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橋這處600多年古城遺址!記錄了柴橋人民的輝煌!

我們曾多次徘徊在柴橋后所城護城河邊,用心靜靜地與她默默的對話。流淌了幾百年,曾經(jīng)守護著后所古城墻的護城河知道,后所城曾經(jīng)的雄偉莊嚴,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那已逝去的一次次的戰(zhàn)斗。

我們曾多次端詳后所城城圖,并試圖從那張繪圖中窺見古城曾經(jīng)的輝煌。但是后所城已遠離我們,它曾經(jīng)的輝煌,隨著古城拆除,只能從曾經(jīng)目睹過后所古城雄姿的老人口中去窺見。

今天,我們不講吃喝玩樂游,讓我們一起研究和探索海防遺址后所城的悠久歷史、戰(zhàn)略地位及其滄桑歲月,回眸先輩同仇敵愾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來點有內(nèi)涵的,哈哈~

明太祖決策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之初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倭寇經(jīng)常出沒在沿海島嶼。倭患所至焚劫官倉民舍,掠少壯,掘墳墓,百姓民不聊生。甚至數(shù)侵蘇州、崇明——“沿海之地皆患之”。二是“張士誠、方國珍余黨與倭寇勾結肆虐百姓,北自遼海、山東,南抵閩、浙、東粵,濱海之區(qū),無歲不被其害”(《明史紀亊本末》巻55《沿海倭亂》)。

為抵御倭寇之禍害,朱元璋曾多次頒發(fā)禁海令,責令“片板不準入海”。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重申“仍禁瀕海民不得私自出?!?;洪武十四年(1381),又宣布“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洪武二十三年(1390)十月再次“申嚴交通外番之禁”。然而上述各道禁令尤如紙上談兵,倭寇活動仍然猖獗,沿海居民依然處于恐怖中。

朱元璋了解到上述情況,感到倭患之亂已波及朝庭基礎,遂著手加強沿海軍事防御。洪武十七年(1384) 元月,他正式旨令護國大將軍信國公湯和,巡視浙江福建等沿海城池,加強防御措施。信國公不辱使命“乃度地浙西東并?!?,“量地遠近”,筑登、萊至浙沿海59城(衛(wèi)、所),以防御倭寇之騷擾(《明太祖實錄》卷157)。

湯和經(jīng)過親自實地走訪視察,指定在浙東明州(今為寧波)和原屬明州管轄的舟山地區(qū),設置了昌國衛(wèi)、寧波衛(wèi)、寧海衛(wèi)、觀海衛(wèi)、臨山衛(wèi)、爵溪所、錢倉所、石浦前所、石浦后所、大嵩所、郭巨前所、穿山后所、舟山中中所、舟山中右所、龍山所、三山所等。還附設了許多與衛(wèi)、所配套的前沿防御設施,如巡檢司、烽堠、墩臺、塘輔。這樣,沿海地區(qū)軍民經(jīng)過幾十年苦心經(jīng)營,終于構建成比較完整的海上巡邏警戒系統(tǒng)、陸上觀察報警系統(tǒng)和衛(wèi)、所防御系統(tǒng)。從此“聲援易及,首尾相應”,只要海面上一有倭情萌動,大陸各地就能迅速防范。

后所城雄姿

浙東穿山半島后所城,地處黃峙港中段西岸,與大榭島一衣帶水、隔江相望?!昂槲涠辏?387)信國公湯和閱邊抵此,以為不可無城,遂繪圖進呈。”清代北侖籍詩人姚燮曾有詩曰:此地“掎角連三縣,魚鹽冠七鄉(xiāng)”。

洪武二十七年(1394),安陸侯吳傑,奉信國公湯和派遣督建穿山所城(時為穿山鹽場尚無后所地名)。城成,調定海衛(wèi)后千戶所軍守御,故名“后所城”。后所城憑借睡龍山(海拔72.9米)和瞭臺山(海拔104.7米)有利地形跨山而建,尤如“褫卉之服”雄偉壯觀。在興勢浩大的筑城工程中,安陸侯曾動用各地招集的數(shù)千勞工,挖土、夯樁、砌石、冒酷暑、戰(zhàn)嚴寒,歷時七八個春秋終于大功告成。

