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民俗博物館藏故事

大|興|安|嶺|民|俗|博|物|館|

興安故事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

那些大興安嶺遠去的歷史瞬間被凝固在加格達奇這個民俗博物館。

鐵道兵自1964年進駐大興安嶺,也就是這樣一只軍隊,成功的打破高寒禁區(qū),成功的對大興安嶺進行了開發(fā),大興安嶺的現代生活,就是這樣以鐵道兵軍隊開始了。

鐵道兵開發(fā)的工具

鐵道兵使用的放映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那鎏金歲月里,來自滬、浙、京、津及黑龍江省五萬余名風華正茂的知識青年,胸懷報國之志,毅然決然來到林海雪原,居帳篷地窖,食粗糧干菜,斗風霜雨雪,用青春的激情和滿腔的熱血,在被視為"高寒禁區(qū)”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中,戰(zhàn)天斗地,艱苦創(chuàng)業(yè),生活勞作,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開發(fā)建設社會主義新林區(qū),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形成了突破高寒禁區(qū)的大興安嶺精神,至今被大興安嶺人民繼承和發(fā)揚。

鄂倫春是大興安嶺的傳統(tǒng)民族。元朝時,鄂倫春人被稱為“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分布極為廣闊。明朝時,黑龍江以北有“乘鹿以出入”的“北山野人”,就是指游獵于貝加爾湖以東、黑龍江以北的“使鹿部”,也就是鄂倫春人。清初文獻曾把鄂倫春人稱為“樹中人” ,根據居住區(qū)域的不同,鄂倫春人內部還有不同的名稱。如居住于呼瑪河流域的鄂倫春人自稱庫瑪爾千;居住在遜克縣嘉蔭縣河邊的鄂倫春人自稱畢拉千;居住在甘河流域的鄂倫春人自稱甘千;居住在托河流域的鄂倫春人自稱托千等。比如,庫瑪爾千的“庫瑪爾”表示地點,“千”表示人的附加成分,表示某地人之意 。

大興安嶺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風俗,形成自己獨特的地方民俗,黑土文化、戍邊文化、黃金文化各種民間習俗,也是到這里參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熱炕頭上的東北女人

時間在這一刻靜止

各式徽章

各類票證

走進民俗博物館,就是走進時間的長廊,一面時鐘墻,訴說著大興安嶺古老的故事。

DA XING AN LING

神秘的中國北極藏著無數動人的故事

這座并不大的博物館

帶你穿越時空,連接過去

讓那些古老的物件,綻放年輕的生命力

【END】

來源: 大興安嶺地區(qū)文體廣電和旅游

Hash:16710d322bb8e346cd166382ae6e9bab7f5c9c95

聲明:此文由 漠河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