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蚌埠 | 棲巖寺:從歷史中走來

棲巖寺坐落在安徽蚌埠龍子湖區(qū)錐子山西峰南側(cè)。該寺始建于漢代,因其佛殿、僧堂、經(jīng)閣均以白色石塊建在山巖之上,故稱棲巖寺,俗稱白石寺。寺廟前后大殿各三間,東西廊房各四間,院內(nèi)有藏經(jīng)閣一座。殿內(nèi)塑有觀音菩薩、送子觀音、如來佛、十八羅漢等。因寺屢毀于歷代兵事,明初,朱元璋派人重修大佛寶殿、僧堂、經(jīng)閣、塔院,并列為鳳陽龍興寺下院。棲巖寺廟會盛況空前。清朝末年,棲巖寺為道觀,有一王姓住持,擅長吹奏竹笛。道觀后毀于文革?,F(xiàn)在的棲巖寺為佛教寺廟,于2014年前后修建完畢對外開放。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日廟會,鄰近各縣的民間戲班子、花鼓燈班子都趕來演出。善男信女摩肩接踵,拜佛進香,觀燈賞玩,游山覽勝,人海如潮。廟會盛期時可達二十多天甚至月余。

白石山位于蚌埠東郊,距淮河南岸七里處。其山東西長三里許,兩峰對峙,西峰略高。因山西峰建有玲瓏塔一座,形如尖錐,又俗稱“錐子山”。白石山所產(chǎn)白色花崗石,色如玉,質(zhì)如鋼,早在明代即行開采。其粉團洲(即今長淮衛(wèi))北灣處的白塔,即用此山石頭建造。

淮河流域是道家的發(fā)祥地,漢代所建的棲巖寺,初為道院。隋唐以來,增添了龍鳳橋、點將臺,建起玲瓏塔。當時,有澗流至山下,積成抱山塘一口,其中多有山魚,建有水館。抱山塘里,遍植菱藕,夏日滿池荷花,采蓮姑娘蕩漾其間,文人墨客飲酒荷塘月下,寄情于琴瑟之中,因而多有詩篇傳世。山上奇石甚多,分別冠以美名,為之增添了美色。

白石山棲巖寺坐落在西峰正南西半山坡上,建有佛殿、僧堂、經(jīng)閣,均用白色巖石筑成,故棲巖寺又稱白石寺。寺前后大殿各3間,東西廊房各4間,院內(nèi)藏經(jīng)閣1座。前殿有觀音菩薩塑像一尊和送子娘娘、土孫婆婆塑像等;后大殿有如來佛像和十八羅漢像。隋末唐初,該寺毀于兵火,后得以復建,恢復原樣,并植銀杏樹一株于院內(nèi)。元末明初,古寺再次毀于兵火,片瓦不存。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派人重修,復建大雄寶殿、僧堂、經(jīng)閣、塔院,并列為鳳陽龍興寺的下院。清嘉慶年間再次重修。棲巖寺曾為道院,但較長時間為和尚所居。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直隸道人孫會通回到故土鳳陽傳道,趕走了寺內(nèi)和尚,復改為道院。

在白石山西峰有“八大景”,即玲瓏塔、石房、龍鳳橋、銀杏樹、乳泉、石門、點將臺、仙人床;又有“八小景”,即飛來石、蟒石、鸚鵡石、老虎石、樓石、燈座石、石壇子、無意井。

玲瓏塔,亦稱八寶如來塔,漢明帝永平年間所建,位于山西峰半山腰西南側(cè),棲巖寺東北30米處。塔原高九層,蓮花托底,每層層面都雕有佛像。相傳清代時,塔因遭雷擊,削去兩層,變?yōu)槠邔樱瑧蚍Q“七級浮屠”。塔底座周長七丈有余,高六丈有余,塔頂近乎山頂高?!?a href='/fengyangxian/' target=_blank>鳳陽縣志》記載:站在塔頂,可“北望長淮如帶,南則群山環(huán)列,遠近參差,煙云杳靄”。白石山西峰,半山腰間的玲瓏塔,是錐子山的主景。1922年左右,塔頂再次遭到雷擊,因處在當時的軍閥混戰(zhàn)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沒能再次得到修整,成為歷史的遺憾。

石房,又稱石室、仙人洞,位于棲巖寺后,其形如無翅紗帽,門如帽前正中的佩玉。室內(nèi)一丈見方,頂部雕有一朵直徑一米的蓮花圖案。石房之洞最早為天然洞,后在洞中鑿刻成房。《鳳陽縣志》記載:“有好事者鑿其中為房,高一丈,深一丈二尺,廣為其深,門空高半之,廣又半之?!薄?a href='/zhongdu/' target=_blank>中都志》言,因洞奇特,“宋高宗嘗賜御書于此”。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北巡濠梁,故土重游,來到棲巖寺,見石房上側(cè)有一奇石,形若龍頭,四壁石紋呈龍鱗狀,驚訝不已。軍師劉基認為此處出龍頭不祥,呈稟鑿去,朱元璋納其言,龍頭鑿后,石房更為開闊。

