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印記|發(fā)生在淮陽臨蔡三里堂驚心動魄的——暗戰(zhàn)!

建議在

據(jù)記載:淮陽三里堂遺址位于縣城東北臨蔡鄉(xiāng)三里堂村北,黑河西岸,是大汶口、龍山時期文化遺址。文化層厚3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內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橫籃紋陶罐和素面陶杯,龍山文化時期的籃紋罐、石鑿等,從遺址的斷崖可看到紅燒土房基。1988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去年一個冬日的午后,小編騎車從龍都大道往北進入北環(huán)路,然后再向東騎行至東環(huán)路交叉口,再拐向北到五谷臺,經七里棚,九里溝到臨蔡鎮(zhèn),再從臨蔡鎮(zhèn)往東約1.5公里,便到了三里堂遺址。

這一路走來,僅這些地名就不禁讓小編領略到了古人的智慧,不但從名字中可以了解到已經離城有多遠?而且我想這每個名字的背后,還應該有其或鮮為人知、或廣泛傳播的動人故事。比如今天我們要探訪的這處遺址——三里堂。

三里堂遺址位于三里堂村北,村里的人似乎對這處遺址沒什么印象,更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就連當?shù)氐睦先艘哺悴磺迨且蛎髂┑?a href='/lizicheng/' target=_blank>李自成起義軍來過,還是清末的太平天國義軍來過。小編也曾翻閱過大量歷史資料,但關于三里堂的歷史記載微乎其微。既然如此,小編又要斗膽給淮陽歷史的天空涂鴉了。

1859年9月16日(清文宗咸豐九年八月二十日),大清河南陳州項城縣北之袁張營的袁保中家,降生下一個男嬰。男嬰出生的那天,恰巧他的叔祖(父親的叔父)袁甲三寄書到家,信中說他與捻軍作戰(zhàn)取得大勝,并得到咸豐帝的極大褒獎。

袁保中大喜過望,于是,為這個新生的嬰兒取名為“凱”,意為凱旋之意,而后,按照家譜“保世克家、企文紹武”的排行,又給嬰兒命名“世凱”。這位男嬰便是后來中國近代史上聲名顯赫、叱咤風云、讓歷史學家對其褒貶不一、極具爭議的人物——袁世凱。

也就在同年,袁世凱叔祖袁甲三憑著自己的卓著戰(zhàn)功和皇帝的寵幸,在身居漕運總督、兼江南河道總督、兼任提督八省軍門等諸多要職的光環(huán)下,竟又升任欽差大臣,終于做到了官居一品的朝廷大員。

而他的長子袁保恒也在與捻軍作戰(zhàn)中,表現(xiàn)英勇,為常人所不能及,被咸豐帝賜號“伊勒圖巴圖魯”,這封號在既不是滿人又不是清軍嫡系部隊的大清來說,實屬罕見。項城袁家在與太平天國義軍及捻軍作戰(zhàn)中,人才輩出,為大清的政權鞏固立下汗馬功勞,小編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捻軍(1853—1868年)最早起家是在安徽亳州渦陽,它與太平天國同時期并互有聯(lián)通,其影響波及皖、魯、豫、蘇、陜等10個省區(qū),歷時18年,共殲滅清軍及地方團練十萬余人,給清朝統(tǒng)治以沉重打擊,但也給北方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災難。

捻軍在長期抗清作戰(zhàn)中,形成一套獨特的流動戰(zhàn)法,常能克敵制勝,極盛時期總兵力達二十萬眾。但其領導者政治目光短淺,未能形成集中統(tǒng)一的領導和指揮,軍事上實行流寇主義,忽視建立鞏固的根據(jù)地。

1865年,清朝大將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殲之后,清朝傾全力對付捻軍,動用團練湘軍、淮軍及數(shù)省兵力,利用有利地形“畫河圈地”。捻軍為打破清軍的這種牢籠圍獵,后期分為東、西二捻,作戰(zhàn)指導更加盲動,最終導致被清軍逐個擊破,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

其實,早在捻軍剛起義不久,在首領張樂行手下就有位將領名叫李順,他提倡建立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與清軍抗衡。但他的建議被眾天王一笑而過,置之不理。后來就連張樂行看著他都不順眼,感覺他這是紙上談兵。所以,每次率眾與清軍周旋時,都把他安排在家鄉(xiāng)留守,說是留守,也就是留下百十人化妝成普通老百姓潛伏。

