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祥富:大桅尖路的前世今生

大桅尖路的前世今生

閆祥富

2019年,大桅尖路被評為中國最美鄉(xiāng)村之路,作為從家鄉(xiāng)宿城走岀來的人,我感到十分高興。但是作為了解此路來歷的人,最美大桅尖路解說詞中所說“大桅尖路始建于2000年”,對這句話筆者持有不同看法。認為“始建”是用詞不當,或者說寫解說詞的人不了解大桅尖路的前世。

說起這件事話就長了。1943年5月27日,我出生于宿城半路莊水井崖夏家的東屋里,我的衣胞還埋在夏家附近的一個三叉路口。半路莊就處于大桅尖路的西側(cè)不遠處。當年,由于日偽政權(quán)的雙重剝削,加上天災,我家在宿城實在無法生活下去了,不得不于當年臘月舉家逃荒老窯,到連云港給朱家大院看山護林討口飯吃。

1948年11月7日,連云解放了。這天,我才5歲,但使我記憶猶新,終身難忘。1950年,宿城土地改革,我和姐姐回老家上學參加土改,頂人口地,父母和哥嫂他們還留在連云港開個小飯店,做點小生意維持生計。我和姐姐還有三爹閆鴻璋三口人把自家的地剛好頂住,被劃了個中農(nóng)成分。中農(nóng)應(yīng)該分為上中農(nóng),中農(nóng),下中農(nóng)三個等級。后來不是說在農(nóng)村要依靠貧下中農(nóng)嗎?我家的成分應(yīng)該是下中農(nóng)。在社教中,我家是依靠對象。

在宿城上學期間,我們是借住王大奶家東屋的。后來,她家的堂屋三間,東屋三間,西屋是三間墻框子,都被我家買下來了,共花了260塊錢。王大奶家的房子就在大桅尖路東邊約30米處。我們吃的水,每天都是到水井崖去抬的。當時,我們把這大桅尖路叫西馬路。馬路是多會建筑的,我們當時小,是不知道的。

從1950年秋天起,我到宿城上小學1年級,是在夏莊分校上的。夏莊分校設(shè)在逃亡臺灣的夏紹武家堂屋,這堂屋共四間,學校用了其中三間。我很快與家住附近的吉廣貴同學交上了朋友,每天上學一起去,放學一起回,感情十分深厚。這馬路兩邊每邊都有一條水溝,人們叫它馬路溝,約百米多長,是因取土筑馬路而形成的。這溝里的水只有到冬天才能、干,每年秋天,我和吉廣貴都要到這溝里摸魚提蟹,回家美歺幾頓。這馬路向北彎彎曲曲上了山,走黃茅頂,到張家樓,經(jīng) 鹿場,二桅尖,呂端山,黃窩,磨刀堂,最后到達連云港港口,總長約60里。從我家西向南經(jīng)連子山西端過蛤蟆汪,跨過龍?zhí)?/a>澗,當時這澗中我們還看見過橋墩,橋板不見了。這路直到南山跟拐向東,與原來的大板艞往法起寺的土路會合,和進宿城的小板艞路接頭。

最近我調(diào)查了宿城幾位知情老人,得知大桅尖路建筑年代及有關(guān)故事,初步確定它是始建于1935年,比解說詞中所說的建筑年代早了65年。

92歲的夏紹雨老人,對大桅尖路當時建筑的情記憶猶新,他當年是8歲,要是上學,應(yīng)該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夏紹雨從小就是大個子,俗話說,身大力不虧。他8歲時就參加過這條路的筑路活動。他家住在汪崖,這路正好經(jīng)過他家門口,他的父母都參加了筑路,宿城各家的大人也大都參加了筑路。他覺得筑路好玩,看著大人們干活,自己也躍躍欲試,當時的場景他還記憶憂新。

他說:開筑大桅尖路,民工只是配角,主力是國軍。聽他父母講,主要是國民黨軍隊里的工兵營規(guī)劃設(shè)計,規(guī)劃施工,開山劈嶺,打眼放炮。守備駐軍也參與掀大石運石頭碼坡等工作,民工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他們口音不同。大家都聽從指揮,干活十分出力。

