方向再行擴筑的一道弧形石墻形成的封閉空間,城內(nèi)面積約190萬平方米,也分布有一些居址和墓地。內(nèi)外城城墻總長度約10公里,寬度約2.5米,猶如長城盤踞山頂。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或為黃帝的都城
黃帝活動在陜北黃土高原是史有明言的。《史記·五帝本紀》稱:“黃帝崩,葬橋山”,《索隱》引《地理志》說:“橋山在上郡陽周縣”。
查《漢書·地理志》,其上郡陽周縣下確實記有“橋山在南,有黃帝冢”的字樣,陽周即今陜北子長縣,當今陜西黃陵縣以北偏東三四百里的地方。
除此之外,《漢書·地理志》上郡膚施縣下還記載其地“有黃帝祠四所”,膚施即今陜西榆林,在子長縣北,毗鄰石峁所在的神木縣高家堡。既然石峁附近的榆林、子長一帶有黃帝的冢墓,還有人們祭祀黃帝的祠堂,則黃帝生前和他的部族在此一帶活動是無可否認的。
同時,依據(jù)《潛夫論·志氏姓》、《列子》、《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左傳·成公十三年》、《國語·晉語四》、《國語·齊語》等典籍分析,認為不僅黃帝后裔白狄在陜北地區(qū)活動,黃帝部族的直接后裔周人的也都在陜北活動。
中國著名先秦史專家沈長云教授也強調(diào),根據(jù)考古專家發(fā)現(xiàn)石峁古城的年代為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階段,正與黃帝活動的時間大體相當,由此便能推斷石峁古城或為黃帝部族所居。
石峁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
1984—1997年,考古工作者在朱開溝先后進行了4次發(fā)掘,共發(fā)掘出不同時期的房址83座、甕棺葬19座,出土可復原陶器約510件、石器270件、骨器420余件、銅器50余件,還采集到了大量可供鑒定種屬的動物骨骼。根據(jù)對出土的遺址、遺物進行綜合分析認定,其時代上限為距今4200年的龍山時代晚期,下限約相當于距今3500年的商代前期。整個遺址前后延續(xù)了800年。因內(nèi)涵豐富,特點鮮明,被學術界命名為“朱開溝文化”。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請輸入標題 bcdef
2012年12月20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稱,在5月至11月的陜西神木石峁遺址考古發(fā)掘中,在下層地面下發(fā)現(xiàn)一共48個頭骨。一處位于外甕城南北向長墻的外側;一處位于門道入口處,靠近北墩臺。這兩處人頭骨擺放方式似有一定規(guī)律,但沒有明顯的挖坑放置跡象,擺放范圍外甕城外側呈南北向橢圓形,門道入口處的遺跡略呈南北向長方形。經(jīng)初步鑒定,這些頭骨以年輕女性居多,從實驗室分析結果來看,這些女性的年齡在20歲左右。部分頭骨有明顯的砍斫痕跡,個別枕骨和下頜部位有灼燒跡象。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請輸入標題 bcdef
2016年8月16日由陜西省文物局、榆林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主辦,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神木縣人民政府與美國斯坦福大學承辦的“早期石城和文明化進程——中國陜西神木石峁遺址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關于考古調(diào)查匯報稱皇城臺還存在著壁畫、鱷魚骨板、鴕鳥蛋殼等珍貴文物。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
目前,石峁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工作依然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當中,真相將漸漸浮出水面,讓我們拭目以待“石破天驚”的時刻再次到來!
部分文字/圖片來源于資料
編輯 | 張慧
校對 | 高夏
Hash:03aba948ea6325a36dc966739e16f0471196f628
聲明:此文由 神木文旅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