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名門望族之戴沖張家祠堂

世人皆言“久旱逢甘霖,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是人生四大喜事。我可不以為然,我認為人生最大的喜事莫過于“失而復得”。我親生經(jīng)歷“失而復得”時,喜出望外、百感交集、欣喜若狂的心情,外人是無法體會到的滿滿的幸福享受!

我失而復得的東西,不是黃金、鉆石;也不是烏金、白銀,更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有多貴重的東西!我失而復得的是一座有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建筑;戴沖張氏宗祠(錫類堂),張氏宗祠又與現(xiàn)代文化情景交融的“崗西學校”聯(lián)系在一起。我在“余家祠堂”讀完小學三年級后(余家祠堂只有三年級),就升到張家祠堂讀四年級,在張家祠堂從四年級,讀到一九七四年初中畢業(yè)。

畢業(yè)那年,張家宗祠拆遷到獅子山背后,新建“崗西學?!?。我也參加建校勞動,就是磚匠砌墻時,我們學生把土基、青磚傳搬到“木跳”上,供磚匠使用,記得當年我表現(xiàn)好,張賢候老師獎給我一本“練習本”,上面寫著,“獎給建校積極分子張雨林同學,以資紀念”等語。

學校還沒有竣工時,我就畢業(yè)離校了,我對新建的學校沒有一點感情,因為,我沒有在新建的學校上過一堂課,但是,對張家祠堂卻魂牽夢繞,往往夢見在張家祠堂讀書的快樂時光,離校時,對張家祠堂被折毀,還沒有什么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年齡的增長,對張家祠堂有割舍不了的親情和無限思念,愈久彌香。張家祠堂,我的母校沒有了,是連根拔走了,要想再見到張家祠堂的面貌,只有在夢中。

歲月如流、時間如箭、迅速流逝,瞬間幾十年過去了?,F(xiàn)逢太平盛世,政通人和。戴沖張氏于2014年與連城張氏同一時間,成立續(xù)修宗譜委員會,戴沖重建宗祠“錫類堂”連城重建宗祠“望賢樓”皆被提上議事日程,從2014年開始,我心中就有一個盼頭了,在有生之年能否有機會再見到張家祠堂,我一定舊地重游,那就是此生最滿足的心愿!

我把這個愿望告訴戴沖張氏后裔張毛弟先生,他是我的朋友,網(wǎng)名“戴沖大戶”,他承諾,一定能滿足我的心愿!從此我就生活在日夜的期待中。時間一點一點的流逝,到了2019年10月3日,我期待已久的美夢,終于實現(xiàn)了。

10月3日早上,戴沖張毛弟先生十分熱情,早上8點就開專車來接我,我人在車上,心里像浪潮翻騰,難以平靜,百感交集,心想:我早就已永不期待,永不假設,不可逆轉、不可能再現(xiàn)我想要的歷史畫面了,但是:可能是老天憐憫,真的又給我來一次歷史的回放,不,不是回放,是活生生的實實在在的歷史再現(xiàn),人們常常懷念那些過去的事情,不是因為它有多美好,多么重要,只是因為它再也回不來了,但是,我卻十分幸運,大家都認為再也回不來的張家祠堂,我的崗西母校,卻又活龍活現(xiàn)的回來了,馬上就要呈現(xiàn)在我眼前,合浦珠還,試問我的心情能平靜么?如果是你,你的心情能平靜嗎?

到了張家祠堂,雖然還沒裝飾好,但主體輪廓,卻與老祠堂一模一樣,頓時,我有穿越時空的感覺,我好象又回到了少年時代,進了祠堂大門,有一照壁,四十多年前一個歡快的畫面,立刻在我腦海里回蕩。

記得當年,在那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一個春天的中午,我剛跨進(祠堂)學校大門,就聽到照壁后面歡聲笑語,不絕于耳,走近一看,見張賢候老師站在木梯上,掏麻雀窩里的麻雀蛋,因為,這窩麻雀,每天在上課時,唧唧喳喳!分散學生注意力,為了讓學生專心聽課,不受麻雀的叫聲干擾,張賢候老師就想把這窩唧唧喳喳的麻雀除之而后快。