夏紹雨對工兵在有標記的巖石上打眼放炮,覺得好玩,.看得認真仔細,記憶深刻。他說:工兵在標上記號的打眼處,按要求打好炮眼,一般是幾十公分深,炮眼內(nèi)要清理干凈,要干燥。先放上適當?shù)恼ㄋ?,那時沒有現(xiàn)在的炸藥,只是當時打土槍用的槍藥,工兵自制的。沒有導火索,也沒有雷管。在炮眼門洞口上高升或小鞭,點著后,掉進炮眼內(nèi)爆炸,引爆了洞內(nèi)的炸藥,把巖石炸裂。因此,此炸藥非彼炸藥,爆炸力小,只能把巖石炸出裂縫,然后再用鋼釬沿著裂縫把石頭撬開,破小運走。

當時的民工中,石瓦匠最吃香,要靠他們打塊石,砌鏨腳碼大坡?,F(xiàn)在我們還看到當年他們碼的大坡還完好無損,沒有變。據(jù)說這些大鏨腳都是墟溝龔大巷龔家那批石匠高手的杰作。

我們還調(diào)查了94歲高齡的夏九田、高長本等老人,他們講述的情況都差不多。

根據(jù)幾位老人當年的年齡推算,大桅尖路的建筑年代應(yīng)該在1935年,至今已有85年路齡了。

1935年建成的大桅尖路,當時叫馬路。就是馬走的路,這是老國民黨為了當時戰(zhàn)備的需要,開出的一條翻山馬道。這條馬路當初的設(shè)計路線不是現(xiàn)在上山這條路線。

那是從哪里上山的?經(jīng)過哪里?據(jù)大竹園村的張秀華回憶說:聽上輩老人講,這條上大桅尖馬路,開始設(shè)計時,是走東崖屋北嶺頭上山,然后走大竹園斜插現(xiàn)在張樓西邊的五道橋,也就是現(xiàn)在馬路經(jīng)過的五道橋。那后來又為什么改道了呢?

張秀華說:這里就有故事了。當時修路的領(lǐng)導人沒有經(jīng)過與張樓姓張的老一輩那些人協(xié)商,沒經(jīng)過他們的同意,就把筑路的路標絡(luò)插上了。這些路標插在張家的楸樹林里,插在張家的祖墳塋里。他們一看這還了得,如讓他們筑成此路,這不毀了張家的楸樹林,這損失也太大了。還毀了張家老祖墳,這更不得了。經(jīng)研究,姓張的絕不能讓這些當兵的得逞。于是計劃等天黑當兵的回營,再把路標拔掉。第二天當兵的來看路標不見了,還不知怎又回事。又插上路標,第三天路標又不見了。后來,朝陽有權(quán)勢的張小爹岀來說話了,告訴筑路的領(lǐng)導人,說張家不同意在此地筑路。理由是毀了楸樹林,平,,一力了祖墳,目中無人。並建議他們到對過的黃茅頂去開路吧。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九變十八拐的大桅尖路。

這條馬路開始筑時只有2米寬,只能通行單行馬隊,這樣運送戰(zhàn)備物資太慢。后來把馬路拓寬為4米,這樣可以同時通行2一3個馬隊,大大提高了運輸能力,為守軍準備了充足的戰(zhàn)備物資。

據(jù)夏九田老人講述,為了馬蹄不受損傷,除打了馬蹄鐵外,筑路軍人,還在馬路表層增加一層黃土保護層,使馬蹄不接觸石層。黃土層約20公分厚,然后用水潑透黃土,再用兩頭大蹬牛拉著大石磙,從下往上壓路,把黃土壓結(jié)實。這樣馬走在上面很舒服,不傷蹄子,想的真周到。

這條大桅尖路在1935年一年內(nèi)筑成,搶在連云港保衛(wèi)戰(zhàn)前兩年完工。實際上這還是一條毛坯路,還沒來得及修完整,日本鬼子就于1938年5月20日,開始大舉進攻連云港,全面轟炸連云港地區(qū)。大桅尖路,在連云港保衛(wèi)戰(zhàn)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山民習俗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閆祥富老師

編者注:閆祥富老師常年致力于考古發(fā)現(xiàn)、古樹名木研究、山民習俗非遺代表性傳承

Hash:8b4e053fbcce8dd569ec3211766ea2f0545f1553

聲明:此文由 連客訪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