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是義烏人?義烏赤岸首現(xiàn)實證!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百度百科的介紹為:山東蓬萊人,還有一種說法是祖籍安徽定遠,生于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zhèn)。不過,在義烏,不少文史愛好者認為戚繼光的祖籍是義烏赤岸。近日,在村莊環(huán)境大整治中,赤岸鎮(zhèn)黃路村相繼發(fā)現(xiàn)了兩塊戚氏墓碑,為這一說法提供了實證。
村民皆稱“戚繼光墓”, 實為戚氏墓
黃路村就在喬亭村附近。喬亭村有一個戚繼光紀念館,還有一個螃蟹形山墓群,是浙江省內(nèi)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墓群,里面安葬著許多曾經(jīng)跟隨戚繼光抗倭的馮氏將士,1997年8月被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10月23日,黃路村在開展村莊環(huán)境大整治的時候,施工人員將一戶村民家門口放著的一塊石碑拿去蓋在窨井上。后來,村民馮醇煜回來就四處尋找。原來,這是村前戚殿山上一座古墓前的石碑,從山上拿下來后放在馮醇煜家的門口。今年89歲的馮醇煜說,祖上相傳,這塊石碑是戚繼光的,不能挪作他用,應該好好保留。
赤岸鎮(zhèn)原人大副主席、愛好文史的朱天平獲悉此事,立即趕到現(xiàn)場。只見石碑上刻著“故考戚明三府君之墓”,立碑時間是嘉靖四十五年冬月,可惜左下角有一塊缺損,因此看不出是誰人立碑。
朱天平說,從“故”可以看出,這塊碑可能是后來立的,如果是當時立的話,前面還應有落款。“明”是輩分,“三”有兩種情況:一是第三個兒子,還有是族里出生的第三個男子,那樣的話,可以明三、明四,一直到明百,甚至更多。從碑上看不出墓主為何人。
朱天平初步看了石碑以后,認為這不能確定是戚繼光的,但是能夠證明,在以前,赤岸是有戚氏存在的。
朱天平說,現(xiàn)在赤岸是沒有戚氏的,很久以前,愛好史學的人都猜測赤岸原本應該有戚氏,因為朱丹溪的妻子就是姓戚的。對于黃路村發(fā)現(xiàn)的石碑,據(jù)說當年馮志來就曾經(jīng)多方尋找,那時候,知道有這么三塊石碑,但一直沒有發(fā)現(xiàn)。這塊石碑的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是首次有了實證。
10月31日,記者來到黃路村實地查看。黃路村村子不大,人口不到三百,村里有幾處古跡,村邊有幾棵古樟樹,風景如畫。戚殿山就在村口不遠,隔著一口池塘,可以看到一大片竹林,原先古墓就在竹林深處。
在池塘邊,有七八個老年村民正在洗番薯,附近還有兩個老人正在種菜。問起墳墓的事,村民都說那是戚繼光的墓。
馮醇煜是大家公認的最熟悉情況的村民。馮醇煜的父親是一個私塾老師,據(jù)馮醇煜說,這個墓是戚繼光墓,這是祖輩口口傳下來的,墳墓一共有三棺,在“大躍進”時被拆除了。那時候,墳墓的青磚都被拿作他用,墳墓就只留下了底部。
有村民說,村里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當年墓前有三塊碑,現(xiàn)在既然找到了一塊,那剩下的兩塊也應該能夠找到。因為像這樣的石碑,就算被一般人拿去也不會毀掉,極有可能是拿去當橋板、攔水板、埠頭等。
按照這個思路,大家又在戚殿山進行了搜索,最后在一口池塘內(nèi)側(cè)發(fā)現(xiàn)了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故考戚明四府君之墓,立碑時間是天啟元年三月。
馮醇煜說,黃路村有三座山,戚殿山原來叫做戚山。在黃路村與喬亭村之間,當時還有一個“戚家篷”,住的是戚氏。
赤岸愛好史學的馮文棟說,以前,當家族買下一些山和田地后,就會派一戶或幾戶族人到附近建房、看山、種田,收獲歸自己所有,其中建房的地方就叫“篷”。由此可見,當時赤岸確有戚氏。
嘉靖四十五年是1566年,天啟元年是1621年,而戚繼光去世時間是1588年,也就是明神宗萬歷十六年,顯而易見,黃路村的墓不可能是戚繼光的。
那么,為什么村里口口相傳這是戚繼光的墓呢?馮醇煜說,他也不知道原因。會不會是像有的地方一樣,為了紀念戚繼光而建的一個衣冠冢?看來,這又是一個謎了。
戚繼光祖籍在義烏赤岸”的證據(jù)
關(guān)于戚繼光的祖籍在赤岸,很早就有這種說法。據(jù)民國重修的東陽八字墻村的《東海戚氏宗譜》中的《繼光公傳》記載:“戚繼光,字元敬。祖義烏,遷居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
