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潼鐵爐廚李村
臨潼鐵爐廚李村
李釗
李氏起源
李姓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2011年最新百家姓排名,李姓為中國第一大姓。為區(qū)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朝鮮、韓國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見姓氏,在朝鮮李姓為第二大姓。 據(jù)統(tǒng)計,李姓人口總數(shù)約為1億,其中中國大陸有李姓9207.4萬人,占中國人口總數(shù)的7.19%。河南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隴西,既今甘肅,為李氏重要發(fā)源地。 李姓歷代名人極其多,如思想家李耳、詩仙李白。
廚李李氏起源
李氏起源于堯舜時期,唐朝李世民追隨老子李耳為李氏祖宗,家中字輩與其李氏“隴西堂”有些相似,李淵在長安定都,到唐朝末年都各自遷移,廚李村李氏也是李世民的后裔。
李氏祖宗明朝就開始居住在現(xiàn)臨潼區(qū)鐵爐鄉(xiāng)廚李村,據(jù)乾隆年間《臨潼縣志》記載,鐵爐鎮(zhèn)只有賈家村,廚李村,睢家堡,巖張村,平泉堡。廚李村在明朝有城墻保護,明朝李氏祖宗在皇宮當御廚,其次將村名命為“廚子李”。李氏祖宗李育發(fā)在乾隆年間在鴻州城做官(現(xiàn)臨潼零口鎮(zhèn)),修建零口橋,又主持重修櫟陽橋。乾隆年間衣錦還鄉(xiāng),被埋在廚李村,當官時被朝廷錯認犯罪,后來平反有人誣陷。皇上賜夫人為誥命夫人,賜其鳳冠霞帔,李育發(fā)死后頭部鑲金。李育發(fā)的墳被族人叫做“官墳”,每年清明都會祭奠。直到“文化大革命”時期,有人說李氏祖宗“官墳”里面有寶,才被挖開。里面的磚被村民拿去蓋了飼養(yǎng)室,“官墳”被盜,從此族人再也沒有去祭奠。(墳墓地址,村子南岸子電房往西)清朝年間祖先又出了一名縣令,具體名字不詳。家中養(yǎng)馬成群,有馬坊所以村中有條路名叫“跑馬路”,每逢節(jié)日都會舉行跑馬比賽。
李氏在鐵爐鄉(xiāng)分兩支,在小金鄉(xiāng)廚李灣居住著同一族人(村名出亮灣,現(xiàn)名新合),清朝末期遷移到廚李灣。廚李灣李氏以前每逢清明都會來廚李村祭奠祖先,以求保佑。李氏在臨潼渭河以北,新疆,北京,高陵縣,華縣都有分布。
據(jù)《重修櫟陽橋》碑文記載“櫟陽地處要沖,清峪之流,環(huán)繞如帶,蜿蜒而南,達于渭川。東門外距鎮(zhèn)里許,砌石為橋名曰東陽橋,使東西阻隔為平地。所以通往來利便行旅者,蓋百有余年于茲矣。經(jīng)瀋潦之所沖,溢橫流之所擊,橋體巔塌實矣。望之斷開端處,茲生者無不惕然沉怨,懼歷此橋者,亦皆驟然而動心。本鎮(zhèn)居民、鄉(xiāng)約、善士捐資修橋,三月余,慶告峻矣。從此車轔轔,商旅曉行,而夜則馬鳴嘯嘯,行人載笑而載言。將欲昭示斯橋重修之程歷也。云爾是為記"臨潼縣知縣加一級,趙麟趾撰,清乾隆年間(年、月不詳)立.記載沒有出現(xiàn)祖宗的姓名,但是家族中一代一代的流傳肯定是真的,現(xiàn)在還沒有確定這座橋在乾隆年間是誰修建的,但我敢肯定一定是我們李家祖宗修建的,這因為家中的家譜記載。
