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所高氏與著名商號“長盛”和“增盛”
清末民初時期石臼所著名商號
“長盛”和“增盛”
- 序 -
清末民初是石臼所商業(yè)貿易鼎盛時期,駐石臼所的各類商號多達上百家。城墻里的商號大都是一些有年頭或成規(guī)模的。石臼所開埠比較早,城里得益于城墻保護,商戶們紛紛開設門面。但石臼所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城里大街兩側以先到為先為條件幾乎全部有主了,剩下的哪怕是在巷子深處也同樣受青睞。由于業(yè)務范圍不斷擴展,商品種類繁多,生意越發(fā)興隆,而經營場地、倉儲越發(fā)顯小。于是,有些有眼光的商戶另辟蹊徑,在城外另開設分商號,圈占土地建設庫房。西門外、南門外成了大家爭搶地盤的不二選址。西門外是石日公路的起點,來往車輛必經之地,人馬聚集成隊,成了開辟新商號的好去處。而南門外緊靠前海碼頭,尤其是城西南角的南堰,緊靠前海灣,建設庫房運輸商品更是方便。在大規(guī)模擴展的同時,那些小本生意或面積小一點的商號直接被擠垮掉了,一些成規(guī)模的商號或者說經大浪淘沙后,家大業(yè)大的商號總算保留下來了,直到1949年10月。
“七七事變”前夕,石臼所較大的商號有“公順福(李開榮1904年首創(chuàng))”“長盛”“增盛”“福春”“三合”“同豐”“德祥”“德生堂(輪船商行劉蘭生1920年創(chuàng)立)”“益和”“福和”“廣和”“益和公”“仁祥”“廣泰”“福盛”“裕春(葉玉階1910年創(chuàng)立)”“公祥(輪船商行劉蘭生1920年創(chuàng)立)”“啟明(電燈公司李育宸1921年創(chuàng)立)”“華達(汽運1933年創(chuàng)立)”“扶輪(1931年劉潤東、單云亭創(chuàng)立)”“長記(輪船商行賀仁菴創(chuàng)立)”等近百家。
石臼所首次解放至1947年春,濱海軍區(qū)為適用戰(zhàn)時軍需民用,也曾以私人名義在城里和南門外、西門外分別建立了“和生”“東興”“興群”“福慎”“新華”“利生”“振民”等8處私營商行。這些商行從業(yè)人員達40多人,動用資金415萬元(北海幣)。經營方向主要是上海、蘇中、天津、大連、青島等地。經營產品主要是輸出日照以及沂蒙山區(qū)土特產品,包括腌制劈豬、冬菜、花生米等,輸入產品主要是火柴、布匹、火油桐油、花紙油傘、醫(yī)藥器械、洋釘鐵件等日用百雜貨。既支援了戰(zhàn)爭需要,又豐富了群眾生活、生產所需。從濱海軍區(qū)的這些商號名字里,很明顯可以看到新中國即將誕生的信號。
民國時期石臼所的主要經濟命脈,就是民間貿易和海上運輸。這些行業(yè)早已被高、劉、賀、侯四大家族所控制。他們之間有時共守同盟,有時單打獨斗??傊?,為了共同利益是共守同盟,為了個人利益,有時也會刀光劍影。本篇主要介紹“高劉賀侯”之高家的商號“長盛”和“增盛”。
“長盛”和“增盛”
石臼所人從明代開始起就從事海上運輸和捕撈業(yè)務,石臼人引以自豪的就是海上揚帆遠航,自我驕傲的就是掰著手指頭理論海洋海流、拿行地、捕大魚。
清康熙年間,石臼所就是日照7個自然口岸中最大的一個。何為最大?一個是人員流動多。四鄉(xiāng)八團的生意人都愿意從石臼所口岸出入;二個是安全有保障。石臼所的城墻穩(wěn)如磐石,全是當地花崗巖石筑成,牢固無比。只要是把四個城門看嚴實了,土炮轟不開;三是交通方便。陸上官道石泰公路直通日照城和西北方向的莒縣沂水甚至泰安濟南等;海青公路直通連云港徐州臨沂等。四是水陸更便捷,往北直通青島大連,往南達上海福州。五是石臼所開埠比較早。有飯店旅館便于商人休息經營囤貨。以上五個條件,足以使這個時期的石臼所商賈往來、貨船云集、百物輻輳,成為商埠的條件自然形成。
