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佳:?“趙嬰奔齊”事件解析 —兼論晉國趙氏早期的族權(quán)、卿權(quán)之爭
“趙嬰奔齊”事件解析
—兼論晉國趙氏早期的族權(quán)、卿權(quán)之爭
李世佳
摘 要:“趙嬰奔齊”是春秋史上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目前學界關(guān)于此事的研究成果甚少,有者亦僅在論著中偶有提及,未有專文論述,尚待深入探討?;芳?,趙氏自趙衰始即明顯的分為兩支:一為趙盾支,趙盾生趙朔,趙朔生趙武;二為趙同、趙括、趙嬰支。趙氏兩分支產(chǎn)生伊始,旋即圍繞著族權(quán)與卿權(quán)紛爭不已,后暫形成宗族權(quán)力歸屬同、括,趙盾一支專享卿權(quán)的平衡格局。然在趙盾支重要成員趙朔死后,其子趙武年齡幼小不堪其任,空缺之卿位推測由趙嬰繼襲,這恰是“趙嬰奔齊”及爾后“孟姬之饞”事件之所以發(fā)生的最深層次原因所在。
關(guān)鍵詞:“趙嬰奔齊” “孟姬之饞” 族權(quán) 卿權(quán)
一、問題的提出
終春秋之世,趙氏宗族始終是活躍在晉國政壇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人才輩出,地位顯赫??v觀其在春秋時期的發(fā)展史,“趙嬰奔齊”無疑是影響趙氏及晉國政局的一件大事,波及甚遠。事件的前后經(jīng)過集中見于《左傳》魯成公四年(前587年)、五年(前586年)及八年(前583年),如下:
1.四年:晉趙嬰通于趙莊姬(孟姬)。
2.五年:五年春,原(趙原同)[1]、屏(趙屏括)[2]放諸齊。嬰(趙嬰)曰:“我在,故欒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憂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弗聽。
3.八年:晉趙莊姬(孟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于晉侯(晉景公),曰:“原、屏將為亂?!薄?,晉討趙同、趙括。武(趙武)從姬氏(孟姬)畜于公宮。以其田與祁奚。
趙嬰,又名趙嬰齊、趙樓嬰[3]。杜預:“趙嬰,趙盾弟;莊姬,趙朔妻;朔,盾之子?!盵4]據(jù)此分析上三條史料,趙嬰與趙莊姬(孟姬)是夫叔與侄媳通奸,諸多學者藉此指出:趙嬰、莊姬有辱門風之事讓趙同、趙括等人無法接受。趙同、趙括為了維護趙宗的尊嚴,將趙嬰逐出晉國,趙嬰奔齊[5]。趙莊姬“為嬰之亡故”繼而進饞言于晉君(晉景公),“下宮之難”旋即爆發(fā)[6],趙氏幾乎族滅。
考諸春秋時期趙氏宗族在晉國的發(fā)展軌跡,“趙嬰奔齊”及爾后的“孟姬之饞”事件,絕非如表面上所見奸情丑聞事發(fā)、為情復仇如此簡單,第以情字解二事,恐未確,其內(nèi)在當有著甚為復雜的利害關(guān)系,白國紅先生申之:“趙嬰齊被逐可以認為是趙氏宗族內(nèi)部矛盾發(fā)展的結(jié)果?!盵7]此說的為有見,然僅在論著中偶有提及,未有專文論述,寥寥數(shù)語過于簡略,諸多關(guān)鍵的細節(jié)問題并未提及,故仍有進行系統(tǒng)梳理與詳細分析的必要。
本文擬在前賢已有研究基礎(chǔ)上就此問題展開討論,談點個人淺見,以就正于方家。
二、趙氏宗族在晉國之崛起與分化
為了能詳審地廓清到“趙嬰奔齊”事件的上下史實脈絡,進而還其歷史本來面目,首要縷析趙氏宗族在晉國之崛起與分化。
1.趙氏宗族之崛起
據(jù)《史記》中的《秦本紀》及《趙世家》記載,“趙氏之先與秦共祖”,上可追溯至五帝之一的顓頊。西周時有造父,其人幸于周穆王,為穆王車御。穆王西巡狩而東方徐偃王反,造父為穆王駕車日馳千里,攻徐偃王,大破之。穆王乃賜造父以趙城,造父一支由此得姓為趙氏。造父以下七世至于叔帶,是時周幽王無道治國,叔帶乃去周適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于晉國[8]。
叔帶以降,趙氏益興,而趙氏得以在晉國成功崛起,得益于兩次關(guān)鍵時刻的政治抉擇。
一者,入晉伊始,恰逢晉國公族內(nèi)部長達六十七年之久的“曲沃代翼”[9]事件?!霸谶@場大小宗之爭中,趙氏站在曲沃一方。曲沃成功奪權(quán)后,趙氏在新政權(quán)中很快便嶄露頭角”[10]。晉獻公時期有趙夙(叔帶五世孫),《左傳》魯閔公元年(前661年):“晉侯作二軍,公將上軍,大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以滅耿、滅霍、滅魏。還……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敝链?,趙氏取得安家立宗之官爵(大夫)與采邑(耿)[11]。
二者,“曲沃代翼”事件結(jié)束不久,“驪姬之亂”[12]又隨后發(fā)生?!蹲髠鳌肤斮夜?前637年)“趙衰”條下,楊伯峻注:趙衰為趙夙之子[13]。在驪姬之亂風云詭譎的政治環(huán)境中,趙衰憑藉成熟政治家的精準眼光,出萬死不顧一生從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且“以自己的忠貞與才干輔佐重耳返國得政,……又輔弼晉文公建立霸業(yè),躋身于晉國卿族的行列,進入了晉國政治權(quán)力的中樞”[14]。