老師上梯掏鳥窩的舉動,招來一些同學圍觀,鳥雀窩筑在照壁木穿枋與柱子交界處,縫隙很小,用手掏不出鳥蛋,張老師就拿一個木尺,把鳥蛋搗碎,此時,有一個學生很大膽,他帶頭說:“張老師在搗蛋?!比堑脟^的學生哄堂大笑,張老師在梯子上,一邊掏鳥蛋,一邊笑著說:“你們這一班小淘氣蛋,敢拿老師開玩笑,等我把麻雀蛋搗壞了,下來非把你們罰站不可”,眾學生聽到老師這么說,大家更興奮的說,“老師壞蛋了,老師扯蛋了”,又惹來笑聲一片,張老師從梯子匆匆下來時,學生們早就一哄而散了,現(xiàn)在想起,臉上不由自主的還露出開心的笑呢。

我和張毛弟先生來祠堂的中廳,以前中廳前的天井里,左右各種一棵甜竹,據(jù)說,甜竹是做筷子的好原料,現(xiàn)在,“甜竹一毀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中廳左邊的走廊上,(進門靠右邊)以前掛有一口幾百斤重的大鐘,大鐘佐證張氏“鐘鳴鼎食”的輝煌時代,在我讀書時,學校把它當上、下課鈴用,此鐘聲音悠揚、回蕩、遙遠。有時我們走到方桂莊時,隔了一座桂山崗,也能聽到學校打預備的鐘聲,我們聽到預備鐘聲后,就加快步閥,一路小跑的到學校,正好趕到打上課鐘,沒有遲到,現(xiàn)在那口不可再生的歷史文物,不知落到何處了,令人惋惜。

我站在中廳張望,四處搜索著,又一個歡樂的歷史畫面在我腦海里回放,當年學校響應政府號召,辦起了“五七工廠”,我們學校辦起了“草帽廠”,時任校長張良詩先生,在生產(chǎn)隊收割小麥的季節(jié)時,收集大批沒有淋過雨的潔白麥秸桿,每逢周六下午上勞動課時,(當年沒有雙休,周六正常上課)學生們都到中廳去編草帽辮子,女老師們用縫紉機,把草辮子縫成成品“草帽子”,整個祠堂中廳,歡聲笑語,勝似天庭。

我在中廳環(huán)視四周,張良鵬、張賢候、王述明、方翔高、何孔科、方實龍、方志明、雷念慈等賢師的身影,就像播放幻燈片一樣,一一在我眼前閃光回放。天井周圍好像同學們在跳橡皮筋,踢毽,打陀螺等課間活動,我正在一點一滴的回憶著,被張毛弟先生的聲音打斷了我的回憶,他說:“張先生,這是后廳”

后廳右邊的廂房,就是我當年讀小學畢業(yè)班五年級的教室,(當時政府號召,學制要縮短,小學只有五年級,從五年級就升到初中,初中也沒有初三年級,初二就初中畢業(yè)了),我用眼光盯著教室西邊的墻壁,又沉浸在深深美好的回憶。

憶當年,王述明老師代畢業(yè)班語文課,有一次,賢師布置作文題是《新人新事二則》,我寫一個“拖拉機”下田犁田,社員的喜悅心情;另一則寫“脫粒機上稻床,社員心里喜洋洋”,其內(nèi)容還記憶猶新,意思是,有了拖柆機,再也不要牛犁田,有了脫粒機,再也不用黃牛拉“石滾”在稻床上轉圈脫粒了。這二則故事,符合當時的時勢,得到王老師表揚,把我的作文,貼在教室的墻上,供全班同學們學習,老師恩情,永世不忘。

當時的張家祠堂,叫崗西學校,崗西學校名字由來,是因為張家祠堂座落在方桂山崗的西邊,所以取名“崗西學?!保瑣徫鲗W校因有初中班,人們習慣稱崗西學校有“戴帽子”初中。

