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洲文化 | 澧洲外八景之《彭峰疊嶂》
Hi :
這里是彭山景區(qū)
澧州外八景之《彭峰疊嶂》
彭山位于澧縣澧南鎮(zhèn)境內(nèi),艷洲水電站往西一公里。這里層巒疊嶂,樹木蔥蘢,楊柳依依,碧水盈盈,是一方令人向往而又留戀的生態(tài)勝景,養(yǎng)生福地。
澧縣彭山
彭山據(jù)說以前叫作虎山,是因為山形如一只臥虎,故而得名。后來之所以又叫做彭山,是和唐朝開國之君李淵的兒子李元則有關(guān),早年他被封為荊王,后來改封為彭王。
我們在上一期的《鳳堰水月》中說過,彭王在澧州勵精圖治,為老百姓做了一些好事,贏得了澧州人的擁戴,在民間樹立了很好的口碑,這位王子最終也死在了澧州,并且賜謚號為“思王”。山上的思王祠,就是李元則之嗣祠,位于彭山東麓,與山下蜿蜒的澧水交相輝映,自成一景。祠始于唐,距今可能有1000多年歷史,明戶部尚書李如圭衣錦還鄉(xiāng)時上山拜謁,感慨于彭王的清正為民,曾作《頌彭山思王》以祀:“雄才宗室寄干城,刺史分符萬里行。德在民心崇祀遠(yuǎn),功施社稷荷封榮。半山落日鴉聲亂,古廟高松鶴影清。瞻仰英風(fēng)頻感慨,斷碑開蘚讀遺文”。今天的彭山,其實就正是為了紀(jì)念這位李唐王朝的王子彭王才改名的。
澧縣彭山思王祠
由于這一段因緣,彭山就具有了不同于周圍其他名山的人文風(fēng)景,千年以來,它的文化堆積日益深厚,成為了遠(yuǎn)近人們信仰和祈禱的勝地,也是官民祈雨、重陽節(jié)登高雅集的場所。關(guān)于彭山歷代的傳說故事,詩詞游記,軼事掌故,也非常之多。
彭山本身風(fēng)景如畫,形勢雄偉,早在宋代,祝穆就在他的人文地理名著《方輿勝覽》一書中,引用了一塊如今已經(jīng)消失了的宋人任續(xù)撰寫的《彭山廟碑》,碑文里對彭山做了一個簡略但是非常形象的描繪,說彭山“崇山連天,外界越雋,岡阜逶迤,如舞如馳,遏千里之勢于洞庭之野,屹瞰郡治,并為澧邦所瞻也。”彭山如此巍然高聳,在古時候澧州城里,人們只要一抬頭往西南方向望去,就會看見,不僅僅是城里,就是整個澧州都可以望見。這里用了《詩經(jīng)》里“泰山巖巖,魯邦所瞻”的修辭手法,稍稍有點夸張地描述了彭山的高大雄偉。其實在今天高樓大廈林立的城中,再眺望彭山,已經(jīng)不覺得那么巍峨了,但它依然郁郁蔥蔥,與澧水蜿蜒東來的氣勢,還是讓人嘆為觀止。
澧縣彭山
宋朝時候擔(dān)任澧州地方官的蘇森,流傳有一首《彭山禱雨》詩,可知至少在那時,彭山就已經(jīng)成了一個祈雨的圣地。為什么會選擇在彭山祈雨呢?原因并不僅僅是由于彭思王勤政愛民,民眾在這里祭祀他,且非常靈驗的緣故,還由于彭山之上,還有其他靈異的地方。
據(jù)《史傳部·名勝志》記載,彭山“澧水逕其陰,其上有雷洞,白龍井?!睆倪@里我們知道彭山上有一個洞,名叫雷洞,還有一眼井,名叫白龍井,雷洞龍井,光是看名稱,就和祈雨很有關(guān)系。到了明代,州官水之文主修的《嘉靖澧州志》里,言及彭山,稍有不同的說法:“彭山,州西十里,是山高不概云,深無藏影,早非培嶁,淺異疏林,然登其巔,凡城中諸景,覽之盡在幾席間,誠近廓之嘉勝也。上有彭思王廟,前有泉,甘冽,名曰李公遺愛井,又有雷洞,旱禱輒應(yīng)”。關(guān)于雷洞,記載前后都是一樣的,只是白龍井在明代沒有提及了,但有一個“李公遺愛井”,李公當(dāng)然應(yīng)該是思王了,只是這一眼井,其實不過是一眼泉水,是不是白龍井,卻不可考知了。無論是天干旱少雨,還是大雨不止洪澇成災(zāi),人們都到雷洞去祈禱。