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煙臺山上,回望歷史上的煙臺,揭開煙臺山那神秘的面紗

煙臺于山東半島的東部,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這座城市雖然沒有青島名氣那么大,但其開埠卻比青島更早。在市中心海邊的 煙臺山公園里,山上山下,那一幢幢外國領事館、官邸、建筑群,記錄了煙臺作為山東第一個開埠通商口岸的特殊歷史。煙臺第一次解放后,領事館逐步撤走,煙臺山成為軍事禁區(qū),直到改革開放才辟為公園,揭開了她那神秘的面紗。

在 煙臺山公園入口處,巨大的長方形花崗巖石碑上,鐫刻著剛勁有力的“煙臺山”三個大字,很是氣派。煙臺山是一座海拔只有42.5米的小山,就位于海邊。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在此山修建狼煙墩臺,也稱烽火臺,于是人們就把建立烽火臺的這座山稱為“煙臺山”,煙臺這座城市因為煙臺山而得名。

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煙臺被辟為通商口岸,成為中國最早開埠的城市之一。先后有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丹麥等17個國家在煙臺山及其周圍臨海街道旁邊建立了領事館、洋行等辦事機構及眾多的別墅。(上圖為美國領事館)

美國領事館介紹:1863年8月,美國在煙臺山上修建領事館,是一座磚木四合結構的二層樓房,共兩幢,西側的領事館官邸,為方形平合地上二層樓房,設有東南雙面外連廊,四坡頂帶閣樓、清水墻面、乳白色窗戶,具有歐洲古典主義遺風的建筑風格。

現(xiàn)在,西側的美國領事館官邸舊址被辟為“煙臺開埠陳列館”,館內陳列的200余件實物、圖片,生動再現(xiàn)了鴉片戰(zhàn)爭至1945年期間的煙臺社會發(fā)展史。

東側的美國領事館館址為磚木結構,為不規(guī)則設計,顯得高雅明快,保留著濃濃的歐式風情?,F(xiàn)在是“7號老屋咖啡館”。

“煙臺京劇藝術館”,原為東海關副稅務司官邸舊址,該樓建于十九世紀末。

煙臺山上矗立著解放后修建的“抗日烈士紀念碑”,為紀念在抗日戰(zhàn)爭第一次解放煙臺時犧牲的89名烈士而建。碑高8米,呈五角菱形,碑頂有紅五角星,碑正面鐫刻著“民族英雄垂名千古”八個大字,碑上鐫1945年8月解放煙臺戰(zhàn)役中為國捐軀的89名革命烈士的英名。

1905年7月,英國人在烽火臺原址建起一座燈塔,一直使用了80余年。1986年,煙臺海上安全監(jiān)督局在原燈塔西側,新建起了一座古堡式燈塔,塔高49.25米,通體乳白。新建的煙臺山燈塔,已被定為煙臺市市標,曾幾次上了號稱國家名片的郵票。游客可以乘坐燈塔內的電梯上到11層瞭望臺,在這里遠眺大海、欣賞海岸線以及城市風光。

燈塔側旁就是著名的烽煙臺,據(jù)史書記載,明洪武31年,為防倭寇侵擾,在此山修建烽煙臺,發(fā)現(xiàn)敵情,晝則升煙,夜則舉火,以為警報,簡稱煙臺。“煙臺”一詞即源于此。 山頂?shù)姆榛鹋_已被拆毀,現(xiàn)僅存一段南北長15米、東西寬13米、高6.5米的臺基。

煙臺山上的龍王廟,有明確記載的是明代所建。資料記載:明朝天啟年間(即公元1621年至1627年),煙臺一帶連年大旱,當?shù)貪O民和農民民俗登山修建龍王廟,祈禱龍王興云布雨,以救蒼生。1860年6月19日法軍的軍艦靠近煙臺山下,數(shù)千法軍打敗了駐煙臺的清軍,占領了煙臺山,在龍王廟設立了司令部。

古堡式的丹麥領事館,咖啡色的外墻一律用毛鼓石砌筑,風格古樸、典雅、卓爾不凡,院內的“美人魚”銅像是復制品,是丹麥國家的標志。

丹麥領事館舊址復原陳列品。

煙臺山公園是一座三面環(huán)海的山海景公園。

海邊礁石

1982年6月,煙臺山東北角礁石盤上新建惹浪亭。該亭臨海而立,漸次躍于海面,于遠處觀看,恰似飛峙于萬頃波濤之上,立身于千層浪涌之中,大有招波惹浪之態(tài)。在此觀海聽濤,別具情趣?!吧碇连幣_,賞一亭惹浪;心連寰宇,祈四海安瀾?!钡拈郝?lián),道出了個中真諦。

海邊還有座懸掛在巖石間的木吊橋頗有名氣,這是象征著永恒愛情的“連心橋”,掛滿了紅色同心鎖的護欄邊是取景拍照的好地方。不遠處是煙臺港,巨輪和漁船從海面上經(jīng)過,這里還是當?shù)厝讼矚g拍婚紗的地方。

樹藤搭起的綠蔭小道。

Hash:fa70c31c48508610a8bf1dd49e89f4a090b41857

聲明:此文由 上海旭日東升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