《繼光公傳》全文近3000字,由“安徽桐城張廷玉”所寫。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滴鯐r歷任內(nèi)閣學士、吏部侍郎。世宗繼位,破格提拔為禮部尚書,入直南書房,任《圣祖實錄》副總裁,纂修繕寫實錄及起居注。又任《明史》總裁。廷玉為世宗所倚任,軍國大事,多與參決,鴻典巨文,也多出其手。由其所寫的《繼光公傳》,說法比較有可信度。
朱天平說,據(jù)《東海戚氏宗譜》之《南塘公贊》(戚繼光,號南塘)記載,當年戚繼光的太公像就是由乾溪戚氏委托東海戚氏子孫保管的。乾溪戚氏所在地乾溪村就是赤岸鎮(zhèn)山口村,因環(huán)村而過的溪叫乾溪而稱為乾溪戚氏。1970年,因為修建柏峰水庫,山口村從此沉睡于水底。
八字墻村在東陽市懷魯鎮(zhèn)以北一公里的落鶴山腳下,村里有550余戶1500多村民,其中戚姓有150多戶500余人。據(jù)《東海戚氏宗譜》記載:清乾隆年間,義烏戚氏宗族日衰,子孫不肖,將有皇帝敕封戚繼光直豎匾的祠堂賣掉,于是一老太攜帶此畫像專程尋族至八字墻村,交給村里并囑托,畫像是將軍真容,是戚氏宗族的珍寶,要世代傳下去。
而據(jù)該家譜另一文《東海戚氏家乘序》說,戚氏來自赤岸。該文作者為明朝洪武年間的“前史官楚府長史金華朱濂”,他與朱丹溪是堂兄弟。他說,戚家遷出后,與赤岸的朱家仍保持著上百年的通婚關(guān)系。
朱慶平說,聯(lián)想到朱丹溪的妻子也姓戚,可以推斷元朝初年或更早,赤岸一帶曾有戚姓居住,并且其中的一支遷到了山東蓬萊。
朱慶平說,對于戚家從義烏遷出去的事實,戚繼光應該也是承認的。否則,他也不會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五月在義烏招兵期間,捐贈“古銅五事一副、云鑼一面、玉杯一只、黃金百兩”,在稠城西門街77弄一帶修建了義烏戚氏宗祠。
當時,孟滿公剛剛喬遷西門,戚繼光到義烏來招兵,孟滿公為盡地主之誼,招待了戚繼光。在喝酒談論中,知道戚繼光遷居山東定遠已經(jīng)有13代了。于是戚繼光捐贈上述物品命人修建了戚氏宗祠。該事實記錄在民國重修的《云溪戚氏宗譜》中。
對此,浦江治平鄉(xiāng)吳村戚隆金的說法也可作為佐證。2015年3月,電視劇《抗倭英雄戚繼光》在橫店熱拍,“中華戚氏宗親聯(lián)誼會”在橫店舉行。在聯(lián)誼會上,戚隆金說,他上世紀50年代參軍時就在山東蓬萊,離戚繼光家祠很近,假日常去祠內(nèi)與當時的看祠人戚兆瑞、戚兆華閑談,并查閱宗譜,發(fā)現(xiàn)戚繼光祖先是由義烏遷至安徽定遠。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九月,戚繼光到義烏赤岸一帶招募了3000義烏兵加以訓練,成為一支英勇善戰(zhàn)的隊伍,令倭寇聞風喪膽。戚繼光為何招募義烏兵,一種主要的說法是,當時正好義烏發(fā)生了大規(guī)?!白o礦”械斗。
這場械斗在明代崇禎《義烏縣志》里就有記載: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永康人在義烏倍磊八寶山一帶發(fā)現(xiàn)有銀礦,就召集上千人前往搶礦,倍磊大戶陳大成等率領(lǐng)族人奮起護礦,于是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械斗。剛開始,義烏好幾人被打死,后來赤岸、毛店等地的百姓都參與進來,共聚集3000多人,用鋤頭、柴刀、棍等農(nóng)具兵器打死1000多人。
戚繼光雖然不認可械斗,但義烏人勇敢不怕死,而且一呼百應的優(yōu)點,正是明軍所需要的。于是,戚繼光來到義烏,重新招募士兵。
朱天平說,戚家軍還進行了軍改,將自給制改成供給制,讓軍隊可以安心打仗。除了這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戚繼光的祖籍在義烏赤岸,戚繼光到義烏赤岸一帶招了3000多人,組成戚家軍的最初力量,這既是戚繼光對祖籍地的一種偏愛,也是族人對他的支持。
這說法與網(wǎng)友“tsigonthern”的說法不謀而合。“tsigonthern”在博文《戚繼光遠祖系義烏人》一文中說,義烏兵之所以隨戚繼光作戰(zhàn)如此勇敢,除了義烏人向來尚武好勇之外,也有為自己本族之親人作戰(zhàn)的因素,這與后來曾國藩招湘勇、左宗棠招淮兵、馬洪達招馬家軍差不多,都有宗族色彩。
留言說說你的看法吧??!
來源 | 義烏商報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Hash:23f4d3b8f1441af76dc92f076385ebda54adefc6
聲明:此文由 義烏稠州論壇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