征于《左傳》、《國語》諸史籍,魯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趙衰為原大夫,尚無卿位;魯僖公三十一年(前629年),晉蒐于清原,作五軍,使趙衰始為卿將新上軍,諸卿排行第七;魯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佐上軍,諸卿排行第四;魯文公二年(前625年),佐中軍,位列諸卿第二。趙氏宗族業(yè)已崛起于晉國。
2.趙氏宗族之分化
如上所見,趙衰是趙氏在晉國奠定家族地位的關(guān)鍵人物,然而也就是自趙衰開始,趙氏宗族明顯的分為兩支。
⑴.趙盾一支?!蹲髠鳌肤斮夜?前637年)載,趙衰從公子重耳出奔至狄,狄人伐廧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公子重耳娶季隗,而以叔隗妻趙衰,生趙盾?!洞呵锎笫卤怼で浯蠓蚴老当怼酚州d:趙盾生趙莊子朔,朔生趙文子武,武生趙景子成,成生趙簡子鞅,鞅生趙襄子無恤[15]。
⑵.趙同(原同)、趙括(屏括)、趙嬰(樓嬰)一支?!蹲髠鳌肤斮夜哪?前636年)載,晉文公重耳歸國得政,“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樓嬰”,竹添光鴻云:“文公以女妻之也?!盵16]
3.分化后的權(quán)力分配問題
上趙氏宗族兩分支,以年齡言,趙盾長于趙同、趙括、趙嬰;而論及出身,趙盾又不可與趙括三人同日而語。趙盾出于趙衰之妾狄女叔隗;同、括、嬰之母則是晉文公女、趙衰正妻趙姬,稱“君姬氏”,“君姬氏猶曰君母氏,自妾言之,謂之女君,自妾子言之,謂之君母”[16]。在“子以母貴”的宗法社會中趙氏二分支之間嫡庶大小關(guān)系是很明確的,趙盾當無任何機會繼承趙宗,然事實卻有所偏差?!蹲髠鳌肤斮夜哪?前636年)記載:趙姬賢德,以趙盾為才,固請于趙衰“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也就是說,在趙姬的強烈要求之下[17],趙氏大、小宗易位,趙盾完成了由庶子到嫡長子身份的轉(zhuǎn)變?!蹲髠鳌肤斘墓迥?前622年):“趙成子(趙衰)……卒?!壁w盾遂繼承趙宗成為趙氏新的宗子。次年(前621年),趙盾為卿任職中軍將,柄晉國之國政,將宗族權(quán)力與政治權(quán)力(即卿權(quán))集于一身。
需要仔細推敲的是在趙盾篡奪了原本應屬于趙同、趙括等的宗族權(quán)及政治權(quán)力(卿權(quán))的情況之下,趙氏兩分支之間的關(guān)系又如何呢?這一點史書雖沒有明確記載,然揆情度理,趙同、趙括內(nèi)心有所不忿當是很容易理解的,且有諸多佐證可以說明趙氏兩分支之間的關(guān)系應該并不是很融洽?!蹲髠鳌肤斝?前607年)記載有“趙盾讓嫡”一事,曰:
初,驪姬之亂,詛無畜群公子,自是晉無公族。及(晉)成公即位,宦卿之嫡而為之田,以為公族……其庶子為公行……趙盾請以括為公族,曰:“君姬氏之愛子也,微君姬氏,則臣狄人也?!惫S之。冬,趙盾為旄車之族,使屏季(即趙括)以其故族為公族大夫。
據(jù)上文史料,晉職官中設有“公族大夫” (簡稱“公族”)一職,掌“訓卿之子弟共儉孝弟”[18],由卿大夫嫡子擔任[19];又有“公行”(即“旄車之族”),唐孔穎達:“主公車行列謂之公行,車皆建旄,謂之旄車之族?!盵20]由卿大夫庶子為之[21]。趙盾及其后嗣本為嫡支,宜為“公族大夫”,然其主動放棄“公族大夫”一職,而將“嫡”的位置讓與趙括,自己甘任代表“庶子”地位的“公行(“旄車之族”)”。換言之,趙括一支由此重新獲得了作為宗子掌控整個趙氏的權(quán)力。值得深究的重點在于趙盾“讓嫡”原因何在?沈長云先生指出:“趙盾的目的不過是想?yún)f(xié)調(diào)趙氏內(nèi)部各分支的關(guān)系,以使眾兄弟能和衷共濟,維護趙氏的整體利益。”[23]既然欲理順兄弟關(guān)系而被迫讓嫡,顯然分歧此前就已存在,只是未見于史料記載而已。
趙盾“讓嫡”之舉,看似解決了趙氏內(nèi)部的矛盾,實際上卻隱藏著更大的內(nèi)患。宗法制度下,宗子有收族之誼,對外要維護整個家族的利益,是家族在政治上的代言人,故“作為宗族長的宗子在本家族扔具有高于一般族人的政治權(quán)力與地位?!盵24]于晉國而言,“晉卿多出自強宗大族,擔任卿職的雖然只是一些個人,但實際上他們卻代表這些宗族的利益,且他們本人往往就是這些宗族的首領(lǐng)”[25],類似于狐、趙、先、欒、郤、胥等世家大族,其宗子照例為國之諸卿,即所謂的“宗卿合一”[26]。如前所述,趙盾“得嫡”之次年(前621年),旋官拜晉國正卿中軍將。據(jù)此再來詳析“趙盾讓嫡”一事,顯得甚為吊詭。一方面,家族內(nèi)部,趙括升任為新的宗子,統(tǒng)率整個趙宗。令一方面,朝堂之上,中軍將一職依舊由趙盾秉持;反觀趙括,見于《左傳》魯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僅為中軍大夫,未有卿位,此時去趙盾“讓嫡”已逾十年,其在政治上的地位遠遜于趙盾。由此趙氏形成了支強于干、末大于本的大、小宗易位的家族政治局面。
綜上所述,趙盾在“讓嫡”的過程中,重新將權(quán)力進行了一番切割、分配。趙括、趙同一支執(zhí)掌趙氏“族權(quán)”,而與族權(quán)相應之政治地位(“卿權(quán)”)卻由趙盾出任,宗子趙括屈居大夫之列。趙氏嫡庶政治地位反逆如此,此后豈能無亂?