到了清光緒時期,石臼所的商貿更加繁榮。地方經濟發(fā)達了,生意興隆自然就會繁榮。所以引來了好多詩人名人前來觀光游覽。其中清安徽桐城詩人,青浦教諭方正玭來石臼所觀光。晚飯后方教諭出了小客棧,順著城里石板鋪就的街巷隨意溜達。走出南門順著石板路,邊觀光沿途貨物運輸繁忙景象,便與當地漁民打著招呼,了解民情民意。方教諭來到石臼所前海灣,看到的是一片繁忙的海上挑燈夜戰(zhàn)的美景。感慨萬千隨即寫下了《石臼所觀海(三首)》的七言律詩。詩文如下:其中第一首的首句就是“江淮紅栗達神京,轉運都由石臼行”。這首著名的詩句高度概括并贊美了石臼所商業(yè)之繁榮景象,形象地描繪了前海灣里夜色下的另一番美景。這是石臼所有史以來的第一首直白石臼所的七言律詩。也證實了石臼所作為開埠比較早的商貿重鎮(zhèn)。時間到了1904年,石臼所西門里南側的“公順?!鄙烫杽?chuàng)始人李開榮,建造了當時日照縣范圍內的第一條五桅大風船。前海灣又多了一條風景線。
從北鄉(xiāng)進入石臼所城北門,北大街兩側便是高家“長盛”和“增盛”的天下。高大的灰磚墻和黑瓦大房大院,構成了與窮苦百姓鮮明對比的豪宅闊院?!伴L盛”“增盛”是高家大家族中最大的兩個字號。
2016年春節(jié)前后,有機會與日照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李世成先生以及幾位年輕記者,共同采訪了93歲高齡的高智彬老先生。因對“長盛”了解的多一點,所以在這里重點說一下“長盛”。
北門里往南30米東側有一條東西向的小路,名王家巷。進王家巷不到60米有一條南北向的“長盛”胡同,胡同彎彎曲曲大約150米。這條巷原名為“高家巷子”,胡同南端稱作李家巷。向南通向十字街口關帝廟東端,向北接王家巷,胡同兩側便是“長盛”“增盛”的祖宅、商號、花園、戲院。也就是現在的天津路東首北側振興小區(qū)大門以東、社區(qū)六號居民樓前面的區(qū)域。
據高智彬老先生回憶,當時的“長盛”有個四進大院子,“增盛”有個三進大院,兩家合起來有六七個大院。院之間都有梢門互通,各自有家眷住宅、倉庫食堂、會客辦公等場所。都是一層高大的平房,那時雖然不講究什么環(huán)保綠化,但他們家里卻是另一番景象。精致寬敞的庭院、戲樓,花院內名花、名木,奇石秀水,雖然是北方四合院卻融入了江南的園林風格。
兩家商號家大業(yè)大后總有蟊賊光顧,造成高家不少物資損失,后為防止盜賊行竊,在四合院外墻南北兩邊都建有小型觀察樓,觀察樓上長年住有固定人員看守瞭望?!伴L盛”和“增盛”都是高氏家族創(chuàng)辦的,兩商號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好多年,長盛巷、李家巷兩側依然房屋排列整齊,巷子里干干凈凈,花園遺址上那口水井仍然有水供居民澆菜洗衣使用。
早在明崇禎、清天聰兩代重疊更替之時,“長盛”和“增盛”的祖先高理從淄博遷居日照縣石臼所。高理,字性原,即日照高氏一世祖,系淄川高氏家族十世族人,遷入日照石臼所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直到清光緒初年,高家憑勤儉持家,誠實守信的治家理念逐漸富余了起來。并形成了龐大的家族,光高氏家族就有二十多家商號陸續(xù)開張經營,整個石臼所北門里幾乎全是高家的門面店鋪。
據民國十五年石臼所戶籍統(tǒng)計,高姓戶數已達二百戶有余。僅戶數而言分列為石臼所第三。
到民國初年各商號都是財源茂盛,生意興隆。其中“長盛”“增盛”“廣泰(北門里)”“北記(南門里)”“南記(東門外)”在眾多高氏家族商號中脫穎而出,而“長盛”“增盛”更是出類拔萃,兩家擁有土地18公頃,五桅、三桅大風船10余艘,載重量3萬余餅(每餅重67市斤)。以農為主以商發(fā)家的高氏家族,積累了財富之后利用石臼所港口商業(yè)發(fā)達之機,做起海運業(yè)和商業(yè)貿易。使生意越做越大,財富越積越多。
