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陵文化丨東山大瓦房
HISTORY
東山大瓦房
///
作者:胡開全
位于青龍湖景區(qū)的朱熹宗祠,并排五道大門,每道大門向里有兩個天井,橫向可以互通。2003年7月28日,龍泉驛區(qū)將其列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后升格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核定房屋共89間,天井14個,面積達2559平方米。這種建筑格局叫東山大瓦房,客家話發(fā)音為“太啞屋”,是比假六間、硬八間等客家民居更高級的形式。原來青龍埂的蘇家大院,以及東山上很多大院也是這種格局。修建東山大瓦房充分體現(xiàn)了“聚族而居”“祖宗崇拜”“固守禮節(jié)”“酷信風水”“注重防衛(wèi)”的客家精神。
大若迷宮 其樂融融
建造大瓦房,房主所選的宅基地要較為平坦開闊,總體地形近似“凹”字,中間大致有十畝(約6000平方米)以上,大約五分之三用于修房子,其余作院壩和水池。房屋背后和左右地勢稍高,前方稍低,近處有一口池塘,稍遠處有條小河,以利于用水和排水。
客家人信風水,俗諺云“山管人丁水管財”,所以大瓦房方位大都是大門朝向東南,以符合“背山面水”和“坐北朝南”的格局。以現(xiàn)代眼光看,在我們身處的北半球季風地區(qū),這種格局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和通風條件,提高了居住質(zhì)量。
主體建筑是并排三道、五道或七道大門,向后三重或四重屋脊,一進內(nèi)含2到3個天井,周圍再輔以附房、圍墻,加上竹林盤的掩映和風水樹的鎮(zhèn)護。這種前面敞開,后面及左右嚴閉的,完整成型的大瓦房主體建筑及周圍附屬物總面積可達40畝左右,給人一種宏大的氣勢和深不可測的神秘感。
瓦房開建時,主人要根據(jù)族人是幾世同堂、有幾房人來規(guī)劃建筑格局。若四世同堂就修四重屋脊,一道大門進去有三個天井;若三世同堂就修三重屋脊,一道大門進去有兩個天井。并排的建筑以中間大門到堂屋為中心線,呈中軸對稱分布,同時要保證正中的堂屋是最高處和進深最長處,使整座房子表現(xiàn)為上高下低,中間高兩旁低。之后兩側(cè)擴建的房子都以此為標準。
一般一道大門為一房人,房間以滿足當時族內(nèi)主要人丁居住為準,大致10間以上,之后人口增加且地勢適宜,可向兩側(cè)擴建,否則就另擇地重新規(guī)劃建設類似的建筑,建成后只能稱新瓦房,稱原來的為老瓦房。大瓦房大門緊閉后,內(nèi)部各進的格局近似,且可互通,如鐘家大瓦房就被稱作“九廳十八井”,對第一次進大瓦房的人而言,就像走進迷宮,但對全體住戶而言,在嚴格的詩書禮教、家訓家規(guī)等宗法制度管理下,形成一個團結(jié)和睦、互通有無、其樂融融的小天地。
孝悌忠信 客家族群的精神歸宿
各家大瓦房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大同小異,都是中間一列作祠堂,兩旁居住。正中間的堂屋,又稱祖堂,跟祠堂的功能一致,最外面一道門相對外墻向內(nèi)凹陷約1.5米,據(jù)說是表示主人家的謙虛謹慎,同時也將大門置于兩側(cè)墻上的槍眼控制之下。門杠粗大結(jié)實,放門杠的槽孔做得很牢固,是在釘好的木方表面再包裹一層鐵皮。
門廊下是車轎房,也可堆放一些雜物。往里是一個作為過道的天井,其他天井都作采光、排水之用,內(nèi)置盆景之類的擺設,一般不作通道使用。進二門到下廳,下廳左側(cè)為女老壽房,就是族中年長的女眷死后停放尸體的專門房間,旁邊有守孝兒孫臨時使用的看守房,右側(cè)是男老壽房及看守房,開門都朝向堂屋,族內(nèi)從堂屋往外看,仍體現(xiàn)了男左女右傳統(tǒng)的尊卑觀念。
下廳朝上是敞開的,再往上是第二個天井,過道在天井四周,天井左側(cè)有兩根廊柱,往里為女賓室,是族內(nèi)來了女客臨時住宿的地方,后有一女用廁所兼浴室,天井右側(cè)與左側(cè)結(jié)構(gòu)相同,是供男賓使用的。
過了第二個天井就來到中廳,中廳是向下敞開的,這樣在第二個天井四周就構(gòu)成一片比較大的開放式空間,可用于族內(nèi)節(jié)慶和辦紅白事時擺宴席之用。中廳朝上是一道兩邊各三扇可折疊的六合門,這道門中間四扇組成的中門一般不打開,只在家中住上屋的老人去世,娶新媳婦,族人考了功名,或來了高官貴客(叫大開中門有請)等特殊日子才開。平時進堂屋都從兩側(cè)耳門繞行,而且還規(guī)定族中女子、外族未得允許不得進入。