后所城雄偉壯觀,氣勢非凡,像東海之濱新崛起的一座袖珍小長城。城周圍總長七百四十二丈、計四里有余,高二丈一尺,寬廣一丈。城墻上設雉堞一千六百零四垛,戰(zhàn)樓(臺)和窩鋪各十二處。其次還在城墻東西兩側挖城池(即護城河)二百八十五丈,城池寬四丈、深八尺。在睡龍山頂筑覘海臺一座,有兵勇日夜值勤,隨時監(jiān)控黃峙港進出船只。瞭臺山之巔建造抗倭烽堠,發(fā)現(xiàn)敵情“日煙夜火”與郭巨所的總臺山遙相呼應。

后所城東、南、西、北筑有甕門四座,分別為鎮(zhèn)東門、阜財門、永昌門和安瀾門。其中東北兩門置樓周城列窩鋪,鎮(zhèn)東門設有吊橋,阜財門右側穴“水門”,倘若倭寇冒險侵入就能甕中捉鱉,萬無一失。永樂三年(1405),都指揮余成開塹兩道;永樂十六年(1418),都指揮谷祥又加修、增置敵樓敵臺。東南向,設土祠和所廳事。西南側,為軍器局。東山坡,設糧倉五廒上書“豐、盈、滿、廣、宏” 。在睡龍山南麓設有譙樓,鎮(zhèn)東門外東南50丈有演武亭(俗稱校場畈)。城內(nèi)轄10個百戶所,設有正千戶、副千戶等所、司、吏官員17名。在兵力配置上有旗軍1220名,本衛(wèi)貼守軍(即警衛(wèi)部隊)120人,歲發(fā)官軍俸糧3280石4斗。在兵器配備上有八櫓戰(zhàn)船和十槳戰(zhàn)船各1只、風快尖船2只,旗軍見駕鷹船6只,共計軍火器械4126件,無論在官員編制及軍事裝備上均與定海衛(wèi)(鎮(zhèn)海)相同。

據(jù)有關明代史志記載,明太祖開國時曾有20名大將奉功論償、晉級封侯,其中有兩名將領受命鎮(zhèn)守后所城。這就是被敕封為“富春侯”的孫氏先祖諱勝(字元功),和榮膺“安陸侯”的吳姓先祖吳傑(黔國公吳復之子),以及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因征西有功,官封都指揮巡檢司的林貴(后所林氏宗族先祖)。綜觀當時東南沿海各地所城官員編制情況,像后所城那樣有“兩侯一都”的實屬罕見。按所城級別而論數(shù)后所城為高,故歷史上被稱為“后所巡檢司城”。

“金戈鼉鼓,共御外侮”。由于后所城規(guī)模宏大,布防嚴密,讓猖獗一時的倭寇望而生畏不敢輕舉妄動。史載:“公元1404年4月,倭寇糾集18艘寇船大舉進犯,百戶馬興迎戰(zhàn)而不幸陣亡。5月,總兵王友調集千戶所軍出海討伐,寇眾大敗而逃,從此不敢搔擾。”另據(jù)民國《鎮(zhèn)??h志》載錄:“嘉靖間倭寇連年猖獗全省驚擾,賴所城(即后所城)兵出與鎮(zhèn)(海)兵前后夾攻,而威遠城得號平倭笫一關。”

中國成立之初,位于后所村北門(即安瀾門)外,面朝大榭島的山麓處,曾有許多用野山石堆疊的墳墓遺址。據(jù)老一輩人傳說,這就是四、五百年前倭寇進攻后所城時,死于千戶所軍的寇賊墳冢。僅此就能佐證后所城在當時抗倭戰(zhàn)斗中的戰(zhàn)略地位。

星移斗轉,歲月蹉跎。歷史的年輪進入到清代順治十八年(1661年),由于所城跨山而建空間曠大,遂將原城遷移到睡龍山南麓平地。遷址后的后所城周圍總長為395丈,設雉堞395垛,比原城址縮小了一倍多,但四周仍設四門。到二十世記五十年代初,后所東城墻和南城墻體遺址尚保存良好,可在1958年“大躍進”中城墻被毀,土石多被用于建造民房。僅留鎮(zhèn)東門南側一段二百多米的城墻,用作抵御每年臺風的侵襲。可惜,那段僅剩的城墻,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于人地矛盾凸出,連同在城墻上生長了幾百年的珍貴樹木一起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幢幢民房。