“長盛”的具體創(chuàng)辦時間沒有記載,只了解到是民國初年由高鑾階創(chuàng)辦的,高鑾階的“鑾”字,1985年版《日照商業(yè)志》上采用的是“蘭”字,我們在采訪核實時,與高鑾階兒子是同學的高智彬老先生特意提到是金鑾殿的“鑾”字。高鑾階從小學習刻苦,飽讀詩書,精通四書五經,樂善好施,愿意幫助村子里的窮苦百姓。村子里八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對他記憶猶新,而且高鑾階也是負責處理石臼所各種復雜社會關系和社會事務的高手,是石臼所當時的風云人物。高鑾階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四。采訪中,老人提到,老大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而老五有兩個兒子,分別是高建翠和高綽記,其他三人已叫不上名字啦。后來老五把高綽記過繼給了老大,跟著老大一家人一起生活。高鑾階只有一個兒子是高建一。
開莊與航運合一是“長盛”發(fā)家的根源。
“長盛”在積累了大量財富后,抓住國內民族工業(yè)興起的機遇,依托石臼所沿海優(yōu)勢,主要發(fā)展海運業(yè),大量販運購銷農副產品,把當地的土特產品用船運到大城市。每年秋季,雇人用小推車或駱駝去內地采購農產品,包括花生、豆油、蠶絲等。之后用五桅大風船或者三桅風船將采購到的農副產品運往上海、福建等地。再將城市里的白布、火柴、面粉、大米等內地稀缺的生活必需(時稱‘洋貨’)品運回。高家的大船,來回貨物琳瑯滿目,趟趟滿載。幾年后,“長盛”積累的財富已達到空前的規(guī)模。
在機器輪船尚未普及的年代,在日照縣,在石臼所,長盛的五桅風船、三桅風船,無論是數量,還是貨物運輸量都堪稱第一。在石臼所前海灣內,高家的大風船的確引領海上風騷。
據1985年版《日照商業(yè)志》記載,長盛在民國初年長年雇傭固定工人10人,臨時工幾十人,五桅風船3條,土地四頃。長盛開辦初期,主要是從事小規(guī)模的風船運輸業(yè)。經過幾年的艱辛努力,規(guī)模逐漸擴大,運輸范圍從青島、大連擴大至上海地區(qū)甚至遠至東南沿海各城市,風船數量也逐漸增加,后來又改用輪船進行大規(guī)模運輸。
采取開莊與運輸合一的經營方式,自開自運以來,在莒縣、沂水、諸城等地先后設立商莊(收購點),大量收購農副產品,聚運石臼所???/a>。每到秋天農產品收獲的季節(jié),夜間通往高家停船的石臼前海灣的路上,燈火通明,攤販叫賣,車馬往來,嘈雜不息,一片繁榮景象。
期間“長盛”又開辟了石臼至上海、蕪湖等內河航線,使得航運貿易越做越大。“長盛”不僅經營航運業(yè),同時還經營著大量的土地。在航運貿易不斷發(fā)展的同時,高家將賺來資金的一部分在附近農村大量購買土地,租給當地沒有土地的農民耕種。高家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北鄉(xiāng)秦家樓前,老人回憶說沙墩村、高家村以及前后大洼等村的廣大區(qū)域都有“長盛”的土地。由于石臼所人多地少,而且有好多人家是沒有土地的。因此高家就將大量的土地出租給他們,主要以種植高粱和花生為主,由管家負責按比例收取一定的糧食。高家在按地畝收取糧食時,許多地頭、地邊和零星地塊不計算在內,讓給窮人采收,以便改善他們的生活,讓他們實心實意的為長盛服務。
“長盛”的善行義舉
“長盛”家族的詩書繼世與善行義舉也得到了公認。光緒年間后期,石臼所曾經的四大富有家族“高、劉、賀、侯”,高氏族人秉承勤儉持家、精心經營的理念,創(chuàng)辦了長盛、增盛等眾多商號,以家大業(yè)大為石臼所首富?!伴L盛”富起來后也經常有一些“行善”活動和幫助鄰里街坊的義舉。采訪中村里一些老人們提到,每當生活困難時候,長盛東家總會通過各種途徑幫助村里的窮苦百姓。高家每年都要種植和儲存大量穇子,每到青黃不接時摻上高粱面子用大鍋熬成粥,供村里村外貧困百姓食用。長盛一年到頭還向窮人借糧濟困,向外借糧用大斗,收糧則用小斗,從不催要追交。當地遇到災害,“長盛”也會捐物捐糧賑災濟民。
為了渲染“長盛”的行善義舉,甚至民間也賦予了“長盛”極高的贊譽。
