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縣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張澤武/撰文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張振卿/審定

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理事 張延貞/審閱

一、張氏 遷徙、分布

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祖籍陜西同州雁羌村,即今大荔縣東埝橋村。雁羌村始祖張載,其嫡裔張仁美配魏氏生三子。于元末避兵東遷河南。長祖仲文公遷居永寧縣(今洛寧縣)邑南金門德里村,傳至三世時,琇、珷、珍、玹、兄弟四人,分為四門,是為永寧張氏南門;次祖仲武公遷居永寧縣東北刀環(huán)川大門樓村(今大明),是為永寧張氏北門;三祖仲昆公遷居洛陽邙山嶺,其后裔失考。張氏家族自始祖居永以來,分為南北兩門,迄今已歷六百六十余年,衍傳二十五世,約三萬余眾,已成為洛寧張姓中最大的一支,且分布極廣,僅在豫西地區(qū)遷徙分布已達五十多個村鎮(zhèn),他省外縣者不計其數(shù)。據(jù)初步考查分布在我縣的主要聚居村有德里、新寨、寨根、陳吳、祿地、下王召、觀灣、金山廟小山底、大原、陳宋、磨頭、禮村、中方西山底、秀才嶺、柴窯、張家?guī)X、下高村、大明、城村、茶房嶺、刀環(huán)、后坡、楊岔等,以及洛陽市、澠池縣東西楊村、李家溝,義馬市千秋、石門,宜陽縣南驛頭,欒川縣獅子廟、南溝、張村,內(nèi)鄉(xiāng)縣,以及陜西省西安市、咸陽市,山西侯馬市湖北武漢市、竹山縣、均縣等地。

二、張氏人物

明清兩代,張氏家族文武志士,層出不窮,科甲綿綿,榜上留名。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張氏家族共考中進士5人,占全縣進士總數(shù)的28%;舉人18人,占全縣舉人總數(shù)的14%;貢生40人,占全縣貢生總數(shù)的10%,庠生、廩生、太學生達二百余人。官至巡撫的1人,兵部侍郎1人,參將1人,知府3人,道臺2人,州通判5人,知縣20余人。訓導(dǎo)、教諭、主事、員外郎、郎中、內(nèi)閣中書、布政司經(jīng)歷約百余人。張論一門三世進士,這在洛寧歷史上絕無僅有,在河南乃至中國科舉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金門寨張講一支,九代書生,為儒林世家,堪稱“洛寧書香世第”。大門樓支派澠池縣千秋、石門(今屬義馬市)張氏,耕讀傳家,書香繼美,族裔昌盛。據(jù)考查澠池千秋石門張氏支考中文武舉人5人,貢生9人,太學生、文武庠生達52人,五、六、七品及教諭、訓導(dǎo)、吏員、文林郎、修職郎達50余人。張俊一門為科舉世家,祖孫三代,三世舉人,俱祀名宦鄉(xiāng)賢。張云龍以軍功累建奇勛,欽加副將銜,賞戴花翎,授浙江提督中軍參將,誥封武功將軍。千秋石門張氏亦為澠池縣名門望族。

在歷史上,張氏名人賢士輩出。于家孝友者有張士益、張正蒙、張金榜;于國忠義者有張贊、張詔、張捷科;以功業(yè)名垂史冊者有張論、張鼎延;以文學聞名者有張懋延、張龍驤;以科甲聞名者有張浚、張琰、張震域、張象樞、張伊、張曜、張文蔚、張凌云;以宦跡聞名者有張俊、張守和、張朝銳、張講、張琯、張璿、張風池;以德行著稱的有張稔、張金安、張廷蘭、張師周、張世魁、張弘義、張六藝、張學政;以治學授徒而聞名的有張際庚、張士秀、張龍?zhí)灰灾怯码p全武功超群博得功名者張光耀授中軍撫標世襲云騎尉。還有武舉張琿、張虎甲、張庚申、張虎太;以及行俠仗義、打富濟貧而聞名中原的綠林首領(lǐng)張寡婦(賀貞)和以富甲一方聞名中州的張九思,清乾隆年間曾掛過千頃牌。民國年間張守基當選臨時省參議會會員,勸學重教協(xié)修《洛寧縣志》;張華祖當選為國民代表大會代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張氏子弟拋頭顱,灑鮮血,舍家為國。涌現(xiàn)了一大批英才俊杰張逢溪有勇有謀,30年代奔赴延安參加革命,1949年首任洛寧縣縣長,后任中國醫(yī)藥工業(yè)公司武漢分公司黨委書記;張鴻浚(蔡正寧)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獨立自由勛章和兩枚解放勛章,曾任蘭州軍區(qū)空軍政治部副主任等職。在社會主義建設(shè)時期,也產(chǎn)生了一大批精英,張京賢曾任陜西省公安廳副廳長,張鵬明曾任貴州省常委,張志令曾任中國對外文化聯(lián)絡(luò)司司長,張萬松曾任中共洛陽地委黨史辦主任等。張氏子弟縣團級以上干部,大學生、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碩士、博士等從政、從教、科研人員達數(shù)百人,他們在祖國各地、各行各業(y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施展才藝,無私無畏的奉獻著自己的青春。