《左傳》魯宣公八年(前601年):“郤缺為政?!倍蓬A:“代趙盾也?!盵27]推知趙盾此年已卒。同年,趙盾之子趙朔承襲父爵為軍卿(佐下軍),諸卿中排行第六,趙括等再次與卿權(quán)失之交臂。不過,這次其輸于的對象不再是自己的兄長,而是年齡、輩分遠遜于己的侄兒。趙盾、趙朔父子二代人相繼剝奪了原本屬于趙括一支的晉國軍卿之位,使得趙氏宗族內(nèi)部矛盾愈來愈現(xiàn)于表面。
公元前597年,晉、楚之間的第二次大決戰(zhàn)—邲之戰(zhàn)爆發(fā),楚勝晉敗。關(guān)于這場戰(zhàn)爭,《左傳》中有詳盡的敘述。當時參戰(zhàn)的晉國六正卿(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為:
荀林父、 先縠、 士會、 郤克[28]、 趙朔、 欒書
其他主要人員為:
中軍大夫:趙 括、趙 嬰
上軍大夫:鞏 朔、韓 穿
下軍大夫:荀 首、趙 同
司 馬:韓 厥
由上所列人員名單可見,趙氏宗族勢力在當時是很強的,于13名高層中占了4席,趙朔亦由下軍佐(前601年)晉升一級為下軍將。戰(zhàn)爭伊始,晉諸大臣即形成兩種不同作戰(zhàn)意見[29]:荀林父、士會、趙朔、欒書、荀首等鑒于楚軍兵威正盛、內(nèi)部團結(jié),主張撤退而暫避鋒芒;先縠、趙同、趙括等堅決主張與楚一戰(zhàn)。在足以影響天下大勢及家族興衰的關(guān)鍵時刻,趙氏叔侄卻不能在立場上保持一致而分屬兩個不同陣營。趙括、趙同曰:“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克敵得屬,又何俟?”[30]欲“唯敵是求”的決戰(zhàn);趙朔則認為下軍佐欒書要求避敵的諫言:“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贊同“必長晉國”的知難而退,意見相左可見一般。趙氏內(nèi)部矛盾日益尖銳,最終釀成大禍。
尤要關(guān)注的是泌戰(zhàn)中趙嬰的表現(xiàn),甚有玩味之處。細品《左傳》魯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所載“趙同、趙括曰:‘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克敵得屬,又何俟?’”此條史料,易發(fā)現(xiàn)“趙同、趙括”四字之下,獨未現(xiàn)季弟趙嬰之名。而《傳》文所書,據(jù)實而錄,未有虛書其事者,倘諸人所為必煩言其序,事例頗多。如《左傳》魯莊公十八年(前677年)載遂人殺齊戍兵詳列有“因氏、頜氏、工婁氏、須遂氏”四族;又魯僖公十一年(前649年)載:“揚、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師?!敝T戎細舉。見一察二,上趙嬰若涉二昆兄事,其名自必系同、括之后,此則無所系。又泌戰(zhàn)之前,趙嬰使其徒先具舟于河中,故師敗而先濟。結(jié)合上兩點,不難推測趙嬰實際上是認同荀林父、趙朔他們撤退主張的,只是礙于兩昆兄趙同、趙括之關(guān)系未明確表態(tài)罷了。在趙氏宗族內(nèi)部矛盾日益加劇的情況之下,作為趙括一支重要成員的趙嬰,關(guān)鍵時刻所持立場不僅與其二昆兄存有齟齬,且反與趙盾之子趙朔暗通款曲,曖昧難明,這也為后續(xù)一系列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三、趙朔死后的卿權(quán)繼承問題
1.趙朔之卒年分析
邲戰(zhàn)以降,《左傳》中再沒有關(guān)于晉下軍將趙朔的記錄。但是根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我們可以較為準確地推測出他的卒年。
《左傳》魯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 載:春正月,魯國的叔孫穆叔與趙武(趙朔之子)在澶淵會見后回國,見孟孝伯,語之曰:“趙孟將死矣。其語偷,不似民主。且年未盈五十,而諄諄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被谶@段記載,趙武在公元前542年還不滿50歲,則其出生大致不會早于公元前592年。在當時的宗法制度下,趙武是趙朔死后幾年莊姬與他人私生子的可能性是甚小的,且《左傳》魯成公八年(前583年)晉滅趙氏,韓厥為趙武求情時,言:“成季(趙衰)之勛,宣孟(趙盾)之忠,而無后,為善者其懼矣?!蓖怀鰪娬{(diào)趙衰、趙盾之業(yè)績,可見其也是認同趙武應當是趙朔之子的。因此,趙朔之死也不會早于公元前592年[31]。
