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教堂的不解之緣
圖/文:梁衛(wèi)平
我沒有宗教信仰,但在我的人生成長過程中,卻和教堂有著不解之緣。
將軍廟街天主教堂幼兒園
6歲那年冬天,我跟隨父母來到濟南,被送到了一所教堂后院的幼兒園。當時這個幼兒園叫“運動域”,為啥叫這個名字,不知道。它坐落在老濟南城內將軍廟街天主教堂的東北角,是教堂修道院的一隅。
初進這所與眾不同的幼兒園,感到一切都很神奇。幼兒園與修道院一墻之隔,園門不大,是向街面開的。從里面看不到街上的風景,卻能透過窗戶的縫隙看到修道院里,看見經(jīng)常有穿著黑裙袍的修女在院里走來走去的情景。
(天主教堂修道院外墻)
幼兒園天花板極高,窗戶細高狹長,五顏六色的花玻璃,把走廊和房間遮掩得有些黑暗。活動間是一個寬闊的大廳,大廳兩邊有若干個班級的寢室。寢室的房門呈拱形,隔音很好,門一關上就好像掩蓋了無數(shù)的秘密,打開就能聽見孩子們嬉笑打鬧之聲。
因為孩子不是太多,孩子們在廳里活動并不擁擠。但是為避免互相打擾,各班上課做游戲都安排在各班的寢室里進行,如果有大范圍的活動,就錯時到大廳里進行。幼兒園沒有院子,需要活動便通過一個小門到修道院的院里或走廊上散步,時間較短,而且阿姨不準我們大聲說話、叫喊或打鬧,仿佛怕驚動了什么。
(修道院內)
到院子里排隊散步的時候,常常會碰到一些修女在院子里走動,只要是三人以上,她們都會列隊而行,來去匆匆??吹缴⒉降暮⒆?,她們總會頷首微笑地看著我們,不說話也不停下。而嘰嘰喳喳的我們則頓時鴉雀無聲,用崇敬和信賴的眼光目送她們擦身而過。
我們都穿園里統(tǒng)一發(fā)的白兜兜,前胸寫著幼兒園三字。圍著白兜兜的孩子和穿著黑裙袍、戴著白頭巾的修女們,在那寧靜潔凈的庭院中,形成一道特殊的風景線——用眼神和表情來交流平等、和諧和博愛。當然,很多年以后我懂得了,為什么很多教會熱衷于辦醫(yī)院、辦學堂、辦幼兒園這樣的慈善事業(yè)。
(修道院后墻)
絕大多數(shù)孩子是住園的,周末下午才會被父母接走。冬季,阿姨每天把我們帶到院子里曬會兒太陽。夏季,阿姨會每天給我們洗澡換衣服。泡在大木盆溫熱水中,我常常仰頭看著美麗的天花板,昏昏欲睡。有調皮的孩子會沖著屋頂高喊一聲,空洞的回聲讓人感到遙遠和恐怖。幸虧孩子們都在一起,否則,一定會有膽小的孩子嚇哭了。還有些淘氣的男孩在水里戲水打鬧,直到阿姨強制擦身穿衣才肯罷休。
每周上午都會有幾次聽到從修道院傳來的誦經(jīng)聲,那是修道院在做禮拜。當時年齡小,不懂宗教音樂的韻律和內涵,只覺著唱詩班那悠遠沉穩(wěn)的歌聲是那么好聽。現(xiàn)在想來,用天籟之聲比喻,更恰如其分。有時也能聽到修女彈奏鋼琴,曲調既非經(jīng)常聽到的贊美詩,也不是西方的詠嘆調,而是低沉舒緩,委婉幽怨,似乎在傾訴對命運和世事的不公。每逢此時,很多女孩都會靜靜地側耳傾聽,或趴在窗戶上尋找彈奏者的身影。
(山與海酒店門口,原幼兒園大門)
多少年過去了,這個“運動域”幼兒園舊址,幾易其主,現(xiàn)在由一名80后年輕天主教徒在這兒辦了個“山與海文化酒店”。門面依然那么小,大廳依然那么深,天花板依然那么高,花玻璃照舊,拱形門安在。所不同的是,墻上貼滿了西方油畫,五顏六色的飾物布滿廳房的兩側,若干茶座擺放規(guī)則,大紅燈籠顯示著喜氣。這是一個多么充滿宗教氣息又溫馨可愛的酒店?。〈饲榇司?,讓我不由得想起60年前這里的情景,感慨時代的變遷。
(山與海酒店內景)
經(jīng)二路濟南市基督教青年會
8歲那年我上小學二年級,參加了市少年業(yè)余體操班,在皇亭體育場訓練。后來因露天場地條件太差,體操班訓練搬至經(jīng)二路67號濟南市基督教青年會。
(基督教青年會)
