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移民讓濟南有了個國,引得某外國前總統(tǒng)來認祖

生命是流動的,除了身體里的血液之外,還有一代代人在大地上遷徙與分離,而當人們在某一地暫且停留下來,那里便成了一種標志,成為可以追尋的故事與記憶。

西戎

秦人,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在中國的古籍里,他們曾是為商朝戍邊西陲的勇士,后因與被征服的西戎部落一起追隨周人征伐商落被封諸侯。秦人留在故地,跟隨他們參與周人伐商的部分西戎部落則被遷移到了今山東濟南一帶。這些西戎部落是中國歷史上的盧人中的一部分,即是在漢代被稱作盧水胡中的一支。如此,周代中原地區(qū)便有了一個以我們今天說的少數民族部落遷徙而得的名稱——盧國。這是當時被以“國”相稱的少數民族遷徙部落之一,在春秋時期亡于楚國。

平涼崆峒山

盧水胡是漢代至南北朝時期活躍于中國西北的少數民族,族源復雜,既有匈奴、月氏的成分,又在民族演進中吸收了羯族、氐羌乃至漢族等部族,因而兼具白種人和黃種人的特征。他們分為三大部:涇渭流域的安定盧水胡,河西走廊的臨松盧水胡、河湟谷地湟中盧水胡。安定郡(今甘肅平涼、寧夏固原一帶)是盧水胡的發(fā)源地,境內有盧水(又名瀘水)向東南流入涇河,自古便是羌戎雜居的半農半牧地帶。被遷移到了今山東濟南的盧人曾經與他們一起以現(xiàn)在的甘肅平涼崆峒山為根據地,建立起部落聯(lián)盟,即方國聯(lián)盟。

一個民族就這樣因為遷徙而將現(xiàn)在的甘肅、寧夏與山東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讓濟南長清區(qū)有了盧國故城的遺址之外,也勾起了人們對于往事的共同追憶?!皣北粶缌耍舜婊盍讼聛?,并且又一次開始了不斷的游移,故鄉(xiāng)因此在這里變成了一個姓氏——盧國被稱作是全世界所有盧姓人氏的發(fā)祥地。

盧國遺址在2007年被公布為濟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稱,在上個世紀60年代,這里還能看到城墻,局部還有相當的高度。但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隨著農田基本建設的大規(guī)模開展城墻才逐漸壞掉?,F(xiàn)在雖然已看不到聳立的城墻,但輪廓可辨,個別地方還能見夯土。然而,這城是否當時遷徙的盧人所建,已經沒人能夠說清楚,因為,西漢濟北國之都城也在盧國故城。唐朝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引《黃帝八十一難》說:“(秦越人)家于盧國,因命之曰盧醫(yī)也。”歷史的塵埃就這樣遮掩了往事與人們來時的路,而看不清的那一部分卻也是大家共同的記憶。

濟南市長清區(qū)地圖

據當地媒體的報道,2015年9月,濟南市長清區(qū)唐李村挖出一埋在地下長達50年的元代古城石門和三座石碑。石門由三塊巨石構成,左右各一塊立石,高2.8米、寬60厘米、厚40厘米。左立柱石上刻有修石門的文字記載,有修建石門的經過、人員和時間,修建時間是“泰定肆年叁月”,推算出來是1326年的元代泰定年間,至今691年。立石的上方還有放石橫梁的槽。門上石橫梁長3.5米,即門寬3.5米,兩頭還有放入門立石的榫,長30厘米、寬10厘米。691年與兩千多年最初的盧國歷史相比,明顯短出了很多,這也都是盧城延續(xù)下來的歷史,都存活在天下盧姓人氏的心里。

墳臺村內古廟

此外,濟南長清還有盧國國君墓遺址,那里是歸德鎮(zhèn)西北一個叫墳臺的村子。據傳,墳臺村址原為周朝盧王之墓地,被盜后,墾為良田,只留祭墳臺一座。唐代年間,人們來此立村居住,并以祭墳臺命名此村。

墳臺村有一塊石碑,正面刻有刻有“盧國國君墓地”字樣,背面刻有“背面有這樣的記載:“春秋之時,齊國王命之卿高傒(敬仲)因輔佐齊桓公,功勛卓著,食采于盧,因以為盧氏,并擇地為墓地……”這也是一段有關盧國的歷史。而更值一說的是,2000年時,韓國前任總統(tǒng)盧泰愚和夫人金丙淑曾前來認祖,拜謁了盧國國君墓,并在長清成立了世界盧氏宗親創(chuàng)立大會。

盧國,就這樣成了一種追憶,追憶著茫茫大地上的歷史。雖說,文字記錄下來的不過都是點滴的痕跡,但有它心靈深處總是溫暖的。(文/路生)

盧國國君墓遺址

本文為作者原創(chuàng),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謝絕其他媒體轉載!

Hash:954205d5edc347ce7eda4cd3adc585e36ccfc987

聲明:此文由 路生說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