又《左傳》魯成公二年(前589年)六月,齊、晉兩國之間爆發(fā)了春秋史上著名的東方之戰(zhàn)-鞌之戰(zhàn),晉勝齊敗?!蹲髠鳌分忻鞔_記載晉軍部署為:郤克將中軍、士燮佐上軍、欒書將下軍。其余諸卿楊伯峻先生言:“據(jù)下傳,中軍佐當為荀首,上軍帥當為荀庚?!盵32]故鞌戰(zhàn)時晉國諸卿按順序為: 郤克(中軍將)、荀首(中軍佐)、荀庚(上軍將)、士燮(上軍佐)、欒書(下軍將)[33]。征諸史籍,晉軍將佐只有超級擢抜者而無無故廢降的,根據(jù)上面鞌之戰(zhàn)晉軍卿名單推斷,大約公元前590年趙朔已經(jīng)不在諸正卿之行列了,故見于邲戰(zhàn)之下軍佐欒書方可在鞌戰(zhàn)時代其為下軍將。
綜上,則趙朔應大致卒于公元前592年至公元前590年之間。
2.趙朔死后究竟由誰繼任為卿
從文獻記載來看,晉行三軍(中、上、下軍)六卿制(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34]實際上是在晉國世家大族之間進行的一種權(quán)力分配,六卿父死子繼的世襲制是其通例[35]。故遍數(shù)晉之卿族,一般很難以和平之手段廢除其卿之位。某族卿位得以取消,往往意味著該族在晉國內(nèi)部斗爭中被逐抑或被滅。遭逐者有狐氏、范氏、中行氏,族滅者有先氏、郤氏、欒氏、知氏[36]。
趙氏宗族自趙衰輔佐晉文公起便穩(wěn)步發(fā)展,中歷趙盾當國秉政(前621–前601年),至《左傳》魯成公五年(前586)趙同、趙括藉趙嬰通于侄媳莊姬而將其放諸齊,趙氏內(nèi)亂。在這一時期內(nèi)一門多卿,其勢在諸卿族中首屈一指,故趙朔死后空缺之卿位照例當有趙氏宗族成員擔任。
再聯(lián)系與趙朔卒年僅間隔一二年所爆發(fā)的晉齊鞌之戰(zhàn)(前589年),晉三軍六卿前五卿皆明確有人(中軍將郤克、中軍佐荀首、上軍將荀庚、上軍佐士燮、下軍將欒書),留給趙氏族人的卿位只能是下軍佐。
基于趙氏宗族分化以來的權(quán)力分配實況:宗族權(quán)力歸屬趙括一支,趙盾一支專享卿權(quán)。趙朔卒,理應由其子趙武繼任為卿(下軍佐)。然如上分析,趙朔卒年趙武僅為一年齡幼小之童嬰(不會超過三歲),不堪其任。類似的事情于《左傳》魯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十四年(公元前559年)也有記載:
十三年:荀罃、士魴卒,晉侯蒐于綿上以治兵。(按,荀罃即知武子,以中軍將卒;士魴即彘恭子,屬范氏,襄九年其佐下軍,此年以下軍佐卒。)
十四年:于時知朔生盈而死,盈生六年而(知)武子卒,彘裘亦幼,皆未可立也,新軍無帥,故舍之。
《史記·趙世家》中《索隱》引《世本》云:“逝遨生莊子首(荀首),首生武子罃(荀罃),罃生莊子朔(知朔),朔生悼子盈?!盵37]又杜預注:“(彘)裘,士魴子也?!盵38]如上所引,晉因無帥而廢新軍,楊伯峻先生言“晉之所謂無帥者,強宗世襲卿位,知氏、士(范)氏皆強宗,而其嗣年弱小耳。”[39]故“非知其替而革之也”[40],換言之,因知、士二氏而來的晉卿缺位,照例須由其后嗣擔任,其他世族是不得染指的。在兩氏宗族后嗣暫無力繼襲時,晉只得因無帥而廢新軍。比類而觀,趙氏后嗣武亦年幼而不得立,而自公元前621年晉襄公蒐于夷恢復三軍之制至公元前588年晉景公作六軍,晉僅有三軍。《周禮·夏官·司馬》云:“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睍x為大國,故新軍可廢三軍之制卻不可易。為兼顧晉國與趙氏宗族的利益,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在趙氏宗族成員中挑選一人暫繼襲。歷數(shù)趙氏族人,其直接人選自然就落到趙朔之叔趙同、趙括、趙嬰身上。
趙括的可能性首先排除。鞌戰(zhàn)的次年即《左傳》魯成公三年(前588年),載:“十二月甲戌,晉作六軍。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旃皆為卿,賞鞌之功也?!睍x原有三軍,此時增置新中、上、下三軍,共六軍。三軍原各有將佐,計六卿;今增置新三軍,亦各有將佐,增六人為卿。又六年傳(前585年)云:“韓獻子(韓厥)將新中軍?!倍蓬A以此推算新三軍將佐名次是:“韓厥為中軍,趙括佐之;鞏朔為新上軍,韓穿佐之;荀騅為新下軍,趙旃佐之?!盵41]也就是說,趙括在鞌戰(zhàn)次年(前588年)始為卿(新中軍佐,諸卿第七),無趙朔卒后鞌戰(zhàn)以前(前592-589年)已為下軍佐(諸卿第六)的可能。
在趙同、趙嬰兩人中間,趙嬰的可能性甚大。
邲戰(zhàn)時趙同僅為下軍大夫,位在十一人下。且趙同對于晉軍邲戰(zhàn)之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見前)。事后晉人討邲之敗殺先縠而盡滅其族,趙同蓋得益于趙氏自成季(趙衰)、宣孟(趙盾)以來家族勢力的強橫,晉未追究其敗師之責,豈可再升其職?
