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宗親:讀懂了祠堂,就讀懂了陳氏宗族文化的真諦
傳統(tǒng)中國人心中都有一種愿景,那就是:求家族之長存。于是有了家族制度。
祠堂,正是家族制度的外化表現(xiàn)形式。幾千年來,中國的家族制度一直交織于田園風味的生活理想中,這種生活理想,田園情懷,返璞歸真的態(tài)度,以趨福避禍的方式,詮釋著中國人清淡的幸福。事實上,從有利于國家民族的角度,“家族之長存”對于推動民族的發(fā)展壯大,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傳統(tǒng)中國人對于宗祠的感情,樸素、淳厚,無可扼制,無法割裂。無疑,宗祠是傳統(tǒng)中國人心中血緣崇拜的圣殿,是靈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脈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標志。興旺的家族,四時祭享、香火不斷;衰敗的宗族,祠堂殘頹,香火斷絕。它以血緣為基石,以親情為紐帶,穿越漫長的時空隧道,使后人保持著與祖先心靈的溝通。在以血緣為坐標的宗族關(guān)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聯(lián)結(jié)點。讀懂了祠堂,也就讀懂了陳氏宗族文化的真諦。
朱熹在《家禮》中規(guī)定:“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于正寢之東?!倍?,“或有水盜,則先救祠堂,遷神主遺書,次及祭品,后及家財”。在朱熹時期,祠堂被視為高于一切,為家族命運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正因為這樣,名宦巨賈,豪門望族,均建祠堂,以顯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緣觀念也應運得以強化。
傳統(tǒng)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年輕在外漂流闖蕩,就算是千里萬里之遙,臨到老了,都希望能回到故里,站到祖宗牌位前,跟先人對對話,聊聊家事國事天下事以及難言的心事。這樣的時候,該有多少追思之念、塵世之想、家園情懷在心頭蕩漾??!應該說,愛國家愛民族之情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對親人的愛,哪來對旁人的愛?沒有對家族的愛,哪來對民族的愛?
可以說,每一座祠堂背后,都凝聚著世世代代許多人的情感。這種情感天長日久,延伸成為一種文化,一種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
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良好家風,實則就是祠堂文化的流轉(zhuǎn),家族文化的延伸。陳氏先人耕讀傳家的田園思想就是基于保存陳氏家族的理想,這種思想非常接近孔夫子的家族制度。即使是身居顯要,而對于家人子弟殷殷切切的,皆是戒奢戒侈的勸導和勉勵樸素勤勞之勸告,是因為每個人都從心底希望家族壯大繁榮。
諸子各家的家訓,皆是如此。“勤勉做事,淳樸為人,崇尚簡單生活”,成為最有價值的民族傳統(tǒng)。
宗祠和族譜總是分不開的。說到宗祠,就得提到族譜。族譜也叫家譜、宗譜,它是血脈中流淌的記憶,是純正血緣的可靠藍本,是記載家族或宗族家世淵源、傳承世系和宗族事跡的典章文獻,簡而言之,即家族或宗族的史書。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毛澤東說,“收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寶貴資料?!痹陂T第等級觀念盛行的宗法社會中,族譜是血緣傳承世系的重要憑借,也即家族或家庭的檔案。一些源起于貧賤之家的宗族在暴發(fā)后,往往要攀附名門,冒認祖先,以顯示其高貴血統(tǒng)、祖宗的蔭德。因此名門望族都強調(diào)秘藏族譜,嚴禁示人,以免同姓異宗族攀附冒認,故而有“黃金猶可借,家譜不可借”的古訓,使家譜成為秘不示人的傳家之寶。
家族文化是中國宗祠文化的呈現(xiàn)。家族文化說小了就是小家文化,說大了就是民族國家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點所在,所具備的尊敬先人、崇揚賢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與建設(shè)和諧社會一脈相承,不謀而合。家和則國和,族興則國興。祠堂里的祖訓族規(guī),那些教人學好向善、愛國興家的內(nèi)容,是具有永恒的價值的。
另一方面,祠堂很好地反映了一個地方的鄉(xiāng)風民俗和建筑特色,實屬難得的文化遺存。沒有這些具象的東西,傳統(tǒng)文化也就少了依附,少了說服力,時深日久,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陷入文化荒漠也就不是危言聳聽了。所以說,祠堂,作為傳統(tǒng)中國人心中的圣殿,其相應的文化,自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不可小視的值得傳承的一筆財富。
來源:網(wǎng)絡
Hash:927cc344d4afe4c138d582f114e818f3aa697c7c
聲明:此文由 陳氏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