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銅都:根植在東川人內(nèi)心的“銅魂”記憶

tian

nan

tong

du

位于彩云之南東北角東川,以蒼穹下的萬花筒——東川紅土地享譽中外,眾人盡知東川山山水水的神奇秀麗,卻鮮有人知歷史長河中,東川曾“因銅而興,以銅為命”,天南銅都,是這個城市不可磨滅的靈魂和記憶。

01

東川——青銅文明之源

圖|東川

《四庫全書》載:“東川,嚴邑也,在萬山中。東界黔,西通蜀北臨昭通,南接尋甸,蓋三省要害之地?!惫艜r東川,轄域遼闊,地處要害,銅礦儲量豐富,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銅礦儲藏地。

早于殷商,東川的先民們就憑借著原始的智慧,以“火燒水潑”之藝開采出古滇第一塊銅礦石,從而拉開了古滇青銅文明的序幕。

西漢開始有文字記載東川出產(chǎn)銅,到清乾隆年間,東川銅產(chǎn)業(yè)達到鼎盛,當時全國80%的銅產(chǎn)自東川,乾隆皇帝欽賜“靈裕九圜”(釋義:神靈保佑,富裕國家)匾額,可見東川銅礦于國家之重。

東川,“銅緣”演進數(shù)百年,無愧乎“天南銅都”的稱譽。

02

“馬踏露銅”——遠古的傳說

馬踏露銅

第一塊銅礦石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東川流傳著這樣一個神秘而有趣的傳說。

上古時期,東川大地渾沌未開、人跡罕至,崇山峻嶺中勤勞的馬幫年復一年來回奔波,用釘了鐵掌的馬蹄一腳又一腳,往復敲打著石頭,塵煙過后竟發(fā)現(xiàn)地面流光溢彩,那即是深埋在土中黃澄澄的銅。

一段勤勞的故事翻開了東川青銅文明的第一頁。

03

“火燒水潑”——最早的銅礦開采工藝

礦山

巍峨的礦山、堅硬的巖石,先人們用著原始簡陋的開礦方式,依舊開采出了豐富的礦銅資源,向我們顯示了古滇工匠們果斷的執(zhí)行力和堅定的毅力。

東川文獻中記載,當時沒有完備的采礦工具及火藥等,面對堅硬的礦石,古人想出了“火燒水潑”,即以水火克金的冶煉方法。

在銅礦巖石上以柴加熱,烈火焚巖至滾熱,澆冷水,由于巖石熱脹冷縮不均勻等因素,巖石自然崩落,完成開采。

04

“亮子”——黑暗中不滅的光明

“天不亮就進洞,天不黑不出洞”,古時開采銅礦是眾所周知的艱苦。

“嘴里銜著油亮子,油煙熏得面皮黃”,衣裳襤縷的砂丁們肩挎背籮,手執(zhí)工具,口銜松香油燈,匍匐前進,晝夜不停的將一筐筐礦石開采運出,才形成了東川壯麗的、由平井豎井斜井構(gòu)成的“地下長城”。

而那松香油燈(古稱“亮子”),是辛苦勞作之中的一輪太陽,把東川鍍亮,并從東川給天下帶去富庶,可謂用悲壯成就“康乾盛世”的風流。

05

茂麓煉銅爐——銅是在此煉成的

《華陽國志.南中志》載:“堂螂縣(今東川)因山名,也出銀鉛白銅”,東川人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就掌握了冶煉白銅的技術(shù),早于歐洲一千三百多年,今天尚存的茂麓采礦冶煉遺址,便是最好的證明。

據(jù)說在很久以前,茂麓是片茫茫的熱帶森林,人口稀少、土地肥沃,到了明清初期,這里成了開采礦石、壘爐煉銅的勝地,逐漸聞名全國。

最鼎盛之際,整個銅廠有四五十座爐子煉銅,有礦工千余名,年生產(chǎn)粗銅上百萬斤,銅廠熊熊燃燒了一千多年,成為當時著名的主要產(chǎn)銅區(qū)之一。

現(xiàn)在,殘存爐基還有10多座,比較完好的有4座,那雄偉壯觀的遺址,依舊娓娓訴說著其昔日的輝煌。

06

滇銅京運——恍聽烏蒙走駱駝

東川鑄幣之礦銅年以千萬斤計,要如何運到京城?

云南布政使王太岳《銅政議》載“夫滇僻壤也,運銅之牛馬不過二三萬,滇既有歲銅六百三十萬,盆諸路采平買與滇之鼓鑄,歲運銅千二百萬,蓋非十萬匹頭不辦也,而滇固也窮也……”。

01

02

03

交通工具不發(fā)達的古代,從滇到京的路途長達近萬里, 路途艱險,且運量之大,光以人力難承其累,185年的北銅南運,古人便想出了以畜替人運銅, “東川頻年鼓銅多,銅鉛捆載歷關河。鈴聲鏜嗒攪清夢,恍聽烏蒙走駱駝”。

滇銅京運,走烏蒙山,過五尺道,涉江河無數(shù),可以說在整個中國的歷史上絕無僅有,恐怕世界上也極為罕見,稱得上是中國乃至全世界一件了不起的壯舉。

07

疏浚金沙江——曠世之作

乾隆初年,東川年產(chǎn)銅達五六百萬斤,以至“接流運京,需牛馬三萬余”,雍正年間開始水運,每次運銅之船四五百只,路途險灘鱗接、巨石羅列,船只傾覆已屬常事。

為改變運輸?shù)钠D難狀況,節(jié)約運輸成本,乾隆五年,云南總督慶復、巡撫張允隨奏請開通金沙江水運,后率數(shù)萬民眾,歷時三年,疏浚小江至敘州府(今宜賓)1300余公里的金沙江河道,至乾隆十一年該航道基本全線貫通。

