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寺與龍塔古篆,印有杜甫、韓愈、蘇轍的足跡,譽為篆書典范

蘇洵、蘇軾、蘇轍,史稱“三蘇”,文章詩詞照耀千年,歷來為河南人所青睞。

河南汝州,葬有蘇軾、蘇轍兄弟兩人的遺體,并伴著父親蘇洵的衣冠,人稱“三蘇墳”。河南許州,與汝州相臨,蘇轍也曾在此筑室。

北宋之時,郾城屬于許州管轄,境內(nèi)有座香火鼎盛的彼岸寺。蘇轍慕名游訪,并寫下了《題郾城彼岸寺》兩首詩,傳誦至今。

其一《文殊院古柏》:曾看大柏孔明祠,行盡天涯未見之。此樹便當稱子行,他山只可作孫枝。棟梁知是誰家用,舟楫唯應海水宜。日莫飛鴉集無數(shù),青田老鶴未曾知。

文殊院,只是彼岸寺的一處院落,因其一株古柏,就引得見多識廣的蘇轍大為感嘆。

至于整座彼岸寺,自然更加聲名顯赫。

彼岸寺建于何時,缺少文字記載,但至少在唐初,就已是全國聞名的佛教圣地。

唐開元五年(717年),大詩人杜甫曾到彼岸寺,觀賞教坊舞伎公孫大娘的武舞。此后,追憶此事,他寫下了有名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詳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據(jù)說,郾城彼岸寺現(xiàn)有《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碑》及《公孫大娘舞劍處碑》兩通碑,當是后人為追慕先賢而刻立的。

唐元和二年(807年),大文學韓愈游訪彼岸寺,與朋友李正封夜會聯(lián)句,得詩一千多言,刻于彼岸寺西壁。其詩句,1934年出版的《郾城縣志》還有記載。

滄海桑田,世事莫測,彼岸寺也數(shù)遇兵燹,屢修屢毀,屢毀屢修。

到了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東京尉氏人(今開封尉氏縣)契宗大師游歷郾城,眼見彼岸寺殘破不堪的景象,黯然感懷,遂募金重修。

延至清代,香火又趨興旺,眾僧再度云集,彼岸寺的規(guī)模和建筑,恢復了當年的宏大氣象。據(jù)說,乾隆年間,占地已達200余畝,有房近千間。

民國時期,中原大地戰(zhàn)亂連綿,民不聊生,郾城彼岸寺也隨之衰微,墻漸倒,屋漸塌,褪去色彩的佛像裸露于風雨之中。

到了如今,彼岸寺已是蕩然無存,鐘鳴聲、鈴鐸聲、誦經(jīng)聲,都歸為沉寂,只有那座雕鑿于北宋的石刻經(jīng)幢,悄然佇立于河南省郾城實驗中學的校園之內(nèi)。

還記得,蘇轍所寫的《題郾城彼岸寺》其二《武宗元比部畫文殊玄奘》:遺墨消磨顧陸余,開元一一數(shù)吳盧。本朝唯有宗元近,國本長留后世模。出世真人氣雍穆,入蕃老釋面清癯。居人不惜游人愛,風雨侵陵色欲無。

詩中所講的武宗元所畫玄奘之像,神態(tài)傳神,卻未曾流傳下來。倒是契宗大師所建的經(jīng)幢,至今伴著校園內(nèi)的朗朗書聲。

這座石刻經(jīng)幢,上書“重修許州郾城縣彼岸寺碑銘”,人們簡稱為“彼岸寺碑”。因其形似古塔,下部雕刻有蟠龍立柱,中間碑上刻有古樸工整的小篆銘文,故又被當?shù)厝朔Q為“龍塔古篆”。

《郾城縣志》對于彼岸寺碑有著較為詳細的考釋:“許州郾城縣彼岸寺碑銘……契宗大師東京尉氏人也。宋沿周,以開封府為東京,尉氏縣隸開封府,可斷其為宋真時之碑。碑首數(shù)行皆泐盡,應是敘建寺之由來。惟可讀者有曰:秦蔡挻災,朱梁熾暴……秦蔡者,秦宗權(quán),朱梁者,朱溫也。則寺毀在唐末。……其曰興國中,師瓶錫四方及此。興字上二字全泐,應是太平,則契宗至郾城之時也……太平興國中契宗始至,后又經(jīng)營十五年之久……則碑銘之成,當在景德盟遼澶淵(1004年)之后?!?/p>

彼岸寺的石刻經(jīng)幢,通高12.18米,由底盤、腰臺基座、篆文碑、造像柱、塔幢頂部共五個部分構(gòu)成。

底盤:為香水海池與海壁造像,平面呈八角形,由八塊石雕組成,石幢居中。淺浮雕雕出波濤滾滾,在漩渦中有海馬、海獸等形象。海池是根據(jù)佛教的教義生死海設(shè)計的。海池的外部有池壁,上雕山巒起伏,內(nèi)側(cè)有造像,好像一幅很大的畫卷。其造像內(nèi)容主要是佛教故事,即釋迦牟尼出行到成佛的一系列故事,也有佛經(jīng)故事。

腰臺基座:下部由龍柱支撐,雕工精致,雙龍相蟠,底有山狀石雕。龍柱所圍為六棱造像,六棱每面設(shè)一龕,龕內(nèi)有造像。龍柱之上有兩塊方石,下大而上小,雕有海石榴花和卷草。其上更有四面雕刻的四天王造像,天王龕四角柱雕工精巧,有仰覆蓮、垂帳、圓珠等。

篆文碑:即“重修許州郾城縣彼岸寺碑銘”,四面正方,四角棱磨去,高3.06米,厚1.04米,剝蝕嚴重,許多字不清,碑文大意記述了契宗大師重修彼岸寺的事跡。銘文系“八分書”小篆,功力深厚,深摯古樸,瀟灑飄逸,譽為“篆書典范”??上?,“彼岸寺碑”的撰文者、書丹者均不可考。

造像柱:篆文碑上面是石質(zhì)盝頂,盝頂以上是千佛造像柱區(qū)域,它又由兩部分組成,下為妙音鳥、仰蓮等組成的須彌座,上為八棱千佛造像柱。

塔幢頂部:仿木質(zhì)的椽頭與斗拱,昂然突出,最上部又有一個石刻寶葫蘆。

整座經(jīng)幛,融“柱”、“幢”、“碑”于一體,構(gòu)思奇巧,造型獨特。細觀石雕,技藝精湛,題材廣泛,布局精妙,造像傳神,刻有456尊羅漢和24尊佛像。況且,還有那“篆書典范”的銘文作為加持。怪不得,2006年即被列入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第六批名錄。

漯河市境內(nèi),還有一座書法名碑——“受禪碑”,亦稱“三絕碑”。 2001年,受禪碑與受禪臺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第五批名錄。

受禪碑與受禪臺,位于漯河市繁城鎮(zhèn),偏離107國道大約10公里,而且憑著雙腳走過去,有些費時費力,索性就乘坐班車吧。

下期預告:受禪臺,曹魏江山的起點,三國鼎立的序幕

作者簡介:黃翔,內(nèi)蒙古包頭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書長、包頭市九原博物館 理事、包頭烹飪餐飲飯店行業(yè)協(xié)會 副會長。讀萬卷書、行千里路、嘗百般滋味,感悟文化,修行自己。

Hash:6994f31aadc79e657637fe5e044c6fb5eb707118

聲明:此文由 家鄉(xiāng)的名字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