這期間,李順為了爭取更大的資源,經常游走于周邊各地區(qū),擴大自己的圈子,并在進入家鄉(xiāng)渦陽的五個交通要道旁邊設下秘密堂口,而淮陽臨蔡的三里堂,因其西靠陳州府北面重鎮(zhèn)臨蔡,更是項城袁家軍進入亳州的必經之路。所以,這處據(jù)點,也可以稱其為“暗哨”,是李順最器重的,也是讓他最得意的。

因為其他各路清軍都讓他不足為慮,唯獨袁甲三讓他心存芥蒂,而后來戰(zhàn)事的發(fā)展,充分驗證了他的預測是正確的。而他也因此據(jù)點多次傳送的情報,讓眾多由于各種原因在家鄉(xiāng)或休整或滯留的各首領及部隊,免遭因袁軍突襲而帶來的滅頂之災。

在李順安插在各地暗哨的作用下,捻軍首領及部隊多次在清軍堅壁清野似的圍剿下,居然都能毫發(fā)無損地得以逃遁。那些逃脫的首領,靜下心來想到李順有益的智謀,不禁對他產生了好感,撥給他錢款將據(jù)點規(guī)劃的更加穩(wěn)固。

當然,袁甲三豈是等閑之輩?幾次圍剿失利,只捉些蝦兵蟹將,沒打到捻軍痛處。不禁讓他在每次戰(zhàn)役后痛定思痛,總結經驗,尋找原因。最后,他終于明白原來是捻軍那些隱蔽的據(jù)點起了作用。于是,他動用自己手中的信息資源,搞了一場不動聲色的“暗戰(zhàn)”。

三里堂——他從手下諜報人員的信息中得知這個離他所居住的陳州府最近最強的一個據(jù)點后,決定派在家探親的兒子袁保恒星夜帶領五百騎兵去鏟除它。袁保恒接到父親命令,不敢怠慢,連夜突襲三里堂。

沒曾想駐守三里堂的捻軍也及時得到消息,而后便望風而逃。袁保恒率軍追至黑河岸邊,將從三里堂據(jù)點內逃出的百余名捻軍盡數(shù)斬殺,鮮血將原本的黑河染成了黑紅。此役斬斷了捻軍的耳目,袁甲三所率領的清軍勢如破竹,李順也與袁甲三結下了梁子,發(fā)誓要報此仇。

同治元年(1862年),多年戎馬生涯,致使袁甲三積勞成疾,全身麻痹。他先請假休養(yǎng),后病情加劇,又請示回原籍靜養(yǎng)。就在袁甲三住在陳州府(今淮陽縣)家中養(yǎng)病期間,李順得到消息,便率領千余名捻軍兩次進攻陳州府。目的很明顯,就是要置袁甲三于死地。

當時的袁甲三病情極其嚴重,以至不能下床,他就在病榻上向守衛(wèi)陳州的將吏傳授破敵之法。沒想到捻軍兩次大規(guī)模的進攻,竟然都功敗垂成,而李順也最終在攻打陳州府的戰(zhàn)役中被火槍擊中,戰(zhàn)死在陳州城墻之外。

袁甲三墓遺址

同治二年(1863)6月24日,袁甲三病故,享年五十八歲。同治皇帝賜謚號“端敏”,遺體葬于淮陽西關(小孟樓村委會西),并設專祠祭祀。后又在他率兵作戰(zhàn)過的臨淮、淮安建專祠。有《端敏公遺著》傳世。

袁甲三墓遺址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袁甲三原墓地300畝,神道里許,直達周(口)商(丘)公路,兩旁置石人、石馬。并有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華士魁、徐世昌等手書碑碣。墓地于1968年被拆毀,其遺體也被紅衛(wèi)兵從墓中挖出示眾,墓中隨葬品亦無幸免,遭到浩劫。

袁甲三墓遺址

據(jù)當?shù)赜忻睦先酥v,與袁甲三墓一路之隔的北面以前是徐公墓,而這個徐公在明朝曾因重建太昊伏羲陵侵占巨額公款,事情敗露后,吞金自盡。兩位官員,如此面對,一清一濁,清濁鮮明,讓人感嘆造化弄人的同時,也無不時刻警示著后人。

圖文/視頻/玄子

↓↓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來源:淮陽旅游 版權歸屬原著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編輯:小朵

審核/監(jiān)制:小湖微信:18348397299

Hash:2373348a193411c24f748a2e95aeb20c961bc299

聲明:此文由 水城淮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