龍鳳橋,在山之北坡,距山頭半里。橋為白石所建,橋基條石刻有龍鳳圖案,故曰龍鳳橋。橋上方有“臥龍石”一塊,橋下澗水清清,常有山鳥于此沐浴,當?shù)厝艘姸愔?,傳為?a href='/fenghuang/' target=_blank>鳳凰(神鳥)澗”。橋架在半山峽谷中,相傳站在橋上向澗水里丟石塊,很長時間才能聽到回聲。有人戲言曰:“初一丟石,十五方能聽見聲響?!睒蛳聺舅髦辽较乱淮筇林校Q“抱山塘”。塘中多有山魚。另龍鳳橋旁建有水館一座,唐代詩人張祜有《濠州水館》詩曰:“高閣去煩燠,客心隨安舒。清流中浴鳥,白石下游魚。秋樹色凋翠,夜橋聲搗虛。南軒更何待,坐見日蟾蜍?!痹娭兴Q的“白石”、“夜橋”等景,即指今天龍子湖以東的錐子山。經(jīng)過文人筆墨點染,當年的白石山就已遠近聞名。

棲巖寺后院,唐代植有銀杏?!吨卸贾尽酚涊d:“銀杏樹圍可兩丈,根盤石縫間,枝有乳下垂?!睍r隔千載,古銀杏樹,遮天蓋地,幾人合抱,高約30米多高,樹根盤在石縫間,枝叉掛乳下垂。清代末期,官兵與捻軍作戰(zhàn),炮轟白石山,火燒棲巖寺,銀杏樹枝被燒光,連樹干也被炸開,成為三叉,千年銀杏眼看絕命。駐兵撤后,寺僧澆水培土,重抽新枝復活。樹形由原來的一個主干變成三個支叉,更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乳泉,亦稱白水泉,在山半腰西側(cè)寶塔東北處。其泉水清澈,微呈白色,故名乳泉或白水泉?!而P陽新書》記載:“乳泉在白石山,其味清美,為靈泉之亞?!?/p>

石門,在寶塔北,為巨石一塊,高一丈二尺,寬四尺有余,其形似門?!而P陽縣志》記載:“其石有宋人摩崖題名三,北宋一,南宋二?!?/p>

點將臺,位于棲巖寺大門前。相傳朱元璋率兵南征北戰(zhàn)時,曾派其義子朱沐英鎮(zhèn)守白石山。沐英駐下后,即派人鑿石筑臺,為點兵所用。其臺用數(shù)十塊巨型方石鋪墊而成。臺旁旗桿架(亦稱帥旗架),為兩根一米多粗、三米多高的石柱并列堅起,最高處鑿有兩個圓孔,為插旗使用。帥旗插于旗桿架上,遠遠望去頗有氣派。點將臺不遠處,還有一口小塘,取名曰“飲馬池”。

仙人床,在石房北面,是一塊二尺多寬、六尺余長的天然條石,其形似床。床后有石壁,壁上刻有3個石窗,窗內(nèi)刻有石書若干冊。相傳,是為了紀念宋高宗賜御書而鑿。

飛來石,位于棲巖寺后玲瓏塔西北的懸崖上,為一塊獨立巨石,如從天外飛來?!而P陽縣志》記載:“其石高二丈許,瘦削陡峭,中有裂痕。”飛來石呈鴨蛋狀,看上去危若壘卵,但至今安然無恙,傲然聳立。

蟒石,在棲巖寺正東玲瓏塔東南不遠處,為一塊橫臥巨石,石上刻有兩條大蟒,蟒頭相對,怒目圓睜,口張如盆,呈雙蟒爭斗狀。其鑿刻工藝精巧,形象逼真。蟒石東側(cè)不遠處,有一獨立石塊,其形圓狀,如壇子一般,稱為石壇子。

鸚鵡石、老虎石均在石房附近。鸚鵡石狀如鸚鵡鳥,若面對其石發(fā)聲,即有回音,恰如鸚鵡學舌。另在寶塔旁,有石狀如樓閣,稱樓石;在銀杏樹西,有四方形八尺余高的巨石,如舊時點燈或蠟燭用的燈座、燈掛形狀,稱燈座石或燈掛石。

白山北山坡半坡腰處,有一天然小泉眼,水綠如藍,冬干夏溢,井邊草木復蓋,很難發(fā)現(xiàn)。但在山上漫步,無意之間卻可發(fā)現(xiàn),故稱為無意井。

明代初期,因當過和尚的朱元璋修建鳳陽龍興寺,棲巖寺仍為佛教廟宇,并列入龍興寺的“下院”。每年舊歷二月十九為會期,從這一天開始,一般延續(xù)2~3天。如果這一年有唱連臺戲的,會期可延長到20天到一個月。廟會上演戲,主要是當?shù)厝怂猜剺芬姷你糁輵颉⒒ü臒舻?。會期一到,白石山下,人山人海。除燒香拜佛、觀燈游樂外,更多的人是前來游覽風景。其玲瓏塔、石房、蟒石、仙人床、飛來石等處,游人熙熙攘攘,絡繹不絕。

白石山風景,由于歷史滄桑,已多半無存。漢代所建的玲瓏寶塔,今僅存殘基。明代以開鑿后的石屋尚在,而那棵千年銀杏樹,依然生機盎然。新建的棲巖寺,移址東峰,仍然香火鼎盛;寺廟后新開白石山塘,被人稱之“錐山天湖”。湖面四周白石陡峭,石峰從水面中央聳立,縫中老樹萌發(fā),蒼勁古拙;湖水寧靜清澈,映著藍天白云,宛如天湖,為一道新的風景線。

編輯:云雪 日堯

關注我

【關注我們】

Hash:1e9c25ad2043489de8fdd2e6fe68e56fddeca7de

聲明:此文由 蚌埠廣播電視新周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