櫟陽橋位于臨潼區(qū)櫟陽鎮(zhèn),櫟陽自古重要城池,秦始皇開始定都櫟陽。櫟陽橋原明朝武之望修建,后清朝又由李育發(fā)重修,櫟陽橋自古交通要道。
廚李村‘李氏祖墳’簡介
樹有根水有源,人有祖宗代代傳?!畯N李村’這三個字出現(xiàn)于乾隆年間《臨潼縣志》中,可見村中的歷史是多么悠久。清明節(jié)是祭奠祖宗的時候,每當清明節(jié)人們總會談起李氏老祖宗的陵墓。
廚李村李氏祖宗最早的陵墓位于‘西劉村’村口,廚李村李氏分為四大家族,但是最早的祖墳在一塊,每當清明節(jié)全村男性都會一起參加祭祖儀式。‘西劉村’村口的祖墳據(jù)說是李氏的總族墳,由此可見廚李村四大家族是一位祖先。以前祖墳柏樹參天,石碑成群。聽說石碑上刻著老祖先的名字,由于各種原因,解放之后經(jīng)過‘破四舊’等歷史原因,陵墓損壞嚴重,現(xiàn)在再無法考察。
李育發(fā)是我們家的老祖宗,他的陵墓在村子南邊‘南岸子電房以西’,以前墳墓上有石碑,文化大革命因某種原因,陵墓被盜。族人回憶墓內(nèi)有皇上賜其夫人的‘鳳冠霞帔’,男祖宗頭戴‘頂戴花鈴’,身穿清朝朝服,墓內(nèi)磚瓦結(jié)構(gòu)距今推算三百多年,被族人世代稱為‘官墳’,因其墳墓被盜族人無不傷痛。每年清明族人都會祭奠,以求保佑。
家中在清朝也出過縣令,其在祖宗李育發(fā)以后,馮創(chuàng)循后門出去十米就是祖宗李育發(fā)之子的陵墓,現(xiàn)在早已不見蹤跡,雖說無人祭奠,但也希望后人知道。
出了‘西城門’也是我們家的祖墳,知道這個墳的人很多,其原因就是離村莊近。解放后六七十年代祖墳柏樹參天,但是若要問族人這里到底有多少墳,沒有人能回答清楚。據(jù)可靠消息這里共埋葬我們李氏族人三十多人,有二三十墳墓。分別為李應海其父其母的陵墓,也有李應財其父其母的陵墓,也有李戰(zhàn)熬其父其母的陵墓,在其就是祖宗李育發(fā)以后子孫的墳墓。上世紀八十年代李志清弟兄為其母‘李應海其妻王氏’打造棺材,將墳上柏樹利用?,F(xiàn)在祖墳還依稀存在,每當清明族人都為以‘插白紙干’祭奠祖先。
西城門一出,走到跑馬路向南二十米,李要安菜地,也是李氏祖宗的陵墓李戰(zhàn)熬與其妻的陵墓,其子李應淳的陵墓。跑馬路向北直到土壕再向北三十米與西劉村交界處,是李氏族人李應財與其妻董氏的陵墓。李應財墓向北五十米再向西五十米,是李氏族人李應海與其弟的陵墓。跑馬路旁邊有李應海其妻王氏的陵墓,旁邊有其二兒李志忠的陵墓。
近代的陵墓都依稀可見,大多都集中在跑馬路以西‘西埝’。其中有李志清,李少科,李志良與其妻王氏,李發(fā)有,李永建,李永亮的陵墓。望族人記住李氏祖宗的陵墓,每逢清明時節(jié)祭奠遠祖,以警后人。
廚李村‘李氏祠堂’簡介
祠堂是祭奠祖宗的一種寄托,也是中國人的信仰。廚李村祠堂的修建時間已經(jīng)無法考證,但是說起廚李村祠堂,老人們都會不停地說著。廚李村李氏祠堂位于李光輝與李文強家中間,原先占有兩間莊基,解放后拆除,至今也未有人修建。
祠堂中供奉著廚李村李氏每一位祖宗,里面有神案,神位,神軸。村中李氏每家每戶每年輪換,服侍祖先。每逢大年三十晚上,族人都會聚集于此祭拜祖先,三十到初一的晚上也就是除夕,都會有人服侍祖宗過年。清明時節(jié)族人都是先祭拜萬祖先,再到祖墳祭奠,祭奠完成之后也要回祠堂供奉祖先。