至于令后人值得探究的古城輪廓如何?項氏先祖信祿公有詩傳世:“臥龍巒聳勢凌空,天設巖疆鎖浙東。信國深謀先筑址,吳候偉績繼成功。江環(huán)震坎規(guī)模壯,樓接兌離羽檄通。奕奕山城褫卉服,雄名千古表寰中”。

水利與設施

水是生命之源。清順治抗倭年際,雖然狼煙四起,戰(zhàn)事頻繁,但后所軍民不忘水利建設。為抵御倭寇侵襲,保障生活用水,全所軍民從城東至城西開挖長880余米,寬20米的護城河。城內(nèi)挖小河兩條:一條從南城水門向北直至瞭臺山麓,另一條從城隍廟前往東止東城墻腳。城內(nèi)小河貫通城外護城河,護城河又連接后所河。河道縱橫交叉,既能抗洪水、排汚水,又能供人們洗滌。更重要的在于防火消災,為此村民稱之為“太平河、太平水”。后所河又名小蘆江河,總長3.6千米。其源自沙溪村嗺西岙和中嶺,匯后所吉祥岙之水,向東折北流經(jīng)小蘆浦碶(即今海晏碶)入海。清澈的河水,碧波蕩漾,澤潤后所和沙溪兩村約3000多畝農(nóng)田。

海晏碶始建于清順治年間,距今巳有370多年歷史。史載后所城遷界以來,城外一片泥涂,人同草菅。時任江蘇省吳郡司馬的吳江偉(吳傑后裔),聞之惻然曰:“吾人讀圣賢書所學何事?使身榮而桑梓受困,可乎夫田等泥涂者受潮患也,人同草菅者由失業(yè)也。”于是捐俸為之建碶,變斥鹵為桑田咸得業(yè)耕而粒食。明末秀才兼書法家項宣,為褒獎吳江偉捐俸造碶有德于鄉(xiāng),特選址城隍廟左側空地,為他建造一座吳公廟(又名景賢祠)傳記后人。海晏碶在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重修,建國后再次修葺。原為人工木疊梁三孔碶閘,現(xiàn)為電動水泥預制件碶閘,泄洪排澇效力有了明顯提高。為了保障生活用水,城內(nèi)還挖掘水井數(shù)十口。據(jù)民國《鎮(zhèn)海縣志》記載的水井有:東大井、西大井、南大井、北大井、靈泉井、清泉井、安瀾井、王家井、沈家井、全家井等。其中地處永昌門東北側的西大井,水質清澈甘醇,常年不涸不渴,是柴橋、郭巨等地用于釀酒的最佳水源。

尚存古遺址

時光荏苒,歲月流轉。后所城至今已經(jīng)歷了600多年滄桑,雖然古城輪廓已不可再造,但歷史痕跡依然存在。如安瀾門兩側古城墻殘垣斷壁,瞭臺山坡瘠隆起的土城址,當年供千戶所軍飲用的西大井,吳傑后裔興建的吳衙古民宅,還有前幾年從西城墻腳挖掘出來粗大的“梅花樁”等,無不令后所村民引以為榮。

后所古城墻遺址位于柴橋鎮(zhèn)后所村,沿著一段陡坡向上就能看到一段城墻。路兩旁有很多矮小的植物,這是一座小山丘。古城墻歷史悠久,旁邊有兩顆極大的香樟樹,它的樹干要由倆個人一起抱才能抱過來??梢娝L的年數(shù)是多久了。古城墻遺址是由戚家軍在這邊抗倭寇留下的。

