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府城 | 第三章 人文勝跡之寺廟
第七節(jié) 寺廟
普明寺
普明寺系元代文宗皇帝圖貼睦爾所建,竣工后成為當時海南最大的佛寺。
當圖貼睦爾還是皇子的時候,曾被流放瓊州府城。他登基之后,懷念海南,覺得自己在海南一定是得到神靈的保佑,才能安全地度過那些流放的日子,便“賜鈔萬錠”,讓地方官在府城買地,建造“大興龍普明神寺”。
普明寺建成后,規(guī)模龐大。雖然沒有在任何史料中找到其具體的占地面積,但明代唐胄所撰的《正德瓊臺志》有所記載,稱建成后的大興龍普明寺“規(guī)模雅麗,冠于嶺?!?。這足以說明,這座皇家寺廟的規(guī)模之大。
根據(jù)相關(guān)資料得知,朝廷當時還特命一代文豪、翰林學士虞集為此寺撰文。虞集不惜筆墨,寫了洋洋灑灑近千言的文章,名為《大興龍普明寺記》,稱其“創(chuàng)始于至治元年(1321年)十月元日,締構(gòu)雄麗,嶺海之間為奇觀”。
皇帝欽命大興土木建造普明寺,在海南佛教史上影響深遠。普明寺自建成后,從元朝到明朝,一直香火旺盛。到了清朝中期,依然大體保存完好。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瓊山縣知縣楊宗秉還曾倡捐募修。清咸豐年間(1850—1861)被廢棄,如今遺跡已蕩然無存。普明寺現(xiàn)存的資料記載并不多,其具體位置在府城哪個地方,更是難以確定。府城在歷史上曾是海南的佛教文化中心,有不少的佛教寺院,但在歲月的長河中各有各的遭遇,現(xiàn)存者寥寥無幾。
天寧寺
原名天南寺,位于五公祠對面。當年占地達幾百畝,占地面積之寬,規(guī)模之大,可謂海南寺廟之最。
宋建炎三年(1129年),宰相李綱被貶海南,曾與兒子在天寧寺暫住,并賦詩三首:
其一:深院無人簾莫垂,王英翠羽燦芳枝。世間顏色難相似,暗雷初殘未壓時。
其二:冰玉風姿照坐寒,炎荒相遇且相寬。苧衣縞帶平生志,正念幽人尚素冠。
其三:阻涉鯨波寇盜深,中原回首涕淚襟。清愁萬斛無消處,賴有幽花慰客心。
李綱遇赦北歸后,寺里方丈命人將這三首詩刻板珍藏。不久,寺里建菩提閣,方丈命將該詩板懸掛其間,視若寺寶。
元代,皇子圖帖睦爾流放海南,寓居府城,曾到該寺燒香求福佑,不久,圖帖睦爾登基成了皇帝,立即賜銀重修該寺,并命更名為天寧寺。
明洪武以后,天寧寺一再擴建。其時,香火鼎盛,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當時的文化名人趙謙曾撰文:“郡邑迎詔,官司習儀,皆在此寺?!?/p>
明永樂年間,瓊州知府王修贈天寧寺門匾一塊,譽該寺為“海南第一禪林”,并專設(shè)僧綱司管理天寧寺大小事務(wù)。自此,以天寧寺為中心,海南佛教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
城隍廟
中國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來筑城墻,城墻的四周都挖有護城的塹壕,有水的稱池,沒水的稱隍。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的地方,就建有城隍廟。
古時候中國的城隍信仰,在歷代帝王的推崇下遍及中國各地,幾乎每個縣城都有一兩座建筑雄偉堂皇的城隍廟。城隍廟是用來祭祀城隍神的廟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的守護城池之神。
府城城隍廟歷史悠久,在府城所有廟宇中最具代表性。據(jù)《瓊山縣志》記載,宋元時期,它建在府城西關(guān),但后來經(jīng)多次搬遷。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府宋希顏移建于府治東南;明成化年間,知府蔣琪遷至府治東面;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知府曾大慶遷至府治西南縣署之東;明萬歷年間,暫代處理府署事務(wù)的雷州府推官高維岳又將城隍廟遷至道署東,將舊廟作為海忠介公(海瑞)專祠;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學道林汝翥、知府張允佳、瓊山知縣李琦又將城隍廟遷回舊廟,將剛遷出的廟宇作為海公祠。
后來城隍廟年久失修,部分崩塌。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由知府蕭應(yīng)植重修。
【注:為宣傳瓊山區(qū)歷史文化名城,已通過檔案畫冊《千年府城》主辦方海南省檔案館及承辦方海南威思營銷傳播有限公司授權(quán)轉(zhuǎn)載。本圖文僅用于瓊臺福地微信公眾號發(fā)布,如有轉(zhuǎn)載須注明出處】
本期編輯:王 倫
Hash:4cdb1942a41a7acf21f2605e99face9172389c24
聲明:此文由 瓊臺福地___new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