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寨里留存的老建筑,每塊青磚、每個窗格都有故事

梅花寨里留存的老建筑,每塊青磚、每個窗格都有故事——古屋里記載著諸多名人的過往

講述:息相吹 整理:庹文相

遠眺王府山 記者 庹文相 攝楊家大院(講述人提供)

南陽古建筑,藏身于老城中心,古樸而略顯凌亂,雖經(jīng)歷幾百年洗禮,但煙火依然。

南陽古樸的一面,只剩片段。它往往被簡化成武侯祠、府衙、醫(yī)圣祠幾個文化地標。

南陽古樸的一面,是那個曾經(jīng)由內(nèi)墻和寨墻組成的梅花寨小心翼翼保護起來的地理空間,是那個經(jīng)歷了數(shù)次攻城戰(zhàn)爭,令無數(shù)“老南陽”魂牽夢繞、曲徑通幽、蕩氣回腸的白河灣梅花寨。

梅花寨里留存的老建筑,每塊青磚、每個窗格都有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不太重要的歷史細節(jié)會被遺忘,但如果你愿意去鉤沉,許多故事依然會浮現(xiàn)。那些“不重要”的塵埃背后,承載著許多沉甸甸的溫情。

你走過市中心城區(qū)工農(nóng)路董作賓的故居,這里大門緊閉,不能窺探內(nèi)里,但當你臨近這一處歷史空間,也可想象少年董作賓在北門大街的風中,擺攤刻章的情景。

此處故宅,是董作賓一生的牽掛。

1958年,董作賓在香港大學講學,有一位畫家朋友贈送給他一幅畫,上面畫著七只小雞。董作賓看后即刻將畫送還,并要畫家朋友再加上三只小雞。

他人都不明白原因,認為這會破壞畫的完整性。但董作賓堅持說:“沒關(guān)系,只要夠十只小雞就可以。”他告訴友人:“我有十個小孩?!币驗楫嫾遗笥巡恢?,董作賓離開南陽的時候,有四個子女,留在了內(nèi)地。

半個世紀后,董作賓的子女重回故鄉(xiāng),穿過已經(jīng)改名“工農(nóng)路”的北門大街,站在當時作為面條鋪子的董家老宅門前合影,向傳記作者張堅解釋了為什么董作賓故居,也是“中共鄂豫邊區(qū)臨時省委機關(guān)舊址”——“張先生,這毫不奇怪,大姐、二姐都是共產(chǎn)黨員,而且都是在延安時犧牲的,三姐也是共產(chǎn)黨員,三姐夫1949年就擔任解放天津的警備司令。另外,大哥(董)玉德,如果沒有爸爸的同意,作為生物學家,怎么能從美國回到北京呢?”

如果我們在解放路往北走,會遇到一個很有趣的地名,叫作“左營 ”。南陽籍臺灣詩人瘂弦在南陽市區(qū)的老屋,就在這條街,“左營”與他一生,結(jié)下了深厚的淵源。

瘂弦回憶道:“我家鄉(xiāng)河南南陽城也有個左營。我問過父親,左營是什么地方?我父親說,左營是清朝時軍營的稱號。我爸爸媽媽是在南陽結(jié)婚的。當時是土匪作亂,我爸爸家去了南陽,我外婆家也去了南陽,這樣才結(jié)了親……在南陽城里,我家就住在南陽北門大街左營區(qū),對面就是左營……來到臺灣后,離家?guī)资?,每次做夢回家,總是夢到左營。”

當我尋訪瘂弦回憶里的南陽“左營”,在左營 這條街上,還可以看到一些殘存的青磚房,就是瘂弦提及的家屋一帶。有意思的是,瘂弦到了中國臺灣,作為士兵曾經(jīng)也駐扎在高雄的左營,臺灣高雄的左營與南陽的左營一樣,都是清軍當年的營區(qū)。他說:“我們當時當兵、讀詩、寫詩,跟詩定情,跟自己的太太定情,都是在左營發(fā)生的……左營就是我們夢開始的地方。”

“左營”成為中國臺灣文壇的一個文化地標,開創(chuàng)了一個流派,從左營里走出來的張默、洛夫、瘂弦,成就了“左營文學”。而南陽的左營,就是臺灣左營文學的一個源頭,一段舊夢。六十多年后,當老詩人回憶起南陽的左營和臺灣的左營,依然流淌著當年的熱血。