●今日后所

倭寇在我東南沿海騷擾時間長達300余年,后所城軍民深受戰(zhàn)亂之苦,他們天天祈愿早日平息倭患,能太太平平安居樂業(yè)。有時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求神拜佛祈盼神靈保佑。在民國《鎮(zhèn)海縣志》卷十四載:“城隍護國廟,六圖穿山后所。清康熙十三年(1674)??艿前?,突踞臥龍山(即今睡龍山)巔,俯視所城矢石交下,居民倉皇莫措。午夜忽見廟中炬焰燭天飛將涌出,賊大驚相率下山去,一方蕕全,士民德之……”為此,從明代起后所城內(nèi)外絡繹建筑大小寺、廟、庵、宮、祠等10余座,成了海防遺址的一個組成部分。如城隍廟(又稱城隍護國廟)、吉祥廟、燮祥廟、勲福庵、海沙庵、西庵、龍睡宮、天后宮、真武宮、三元殿、元壇殿、雷祖殿、文昌祠、景賢祠等。

地處后所古城永昌門(現(xiàn)稱后所村西門路)與今羊白嶺隧道間的山麓處的慧寂禪寺,是當?shù)剌^有名的古剎。據(jù)民國《鎮(zhèn)海縣志》載:后所慧寂禪寺始于后梁貞明中年(913—923),名“保安”。五代后晉開運(944—946)初名“蘆浦庵”。北宋志平元年(1064)更名“慧寂律院”,后正名“慧寂寺”?;奂潘率冀ㄖ两褚延幸磺в嗄?,歷史悠久,屬甬東古剎之一。現(xiàn)寺內(nèi)設亭閣一座,供奉二方碑石:一碑銘刻“清慧寂寺定孝果戒禪師墓,南海普陀佛頂、慧濟禪林分此”;另碑鐫文“清佛頂山,慧寂寺蓮鎮(zhèn)師之塔”,落款是“道光十五年(1835年)應鐘月吉旦,分此第三代”。據(jù)住持釋廣慧介紹:“清代中期(即道光年間),普陀山佛頂寺曾委派寺僧定孝果戒禪師任慧寂寺住持,被指定為佛頂寺下院(分院)。

慧寂禪寺由于戰(zhàn)亂及人為等諸多因素,屢建屢毀。1949年解放初期,國民黨殘部盤踞舟山,經(jīng)常派飛機狂轟濫炸,土匪強人橫行鄉(xiāng)里,慧寂寺僧去寺空,一度廢棄。在“大躍進”年代,又將寺院僅存的棟、桁、椽、柱悉數(shù)拆除,用于建造穿山水產(chǎn)公司。占地數(shù)千平方米的殿、堂幾乎夷為平地。因寺院所在地坐落在松柏密布、翠竹成蔭的山岙間,常年泉水涓涓,被用于建造可蓄水5萬立方米的“三八”水庫。

●今日后所

后所村村民三代以上氏族主姓有項、孫、吳、林、陳、張、江等52個,其中望族項姓200余戶,人口鼎盛時達802人,孫姓150多戶。后所村這52個氏族的始祖來自何方?又如何能風雨同舟,相濡以沫,世代共居在一起?這個問題一直受到學者和人口計生部門的關注。一個村里姓氏如此之多,在寧波大市也屬罕見。由于后所姓氏眾多,各氏族定居繁族,先后量力而行,建造宗祠或祖堂,用于祭祖及舉辦婚嫁喪葬。這些遺存的宗祠或祖堂,大都擁有數(shù)百年歷史,體現(xiàn)明、清年代的建筑風格,對深入研究我國古代“營造法”亦具有一定的科考價值。

●林氏宗祠

●清代項氏宗祠

●項氏宗祠

乘車來到后所村后,你完全不知道古城墻遺址位于哪里,絕對需要找一個當?shù)氐膶в巍N覀冄刂逦瘯穆愤z址往前走,你會看到山腳下有很多建筑。我們往上走,沿著陡坡走你會感覺很累,雖然這山不高,但偶爾爬爬你還是會稍稍喘氣。爬上后你會看到兩顆大樹,你會感嘆這樹怎么這么大。

山上你會看覺得空氣新鮮好多。在旁邊石頭堆建而成的就是古城墻了,是由戚家軍所建。后所以前是戚家軍的駐扎地,以前整個村子都有城墻,后來因為改革都拆掉了,就剩下這一段了。后所是一個百家姓的村,那是因為戚家軍的士兵都是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姓氏。

素材來源/北侖新區(qū)時刊;文/孫兆鈞 項飛榮

Hash:3630f7acf8d66afa593a8083a4841b00020754e8

聲明:此文由 北侖旅游官方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