東川銅由小江口直接運抵瀘州,每年百余萬斤銅礦直達京局,較之陸路可節(jié)省運費20%~30%。雖然這條水運線由于自然、人為原因運行時間不長,于乾隆十四年后停運,但仍不愧是人類歷史上的曠世之作。

08

采銅以鑄幣——清王朝財政之基

交易,需要銅幣,鑄幣,就需要銅料。清王朝建立之初,京師鑄錢所需銅料,大多從日本進口,后由于進口銅料減少,負責采辦洋銅的省份請求清政府改向云南采買。雍正五年,云南正式開始供給銅料,拉開了滇銅京運的序幕。

隨著東川產(chǎn)銅量逐年增加,乾隆二年起,已不再使用洋銅,全部由東川供給,不到10年間,東川銅礦業(yè)發(fā)展迅速,而且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向外乞求的被動局面。

云南的銅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師,起初只是為了補充洋銅的不足,最后完全取代洋銅,云南巡撫張允隨在《奏報》中講到:辦運滇銅較之辦洋銅,10年節(jié)省國幣不下500萬兩。

東川銅是清王朝財政之基,清王朝400多年的統(tǒng)治歷史就是一代代東川人的艱辛創(chuàng)業(yè)史。

09

青銅文明——東川銅鑄就的輝煌

銅作為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可以說青銅文明展開了中國的文明史。

東川以銅制幣最早可追溯到漢代,出土的大量的王莽大黃布千”即是例證,亦有以漢五銖錢、東漢布幣為代表的歷朝歷代之錢幣,實為歷史之見證。

云南各地發(fā)掘的以東漢“堂瑯銅洗”、“滇王之印”、“?;~案”等為代表的青銅器具共同記載著東川青銅文明的輝煌。

?青銅器具

用東川銅鑄造的昆明鳴鳳山金殿、北京故宮的龜鶴、貴州黔靈的黃鐘、武當山的銅殿,則把東川銅文明推向巔峰,也把華夏青銅文明推向巔峰。

金殿

1915年,東川鑄就的佳作榮膺巴拿馬國博覽會金獎的“斑銅菊花鍋”……東川鑄就的青銅文明已深入到中華乃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10 “老峒”“新峒”——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話

“老峒”與“新峒”同為東川銅礦山的兩道奇特壯麗的風景。

“老峒”是古代“火燒水潑”的作品,人進崆峒,只能匍匐前行,它幽暗、狹小、扭曲,身臨其境,總讓人回味到古人開礦的驚險,“打礦哥哥出峒來,麻布水衣谷草鞋,閻王殿前走一轉(zhuǎn),灰塵抖下半升來”。

“新峒”是現(xiàn)代化采礦工藝的進步,坑道寬敞、豎井林立、最深的豎井有達千米,其間罐籠、機車穿梭往返,燈火通明,機聲陣陣,照明、除塵、供氧設施具備,雖仍具有一定危險性,但較之過往已有長足進步。

“老峒”與“新峒”,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織,一頭連著過去,一頭通向未來。

11

用改變譜寫新篇章——續(xù)寫銅都輝煌

和大多數(shù)資源城市一樣,東川因銅而興,但也需要轉(zhuǎn)型,經(jīng)過上千年的開發(fā),東川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嚴重,礦產(chǎn)資源瀕臨枯竭,但東川人與“銅”已形成的緊密聯(lián)系,依舊可以在城市中處處可見,銅文化已根植進東川人的內(nèi)心深處,東川人以”天南銅都“為驕傲,以”靈裕九圜“為榮耀。

但單一銅資源的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已不足以支撐東川的經(jīng)濟發(fā)展,近年來東川區(qū)委、區(qū)政府大力修建高速公路,以前從昆明驅(qū)車前往東川要花6小時,如今已縮短至2小時以內(nèi)。

以前去時視線不佳,加之老路彎多、路簸,人們不同程度暈車,如今一路風光無限,高聳入云的山脊間隱現(xiàn)著道道梯田,麥田的綠和紅土地的紅,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美麗畫卷,讓行人都禁不住誘惑拍照留戀。

12

醉美東川——好山好水好風光

同時,便利的交通也為這塊以前鮮為人知的“紅土地”帶來了更多展露自己的機會。

“滇中第一山”之稱雄奇險峻的轎子雪山,四季美景鮮明,春夏賞杜鵑花海漫山遍野,繁花似錦;秋冬看云霧繚繞,銀裝素裹,景觀怡人,綺麗多姿。

雄渾壯美的牯牛山為烏蒙山系最高峰,海拔4017.3米,是難覓的登山、攀巖極佳場所。

東川紅土地被譽為“上帝打翻的調(diào)色盤”“攝影者的天堂”,七彩斑斕,充滿夢幻。

1

2

渾然天成的泥石流,被譽為“世界泥石流天然博物館”,是科考圣地,又是汽車越野等賽事的天然賽場。

這塊銅礦大地上還有濃郁厚重的彝族、布依族風情,無數(shù)垂涎欲滴的美食都待游客前來體驗。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01

02

03

隨著歷史變遷,雖然經(jīng)兩千多年的開采冶煉,東川仍是中國六大產(chǎn)銅基地之一,我國有色金屬及經(jīng)濟發(fā)展中東川銅業(yè)仍具有其重要地位,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而如今來到東川,那銅礦山古采礦遺址、運銅古道及今天現(xiàn)代化的采冶場景,那五彩斑斕的靚麗生動美景,都是“天南銅都”煥發(fā)出的自信風采。

“天南銅都”——東川,等你來!

Hash:901315853ac140844fa133a9cd5f19d19c5f8b28

聲明:此文由 昆明范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