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二十年紅旗不倒

“紅色閩西 百年傳承”講述④ 閩西二十年紅旗不倒

閩西,一塊叱咤風云、成就英雄的紅色土地;閩西,一塊彪炳青史、光照千秋的革命圣地。從1926年建立黨組織點燃星星之火,到1949年全國解放,這23年間,閩西黨的組織始終高高飄揚,武裝斗爭從未間斷,有14.6萬人口的地區(qū),約有20多萬畝的土地一直保留在農民手中,直至全國解放,創(chuàng)造了偉大奇跡,被譽為“二十年紅旗不倒”。

翻開中國革命史,閩西留下了厚重而壯麗的篇章。早在“五四”運動前后,馬列主義就開始在閩西傳播,此后,鄧子恢、張鼎丞等一批進步知識分子在風雨如晦的歲月里,為革命前景奔走吶喊,將革命的火種傳送給閩西勞苦大眾。

1926年春,永定籍進步青年阮山和林心堯在廈門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回到永定開展建立黨組織工作。他們聯(lián)系上從廣州農講所第五期畢業(yè)的黨員賴玉珊、賴秋實和從上海大學回鄉(xiāng)的黨員熊一鷗等5人,于同年夏在湖雷上南羊頭村“萬源樓”建立了中共永定支部,推選阮山為支部書記,這是閩西最早建立的黨支部。隨后,相繼成立了永定金豐支部、上杭支部、龍巖小組、武平小組等黨的組織。閩西地方黨組織的建立,揭開了閩西人民革命斗爭的新篇章。

1928年1月,永定、龍巖、上杭三縣相繼成立縣委或臨時縣委,武平建立特支。7月15日,中共閩西臨時特委在永定金砂古木督成立。此后,閩西地方黨組織進一步發(fā)展,至1929年3月紅四軍入閩前,閩西地方黨組織已建立永定、上杭、龍巖、長汀、武平等5個縣委,基層支部遍布全區(qū)主要鄉(xiāng)鎮(zhèn)。1929年3月至5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兩次入閩,推動了閩西地方黨組織的發(fā)展。7月20日,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杭蛟洋召開,正式成立閩西特委,在毛澤東的指導下,通過了《土地問題決議案》,會后,閩西在600多個鄉(xiāng)進行了土地革命,約80萬貧苦農民分得了土地。1930年3月,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召開,成立閩西蘇維埃政府。從此,全區(qū)統(tǒng)一了黨政領導,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

主力紅軍長征后,1935年4月,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成立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恢復和建立了龍巖、永定、上杭、巖南漳、巖永靖、永和靖、巖連寧、永埔等地方黨的組織。1937年10月成立中共閩粵贛邊省委,撤銷閩西南軍政委員會,下轄閩粵邊、韓江、贛南三個特委。閩西南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二支隊后,中共閩粵贛邊省委改稱為中共閩西南潮梅特委。1941年1月,重新選舉產生了中共閩西特委,采取“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辦法,黨員分散進入偏僻山區(qū),開展生產自給運動。1946年11月,為了加強對閩粵邊區(qū)斗爭的領導,成立中共閩粵邊工作委員會,下設梅埔、閩西、閩西南邊、閩南4個地委。1948年8月,閩粵邊工委撤銷,成立中共閩粵贛邊區(qū)委員會。這時閩西地委下轄永定、龍巖、永和埔等三個縣委和杭永工作團。閩西解放后,經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批準,閩粵贛邊區(qū)黨委撤銷,成立中共閩西、閩南地委,歸屬中共福建省委領導。

閩西黨組織從單獨領導革命斗爭開始,就注意建立革命武裝,并且一直堅持武裝斗爭,從未間斷,在中國革命史上抒寫一曲英雄史詩。1928年上半年的閩西四大暴動,掀起了福建武裝總暴動的序幕。

1928年3月4日,在中共龍巖臨時縣委領導人鄧子恢、郭滴人、羅懷盛的領導下,龍巖縣白土區(qū)后田鄉(xiāng)的農民群眾舉行武裝暴動,打死地主走狗陳北瑞,分了豪紳地主的糧,燒毀地契債據。在后田暴動的帶動下,鄰近的鄧厝等鄉(xiāng)村也相繼舉行了農民暴動。這次暴動,迅速展開了武裝反抗閩西反動派的斗爭。3月8日,在平和縣委和朱積壘等領導下,舉行平和暴動,對福建全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6月25日,上杭縣蛟洋農民自衛(wèi)軍近千人,在中共上杭縣委書記郭柏屏和共產黨員傅柏翠的指揮下,奮起武裝反抗國民黨地方軍閥郭鳳鳴兩個團的進攻,后自衛(wèi)軍轉移到大山溝堅持游擊戰(zhàn)爭。6月29日和30日,中共永定縣委書記羅秋天和張鼎丞、阮山、盧肇西、曾牧春等領導并發(fā)動了以湖雷、金豐、溪南為中心的永定暴動,攻占了永定縣城。隨后,農民武裝轉入溪南里鄉(xiāng)村開展土地革命,實行武裝割據。閩西農民武裝暴動,給反革命勢力的武裝進攻以有力的還擊,使閩西的革命斗爭從此走上了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新階段。這些斗爭,為后來創(chuàng)建閩西革命根據地和支持紅軍建設奠定了基礎。