再往前走,在梅花寒的共和街,王府山的斜對面,有一處老宅,被認定為南陽宿儒張嘉謀的故居。

說是張嘉謀的故居,其實是他兄弟張嘉猷的宅子,因為張嘉謀自己的宅院,早年用來創(chuàng)辦南陽第一所女子學校,隨著學校的發(fā)展,原建筑早已不存。如今的“張嘉謀故居”,當然也留下過張嘉謀的足跡。

張嘉謀是誰?如今,很多年輕人并不熟悉,但南陽一中的老校園里(現(xiàn)實驗中學),立著他的塑像,梅城公園的樹蔭旁,有南陽人對他的紀念。

他是清末至民國年間,河南地區(qū)的一位教育家,先后在南陽、開封創(chuàng)辦教育、文化機構(gòu)17所,開河南現(xiàn)代教育之先河,是南陽最早一批女子師范生的老師,是南陽最早商校、醫(yī)學校、圖書館的創(chuàng)辦人,是南陽現(xiàn)代教育的前輩,是南陽現(xiàn)代以來“老師的老師”。張嘉謀還是南陽漢畫像石的早期搜集人之一,是河南地方志書的重要編纂者,在河南文化史上留下重要的足跡。

張嘉謀故居,是南陽近代仁人志士力圖“教育救國”的重要見證,只要這處故居存在,南陽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軔,就有根可尋。

我也曾搜尋南陽其他名人的資料,在西泠印社的拍賣網(wǎng)上,看到了中國新聞奠基人任白濤的日記。

任家大院就在民主街的一個角落,如今是一處租戶雜居的尋常院落,但是如果你走進去,依然能看出當年的氣派。

任白濤是五四以來中國第一批新聞學者,如今南陽人對他知之甚少,其實他與周恩來、郭沫若交往甚密,與胡適有過親切交流。任白濤是中國新聞應用學研究第一人。出生于1890年的任白濤,是五四運動早期的文化學者。他和魯迅一樣,青年留學日本,就讀于早稻田大學,因其酷愛新聞,“課余,于坊肆遍搜新聞學一類之典籍,旁稽各種新聞雜志,終仿杉村氏(杉村楚人冠,當時日本《朝日新聞》著名記者)之體制,編制《應用新聞學》一書。”經(jīng)胡適介紹,他的《應用新聞學》出版,并多次再版。

南陽名人如花,解放路南段的楊家大院一帶,古建筑群林立,楊家大院是其中一個代表。

此處宅院,是南陽楊鶴汀、楊廷寶家族的宅院(商鋪)。楊鶴汀是南陽辛亥元老,兵不血刃,推翻了清朝在南陽的統(tǒng)治。其子楊廷寶,是我國現(xiàn)當代著名的建筑學家。

楊廷寶在19世紀20年代曾就讀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在建筑設計上與梁思成齊名,在許多城市,都可以邂逅南陽老鄉(xiāng)楊廷寶的作品。在北京、南京、沈陽重慶、天津、上海、費城、底特律、南陽,楊廷寶一生用100多個建筑作品,開創(chuàng)了中國現(xiàn)代建筑設計的局面。

楊廷寶的建筑設計,隱隱透著南陽漢畫線條的氣韻和西方油畫的精致。南陽楊家大院的留存,在中國現(xiàn)代建筑史上,也具有別樣的意義。

在南陽梅花寨內(nèi),還有很多類似的建筑,如孫家樓、謝家大院、閻天喜餃子館、泰古車糖公司、萬興東大藥房、王府山等,背后都有值得探尋的故事。這些建筑多與名人有關(guān),是南陽城市發(fā)展史上重要的實證。

站在這些建筑面前,與當年的人同處一個歷史空間,你對南陽從哪里來,經(jīng)歷了什么,將向哪里去,可能會有更加直觀的感悟。它們是南陽城市發(fā)展的默默見證,告訴你:曾經(jīng)的光輝,在下一代也許會被遺忘,但曾經(jīng)的努力和珍惜,會在下一代開花結(jié)果。

如果說當代南陽是花和果,那么逝去的老南陽就是根和莖。在南陽梅花寨里,一片瓦就是一個時代,一個窗格便是一段故事……

時代可以凋零,歷史或被淹沒,名人終會逝去,但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編輯:馮長順

審核:李萍

終審:柏伴雪

Hash:d3e6dd4f9941c8251840c8537de3120958ebe0b3

聲明:此文由 南陽日報直播南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