這里原是一所神學院,沒有教堂那種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尖頂樓房,主要建筑是三層平頂樓房,比普通民宅樓房高一些。從外面看似無特殊之處,進到樓內則大不同。一進門就是個大廳,是神學院講課誦經(jīng)或開會的重要場所。大廳天花板極高,中間有像通風口結構的天窗。廳堂很寬大,粗壯的柱子林立,拱形的門窗和教堂相差無幾。我們練功用的墊子、跳馬箱、平衡木和高低杠等設施就安置在大廳內。
由于大廳充滿神秘而肅穆的氣氛,每逢訓練時,只有教練訓導和學員們起落墊子的聲音,誰都不敢大聲喧嘩和笑鬧。大廳內有木制的樓梯,偶爾壯著膽子爬到二樓,能看到一間間同樣是拱形門的教室,里面有人在講學。有多少人在聽課,我們從來不知道。在此訓練了兩三年時間,每天下了課就趕緊出門往家奔,沒有好奇和多待一會兒的欲望,也沒看出哪些是神職人員,因為他們的著裝與常人無異。
(青年會樓梯)
當年的基督教青年會,現(xiàn)在是濟南基督教協(xié)會宣傳教育培訓基地。2017年4月當我再度踏進這里時,充滿了探索每個角落的沖動。鐵質的欄桿大門,顯然經(jīng)過修繕,但依然保留著西式的遠古風格。那棟三層平頂樓仍然迎門而立,雖然外墻粉刷一新,掛的牌子換了,但它依然是我記憶中的那個樓房。除了我們訓練的大廳被隔成多間小屋用作辦公室,其他的內部結構基本沒變。
粗大的立柱就杵在辦公室的中央,顯得那么不協(xié)調不般配不雅觀。但那是歷史的見證,是我?guī)装俅慰嗑毩骱沟倪\動場。穿過熙熙攘攘來參加培訓活動的人群,我踏上了52年未曾謀面的木梯。臺階已斑駁陸離,每踏一步都有絆腳摔倒的危險,但我依然爬了上去。辦公室的姑娘告訴我,近幾年來,每年都會有一些非教徒的老年人到這里來追憶過去的歲月,上樓下樓,摸摸門框和扶手,拍攝他們的記憶,留下往日的夢想。
(青年會二樓俯視)
1969年1月的寒冬,我家被迫搬到后宰門街西頭的基督教堂院內,住在教堂北面,原先牧師的宿舍。這個宿舍從墻外看不出什么,走到正面便可看出與普通民居的不同。墻體厚,有一米多高的石砌墻,非常結實。窗戶是細而長的落地窗,窗臺低而寬,能放一臺電視機,很像現(xiàn)在新型樓房的飄窗。
(后宰門教堂)
因為“文革”期間宗教被禁止,這座教堂被隔成若干間,成了住家。想想房子那么小,而空間那么高,陰冷陰冷的,住在里面是何感覺?不是教徒卻天天守著教堂,是一種什么滋味?多虧院里的9家住戶和諧相處,團結友愛。誰家有困難有矛盾有急事有疏忽,必有鄰居幫忙協(xié)助,鼎力解決,讓院里每家每戶都不因教堂的存在而感到生疏和畏懼。
出了小門,就是曲水亭街的那條河,旁邊就是赫赫有名的百花洲。冬天,肆虐的北風毫無阻擋地掠過百花洲,吹進教堂院子,冷得人直發(fā)抖。夏天,垂柳輕拂,泉水清澈,教堂被一片花團錦簇所包圍。寂寞時,便搬個凳子坐在門口,看著過往的行人和市井百態(tài)。煩悶時,便提步在后宰門街、曲水亭街或百花洲邊走一走,解脫焦慮,忘卻心結。我想,這與基督教徒們到這里來誦經(jīng)禮拜,請求主的引領和寬容,可能具有同樣的意義和效果。
(后宰門教堂牧師樓)
1985年,國家恢復了宗教自由,教堂又開始迎徒納客了。當我離開朝夕相伴,日夜為伴16年的這座教堂,除了對溫馨生活的不舍和依戀,還是依戀和不舍。
2017年夏,我尋訪了將軍廟街修道院幼兒園舊址,再一次參觀了經(jīng)二路濟南基督教青年會,重新滿懷深情地徘徊于正在修繕的后宰門基督教堂外,我心里一遍遍念叨著:我不信仰上帝,上帝卻把我和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
(后宰門教堂)
“老濟南文化傳承者”特約作者原創(chuàng)文章
Hash:dbf54972650115b369f026e6c6f8ec1babe9bcbf
聲明:此文由 老濟南文化傳承者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