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有一座山 竟然讓蘇軾念念不忘

蘇軾的一生,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就其仕途而言,可謂波折艱難,或許印證了那句話“仕途不興,詩家興”,蘇軾留下的一首首詩詞,可以讓他在下個一千年依然經(jīng)典。在蘇軾的一生中,有一個地方,讓他念念不忘,那就是天柱山

蘇軾只游覽過一次天柱山,為何會對它念念不忘呢?這要從蘇軾的一生經(jīng)歷說起。

蘇軾于景祐三年生于偏遠川蜀的書香門第之中,蘇軾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為“三蘇”。嘉佑元年,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其弟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qū),沿江東下,于嘉祐二年進京應(yīng)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這兩人正銳意詩文革新,蘇軾那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擊中了他們的心。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贊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此后,蘇軾的波折仕途就此開啟。

嘉祐六年,蘇軾應(yīng)中制科考試,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xiāng),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蘇軾還朝,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包括恩師歐陽修在內(nèi),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蘇軾向皇上提出新法的弊病,惹怒王安石,于是蘇軾自請離京,元豐二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調(diào)任湖州知州。后因“ 烏臺詩案”,差點被殺。而后從輕發(fā)落,貶為黃團練副使。在黃州期間,蘇軾早已心灰意冷,卻仍曠達灑脫,寫下了無數(shù)名篇。

而后宋哲宗即位,他短暫的東山再起,卻還是因為無法阿諛奉承,既不能溶于新黨,也無法見諒于舊黨,因此蘇軾再次申請外調(diào)。先任杭州知州,后至惠州,最后竟被貶到流放僅次于滿門抄斬低一等罪行的儋州。在再一次的調(diào)任途中,他最終卒于歸途,享年六十五歲。

蘇軾一生游歷過許多名山大川,曾風聞天柱山的秀美。熙寧十年(1077年),寺丞王仲素致仕提舉靈仙觀。蘇軾在給王的贈詩中表達了對潛山的向往。

詩云:年來四十發(fā)蒼蒼,始欲求方救憔悴。他年若訪潛山居,慎無逃人改名字。

元祐八年(1093年),東坡終于來到潛山縣,邂逅老朋友張商英和蘇子平。他們一同游覽了天柱山。事后,他寫下了《靈仙觀》等詩。在《游潛山敘記蘇子平》詩中寫道:“少年相別老相逢,月滿潛山照肺胸。恩錄破除仙錄在,世緣消滅道緣濃?!贝藭r的蘇軾飽經(jīng)人世滄桑,心生對道家仙山天柱山的流連之情。

而在他《次韻韶倅李通直》詩中曰:青山只在古城隅,萬里歸來卜筑居。會見四山朝鶴駕,更看三李跨鯨魚。欲從抱樸傳家學,應(yīng)怪中郎得異書。待我丹成馭風去,借君瓊佩與霞裾。

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一生仕途坎坷的蘇軾,在經(jīng)歷了大起大落之后,更多的把情寄托于歸隱,而他念念不忘的天柱山,正式最理想的地方。而在蘇軾之前,李白、白居易均表達了同樣的想法??梢哉f,天柱山為他們提供了最后一片心靈凈土,讓那些無處安放的人生有了最終的精神家園。

Hash:b6f82b944d1ed3edf2ead1912f74e986c827cd06

聲明:此文由 最新時間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