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西“奇葩地名”由來(二)
25. 洪溝峪,雨季常發(fā)洪水
該村建于民國19年(公元1930年)。此溝內(nèi)原有一座古廟,又因該地荒蕪,人稱此地為荒溝寺。建村后遂以此為名。因每年雨季就有洪水暴發(fā),后改名為洪溝峪。
26.北馬蹄峪,溝口的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馬蹄印
此村建于清末。因溝口的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馬蹄印,隨借此去村名馬蹄峪。1982年4月地名標(biāo)準(zhǔn)化處理時更名為北馬蹄峪。
27.石廠,曾為采石場
清代末期,李氏從山東遷此居住,村南山上出大理石,過去曾有采石場。借此取村名為石廠。
28.粳子峪,該地澇洼,宜種粳子(水稻)
明初,王、李兩姓遷至此地,王家占灘,李家占山。因當(dāng)時該地澇洼,宜種粳子,借此取村名為粳子峪。
29.牽馬嶺,相傳康熙打獵至此牽馬而過
清代初期王氏從北莊遷此立莊。相傳,康熙打獵至此,因山嶺陡峭,不能騎馬,只好牽馬而過。此后人稱該嶺為牽馬嶺。因該村位于牽馬嶺下,借此取名為牽馬嶺。
30.夾河,因小河被夾在村中
明初燕王掃北時,胡氏從山東陽谷縣遷此占立村莊。宋氏也從保定遷此占地居住。原有一小河溝從村中流過,因小河被夾在村中,故取名為夾河川。后把小河溝改到村南,遂改名為夾河莊。后又簡稱為夾河。
31.上洪寨、下洪寨,和鴻鴨有關(guān)
明初,王氏從南京遷到玉田縣鴉鴻橋,清初又遷此立莊。因此溝內(nèi)有上下兩個水坑,有數(shù)只鴻鴨賴此兩水坑生活。該村位于上邊的水坑旁邊,建村時以此取村名為上鴻鴨寨?,F(xiàn)簡稱為上洪寨。下洪寨位于下邊的水坑,故叫下洪寨。
32.東崗、西崗,和土崗有關(guān)
明初燕王(朱棣)掃北時,有三個軍人在此落居建村。村周圍有四個落土崗,如四個龍頭向四外張望。該村坐落在四個“龍頭”中間的土崗上,如四條龍的龍身在此盤臥。借此取名為盤龍崗。后改為團(tuán)頭崗。后來人多村大,逐漸分成東西兩片居住。位于西面的村子為西團(tuán)頭崗,此村居?xùn)|,為東團(tuán)頭崗?,F(xiàn)簡稱為東崗。
33.上十八盤、下十八盤,緣于十八道彎的小路
十八盤分上十八盤、下十八盤兩個村。 下十八盤:明代初期,張氏從山東大柳樹遷此立莊。村南有一山嶺,嶺上有一條十八道彎的小路,人稱十八盤。因該村位于十八盤嶺下,故借此取村名十八盤。明朝后期,該村之北又建一村,取名為上十八盤,故此村改名為下十八盤。
34.漁戶寨,曾有人在此捕魚為生
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高氏由山西大槐樹莊遷此定居。因位于長河西岸,以捕魚為生,故取村名為漁戶寨。
35.高家窩子,原名高家窩鋪
該村建于清代順治年間。漁戶寨的高氏曾在此搭窩鋪居住,人稱高家窩鋪。后改村名為高家窩子。
36.下青楊樹,因當(dāng)時該地楊樹頗多
建村于清初。該村與另外一村位于灑河?xùn)|岸分南北居住。因當(dāng)時該地楊樹頗多,又因該村居南,地勢較低,故取村名為下青楊樹。
37.西龍灣,山水似龍狀彎曲
清代中期建村。村西山脈連綿彎曲似龍狀,又有小河隨山曲流,借此去村名龍灣。1982年4月地名標(biāo)準(zhǔn)化處理時改名為西龍灣。
38.安家峪,姑子以此為家
建村于明初。傳說有個姑子出家到此,當(dāng)?shù)厝藶樗蘖艘蛔米逾?,這個姑子以此為家,在這生活了多年,死后就葬在此地。借此取村名為安家峪。
39.劉王坎,劉氏、王氏建村高土坎子上
明代,劉氏、王氏遷此定居,因該村位于高土坎子上,冠以二姓,取村名為劉王坎。
40.白草洼,建村時四周都是白草
據(jù)查,該村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因當(dāng)時村四周都是白草,故取名為白草坡,后改名為白草洼。
41.船莊,難民坐船漂游到此定居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灤河發(fā)大水,難民坐著一只船漂游到此定居,遂取村名為船莊。
42.巴家峪,本名八寶峪
該地北面有一山,名為黃牛頂,相傳南蠻子從此山挖走八個元寶。后人在山下(即村北)修了一廟,故為八寶寺。從此,人稱八寶峪。清代乾隆年間,王氏從豐潤縣大王莊遷此立莊。建莊后被叫成了巴家峪。
43.栗樹灣子,靠河灣,有大栗樹
據(jù)查,建村于清初。因村子西靠山彎,東臨河灣(灑河),村中又有大栗樹,故借此去村名栗樹灣子。
44.白塔寨,村子后山曾建白塔
該村建于明朝初期,因緊靠灤河,故取名為臨河寨。明末在該村后山上修了一座白塔(傳說是鎮(zhèn)妖之用),遂改名為白塔寨。
45.王珠店,嫌原名“王豬頭店”不雅改名
明末建村。原有一王氏在此開店賣豬頭,人稱王豬頭店。清初,張氏(旗人)遷此占圈居住,因嫌名不好聽,遂改名為王珠店。
46.順?biāo)玻绊標(biāo)啊焙喕鴣?/p>
清初建村。村邊有一馬鞍形的山嶺,嶺北之水入灤河,嶺南之水入還鄉(xiāng)河。故此取村名為順?biāo)?。為了簡便,后把“鞍”寫成“安”?