《左傳》魯宣公十五年 (前594年)載:“晉侯使趙同獻狄俘于周?!庇袑W者指出這是趙同已為卿的明證[42]。按諸史實,是說有不妥之處。其一,于周庭獻俘之事,蓋非卿之專職。僅舉一例,鞌戰(zhàn)晉勝晉侯旋使鞏朔獻齊捷于周,“獻捷,即獻俘”[43]。鞏朔如前所述,至鞌戰(zhàn)次年(前588年)晉賞鞌功作六軍始為卿(新上軍將),故單襄公稱其“未有職司于王室”,杜預言此時鞏朔尚為上軍大夫[44]。鞏朔與趙同二人見于邲戰(zhàn)俱為軍大夫,蓋皆以晉軍大夫身份獻俘于周庭。其二,公元前594年,如前所推趙朔此時尚未卒,晉六卿人員俱全(荀林父、士會、郤克、荀首、趙朔、欒書),趙同無法置身六正卿之列是很明顯的。
反觀嬰齊,邲戰(zhàn)時(前597年)已為中軍大夫,離卿位僅一步之遙。且泌戰(zhàn)當口其是認同荀林父、趙朔等撤退主張的,使其徒先具舟于河中,師敗而先濟,保存晉軍部分實力,思慮深遠立有大功(見前)。作為下軍將的趙朔在前592至前590年卒后,蓋欒書順位由下軍佐轉(zhuǎn)升為下軍將,這一點已經(jīng)在鞌戰(zhàn)(前589年)中得到證實;而趙嬰藉趙氏成員身份,又挾邲之功,宜代欒書為下軍佐。正因為趙嬰在鞌戰(zhàn)前已為下軍佐,所以鞌戰(zhàn)次年(前588年)晉侯賞功新作三軍,見于邲戰(zhàn)的三軍大夫及司馬趙括、鞏朔、韓穿、韓厥等皆為卿,獨不見嬰齊。
此外,究竟由誰繼趙朔為卿,趙莊姬的態(tài)度顯得尤為關(guān)鍵,此由其特殊身份所決定。一者,趙莊姬作為趙朔遺孀,趙武之母,趙武基于年齡幼小的緣故而暫時無法繼承卿位,趙氏在選定新的宗族政治代言人之時,必然顧及莊姬意見,而莊姬為維護趙盾一支及自身利益亦會干涉其事。二者,趙莊姬,杜預:“莊姬,晉成公女?!盵45]即晉景公之姐。征于史籍,晉景公后族滅趙同、趙括,趙氏獨有趙姬與其子畜養(yǎng)于公宮,后復令趙武為趙后,復與之邑,由此可見趙姬與晉景公姐弟感情是很深厚的。且晉景公治國時期,公室實力尚強,君權(quán)有所強化而壓制卿權(quán)。莊姬憑藉晉國公室之力,可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意圖。
綜合上兩點,趙莊姬有意愿亦有能力推薦新的軍卿,在切身利害關(guān)系之下,其選擇支持與自己關(guān)系密切之人是正常之事。趙嬰見于泌戰(zhàn)其立場與趙朔暗合,有悖于趙同、趙括,是趙氏大宗之異類。不僅如此,從后來其與莊姬感情發(fā)展情況來看,大約莊姬對于趙嬰一直以來的表現(xiàn)亦頗為欣賞。故在趙朔死后,利益驅(qū)使之下莊姬選擇支持趙嬰為卿作為依畀是不難理解的。韓席籌先生云:“莊姬一淫婦耳。”[46]實際上,趙嬰、莊姬的結(jié)合除去情欲因素外,更有利益的考量。
再來分析公元前586年趙嬰奔齊事件的具體經(jīng)過:“五年春,原(同)、屏(括)放(趙嬰)諸齊。嬰曰:我在,故欒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憂哉?!贝蟾旁诠?87年冬十一月之前,指揮鞌戰(zhàn)的晉中軍將郤克卒,原下軍將欒書逾三級代郤克履中軍將職?!拔以冢蕶枋喜蛔?。我亡,吾二昆其憂哉”,換言之,欒書欲滅趙氏,唯其所重則在趙嬰,同、括二人還不足以拒敵保族。然趙嬰何以能夠左右已為中軍將的欒書滅趙氏呢?其最大的可能概是趙嬰當時已擁有顯赫的權(quán)勢而使欒書有所忌憚,且其勢宜在同、括之上?!蹲髠鳌肤敵晒?前588年)晉新作三軍,韓厥將新中軍,趙括佐之,諸卿第八。趙嬰位在括上,則列六正卿矣。在六正卿之中,欒書(中軍將)、荀首(中軍佐)、荀庚(上軍將)、士夑(上軍佐)四人之名已見鞌戰(zhàn),故而趙嬰亡晉之時應為下軍將或佐。郤克卒,欒書以下軍將身份被超級擢抜為中軍將,按晉制,郤克子之郤綺應繼立為卿。類似事情于《左傳》魯宣公八年(前601年)亦曾發(fā)生:趙盾卒,郤缺為政(案:亦是由第五卿下軍將轉(zhuǎn)升為執(zhí)政卿),而使盾子趙朔佐下軍?;肮?,衡以此事,郤綺應繼立為下軍佐,則趙嬰為下軍將明矣。
綜合而言,《左傳》魯成公四年(前587年)冬十一月,趙嬰之所以能夠繼欒書為下軍將,蓋其之前已為下軍佐,欒書為政則趙嬰順位升職而已。此時過鞌戰(zhàn)僅兩年有余,期間史無晉六正卿變動的記載,故趙朔死后晉下軍佐宜為趙嬰。欒書、趙嬰為下軍將、佐互相配合由來已久,可起于趙朔卒年(前592年–前590年)而止于欒書代郤克為政(前587年冬十一月),彼此必甚為熟習,加之趙嬰又新領(lǐng)下軍,有能力與欒書抗衡[47],這即是“我在,故欒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憂哉”的根源所在。
又《左傳》魯成公五年(前586年):春,趙嬰見逐;秋八月,趙同旋與鄭伯盟于垂棘。杜預言:“在禮,大國之卿當小國之君,故可以會伯子男。”[48]推測之,蓋郤綺(下軍佐)在趙嬰見逐后順位接替其為下軍將,趙同旋踵郤綺為下軍佐,故可藉卿身盟諸侯。魯成公六年傳(前585年)又載,晉欒書救鄭,與楚師遇于繞角,于是軍帥之欲戰(zhàn)者眾,或謂欒武子曰:“圣人與眾同欲,是以濟事,子盍從眾?子為大政……子之佐十一人……。”服虔言十一人是:荀首佐中軍;荀庚將上軍,士夑佐之;郤綺將下軍,趙同佐之;韓厥將新中軍,趙括佐之;鞏朔將新上軍,韓穿佐之,荀騅將新軍,趙旃佐之。[49]服虔所說郤綺、趙同職位與本文基于趙朔死后由趙嬰繼任為卿(下軍佐)的推測恰好吻合。
服虔所云公元前585年“郤綺將下軍,趙同佐之”,這一點除與本文推測吻合外,又從根本上否定了趙朔死后由趙同繼任為卿(下軍佐)的可能性。倘若趙朔卒年至鞌戰(zhàn)發(fā)生的公元前589年趙同已是下軍佐,那么至公元前587年冬十一月,在鞌戰(zhàn)之下軍將欒書越級代已經(jīng)郤克為政的情況下,趙同宜順位代欒書領(lǐng)下軍,而郤綺繼襲其父之卿爵為下軍佐前已論證。其最終的結(jié)果是趙同為郤綺之帥,而不會形成“郤綺將下軍,趙同佐之”[50]的局面。