古時只有有權(quán)有勢才會修建祠堂,由此可見李氏祖先的輝煌。我們家的神軸上畫著李育發(fā)夫婦的全身像,男祖宗身穿朝服頭戴花鈴,女祖宗頭戴鳳冠霞帔,身穿綾羅綢緞。神軸時常供奉在家中,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期損壞。家中神位據(jù)說丟失,南山嶺上廚李灣李氏與其是同一先祖,每年清明下山祭拜祖先,因顧路途遙遠,將其神位拿走至今下落不明。
廚李村‘跑馬路’簡介
在村中說起‘跑馬路’無人不曉,但是知道這個名字是從何而來,沒有幾個能回答出來。據(jù)族中老人講起,我才逐漸明白取名‘跑馬路’的來歷,祖宗李育發(fā)之子是一位縣令,在家養(yǎng)馬成群,修有跑馬場‘現(xiàn)跑馬路往西直到西劉村溝巖子’都是跑馬場的位置,因為鐵爐鎮(zhèn)臨渭交界,南通商洛,北通渭南處于必經(jīng)之路。
跑馬路向北穿過馮家溝直到渭南,向南走賈家村再到西頭張,經(jīng)轉(zhuǎn)王胡趙直到鐵路鎮(zhèn)。這條路線直從渭南通道商洛,可以說是古馬跑道。祖先養(yǎng)馬成群也其為運輸東西,古馬跑道來回經(jīng)商人流不斷,因此起名‘跑馬路’。也有一種說法,是因祖先養(yǎng)馬成群,每逢節(jié)日都會舉行跑馬比賽,然而比賽跑馬的路線就是這條路,由此起名跑馬路。
廚李村‘石王廟’簡介
廚李村‘石王爺廟’傳說是,女媧娘娘為救蒼生,在驪山‘老母殿’煉石補天,所用七彩神石。補天完成之后,一塊神石落到此處,故名‘石王爺’,村中因此修建廟宇。
據(jù)歷史記載廚李村以前的‘石王爺廟’規(guī)模浩大,每逢六月都會有來自各方善男信女來此祈求,以求保佑。清朝末期廟宇損壞嚴重,村中也無人修建,到后來就損壞不堪,直至消失滅跡,只留下石王爺神像。石王爺?shù)纳裣袷且粔K巨大的石頭,仔細觀察這塊石頭像是一位神仙的塑像,有頭部,身體。近幾年村中一些善男信女,不忍看石王爺?shù)纳裣裨饨?jīng)雨水風霜淋漓,為此在村西頭蓋了一間廟宇,供奉石王爺。現(xiàn)在每逢農(nóng)歷六月廚李村就會過廟會,附近村莊善男信女都會祭拜燒香,人流不斷。農(nóng)歷每月初一,十五也會有人供奉石王爺。
廚李村‘城墻’簡介
廚李村城墻的修建,聽村中老人回憶,應該修建于大明朝。城墻將村子包圍了一圈,從東到西,東起馮恩虎家,西到李三剛家。城墻猶如斗狀,西邊有城門,進門之后是照碑,則東邊是城墻沒有城門,每逢紅白喜事都會從西城門經(jīng)過。村中居住四家李氏族人,分別居住在城墻西頭與東頭。
城墻的規(guī)模浩大,相比較而言在鐵爐鎮(zhèn)有城墻的村莊不多,可見李氏祖先當年不尋常,清朝末年村中移居了兩戶馮氏,據(jù)說是從賈家村西邊的‘冷溝’遷來,后因某種原因村中族人在東城墻開了東門,以便于方便。東門未有城門,但是村中每逢紅白喜事還依循習俗,都要經(jīng)過西城門。解放前期村中的城墻依稀可見,解放之后村民蓋房墊土,將城墻的土拉回為己利用。據(jù)老人回憶城墻非常堅固,挖土時非常艱難。
城墻的損壞,換來了村莊的發(fā)展,現(xiàn)在‘城墻’這個詞,只能在老人回憶往事時談起,每當人們聽起來都有一種好奇心。
