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王謝堂前燕,百年風雨,誰還記得謝氏古宅的秘密?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昔日煊赫一時的王謝家族,雖然都已化作尋常百姓,卻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如今,跟著小微走進東一村的謝氏家族古宅群,感受舊日謝氏家族那曾經的榮光吧~

東一村現(xiàn)分為老村和新村兩部分,在后山老村區(qū),磚木結構的老屋鱗次櫛比,小弄之間排列著一幢幢老屋,包括廳里廂、堂樓下、棐蔭堂、上新屋、下新屋等最為有名的謝氏家族古宅群。正如村歌《東山音韻》所唱:“東海之濱岐山下,翠竹茶園鎖煙霞,涓涓山溪繞村流,梵音古剎傳悠揚……”

廳里廂也稱棐廳,它與毗鄰的堂樓下、棐蔭廳等構成瞻岐謝氏的最大古宅群,至今已有500余年。其建筑格局是頗典型的江南明式“四明兩廊”,由照壁、旗臺、前廳、中堂、后堂以及左右廊屋組成。廊屋前后左右用廊檐相連,出入通暢,雨天不走濕路。

廳里廂是瞻岐謝氏的始居地,幾乎繁衍了東一村所有謝姓子孫和東二村部分謝氏子孫。

與廳里廂一墻之隔的堂樓下,也是明式建筑,除了無前廳、旗桿,后堂天井、左右廊屋規(guī)模略小以外,建筑格局與廳里廂相似。清朝康熙年間堂樓下分別出了謝左垣、謝國威兩位舉人兄弟,可謂是兄弟二人一舉登科。

上新屋、下新屋是由兩個相依連又相對立的建筑單體組成。兩屋共用一個清式石庫門,這是典型的清代建筑,距今約有200年的歷史。上新屋、下新屋、窗下板、地栿用的都是青石板,月梁檐廊木料粗大,做工樸素而雅致。

下新屋”是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老宅院,為五間二弄,青磚黑瓦,木窗木門。與之不遠的“上新屋”,只留下一排樓屋,院內天井里雜樹茂盛。兩處房子雖已破舊,但主體結構保存尚完整。

從廳里廂往北100余米,便有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謝氏堂祠——棐蔭堂。那座宅院靜靜地立在那里,因為是村里的“老人之家”,所以除了里面為數不多的老人外,很少有人來。謝氏后人稱之為“寶樹堂”。棐蔭堂興建于清道光年間,祠堂坐北朝南,前后三進,分前廳、中堂、后堂,清磚黑瓦,院墻高大。

走出廳里廂朝西的偏門,有一處規(guī)模不大的磚木結構宅院,這就是井頭門。井頭門大門朝東南,復式結構的門樓顯示出與眾不同。天井有堂檐,左右廊屋相連。距井頭門大門不遠處有一口古井,名叫“桂花井”。

謝氏古宅歷經百年風雨,見證了無數榮辱興衰,每一座古宅里,濃縮著一段歲月,也濃縮著一段歷史。

Hash:cd747c58a01de181f4a8d3039705f844891bb796

聲明:此文由 微村云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