傳說清朝某年的春天,“長盛”在西江東岸排好了一艘五桅大風船。這艘大船載重近200噸,吃水2米多。船排好了之后一直沒有大潮,江中一般情況下的潮水只有5尺,落潮時即為海灘,不足以讓大船順利出江下海。這下可愁壞了“長盛”東家,要知道只有陰歷八月十五前后的天文大潮才能把個西江灌得滿滿當當,到那時大船才可以順利下海。從春天到八月還有近乎半年的時間,耽誤時間還不算,還要很多人工盤纏等,還要直接耽誤生產運輸。正在這時,被云游到石臼所的“八仙”鐵拐李知道了,老李也聽說“長盛”是一家好人家,他們慈善行善,幫助了一大批窮人度過了一個個難關,深受村民愛戴。但老李不太相信,這個年代都是掙錢掙得發(fā)狂,誰家還有如此善行義舉?他瘸拉著一條腿,裝扮成一風水先生專門打卦算命,來到了“長盛”的豪宅大門口來,經過端詳風水、了解村民,發(fā)現確實是一戶積善行德的人家。正巧趕在吃飯時間,鐵拐李看到一些窮人拿著碗、托著瓢,端著粥飯、玉米餅子陸續(xù)從“長盛”家走出來,老李上前一打聽,才知道“長盛”正在濟貧,窮人家揭不開鍋的可以一天兩次到“長盛”家領取米飯或粥飯。
鐵拐李心想,看來是真的,但我還要親自試探一下才能確定是真假。于是他就直接來到大門口觀望內門,趕巧遇到“長盛”大管家外出辦事。于是鐵拐李就開門見山地說:大管家,我有事要求見東家。管家一看此人不像是一般的算卦人,直接求見東家的還真不多,不妨讓他進來求見吧。
說著話拉著呱來到了大客廳見到了東家。老李自報姓名說:我家住山西,來到石臼所斷了盤纏,想請東家?guī)椭|家一看這個算命人穿著干凈,言談舉止非同一般,知道不是一般人,東家二話沒說,馬上讓賬房支付6兩銀子,并管他吃住。第二天鐵拐李找到東家說:我看你臉上有為難之狀,不妨說與我聽聽?東家見狀坦白地說:我正在為建造的大風船出江下海犯愁。鐵拐李一聽,就這點事還能發(fā)愁?于是說:這事不難,你趕快選擇吉日吧!其實,老東家是半信半疑,與其說這么一個人能讓潮水漲的很大實在不敢相信,但既然人家說得這么肯定,那就試一試吧。
吉日選好,這一天鐵拐李早早來到西江門口,站在東岸邊那高高的巖石上,看著整個西江的海水只能沒過腳脖子,別說大船出不去,就是小船也難能正常行駛。于是老李取出身上背著的那把傘,對著傘吹了三口仙氣,說了一聲“大江開門!海水潮進!”。頓時,潮水像是著了魔一樣簇擁著大浪小浪直涌向西江潟湖,不到一袋煙的功夫,大江小江滿滿當當。那艘五桅大風船沒用船拖人拉順利出了江口,駛向大海。從此,西江口再沒有受阻,大小船只暢通無阻。
雖然是一個神話傳說,但這也是民間對好人行善的褒揚,對“長盛”商號的美好贊譽。
一些老人還回憶說,他們家還開有藥房,利用海運的便利條件從上海等地采購中藥,還請坐堂中醫(yī)為當地村民看病。一些窮人有病也會去他家看病拿藥,對特別困難的人家,有時也免費將藥品發(fā)給他們。許多老百姓對“長盛”頗有好感。長盛以仁慈之心爭取了廣泛的人氣,得到了村里百姓的好評,生意在當地同行業(yè)中一直名列前茅。
“長盛”家族秉承先祖詩書繼世,行善積德,扶貧解困的良好家風,一向重視讀書科舉,廣大門庭。從十三世至十八世族,獲得“壽官”以上功名的多達42人。其中十六世族人高玉潤獲武生五品軍功。十七世高云岱,20歲考取“附生”后刻苦學醫(yī),開設中藥鋪,專攻中醫(yī)內、外、婦科,他醫(yī)術高超,醫(yī)德高尚,成了遠近聞名的名醫(yī)。行醫(yī)的同時,還開辦了私塾班,對有出息的孩子免學費,看病不收錢,吃不上飯的還留在家里吃飯,學生們都稱他為“慈父恩師”。“長盛”商號的高鑾階1930年還被推舉為國民政府日照縣參議員。
“長盛”敗落在日偽統(tǒng)治時期。石臼所的經濟發(fā)展和收入主要是靠海吃海,石臼所人的生活來源主要是靠港“吃港”。
1938年農歷四月,日軍侵占石臼所后,各大商號相繼關閉,經商者紛紛外逃。石臼前海灣的活港變成了死港,海上除了日本人的軍艦炮艇和供給船之外,已無別的船只進出,一切依靠這個港口生活的人,都無飯可吃了??繚O業(yè)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人,而且就是打著魚也賣不出去,因為這石臼所已是個“死所”,所以漁業(yè)也漸漸衰落。