四、“趙嬰奔齊”及“孟姬之讒”主因所在:卿權(quán)之爭
撮上論大要,趙氏自趙衰始分化為兩支,作為趙氏大宗的趙括、趙同等秉持族權(quán),趙氏小宗之趙盾、趙朔父子兩代人專享卿權(quán),趙氏由此形成尊卑易位的非常態(tài)政治格局,兩分支之矛盾藉此日益尖銳。趙朔卒后,子趙武幼弱,趙括、趙同待來宗卿合一之最佳時機,然趙嬰在趙朔遺孀趙莊姬相助下繼任為卿(下軍佐),唾手可得之卿位再次與括、同二人無緣。此次卿權(quán)之爭,以事理推之,趙括、趙同挾族權(quán)有必得之志,莊姬亦借公室之力全力一搏,趙嬰不過為雙方妥協(xié)的結(jié)果。一者,趙嬰作為趙括、趙同一母同胞之季弟,是趙氏大宗的重要成員;再者,趙嬰與趙盾一支關(guān)系相處的又甚為融洽,是趙氏大宗中的異類。這樣,于雙方實力相當?shù)那闆r下,為避免魚死網(wǎng)破之最壞結(jié)局的發(fā)生,趙嬰無疑是卿位暫時的最好人選。
爾后,趙嬰與莊姬奸情丑聞,又成為趙同、趙括再次發(fā)難奪回卿權(quán)的最好借口。在外有欒氏等威脅的情況下,括、同之所以堅決逐趙嬰出晉,一方面是趙嬰與趙盾支系關(guān)系的密切引起其猜忌;另一方面大概是欲獲得本就屬于大宗的軍卿位。而同、括二人能夠成功驅(qū)逐已為下軍將的趙嬰,特怙恃趙氏宗長的身份行宗法家庭制的權(quán)力罷了。
趙嬰奔齊,趙氏兩分支失去緩和矛盾、維持平衡的中間人物,徹底走向決裂。趙莊姬遂行讒言,以作亂誣括、同,欒氏、郤氏為之崇,晉景公討之,趙氏幾族滅,史稱“孟姬之饞”,又稱“下宮之難”。郝良真、孫繼民先生認為:“趙莊姬誣告趙同、趙括作亂,置其于死地,除了是對流放趙嬰齊的報復之外,還有為親生子趙武恢復宗位的奪嫡用意,甚至這一用意有可能是她誣告的主要動機。”[51]沈長云先生申之:“大約孟姬對于趙括擔任趙氏宗主一事亦頗有煩言……這些,都可以說是日后孟姬在景公面前對趙同、趙括進行誣陷的背景?!盵52] 諸說對于“孟姬之讒”事件的分析皆有一定道理,然扔未切中問題之根本。春秋中后期,晉國公室與世族及諸世族之間激烈的競爭,迫使“家族將追求政治利益視為超越維護宗法關(guān)系的主要目標”[53],即卿權(quán)的重要性遠大于族權(quán)。因此,“孟姬之饞”的關(guān)鍵因素還是在于卿權(quán),而非族權(quán)。
當然,經(jīng)典不能任意亂改,然而在鉤沉史實,力圖還原歷史真相過程中做這樣一番的辨正,給出盡可能合理的解釋還是必要的?!摆w嬰奔齊”及“孟姬之讒”事件的發(fā)生,固由其二人不正當關(guān)系而致,然追根究底其主因還是趙氏分化后的卿權(quán)之爭。
文章出處:《史學集刊》2019年第1期。
說明:該文是先秦秦漢史微信公眾號委托楊博老師組的“先秦史專輯”的一篇,感謝作者授權(quán)以及楊博老師的辛苦約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釋(向上滑動查閱):
[1] 按,趙同食邑于原,故又謂之趙原同。原,在今河南濟源西北。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417頁。
[2] 按,趙括食邑于屏,故又謂之趙屏括。屏,可能在晉中一帶,然具體地望不確。馬保春:《晉國歷史地理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頁。
[3] 按,趙嬰食邑于樓,故又謂之趙樓嬰。樓,今山西隰州永和縣南十里有樓山城。竹添光鴻:《左氏會箋》,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年,第545頁。
[4] 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卷26,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附校勘記及附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下冊,第1901頁下欄。
[5] 參見李沁芳:《晉國六卿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2012年6月,第220頁;李孟存、常金倉:《晉國史綱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1頁;李尚師:《晉國通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13頁;張有智:《有道變無道:春秋晉國史中最生動的一頁》,《史林》2001年第4期。
[6] 按,關(guān)于“下宮之難”,《左傳》與《史記·趙世家》所言頗為相戾。其一,“下宮之難”發(fā)生的時間。《趙世家》記在晉景公之三年(前597年),《左傳》記在晉景公十七年(前583年),即魯成公八年。其二,“下宮之難”波及的范圍。《左傳》魯成公八年僅書殺趙同、趙括;《趙世家》又增以趙朔、趙嬰。其三,《史記》較《左傳》又增有屠岸賈欲滅趙氏,程嬰、公孫杵臼共匿趙孤等事。前輩學者多以《史記·趙世家》為謬,歷辨其誣,不贅述。參見梁玉繩:《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050-1051頁;郝良真、孫繼民:《“趙氏孤兒”考辨》,《中國史研究》1991年第2期;白國紅:《“下宮之難”探析》,《史學集刊》2006年第3期。