為什么是雷洞呢?在早期其他的志書里提及了雷洞中有一條白龍居住,清朝乾隆嘉慶之際,澧州人陳圭在他的《游彭山》詩歌中仍然說“龍棲洞壑長行雨”,可能是白龍井與雷洞都因為有“龍”居住,加以思王廟又在山上,地臨澧水,所以歷代禱雨都來這里,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彭山深厚的“祈雨文化”。清朝早期的州官何璘,曾經(jīng)在他的文章里,提到了他在當(dāng)澧州州牧第三年六月六日的時候,天氣晴朗,但是上流山洪暴發(fā),遠(yuǎn)近田地和屋舍都被淹沒,州城如同一座島嶼,處在洪流中心,并且隨后大雨不止,老百姓顛沛流離,惶惶不可終日。于是何璘向彭山思王祈禱,希望大雨停息,洪澇退去,后來果然靈應(yīng)。他有感于神靈庇護蒼生,于是就率領(lǐng)他的同僚,捐資為彭山上的彭思王祠進行過翻修維護。說明彭山不僅僅只是龍洞有靈,彭思王同樣掌管著水旱豐歉的權(quán)柄,澤及蒼生,雨露均沾,這就是今天彭山景區(qū)提出的“大愛彭山”主題詞的文化之源。
澧縣彭山思王祠
彭山之下,澧水之中,有一塊綠洲,名叫沅洲,人們喜歡在其上種麥,每到麥穗抽出來的時候,微風(fēng)吹拂,麥浪起伏,使人望而心曠神怡,這一處景致,還被稱作“沅洲麥浪”。彭山還有一些神奇之處,譬如公安三袁中的袁小修的《澧游記》里就提到:“涉蘭江觀于繡水,遂放舟往游彭山,江底有蘭,居民常有見之者。”江底的蘭,今天已經(jīng)沒有聽說有誰看見過了,但是這個傳說,足以引人遐思。
彭山之上,生態(tài)良好,又是“澧邦所瞻”,很遠(yuǎn)都能看見它高聳的山峰,自然就是歷代文人墨客重九登高的首選之地,這在歷史上,已成由來已久的一個傳統(tǒng)。最為引人注目且在歷史上形成一段佳話的登高雅集活動,發(fā)生在明代,并有詩文留存下來,使我們可以想象當(dāng)時的詩酒盛會。那一次活動,集中了澧州官員士子一共八人,同登彭山之巔,詩酒唱酬,極一時之歡樂。其中有當(dāng)時任御史大夫的著名鄉(xiāng)賢李如圭,其他人如陳洪謨,汪賜,張邦奇,劉廷誥等,都是當(dāng)時的地方名人。
澧縣彭山思王祠
歷代名人題詠彭山的詩詞非常多,其中有名的人物,像明代蘇州名士王在晉,澧州人李如圭,公安人袁小修,以及劉崇文,李謐,翟啟迪,陶澍,周宣三等等,這些先賢,他們或者是在澧州為官,或者是在這里游歷經(jīng)過,或者本就是澧州士人,都或多或少地為我們留下了關(guān)于彭山的詩文。
一百七十年前,我們湖湘的先賢陶澍先生,曾在澧州雨后望彭山詩歌中寫道:“云收淡白凌空去,山擁層青渡水來。螺髻遠(yuǎn)含新翠合,馬蹄曾踏亂霞開。”在他登上了彭山欣賞了彭山風(fēng)物人文后,又不無感概的嘆息道:“遺愛尚教山做姓,古碑多見客題名?!碑?dāng)我們登上彭山,親近彭山之時,不禁遙想起唐代我們澧州的那位憂傷的才子李群玉,他有一名聯(lián),說:“萬木自凋山不動,百川長旱海長深”。人不過百代之過客,惟有江山永恒,但在每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必然會有一些社會各界賢達,在大歷史這偉大的豐碑上“題名”,并永遠(yuǎn)與青山碧水相輝映,相留存。彭山,就是這樣一座澧州的豐碑,它記錄了澧州歷史的過往,并將還會記錄其遙遠(yuǎn)深邃的未來!
Hash:2504ec4358d3258620df5128fec01c6988067139
聲明:此文由 彭山景區(qū)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