三、張氏文化

張氏家族在歷史上文化建樹頗豐,獨領(lǐng)風騷。僅民國六《洛寧縣志》“人物志”中立傳的德里、大明張氏人物達30余人、入志人物達60余人?!八囄闹尽敝惺珍浀膹埵纤囄挠?5篇,其中張論、張鼎延撰寫的有22篇,詩19首,張琯、張璿詩15首。歷代先人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古跡和歷史文物。張氏家族曾經(jīng)開辟建立了30多個村莊,修建過二十余座家廟,建立了14座石牌坊,尤以“明 恩貤累代坊”最為著名,建筑雄偉,雕刻精湛,名聞中原。修撰過30余部家譜;留下了數(shù)百通墓碑、神道碑、墓志銘以及20多處具有民族地方風格的明清民居,其中尤以城村張九思故居,德里、金門寨張論故居,洛寧老城南宅張鼎延故居,德里武舉張虎甲故居等較為著名;還有二百余塊知名人士所題的匾額。更值行稱道的是張氏家藏刻石《瑯華館帖》,為中外書法界之瑰寶,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被列入洛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化古跡有:張中丞祠、張論墓、張鼎延墓及故居等。這些文化古跡和傳世文物不僅代表了張氏家族的文化品位,而且也豐富了洛寧縣文化寶庫,給我縣歷史文化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文化價值和深遠影響也是無法估量的。

四、張氏家風

張氏家族自明清以來之所以繁衍昌盛,歷數(shù)百年而經(jīng)久不衰,成為河洛地區(qū)的名門望族,主要原因是,張氏家族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家風,概括起來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張氏世代繼承耕讀家風,重本而不抑末。

張氏家族歷來強調(diào)“以農(nóng)為安家立業(yè)之本,男耕女織,勤儉持家,為起家之道,治家之法,耕種為先,工商末藝,亦足起家,必深謀達慮,亦可相時經(jīng)營?!毖凶x詩經(jīng),以明事理,修身養(yǎng)德,進而博取功名,報效國家,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二)忠孝傳家,世代相繼。

歷代張氏先人都把“忠心報國,孝友傳家”作為安身立命之本,上以孝親,下以教子。歷代先人特別強調(diào)孝友傳家,使之成為規(guī)范張氏子弟的言行準則,從而造就了許許多多的張氏孝子忠臣,塑造了張氏家族受人敬重的政治形象,同時也強化家族內(nèi)部精誠團結(jié),上下和睦,得以安定和發(fā)展,并受到世人贊譽。

(三)尊師重教,興建族學。

張氏歷代先人都把“尊師重教,興建族學”作為振興家族培養(yǎng)人才的首要之舉,建家塾、義學、族學,聘請名師,訓教子弟,使張氏子弟知教化,習禮儀,讀經(jīng)書,“學而優(yōu)則仕”,進而考取功名,光榮耀祖。張氏家族科第蟬聯(lián),士人眾多,與其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分不開的。

(四)尚武成風,自強不息。

張氏家族不僅重視文化教育,而且大力提倡子弟習武,才使得家族中武舉、武秀才,人才輩出。

(五)勤儉治家是張氏家族的傳家寶。

張氏先人歷來都把勤儉二字作為治家的根本,亦勤亦儉,終使張氏家業(yè)興旺,繁衍昌盛。

編者按:

《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

《金門川德里、大門樓張氏家族概說》,撰寫于2000年,2002年我和張振卿前輩發(fā)起并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本文首發(fā)于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刊《洛寧姓氏文化》(德里張氏???006年我參與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成立工作,并將此文轉(zhuǎn)發(fā)于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會刊《根在河洛》,之后由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白劍先生轉(zhuǎn)貼到網(wǎng)上廣泛傳播。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xiāng)新寨村人,2003年發(fā)起并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常務(wù)副會長兼秘書長 。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Hash:e7dec654b4e2dd7332503f727cf606c4b1727335

聲明:此文由 洛寧城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