[7] 白國紅:《春秋晉國趙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14頁。
[8]《史記》卷43《趙世家》,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標點本,第6冊,第1779-1780頁。
[9] 按,晉自唐叔虞周初始受封,傳世十至晉昭侯,昭侯封叔父成師于曲沃,是為曲沃桓叔,晉始亂分為二,一都翼(今山西翼城東南),一都曲沃(今山西聞喜東)。晉昭侯傳孝侯、鄂侯。鄂侯二年(前722年)入春秋?!蹲髠鳌肤斍f公十六年(前678年),曲沃桓叔之孫武公伐晉滅之,周僖王命以一軍為晉君,始列為諸侯,實現(xiàn)了小宗代大宗之轉(zhuǎn)變,是為“曲沃代翼”。
[10] 白國紅:《世族的崛起與春秋政治格局的演變—以晉國趙氏為個案》,《青海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11] 按,耿地,在今山西河津縣汾河以南地區(qū)。馬保春:《晉國歷史地理研究》,第209頁。
[12] 按,晉武公滅翼之次年(前677年)去世,子晉獻公繼立。獻公伐驪戎,得驪姬。驪姬生奚齊,其娣生卓子。獻公幸驪姬,驪姬欲立其子奚齊為太子,于是構(gòu)陷太子申生,申生自縊身亡,其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出奔。晉獻公、驪姬隨詛無畜群公子,結(jié)果晉無公族矣,史稱“驪姬之亂”。
[1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404頁。按,關(guān)于趙夙與趙衰的關(guān)系,文獻記載頗有抵牾之處,計有三種觀點:1.父子說?!妒辣尽罚骸肮魃霞摆w夙,夙生成季衰。”洪亮吉、楊伯峻等同。2.兄弟說。《國語·晉語四》:“趙衰,其先君之戎御趙夙之弟也?!鳖櫁澑?、童書業(yè)等同。3.祖孫說。《史記·趙世家》:“夙生共孟,當魯閔公元年也。共孟生趙衰,字子馀?!苯滔壬⒁娝沃宰?,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70頁;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263頁;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329頁;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1249頁,童書業(yè):《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40頁。靳生禾:《先趙人物述論》,《山西師范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14] 白國紅:《世族的崛起與春秋政治格局的演變—以晉國趙氏為個案》,《青海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15]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第1250頁。
[16] 竹添光鴻:《左氏會箋》,第545頁。
[16] 竹添光鴻:《左氏會箋》,第829頁。
[17] 按,王杰鋒先生指出:“不能排除趙姬是在趙衰的壓力下,才被迫以讓賢的名義把嫡子的權(quán)利讓給狄妻所生的趙盾。”王杰鋒:《從趙盾“還嫡”之舉看“嫡長子”繼承制的局限性》,《邯鄲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18]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909頁。
[19] 童書業(yè):《春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07頁。
[20] 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卷25,第1868頁上欄。
[22] 童書業(yè):《春秋史》,第207頁。
[23] 沈長云:《趙國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72頁。又童書業(yè)先生認為:趙盾讓嫡,是為了報答趙姬的恩惠。參見童書業(yè):《春秋史》,第207頁。
[24]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tài)研究》(增訂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79頁。
[25] 周蘇平:《春秋時期晉國政權(quán)的演變及其原因之分析》,《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
[26] 張有智:《論春秋晉國宗族組織間的政治關(guān)系》,《史林》2000年第1期。
[27] 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卷22,第1874頁上欄。
[28] 按,郤克,郤缺之子郤獻子。鞌戰(zhàn)之前原中軍將郤克已卒,故郤克代父為卿任上軍佐。參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721頁。
[29] 按,童書業(yè)先生指出,泌之戰(zhàn)晉軍的失敗,并不是他們的實力敵不過楚人,乃是因軍將不睦,從內(nèi)里分崩開來。參見童書業(yè):《春秋史》,第213頁。