廚李村‘李氏祖居布局’簡介
明清時期廚李村‘李氏祖居布局’,村中李氏同一祖宗后因某種原因分為四家,以下簡介只記四家老祖屋在城墻內(nèi)分布模式。分別為李育發(fā)家族,李甲周家族,李志民家族,李清孝家族。
西城門靠城墻西北角第一家則為李育發(fā)祖屋,六間莊基大門朝南,與城墻西北角有一巷道,巷道則屬李氏祖屋排水所用。
城墻東南角向西三十米為李甲周,李剛利祖屋,前半三間后半四間莊基大門向北。
城墻西南角向東二十五米則為李志民祖屋,六間莊基大門朝北。
城墻以南中間偏東則為李清孝家族祖屋,五間莊基大門向北。
城墻以南中間則為‘李氏祠堂’,占地兩間莊基,城墻東北則是村中李氏的公共場地。
西城門向西止跑馬路,則為以前的馬坊,現(xiàn)城門左右兩口古井,足以證明。
清朝末期李氏家族人口眾多,其后在城內(nèi)又多了幾片莊基,以至現(xiàn)在村中李氏各家族的分布,以上是對廚李村李氏祖屋布局的簡述,凡我李氏族人記之。
廚李村‘鼓譜’簡介
鐵爐鎮(zhèn)四周,逢年過節(jié)都會以敲鼓的形式來慶祝節(jié)日,然而每村的敲法都有所不同。廚李村的鼓在四周圍村莊,算得上是敲的最好的。鼓聲和鑼聲緊密配合在一起,一人敲鼓一人掌鑼,再其就是敲缽的,每當村子敲起鼓來行人無不贊嘆。
提起廚李村‘鼓譜’人們就會感覺神秘,因為其他村莊只是敲鼓,很少有村莊有‘鼓譜’,所以人們感覺神秘。廚李村‘鼓譜’流傳時間幾百年了,村中大多數(shù)人都會敲鼓。明朝年間村中修建城墻,聽說進城門要有‘黑虎令牌’只有手掌令牌才能進城,每當有人進城都會敲鼓,鼓名為‘雞上架’‘苒苒蔓’。
村中所敲的‘雞上架’附近村莊都能敲,但是敲法都不完整,只有廚李村保留了最傳統(tǒng)最完整的鼓法?!圮勐@種鼓法只有廚李村敲,之所以起名‘苒苒蔓’是因為鼓法敲起來就像繞口令,‘苒苒蔓’與‘雞上架’的鼓法有些相似,但是仔細聽還是有區(qū)別的?!u上架’分為十二段,每段同時敲三遍,總共三十六段。因為在人們心目中六六大順,敲鼓時鼓聲喜慶也能避免邪氣,其中懸藏奧妙,六乘六剛好三十六,‘雞上架’敲完正好三十六段,可見古人在排鼓譜時是多么得暗藏玄機,把人們的寄托都寄于敲鼓中。
上世紀村中李剛利父親是敲鼓高手,鐵爐鎮(zhèn)無人不曉,人們都對其稱贊。后因年時已高害怕鼓法失傳,將鼓法與鼓譜傳于馮川新。至今廚李村‘鼓譜’還在延續(xù),逢年過節(jié)都會有人敲起‘雞上架’和‘苒苒蔓’。鼓聲中透出喜氣,想起祖先的英明,望村人將祖先遺留下來的經(jīng)典流傳于世。
“廚李村”與“廚李灣”
廚李村與廚李灣是同宗同祖,‘廚李灣’位于小金鄉(xiāng)‘張定灣’低下地勢險要。清末年間祖先在南山嶺上置房買地,將其族人一部分搬遷到‘廚李灣’。每逢過年清明,‘廚李灣’全村老少都會下來祭奠祖先,直到解放之后就斷了聯(lián)系。村中有些習俗每當清明節(jié),男人上墳都會‘分饃’也就是祖宗的貢品。
解放后李志良父親李應財也去過‘廚李灣’,他回來說那邊還有個本族人叫李應財和他是同輩同名,可見‘廚李村’與‘廚李村’家族字輩還沒有亂?!畯N李灣’李氏大多數(shù)是李育發(fā)的后代,經(jīng)考證‘戰(zhàn)字輩,應字輩’在‘廚李村’也存在,故為李育發(fā)的后代分支。零貳年年底我前往‘廚李灣’尋根問祖,接待我的是本族族人李應明,據(jù)他回想解放前期祭祖分饃的場景,可見‘廚李村’李氏當年人口很多。
