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 | 北門(齊川門)——濟南府城觀覽之五
濟南府城的北門建在大明湖北岸,因為城內(nèi)泉水匯聚至大明湖,再從北門流出,所以被稱作“匯波門”(也作“會波門”),濟南人則習慣稱它為“北水門”,它是濟南尚存的唯一一座城門。
匯波門的歷史要早于濟南明代府城的建造歷史。早在魏晉時期,即濟南的城池還非常小,城墻之外還有“郭”,它就是歷水出郭處。宋代,易郭為城,這里成了濟南府城的北門。熙寧五年(1072),曾鞏改造北水門,因其舊門,加筑水閘,曾寫有《齊州北水門記》一文。元朝初期,人們在北水門上蓋起了城樓。元代散曲大家張養(yǎng)浩曾登山此樓,嘆曰:“蓋濟南形勝,惟登此樓,可得其全也!”他稱贊此樓高聳入云:說“城樓高倚半天風”。
清代匯波門及匯波樓
提到北水門,就不能不說濟南八景之一的“匯波晚照”了。濟南八景也稱歷城八景,包括錦屏春曉、趵突騰空、佛山賞菊、鵲華煙雨、匯波晚照、明湖泛舟、白云雪霽、歷下秋風。最早文字記載見于明崇禎六年(1633)《歷乘》:“昔人標為八景,而滄桑代變,湮沒者多?!卑司爸f在明時已存在多年。過去,北水門南有一座橋,名曰匯波橋,也寫作會波橋,為大明湖北岸東西通道所必經(jīng)。人們“憑橋一望,萬頃湖光,收入目中”(劉敕語)。后來人們看到的“匯波晚照”一景,大都是登臨匯波樓所見。清康熙年間周繩手抄的《歷城名勝詩鈔·歷城八景》“會波晚照”條下寫道:站在會波樓上,“每當斜陽返照,湖光瀲滟,樹影玲瓏,且佛山之氣遙接眉目,故學人多游于此焉?!?/p>
清代會波樓及會波橋
由于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功能作用,北水門歷代屢修屢建,今天依然屹立。北水門上的匯波樓建自元初,僅元朝一代就曾幾次重修。明、清兩代也一再重建,至民國時代因年久失修最后坍圮。1982年大明湖公園再次大規(guī)模整修時,重新修建起倒塌已久的匯波樓。樓上懸掛黎雄才書寫的“匯波樓”金字匾額,樓西一層檐下高懸藝術(shù)大師劉海粟題寫的“匯波晚照”匾額。
晏公臺及匯波晚照
匯波樓
從匯泉寺遠眺匯波樓
遠眺匯波樓
民國時期的匯波樓及城墻馬路
齊州北水門記 (宋·曾鞏)
濟南多甘泉,名聞?wù)咭允當?shù)。其釃而為渠,布道路、民廬、官寺,無所不至,潏潏分流,如深山長谷之間。其匯而為渠,環(huán)城之西北,故北城之下疏為門以泄之。若歲水溢,城之外流潦暴集,則常取荊葦為蔽,納土于門,以防外水之入,既弗堅完,又勞且費。至是,始以庫錢買石,僦民為工,因其故門,累石為兩涯,其深八十尺,廣三十尺,中置石楗,析為二門,扃皆用木,視水之高下而閉縱之。于是內(nèi)外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節(jié),人無后廬,勞費以熄。其用工始于二月庚午,而成于三月丙戌。董役者,供備庫副使駐泊都監(jiān)張如綸,右侍禁兵馬監(jiān)押伸懷德。二人者,欲后之人知作之自吾三人者始也,來請書,故為之書。
濟南府城觀覽
Hash:dc5d52fee64490765d287b84c569397de900891c
聲明:此文由 明府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