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島南宋磁窯第一村
幾年前,我在一次偶然中獲悉位于東山島西北部的杏陳鎮(zhèn),有一個始于南宋,終于元代的磁窯村。在幾年后一個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由銅陵鎮(zhèn)文促會孫老師的邀請,我們一行人驅車,于是踏入了這已塵封千年的古村落磁窯村。眾所周知,東山島在中國的版圖里,真的很不引人注目,但它卻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據我了解,自宋元明清以來的各個時期,東山島都能與遠久的歷史扯上或多或少的淵源,至少東山的磁窯村就是當中之一。
東山磁窯村依山臨海,綠草如茵,擁有一座占地200畝的村窯山公園,它以自然山水為依托,以生態(tài)綠化為主題,集休閑、健身、觀景、游憇為一體,游覽于一排排整齊的鄉(xiāng)村民居,還有那清潔優(yōu)美的村道,這便可闡釋了一個曾經落后的村莊,從此奔向了幸福生活的歷程。磁窯村已被評為縣級“十佳富美鄉(xiāng)村”示范點、“漳州市森林景觀村落”等多項榮譽稱號。
在宋代,東山島屬于漳浦縣安仁鄉(xiāng)思政里,宋建隆元年(906)東山設磁窯、東坑、樟塘、后林四鋪,其中杏陳鎮(zhèn)就擁有了兩鋪的地理優(yōu)勢,這是東山島上最早的古驛站。由于東山島地處福建南部沿海,島上山巒環(huán)抱,林木茂盛,因海的優(yōu)勢造化,為磁窯村盛產的瓷器提供了遠銷海外的便捷條件。根據東山縣古窯址調查報告獲知,本村磁窯遺址早在1957年的一次文物普查中發(fā)現,直至1983年通過省級文物專家做了全面的調查后,在1984年才被東山縣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并被評為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多年來,杏陳鎮(zhèn)磁窯村在各級部門的重視下,這個塵封已久的古村落終于浮出了水面,再現了它近千年的神秘面紗。
磁窯村,顧名思義,這個村莊只因當年生產陶瓷而得名,它始建于南宋年間。由于先進的中原文化向南遷移進入東山島,一戶姓曾人家來此開基建村,再由姓孟的商人建窯后當了老板,并雇用曾姓人家做磁窯工人,生產了大量的外銷陶瓷。由于村前是內海,便于停靠船舶,據說當年有十八條南宋大船將這里生產出來的各種陶瓷通過海運,遠銷于臺灣、澎湖、及東南亞各地,宋代的閩南海上絲綢之路在東山島磁窯村由此啟動了一段已塵封千年的歷史篇章。
初訪宋代磁窯古村落,我自然會對它的深厚底蘊滿懷著敬畏和無限的探知欲望。進入村部后,曾書記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并成為了我們的向導。走出村部大門,呈現于我們眼前的小山丘,那就是磁窯村宋古磁窯遺址的后壁山起點,低矮的丘陵山,海拔大約30米,窯址的位置建于約15米處,坡度約20度左右,坐北向南。我們一路前行,山坡上不時飄來一股清爽的果香……原來那是甬道的兩側,種滿了各種果樹,此行正逢龍眼采摘的季節(jié),我們在村支書的允許下,一行人品嘗了這千年古窯地盛產的龍眼果,味蕾好像在蕩漾中回到了宋朝。能走在磁窯的遺址中,可算是我有生以來一次最奢侈的步行,因為我腳下踩的竟然是采用來自于宋代無數制窯者遺存下來的陶瓷碎片,而鋪就的一條古陶瓷甬道!