當年‘鐵爐三害’搶劫‘廚李灣’李應財家時(李應財家原為財東),聽說李應財?shù)拿米釉诤笤焊吒G手持步槍,一個人把韓國璋的狗腿子打的不敢向前,真可稱為‘女中豪杰’不愧是李氏兒女?!畯N李灣’李氏李應舉其子李鳳庭當年參軍,落戶到臨潼河北,還有的落戶到香港。李鐵毛(李應財重孫)搬遷到斜韓村一組,還有的遷到街北張海村醫(yī)院隔壁,李戰(zhàn)春遷到睢家堡。
時光流逝‘廚李灣’村名幾經(jīng)修改,第一次改為‘出亮灣’現(xiàn)名‘新合’。雖然說‘廚李村’與‘廚李灣’解放后不再聯(lián)系,但是都流著李氏的血,不論走到天南海北都是同宗同祖。
廚李村‘北梁’簡介
廚李村‘北梁’向北就屬于渭南管轄,‘北梁有寶’這個詞我是從村中老人跟前聽到的,當年本族李發(fā)友在磚瓦廠上班,想給村子辦個磚廠最后被村人拒絕。因為‘北梁’地勢較高磚廠就選在那里,可以方便用土。據(jù)說拒絕辦磚廠的理由很簡單,就是一句‘北梁有寶’。
北梁是否有寶我們還是很猜疑,就在前幾年聽村人說‘北梁’的莊稼地里發(fā)現(xiàn)了很多盜墓賊用洛陽鏟打過的盜洞,盜洞的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明‘北梁’的確有寶。因為盜墓賊知道的歷史比普通人要多,畢竟吃的就是盜墓飯,很讓人猜疑的就是只發(fā)現(xiàn)了洛陽鏟用過的痕跡,卻沒有發(fā)現(xiàn)被盜的線索,由此可見盜墓賊具體也不知道具體方位,只是在排查當中。
廚李村‘北梁有寶’可以肯定,具體朝代就無從可知,只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說法不可能是沒有根據(jù),還希望有緣人能解開‘北梁有寶’這個謎底,從而打消那些盜墓賊的野心。
廚李村‘西埝’簡介
村莊地勢東高西低,‘西埝’位于‘跑馬路’以西就是土壕所在的位置。明朝年間還沒有修建城墻的時候,李氏祖宗居住在‘西埝’可以說是最原始的居住地。明朝祖宗修建城墻之后,才居住到現(xiàn)在的位置。
以前‘西埝’不是現(xiàn)在所見的形狀,地勢與跑馬路北邊以西同高,后因拉土墊莊基才形成這樣的局面。改革開放后村民稱‘西埝’是村上最好的地(面甕甕),各家各戶都想把地分到‘西埝’。土改后村民給‘西埝’這塊地都栽了桐樹,桐樹成群就有人稱‘桐樹壕’。
據(jù)史書記載秦朝時期,鐵爐鎮(zhèn)這一片都是黑松林,最后因其煉就木炭將樹木砍伐。解放后‘西埝’這片地有很多人在這建造陰宅,有幾次人們發(fā)現(xiàn)在挖開土層時,可以清晰可見以前古人煉燒木炭的痕跡,就在‘西埝’這片土地上發(fā)現(xiàn)了好幾處,可想而知當年那片黑松林是多么的茂盛。‘西埝’這片地多么早都有人類的足跡,上演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只待我們后人來探索。
Hash:7eff19d8f026ebce3494a296a48082b0ccce532e
聲明:此文由 鐵爐塬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