清代末期,姬氏從豐潤火石營遷此居住,蓋了三間小平房,借此取村名平房子。
48.尹山,尹姓依山建村
清代,尹氏由上尹莊遷此居住,因村北面靠山,冠以姓氏取村名為尹山。
49.擦崖子,明代軍官在此落馬被巖石擦破
明代,時氏、李氏等守邊軍士在此落戶。后他姓居民也先后遷此居住。萬歷年間修長城時,在此村北邊,把一個檢查官從馬上摔下石崖子,被巖石擦破,遂在路邊的巖石上刻下“擦崖子”三字。借此取村名為擦崖子。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建村。此地原有一個三畝大的蓮花池,故叫蓮花院。蓮花院有東西之分。
51.八里鋪,離三屯營演武廳八里地
明代曾在此設(shè)驛站(也叫鋪)傳遞公文。此地離三屯營演武廳八里地,故稱八里鋪。
52.松木莊,曾有一棵大松樹
明代建村。因當(dāng)時村西有一棵古老的大松樹,好像搭起的帳棚,故借此取村名松棚莊。清代改為松木莊。
53.烈馬峪,傳說康熙皇帝在此打獵時跑了一匹烈馬
清末,杜氏從三屯營遷此溝定居。因清初康熙皇帝在此打獵時跑了一匹烈馬,故借此取村名為烈馬峪。
54.皇陵,打算建皇陵沒建
清代初期,崔氏由山東遷此定居。當(dāng)時村名不詳。后嘉慶皇帝順灤河捕魚至此,見崔家姑娘長得漂亮,便封她為西宮娘娘,并答應(yīng)回京后接她進(jìn)宮。結(jié)果,嘉慶回京后,把接崔家姑娘之事早忘在腦后,崔姑娘愁苦而死。嘉慶皇帝得知消息后,便命在此建皇陵,用娘娘葬禮葬她。但因戰(zhàn)亂而未修成,只好將姑娘埋在了村北的山溝內(nèi)。后借此事取村名為皇陵。
55.瓦房莊,馬蜂莊改名而來
清初,劉氏從黃槐峪遷此居住??滴趸实墼诖舜驖O曬網(wǎng),后人稱該村網(wǎng)護(hù)莊,后叫成了馬蜂莊。清末村中已有瓦房,遂改名為瓦房莊。
明初,馬氏從遷安遷此立莊。為行走方便,在長河上搭一木板橋,因此去村名板橋。
57.道馬寨,嫌“倒馬寨”不好聽改名
明萬歷年間,丁氏遷此定居并開店,故取村名丁家店。清康熙皇帝在烈馬峪打獵時跑了一批烈馬,病倒在此地,借此改村名倒馬寨。因嫌“倒”字不好聽,后又改名為道馬寨。
58.潘仗子,潘氏搭帳篷在此定居
據(jù)查,清代后期,潘氏由遷安縣遷此定居。因當(dāng)時搭了帳篷居住,遂以姓氏取村名潘帳子,后簡寫為潘仗子。
據(jù)查,明代邱氏、王氏由巖口遷此立莊,因?yàn)楫?dāng)時是新建的村莊,故取名為新莊。后叫成了新莊子。
60.三屯營,取當(dāng)時當(dāng)?shù)厝佘娡蛻舳妹?/p>
始建于英宗天順二年(1458),為總兵胡鏞督修。旋后移鎮(zhèn)府于此,設(shè)三屯忠義衛(wèi),取原來此地三百軍屯戶而得名。后撤衛(wèi)改為三屯營.此城今已毀損。
61.二撥子:可能與元代“勒撥”移民有關(guān)
“撥子”是個奇特的地名,在承德、唐山、秦皇島都有含“撥子”的村名。一說,“撥子”是唐太宗征東時駐軍的地方;另一說,“撥子”應(yīng)是元朝時,以“勒撥”移民留下的地名。
62.龍辛莊,數(shù)次易名