再進去是第三個天井,這個天井有個特殊的布置,中間有幾個平時不用的石蹬,只在族中子弟考上功名后開中門,由此徑上堂屋向祖宗報喜。整幢建筑最高大雄偉的是堂屋,平時族長要維持堂屋莊嚴、肅靜和神圣,在堂屋內(nèi)不得堆放糧食、柴草、棺木及其他雜物,不得讓人借宿,不得讓工匠在此作工,更不能租賃他人和賭博。堂屋進深不僅大于下廳和中廳,也大于左右兩側(cè)的房間,達1丈8尺(約5米)以上;最高處的主梁離地也為1丈8尺以上,粗大,涂作紅色,上有雕龍畫鳳和一些吉利話;往下有一條特殊的拱梁(也稱襯梁),彎成扁擔形,中間支撐點頂著橫梁,用于掛大油燈。
堂屋里始終是香燭裊裊,森嚴神秘的,正中神龕之上供奉著某氏堂上歷代高曾祖考妣(考妣兩字并列)神位,兩旁為豎寫姓氏文化的神榜,然后是歷代先祖單獨的小神位。神龕桌面必備三樣:神燈、香爐及供品,其中香燭很多為歷代相傳的,規(guī)格為朱砂或?qū)毸{色陶瓷,部分家庭有磬。神龕下面內(nèi)部有“本宅中溜土地之神位”,供的是土地菩薩,有的又稱之為掌管房屋龍脈的龍神。左面墻上還供有天地神,上書“天員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兩旁為“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燭香”。天地神像下有鐵制釘在墻上的固定香位,三個孔,中間插香,左右插蠟。兩側(cè)墻上主要懸掛對本族作出貢獻的先祖神像,依時間先后為序。
“奉先思孝”“孝悌忠信”,這個不大的空間就是客家族群精神的歸宿,在這里可以緬懷本族遠及炎黃時代的得姓始祖、入川的始祖、最近四代的先祖,傳承本族優(yōu)良的家風和傳統(tǒng),并供奉護衛(wèi)本族的家神和土地菩薩。管祠堂的人要嚴格執(zhí)行每天上香的規(guī)矩,然后定期向后人介紹情況。祠堂的文化核心是“孝”,族人每到祖堂對祖宗追思一次,就是接受一次從炎黃時期到近代的文化洗禮和家族傳統(tǒng)教育,這也是我國幾千年文化從不曾中斷的原因和具體體現(xiàn)。
祠堂之宅 親情紐帶
堂屋兩側(cè)各兩間住房,供四房人的長輩住,與之相對的下方是晚一輩人的住房(在三重的大瓦房則作看守房)。各房人主要住在堂屋兩側(cè),其房間和廳都要小一些,并增設了廚房和糧倉的位置,各房人日常生活起居相對獨立。正中間一列從大門到堂屋都為族內(nèi)的公產(chǎn)和公共場所,不得侵占或瓜分。這是客家人對宋代大儒朱熹制訂的《家禮》“凡祠堂所在之宅,宗子世守之,不得分析”訓條的嚴格繼承。
祠祭在大瓦房的堂屋進行,我國傳統(tǒng)上特別重視祠堂,朱熹在《家禮》中說,“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于正寢之東”,而且“或有水盜,則先救祠堂,遷神主遺書,次及祭品,后及家財”。東山大瓦房的部分堂屋,因在住房中間,受本族人的保護,祖宗神位、神龕、神榜等擺設大體得以保留,成為其宗族祠祭的場所,也成為家族凝聚力的象征。
辦“清明會”或“蒸嘗會”的時間一般是上一年就約好的。在祭日的清晨,合族成年男子務必風雨畢集,不得遲到。即使散居到數(shù)十里、數(shù)百里以外,每年或每兩三年也須祭一次。族眾是在墳祭之后,再回到大瓦房。入堂屋的祭者必須身著禮服,衣冠整肅。祭祀開始后,族眾應依照輩分來列隊,不得先后羼越。在按祭規(guī)行禮時,不得草草敷衍,也不得亂言、戲謔、喧嘩。由主祭人、分祭人、司贊、司祝、司爵、司筵、糾儀等執(zhí)事人員,分別負責主持、司儀、讀祝詞、管祭品、祭器、糾察紀律等。先念祭文、宣講祖訓,再行禮,最后上香燒紙錢。而且歷來規(guī)矩是“務令駿奔嫻熟,贊唱清朗”,不得在祭祀時弄出差錯。之后是按排行先后,分別到中廳和屋外擺的壩壩宴落座,由族內(nèi)管事的人通報族內(nèi)公產(chǎn)上年的收支狀況,今年需解決的大事,明年上墳的時間等。東山大瓦房的祠祭活動,成為同姓同族客家人聯(lián)絡親情的紐帶,傳承家族傳統(tǒng)的重要平臺。
來源:成都日版 錦觀新聞
-END-
Hash:5f82778298462e3325f81220eecbaeed5ab42be6
聲明:此文由 東成十陵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