[30]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732頁。
[31] 按,假若趙朔卒于公元前592年及以前,按趙朔卒年始有趙武的最大數(shù)計算,至公元前542年趙武已過五十歲,與史實不符。
[3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789–790頁。
[33] 按,與邲戰(zhàn)相比,鞌戰(zhàn)時晉軍卿人員及卿位變化較大。孔穎達概括言:(魯宣公)十三年(前596年)晉殺先
縠,當是士會佐中軍,郤克將上軍,不知誰代郤克佐上軍,疑是荀首為之;十六年(前593年)士會將中軍,
則林父卒矣,當是郤克佐中軍,疑是荀首將上軍,林父子荀庚佐之;十七年(前592年)士會請老,郤克將
中軍,當是荀首佐中軍,荀庚將上軍,士會子士夑代荀庚佐上軍。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
卷25,第1894頁上欄。
[34] 按,終春秋之世,晉國軍制變化,可謂諸國之最。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始作一軍為晉侯;前661年,
晉獻公作上、下二軍,滅霍、魏、耿;前633年,文公搜于被廬,作中、上、下三軍;前629年,文公又
搜于清原,作五軍以御狄,添新上、下兩軍;前621年,襄公搜于夷,舍新二軍,恢復三軍之制;前588
年,景公作六軍(中軍、上軍、下軍、新中軍、新上軍、新下軍);前575年,厲公整頓軍隊,將新三軍合
為一軍,組建中、上、下、新四軍;前559年,悼公舍新軍,再復三軍之制。在此諸多變制中,中、上、
下三軍自建制始便長存不廢。
[35] 按,晉卿之子所世襲的僅是卿爵,而非其父生前之卿位。子襲父職在晉國歷史中甚少見。舉一例,公元
前627年,中軍將先軫死于箕役,晉襄公以三命命先且居將中軍。杜預注:且居,先軫子。其父死敵,故
進之。參見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卷17,第1834頁上欄。
[36] 關(guān)于晉卿族廢興,清代學者高士奇概括言到:“晉之卿族,魏氏、趙氏、狐氏、胥氏、先氏、欒氏、郤氏、韓氏、知氏、中行氏、范氏,凡十一族。賈季奔狄而狐氏廢。先縠得罪而先氏廢。胥廢于郤。欒、郤廢趙而趙復興。厲公用欒氏譖殺三郤,而郤氏廢。范宣子逐欒盈而欒氏廢。范、中行氏逐于知、韓、魏、趙,而韓、魏、趙復共滅知伯,遂為三晉?!眳⒁姼呤科妫骸蹲髠骷o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431頁。
[37] 《史記》卷43《趙世家》,第1791頁。
[38] 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卷32,第1958頁上欄。
[39]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1016頁。
[40] 竹添光鴻:《左氏會箋》,第1293頁。
[41] 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卷26,第1901頁上欄。
[42] 沈長云:《趙國史稿》,第70頁。
[4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809頁。
[44] 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卷25,第1898頁上欄。
[45] 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卷26,第1904頁下欄。
[46] 韓席籌:《左傳分國集注》,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27頁。
[47] 按,晉軍制以中軍為首,領(lǐng)上、下二軍;但三軍之間又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各軍之佐僅對己將負責。
舉《左傳》魯襄公十四年(前559年) 的“遷延之役”為證,晉六卿帥諸侯之師伐秦,中軍將中行偃令曰:
“唯余馬首是瞻。”下軍將欒黡反對說:“晉國之命,未是有也?!蹦藥浵萝妴为毞祷貢x國。左史謂魏莊子(下
軍佐)曰:“不待中行伯乎?”莊子回答曰:“欒伯,吾帥也,吾將從之?!笨梢?,中軍將對上、下兩軍的控
制是較為松散的,遠未達到“馬首是瞻”的程度。
[48] 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卷17,第1830頁中欄。
[49] 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卷26,第1903頁上欄。
[50] 按,依據(jù)“郤綺將下軍,趙同佐之”此條史料,李尚師先生推測趙朔卒后及晉齊鞌戰(zhàn)之時晉下軍佐蓋為趙同,不當。參見李尚師:《晉國通史》,第184頁。
[51] 郝良真、孫繼民:《“趙氏孤兒”考辨》,《中國史研究》1991年第2期。
[52] 沈長云:《趙國史稿》,第73頁。
[53] 聶淑華:《晉國的卿族政治》,《晉陽學刊》2004年第3期。
Hash:9f390caed460da6e51a751aec63f8d479e6c7952
聲明:此文由 先秦秦漢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