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窯貨鋪到交通要道 南充大西街的400年變遷
順慶區(qū)大西街始建于明朝天啟元年(1621),因連接舊城大西門而得名。這條已有400年歷史的老街,曾擁有一寺一廟一庵,它是專營窯貨的街道,也是進出南充城區(qū)的交通要道。
這條古老的街道經過歲月的滄桑、時間的洗禮,早已舊貌換新顏,在南充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它已成為一條極其普通的街道。然而歷史悠久曾經在南充城區(qū)的重要地位,使這條街道在南充城建史中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老黃葛樹見證曾經歲月
原大西街北側從西到東有大佛寺、白音庵、城隍廟。1950年底,有關部門在大佛寺內辦起了鐵工廠,寺廟的金屬被鐵工廠熔化;一年多后,鐵工廠遷往城北, 教育部門在里面辦起了小學。因為學校緊鄰城隍街,故名城隍街小學。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該廠轉行生產羽絨服,即天歌羽絨廠前身;后來天歌羽絨廠遷往涪江路,該地址成為南充地毯廠,現在該處是南充市順慶區(qū)稅務局。
曾經栽種在城隍廟門前的黃葛樹, 至今仍有一棵佇立在小巷深處
原城隍廟門前兩邊各有3排6棵黃葛樹,景致十分獨特。如今,仍有一棵黃葛樹佇立在原處———現大西街169號小巷深處, 它顯得十分蒼老的夾在兩幢高樓之間;它是大西街及南充歷史的見證人,消逝的歲月已永遠塵封在它的記憶中。
半條街的門面全是窯貨鋪
新中國成立前, 僅400多米長的大西街南邊全是一樓一底、青瓦木壁的明清建筑。 半條街的臨街底層門面全是窯貨鋪。 每家商鋪里外堆滿家家戶戶都離不開的陶質壇壇罐罐及各種日雜用品。 當年城鄉(xiāng)居民儲水用的大水缸、裝大米的壇子、燉菜的砂鍋、洗菜及裝泔水用的陶盆、 為嬰兒搗米漿的膠盔子(俗稱)、熬中藥的砂罐及泡菜壇、 馬桶等琳瑯滿目、應有盡有,生意十分興旺。改革開放以后, 自來水流進千家萬戶,水缸沒有了用處;搪瓷盆、塑料盆、不銹鋼盆先后進入居民家,陶盆被淘汰;嬰兒奶粉的普及,使膠盔子沒有了銷路; 由于西藥和中成藥的方便, 砂藥罐沒有了市場。 當人們紛紛搬進有衛(wèi)生間的新居后,人們告別了馬桶;如今只有泡菜壇很多家庭仍在使用,因而專售窯貨的商鋪在城市里早已絕跡。
大西街南側房屋背后原為城墻, 城墻下就是東起現文廟處,西至老西橋、種滿桑樹的大操壩(現稱桑園壩)。街道南邊靠西頭原有通往西河的鹽店街,東頭有通往大操壩的馬道巷;北邊從西到東有市物資局車隊、水井巷, 當年南充成達中學創(chuàng)辦人張安欽即定居于史家院;有呈“L”型、從大西街通往半邊街(現青年街)的城隍街, 城隍街的半條街是南充市區(qū)最大的肉市場, 在連接大西街的街口, 有一約8平方米的加蓋石水池,名“太平缸”。據父輩說,“太平缸”是用于滅火儲水之用。 直到1997年大西街改造,“太平缸”被拆。
與大西街相接的正西街北邊原有覃家大宅院, 新中國成立初期駐市公安局,后為市政府招待所;大躍進年代在內開辦制鎖廠, 后為農機科學實驗站, 該處后來創(chuàng)辦了南充市無線電配件廠,1980年該廠停產。
最早舊房改造的街道
30多年前,大西街道作為318國道的一段, 從大東街順嘉陵江邊往北經過興順街、 吉祥街(現濱江中路)、 武城路(現果城路)、西藏路、延安路、舞風西路(現石油西路)、 馬市鋪與212國道相接, 是南來北往車輛通過南充市區(qū)的唯一交通要道。
上世紀90年代前后,通過大西街的載貨卡車源源不斷。 有的貨車裝載過高, 在會車時往往掛壞一側房屋的房檐, 于是在處理此類事故時, 常常造成該條道路的大擁堵。 有時由于司機與房東不能達成一致的賠償意見, 甚至一堵就是一整天。
1997年,大西街首先拉開城市舊房改造帷幕,原有老房全部拆除, 興建市區(qū)第一批“安居房”;在舊房改造的同時,將大西街拓寬至30米。2013年12月底,連接大西街、通往高坪區(qū)的嘉陵江四橋延伸段竣工通車。隨著南充城市建設的不斷發(fā)展,市區(qū)道路橋梁的不斷增多,大西街交通要道的功能已不復存在。
如今車來車往的大西街
如今的大西街南北兩邊僅有東方醫(yī)院、 順慶區(qū)稅務局兩家單位,北邊的水井巷連同古水井則在1997年大西街改造時煙消云散,原城隍街如今成為大西街169號;南邊臨近新西河大橋的鹽店街已不復存在, 通往桑園壩的馬道巷仍在。如今的大西街在人們眼中只是一條極其普通的城市街道,居住在這條街道的眾多外來人口或許并不知道這條老街的悠久歷史和它過去曾經的興旺。
延伸閱讀
三街合并統(tǒng)稱大西街
大西街呈東西走向,東起青年街口,西至人民南路口。 青年街口往東到新街(后為丁字街) 口約100米,名為正西街,再往東即為學院街。 明清時代, 大西街及正西街為6米寬的土泥路。1935年, 大西街改成三合土路面;1950年,改建為碎石泥土路面。
上世紀60年代,大西街、 正西街合并改名為“援越路”,城隍街改名為“立新街”,鹽店街改為“新建街”。70年代末,大西街改建為瀝青路面, 那時一到烈日當空的夏天, 瀝青路面就黏糊糊地。 汽車駛過,輪胎吱吱作響;人走在路面, 甚至把鞋粘掉。1981年,城建部門將大西街、正西街、立新街三街合并,統(tǒng)稱為大西街, 街道全長585米。1982年,大西街鋪成混凝土路面,并拓寬為11米,其中車道8米,兩旁人行道各1.5米。
來自今日順慶
Hash:5cb87a85e6921d114ca967ff7f8096fb25675bb5
聲明:此文由 教育最課堂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