東山島磁窯村出土的瓷器,多以色彩斑斕,紋飾雅觀,釉色綠中泛黃,部分施釉至腹中部為特點。其中碗盤內壁及底部常見印有團菊紋、凹印荷花紋、凸印菊花紋,還有牡丹、卷草、蕉葉、折扇、貓搔紋等多種大有光澤的傳統紋飾,它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研究價值。從中原文化植入東山島以來,勤勞聰慧的東山古人,隨即傳承并繁衍了這一傳統藝術。現今磁窯村存在的瓷器紋飾與古城關(今銅陵鎮(zhèn))早期遺存下來的刺繡品紋樣有著極度相似的風格特征,東山早期年代的三寸金蓮(龍船鞋)刺繡紋樣就是運用了這樣的紋飾。在這千年文明古國的歷史文化長河中,陶瓷與剪紙的藝術,自古有著同宗同源的脈絡,它主要分布于閩南沿海一帶,自唐宋以來就非常活躍,并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藝術關系。據《東山縣志》記載:唐朝陳元光征閩,河洛中原文化輸入,地方民間剪紙藝術隨即傳承,宋代年間,東山磁窯村批量生產的陶瓷器需運用剪紙做成各種紋樣上釉、燒制,才使陶瓷更加精美。
在磁窯村曾書記的帶領下,我們正路過“窯神亭”,它坐落于宋磁窯遺址的山邊,在后壁山與后勞山連接的地方。根據曾書記的介紹:磁窯村燒磁窯,自古就有一種崇拜"窖神"的現象。村民們?yōu)榱思o念宋代磁窯生產的窯神,特地建了“磁窯亭”又稱“瓷媽亭”,此亭坐南向北,面向磁窯遺址。村民常來這里敬拜窯神,亭內長年香火興旺,窯神自古以來,早已成為村民的一種民間信仰。
在這充滿著神秘感的磁窯村內,至今流傳著一個“羅隱敗磁窯”的傳說。羅隱其人身為乞丐,卻有一口靈驗的嘴巴,據說在宋朝時期的磁窯村山上,天空中時常飄著一陣陣白色的云朵,煞是好看。羅隱行乞正好路過此地,頓時激起他暢游山川秀色的雅興,當他走進這里一看,原來是磁窯工人正在燒制瓷器。說來也巧,那時正逢工人開飯,羅隱肚子餓急,便就地行乞。起初工人們都樂意乞食給他,但由于羅隱長期來,天天來此求乞,后來工人們對他滋生討厭,就斷絕了羅隱的乞食,求乞落空的羅隱,氣憤萬分,便出口罵道:“磁窯磁窯瓷,燒燒做一錘(做一團)”。沒想到羅隱有著乞丐身,皇帝嘴的本領,說了都能變應驗。果然,磁窯村從此之后燒制出來的陶器,竟然都燒成了一團一團,咋看都不成瓷器。從此羅隱卻不見了蹤影,磁窯無法得以挽救,導致最后磁窯不得破產關閉了。我想,這個故事應該是因為人們一直無法破解當年磁窯廠為何停產后而無能再度繼續(xù)發(fā)展,而捏造出來的一個傳說罷了!
東山宋磁窯的生死攸關,應該與古代的海運貿易政策和歷史戰(zhàn)亂有著一定的關系;另外那個建窯的孟姓老板為什么后來沒有延續(xù)這一磁窯產業(yè),去向何方?這也是大家值得去破譯的一個歷史謎團。根據有關考古資料的證實,東山磁窯村生產的瓷器,在宋元墓葬及傳世品中極為少見,而大量見于日、澎湖列島、菲律賓等地區(qū)以及古代海底沉船內,這一現象足以說明東山磁窯村出產的瓷器是專門為外銷而生產的。
我們乘著一股清新的微風,共同目睹了始建于宋代的東山磁窯遺址。大家所見的磁窯爐為斜坡式龍窯結構,它建造于山坡處。這里,到處洋溢著綠綠蔥蔥的生機,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清爽的果香,宋磁窯遺址就是坐落在這充滿神秘而美麗的小山丘上。身處此境,磁窯人的身影以及羅隱乞食的景象恍然又浮現于我們眼前,瞬間讓我仿佛回到了宋朝。
不知不覺中,大家已繞山一圈。在下山的途中,我們路過當年羅隱常來洗身的大池塘,據說后來村民就把此池塘稱為“羅隱潭”而聞名于世。今日的磁窯村,空氣中依然飄著高嶺土的芳香,那堅固的古城墻和古老的鐘樓依然屹立在這神秘的村莊里,曾氏家廟、開漳圣王廟等古建筑早已寫滿了歷史的滄桑。
古老的磁窯村,在迷惑中沉睡了千年,歲月的風霜猶如那滿山遍野的磁窯碎片。這段歷史留下的遺痕,不禁勾起我們太多的追憶與鄉(xiāng)愁。今天,我用心聆聽了磁窯村瓷片的脈搏,也感悟了磁窯村這博大精深的歷史底蘊。我于是思緒著,為何一個跟千年歷史有著淵源的磁窯村落,至今只有160多戶人家,700多人口呢?我在疑惑中,慢慢品味村支書那盞洋溢著盛情的香茗。
午晌時分,大家在歡聲笑語中結束了此次磁窯村之行。
編輯 /林藝娜
Hash:be430e2db363b18234849d79eba27f85fa31ca8d
聲明:此文由 銅山古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