明永樂年間,孫、張、馬、趙、于等姓遷至位于現(xiàn)址東面一里半地的山溝占產(chǎn)立莊。因當(dāng)時西面已有一個西莊戶,故取村名東莊戶。后因長城上守邊兵士見炊煙就來搶好飯吃,顧將村西遷到現(xiàn)址。因位于太平寨之北,遂改名為北新莊。民國年間,因該村為遷安縣第三區(qū)派出所籌辦員龍會川所轄,又改名龍新莊。為了簡便,現(xiàn)寫成龍辛莊。
63.米城莊,曾是軍糧庫
建于明代,傳說燕王掃北時這里是軍糧庫,故取村名為米城莊。
據(jù)查,明代初期,于,張,王,李,劉等姓從山東遷此居住。相傳,南太平山有馬四雨為山寨王,北太平山有楊必臣為山寨王。該村位于山寨之間,遂取名為太平寨。
65.沙澗,曾叫擦劍莊
明代初期,崔氏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為崔家莊。清康熙打獵時曾于此晾甲擦劍,遂改村名為擦劍莊。清又因村邊有一個山坡上留下的沙河溝,于清代咸豐年間,改名為沙澗。
66.好桫欏峪,曾名巧老婆峪
清代初期,齊氏從龍辛莊遷至此溝,搭起窩鋪居住,因?yàn)樵邶埿燎f北面,遂取名為北溝窩鋪。據(jù)傳,請道光皇帝曾私訪到此村,疲餓交加,遂向一農(nóng)家討飯吃。一婦女在自家吃剩下的半碗紅高粱粥里,又盛上半碗黃色的小米粥,形成外紅內(nèi)黃。道光深居宮殿,從未見過此飯,更不知道怎么做的,謂此女人“真是巧老婆”。自此后,該村改名為巧老婆峪。后因該地桫欏較多,又改名好桫欏峪。
67.羅家屯,曾名落甲屯
明初燕王掃北時,宴氏由河南遷此定居。相傳唐王(太宗)征東時曾在此落甲住屯,明初建村時遂借此取村名落甲屯。后寫成羅家屯。
68.漆棵嶺,確和漆樹有關(guān)
因清初建村時嶺下生有幾棵漆樹而得。
69.梨樹坡,確和梨樹有關(guān)
因清末建村時山坡長滿梨樹而得名
70.景忠山,四易其名
據(jù)《永平府志》記載,唐代以前,傳說每逢災(zāi)荒之年,景忠山上常有一耄耋婦人下山給窮人施舍粥飯,接濟(jì)饑民,百姓認(rèn)為這是西天王母,尊稱此山為娘娘山。宋代以后,道風(fēng)昌盛,按道教陰陽學(xué)說命名,山體南坡屬陽,稱為明山,山體北坡屬陰,稱為陰山。明天順年間,薊鎮(zhèn)總兵府調(diào)兵修筑三屯營城,城防按《易經(jīng)》方位部署,因景忠山位于三屯營城南,故稱為朱雀山。到了明萬歷年間,出于政治和軍事需要,朝廷在山頂增建三忠祠,祠內(nèi)供奉諸葛亮、岳飛、文天祥三位愛國忠臣,人們?nèi)【靶醒鲋?,景仰忠烈之意,改稱景忠山。
71.五虎山,康熙在此獵虎五只賜名
原名九山,公元1691年,康熙大帝駕幸狩獵,一次獲虎五只,詔改九山為五虎山。
72.喜峰口,父子千里在此喜相逢
漢代曾在此設(shè)松亭關(guān),歷史悠久。東漢末曹操與遼西烏桓作戰(zhàn),東晉時前燕慕容儁進(jìn)兵中原,都經(jīng)由此塞。后易名喜逢口。相傳昔有人久戍不歸,其父四處詢問,千里來會,父子相逢于山下,相報 大笑,喜及 而死,葬于此處,因有此稱。約至明永樂后,訛稱為喜峰回。明景泰三年(1452)筑城置關(guān),稱喜峰口關(guān)。今通稱喜峰口。
Hash:52b055dfea04c4d2bf5cff5b930214355f5ce72d
聲明:此文由 掌上遷西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