在日偽統(tǒng)治下,石臼所海運及較大型商業(yè)活動,全部被日軍聯合船舶局控制,在商聯會統(tǒng)管下,船舶聯合局把所有船只收攏起來,歸他們調用。1939年日本人又成立了石臼所商會和“大同運輸行”,直接受偽縣政府和石臼所日本海軍司令部的領導,各商鋪貨物一律由“大同運輸行”經運,由聯合局經辦手續(xù),實行層層提取貨物費。日軍控制了船運業(yè)務后,“長盛”和石臼所的其他商號一樣,業(yè)務無法正常經營,很快走向了衰敗。
采訪中,一些八九十多歲的老人回憶,高鑾階去世后,他的兒子高建一主持家務,此時高家人就靠收取地租維持日常生活,基本上是坐吃山空。由于日本人的壓榨和壟斷,到了高建一這一代長盛就算徹底破產了。
石臼振興社區(qū)93歲的高智彬老人與高建一是日照縣立中學的同學,對高建一的情況比較了解。他回憶說,高建一縣中畢業(yè)后,當時的石臼鎮(zhèn)立小學缺少教師,石臼所鎮(zhèn)長劉瑞舟就動員一些有文化的富家子弟到鎮(zhèn)立小學做義務教師。跟高建一同去做義務教師的還有劉光筠(“三合”商號)、劉光培(“西公順”商號)、劉光連。
1947年石臼所土改前夕,高建一去了青島,住在華山路12號,依靠從石臼“長盛”帶去的錢財維持生活。高建一去青島后,他的母親繼續(xù)住在石臼的“長盛”大院里,據說在土改運動中去世。1948年高建一在母親去世后回到石臼長盛號住過一段時間。不久又去了青島,這次去青島后住在四川路23號難民所。此時 高建一在日照縣立中學上學時的教導主任陳厚庵也在青島,在他的幫助推薦下,高建一于1947年6月參與了半月刊《大華》雜志的創(chuàng)辦,但不久就???。青島解放后,高建一又去了徐州,投奔了他的縣中同學,在徐州住了幾年,1952年去世。至此?!伴L盛”的主人們就再也無人聯系,無人知道了。
1948年以后,“長盛”的房產收歸集體所有,當地政府又將房子分給了村里沒有房子住的窮苦老百姓。幾十年過去了,長盛號舊址現在是石臼振興社區(qū)(老一村)的居民樓和穿過原址寬敞的天津路。高氏族人現散居于石臼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七村、十一村以及日照周邊的鄉(xiāng)鎮(zhèn)。
“長盛”曾經的輝煌已經成為歷史,然而高氏后裔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他們的夢想。一大批高氏后人憑借優(yōu)良的家風家訓,在日照乃至全國各地都有建樹,并創(chuàng)造了無數輝煌業(yè)績,證明了詩書繼世、行善積德、扶貧解困的良好家風得以傳承?!伴L盛”從發(fā)展到輝煌再到衰敗,不僅是那個年代一個家族歷史的真實寫照,也見證了整個石臼航運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同時也見證了日本的侵略給中國商業(yè)帶來的毀滅性的災難。
對于“增盛”商號的基本情況了解的還不夠全面,在這里不再贅述。只知道“增盛”創(chuàng)始人為高敬安,也是清末發(fā)家,有五桅風船2條,三桅風船1條,土地3頃。其他不甚清楚,請理解。
高氏家族自淄川遷日照有詩為證:
《赴日照石臼所村》
2002年赴日照聯系族人修譜事宜族人熱情擁護有感。
書香門第傳家風,人才輩出門庭賢。
注:以上資料部分來源于《高氏家?!肺陌讓φ赵忈屢约叭照针娨暸_記者采訪記錄。
作者簡介
張永軍,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日照市作家協會會員,日照市東港區(qū)作家協會副主席,海曲文學骨干作家,即將出版地方文學散文集《我所了解的石臼所》。
《石臼所記憶》連載:
Hash:18a511b8e3013bf4fe915b857a9b8b1b5de11e7d
聲明:此文由 海曲風韻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