1929年3月和5月,毛澤東率紅四軍兩次入閩西,取得了長嶺寨、三打龍巖城及永定、上杭白砂等戰(zhàn)斗的勝利,解放了龍巖、永定、上杭、連城等縣的廣大地區(qū)。通過在閩西的革命實踐,毛澤東站在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歷史高度,艱苦探索,召開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黨魂、軍魂,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新理論。在整個蘇區(qū)時期,閩西人民始終紅心向黨,孕育紅色基因,高舉紅色旗幟,前赴后繼,英勇奮斗,先后有10萬子弟加入紅軍和赤衛(wèi)隊,先后創(chuàng)建了紅九軍、紅十二軍、紅二十軍、紅二十一軍、新十二軍、紅十九軍等六個軍。

主力紅軍長征后,從贛南中央蘇區(qū)突圍回閩西的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組成的閩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紅八團、紅九團及各縣地方武裝,緊密地依靠人民群眾,獨立自主地開展靈活的游擊戰(zhàn)爭。在長達三年之久的頑強苦斗中,先后打破了國民黨軍10個正規(guī)師的反復“清剿”,在戰(zhàn)略上配合了紅軍主力的行動,保存并發(fā)展了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開辟了大片的游擊根據地,保持了中國革命的戰(zhàn)略支點,取得了與紅軍長征相輝映的偉大勝利。1938年3月1日,閩西南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二支隊北上抗日后,閩西地方武裝轉移上山隱蔽,軍事骨干與群眾一道燒炭、開荒生產,并在隱蔽中發(fā)展壯大,先后成立了閩西南武裝經濟工作總隊和分隊、王濤支隊、康容支隊、閩粵贛邊總隊閩西支隊等,開展了一系列反頑自衛(wèi)斗爭。1949年1月,閩西支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第七支隊,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大軍解放閩西全境。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编囎踊?、張鼎丞等閩西老一輩革命家在風雨如晦的歲月里,發(fā)揚創(chuàng)造精神,沒有任何經驗可參照情況下,緊緊依靠人民,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溪南13個鄉(xiāng)約2萬多畝土地的分配工作,2萬多農民實現(xiàn)了分得期望已久的土地的愿望,為此后的土地革命奠定了堅實基礎和先進經驗。這不僅在福建是史無前例的,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shù)。毛澤東因此給予了“意義是很重大”的高度評價, 在1929年7月下旬召開的中共閩西“一大”,毛澤東指導總結永定溪南等地的分田經驗,討論通過了《土地問題決議案》。

閩西“一大”后,長汀、連城、上杭、龍巖、永定縱橫300多里范圍,50多個區(qū)600多個鄉(xiāng)約有80多萬貧苦農民分到了土地,占分田區(qū)域的70%。1930年春,針對土地分配中肥瘦不均的現(xiàn)象,閩西又深入進行了“抽肥補瘦”調整土地的工作。閩西土地斗爭中所創(chuàng)造的豐富經驗,為中央蘇區(qū)和其他蘇區(qū)土地革命全面、深入的開展,提供了借鑒。

中央紅軍長征后,還鄉(xiāng)地主也乘機向農民反攻倒算,紛紛奪回已分的土地。黨組織依靠留下來的紅軍游擊隊,緊緊團結群眾,領導游擊斗爭中心區(qū)的龍巖、永定、上杭等地的農民開展抗租斗爭,與頑固派和地方豪紳展開了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斗爭。對強行收租的地主殺一儆百,并在地主運糧回家途中進行襲擊,幫助農民奪回租糧,保護了農民的土地所有權。1937年7月,閩西共產黨組織與國民黨當局經過艱苦的合作抗日談判,在雙方簽訂的協(xié)議中,國民黨保證:“土地革命時期所分配的土地應保持原狀;未分配土地的地區(qū),應實行減租減息”,從而確認了保田地區(qū)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

新四軍第二支隊北上抗日后,閩西國民黨頑固派策動龍巖地主豪紳秋收收租奪田、開辦試驗農場為名變相奪田、征收“軍米”變相收租,搞“扶植自耕農”運動強迫農民交出土地等種種陰謀。對此,閩西地方組織靈活運用各種策略,分化瓦解地主的力量,教育農民提出要田不要租金、動員當?shù)睾屯獾剞r民不給農場當雇工、發(fā)動農民破壞或搶收農場作物等,保田斗爭一次次取得勝利。在保田地區(qū)甚至還保留一年一度“抽死補生”“抽嫁補娶”的調整土地習慣,這是中國農運史上的奇跡。

硝煙已逝,記憶永存。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艱難歲月里,閩西地方黨組織領導人民前仆后繼,頑強戰(zhàn)斗,終于迎來了全區(qū)的解放,贏得了“二十年紅旗不倒”的光榮贊譽。閩西革命老區(qū)的光榮歷史,永遠值得后人牢記和珍惜;閩西老區(qū)人民的光輝業(yè)績和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老區(qū)革命精神,永載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

(吳升輝/撰稿)

感言

□龍巖市實驗小學六(5)班 邱晟成:

認真讀完《閩西二十年紅旗不倒》這篇文章后,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文中介紹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艱難歲月里,閩西地方黨組織領導人民前仆后繼,頑強戰(zhàn)斗,迎來了全區(qū)的解放,贏得了“二十年紅旗不倒”的光榮贊譽。

這段閩西的光榮歷史,永遠值得我們牢記和珍惜,我身為閩西的一分子感到光榮和自豪。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我們要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更應該牢記歷史,發(fā)揚革命先烈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做全面發(fā)展的好少年,以后做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接班人。

(記者 梁熙 整理)

Hash:2f12a348d99d685b27c004fe986a687bf856de89

聲明:此文由 閩西日報社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