重游失而復得的張家祠堂,我覺得時光倒流四十多年,我卻又回到那青春年少的學生年代,心情十分激動,情不自禁、手舞足蹈,說不完的當年逸聞趣事,在朋友面前,我就像小孩子一樣,有些失態(tài),年過花甲的我,身手敏捷,我走遍張家祠堂各個角落,拼命的用大腦搜索當年的行蹤軌跡,夢中的畫面,留連忘返。高興過后,心情也十分沉重,因為當年教過我的老師、大部分已經(jīng)作古了,就是當年掏麻雀窩的張老師,聽說也得了帕金森病了,如果與恩師一道舊地重游,那更是錦上添花的美事,哎,可嘆的是,“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人們常言:失去就讓它失去吧,因為失去的東西,再也不能回來了,特別是失去的是大型建筑,再想見到它,更是難上加難。張祠堂拆毀了,一所消失幾十年的母校,給我留下了無窮盡的思念,懷念,往往從夢中還夢見它,張家祠堂還是從前那個樣子,我在里面快樂讀書的樣子......

但是,世事難料,時局逆轉,我失去的東西,死了心不再去想它的東西,又神奇般的呈現(xiàn)在我面前,魂牽夢繞多次在夢中見到的張家祠堂,猶如神話般的巍然屹立在原址上,是多么令人興奮的一件事啊,世上像我能遇上“失而復得”的最、最、最、幸運的事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吧?

寫到此,讀者可能這么問我:“你對張家祠堂情深似海,因為你也姓張”,我在此簡單解說一下,我與戴沖張家祠堂的淵源吧,小文章里有大歷史,保證各位大感興趣。

我是連城張氏,早在清朝順治七年,由我八世祖期鳳公(桐城道光續(xù)修縣志上赫赫有名)出資,在連城山麓建立連城張氏宗祠《望賢樓》。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間里,連城股、戴沖股、官橋股、雙河股,史稱四大股皆在“望賢樓”合祀祖先。而后,戴沖張氏,在倉灣(現(xiàn)叫張家灣)建有宗祠,因“倉灣宗祠”與戴沖三世祖道榮公相沖不吉,清嘉慶八年(1803年),戴沖張氏在張樓莊南重建宗祠,堂號為“錫類堂”,至此戴 沖與連城才開始分祠祭祖。

戴沖張氏宗譜

連城張氏,一世祖本姓梅,名諱繼祖,元末明初為避戰(zhàn)亂,攜子名梅琳,從婺源遷徙到桐城南鄉(xiāng)戴沖卜居,與國學張道榮先生是好友,連城張氏宗譜寫道,張公恩德,永世不忘。

當時朱元璋建立明朝,天下剛剛安定,命令各地總兵官配合戶部收集并核實府、州、縣三級上交的元代戶口簿冊,來推行戶貼和里甲制度,通過編造“賦役黃冊”作為管理戶口、征派賦稅和徭役的主要依據(jù)。嚴厲打擊“漏口、脫戶、隱瞞丁產(chǎn)”,任何人不得妄自更改變亂,違者重罪。民眾懼怕遠遷服役,紛紛加入朋戶。

而當時梅繼祖只剩下一子梅琳,恰娶國學生張道榮先生的獨女,為躲避追殺而保存血脈,于是便以“朋姓”為張,至今有七百多年了。朋姓后,張道榮先生有三子一女,后分成四大股,(一般姓氏人家都以大房、二房等分支記錄,唯我們連城與戴沖張氏以“股”字分支往下傳)舅舅兄弟三人分別為“戴沖股、官橋股、雙河股、姑娘家叫連城股(世人皆稱連城張),合稱四大股,七百年來,四大股都合修宗譜,共派字、共祀祠堂,一脈相承。

我只知道梅股的發(fā)展史,僅明清兩朝就培養(yǎng)了1108位邑(郡)庠生、太學生,519位貢生,三文一武四位進士。開創(chuàng)“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又一經(jīng)典,更有“乙卯兩經(jīng)魁竹林濟美,丙辰雙進士花萼聯(lián)芳”之美譽,如此說來,重建的“錫類堂”是我們外婆家祠堂,怎能不是情深似海呢。

在有生之年,能圓我重游張家祠堂我的母校的美夢,此生足矣!我在此悄悄告訴你:“大家認為不可能的事,夢中見到的所想的事,都能一一夢想成真心情,比做皇帝還感到滿足矣”。

Hash:44e37ee4b4996100edea7b61d98d6e86218e1fa0

聲明:此文由 六尺巷文化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