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畹北中國考古圖錄之鞏義石窟寺

鞏義石窟寺位于黃河鞏義南岸與洛水交匯處的大力山下,以黃土為地質結構的邙山延伸到此處是一段石山,唯獨這座小山是石頭山,石色與黃土一般無二,石窟就開鑿在山腳下。這里北依邙山,面臨洛水, 山光水色、秀麗多姿,是“溪霧巖云”的幽棲勝地。

石窟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是北魏皇家開鑿的大型石窟之一。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宋歷代相繼在此鑿龕造像,初名希玄寺,唐代改為凈土寺,宋時稱大力山十方凈土禪寺,清代至今稱石窟寺。石窟寺是北魏皇帝、皇后舉辦禮佛活動的場所,后來,唐太宗李世民及北宋皇室曾在此舉行禮佛活動,留下了大量珍貴的造像、碑刻等。歷經(jīng)千年的風雨,現(xiàn)存洞窟5個,千佛龕1個,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尊,造像題記及其它碑刻186篇。

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沙畹及攝影師、傳拓工在內的一行人等,短短數(shù)月間,遍歷我國河南、四川山西、山東、陜西、遼寧吉林、北京各地名勝古跡,較為科學的采集了至可寶貴的一手圖文資料(石窟造像、金石拓片等)!歸國后于1909年在巴黎發(fā)布了《Mission archéologique dans laChine septentrionale》(北中國考古圖錄),比關野貞和常盤大定合著的《支那文化史跡》攝印早20年左右。北中國考古圖錄,兩冊共含影像約545頁,書中收錄龍門云岡、鞏縣、濟南千佛山照片、拓片達443幅之多,其中有18幅是關于鞏義石窟寺的,真實反映了20世紀初鞏義石窟的風貌。

近百年來,國內迭逢軍閥混戰(zhàn)、日寇侵略、解放戰(zhàn)爭、大煉鋼鐵、文化革命,又兼清末民初以來歐美東洋藏家大肆搜購我國文物,海量國寶流散異邦,可謂人禍不斷,加之地震、洪水等天災,我國大量古跡文物遂遭浩劫!故其毀損前所攝照片尤為寶貴!歐美日本學者,20世紀上半葉編撰關于我國古跡(特別是佛像、雕刻)的珂羅版圖錄,以篇幅大小、攝印水準而論,當推本書及日本大村氏的《支那美術史》;關野、常盤的十二卷巨著《支那文化史跡》;瑞典喜龍仁的四卷本《五至十四世紀中國雕刻》為其中“四大名著”!此四者中又以沙畹著作,攝、印最早!因此沙畹北中國考古圖錄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和歷史價值。

【 鞏義石窟圖片 】

【 沙畹簡介 】

愛德華·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是學術界公認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中國學大師,“歐洲漢學泰斗”。同時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新疆文物的學者之一,被視為法國敦煌學研究的先驅者。被弟子伯希和推許為“第一位全才的漢學家”。 繼他之后成為法國中國學與敦煌學大師的伯希和與馬伯樂都出自他的門下。

沙畹1865年出生于法國里昂一個新教徒家庭,畢業(yè)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1889年,24歲的沙畹以法國駐華使團譯員身份前往北京。來華后,在當時清朝駐法使館參贊唐夏禮的幫助下著手翻譯《史記》,1893年沙畹奉命回到巴黎,主持法蘭西學院“漢語及滿語語言和文學”講座。同時,他還在東方語言學院、索邦大學、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院的宗教科學系授課。1895年任法國亞洲學會秘書長并參加東方學雜志《通報》的編輯工作,1903年協(xié)助考狄(Henri Cordier)主辦《通報》,這一年他還成為了法蘭西學會會員。1907年,沙畹第二次來到中國,對中國北方——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山西諸省進行考察。他在這些地區(qū),尤其是在龍門和云崗石窟地區(qū),在考古和碑銘方面取得了重大收獲,從而成為第一個系統(tǒng)地考察這些石窟的人。1916年,沙畹當選為英國皇家亞細亞協(xié)會會員。1918年,年僅53歲的沙畹在巴黎去世。

【 相關鏈接 】

鞏義石窟寺(帝后禮佛圖|飛天|神獸|伎樂人)

《北中國考古圖錄》

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電子文件

https://pan.baidu.com/s/1KloUqNMqqkoBR6yOwunJmw

—————————— END ——————————

Hash:c0feb93607464a8fd8006e78e22dd21b6b496c7d

聲明:此文由 南山供秀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