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玻璃器
boliqi
玻璃器
Glassware
指單獨用熔融、冷卻、固化的非結晶無機物玻璃制成的器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玻璃在古代昂貴難得,古埃及、羅馬的高級玻璃器皿價值高于黃金,中國六朝上層人士斗富,往往用玻璃器皿顯示其豪華。
河南洛陽的一座東漢墓出土的纏絲玻璃瓶。這種玻璃瓶不僅器形與中國傳統(tǒng)器形不同,其成型方法也和中國漢代玻璃器截然不同,它是采用吹制法制作成形的。
江蘇南京象山7號墓出土玻璃磨花筒形杯。魏晉南北朝時期,羅馬玻璃輸入到中國的品種和數(shù)量都有增加。在南朝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南京附近,比較集中地出土了進口的羅馬玻璃。
遼寧北票北燕馮素弗墓出土玻璃鴨形器,一件造型極為別致的羅馬玻璃器
玻璃器的產生及其研究
根據(jù)考古發(fā)掘所知,伊拉克阿斯馬爾出土的玻璃殘片,年代約為公元前 2300 年。玻璃器皿大約在前 16 或 15 世紀首先出現(xiàn)在兩河流域,稍晚,埃及也開始生產相似的器皿。羅馬帝國的玻璃業(yè)十分繁榮,先后發(fā)明了吹制法、刻花玻璃和套色刻花玻璃。西羅馬衰落后,玻璃生產中心向東轉移,薩珊波斯的玻璃業(yè)發(fā)展很快。公元 8 至 9 世紀以后,伊斯蘭玻璃興盛發(fā)達,一直持續(xù)到 14 世紀。西方古代玻璃一直以鈉鈣玻璃為主。中國玻璃以它悠久的歷史、精美的造型、獨特的成分自成體系。中國至遲在戰(zhàn)國時代已能制造玻璃,是世界最早的玻璃產地之一。中國玻璃成分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的玻璃成分截然不同,以鉛玻璃為主要體系。在中國,玻璃器又稱琉璃器或料器。多為裝飾品、藝術觀賞品和寺院塔基中的舍利器。中國的玻璃工藝對日本、朝鮮的玻璃業(yè)有直接的影響。玻璃器在古代世界一直是重要的貿易商品,玻璃生產中心的產品往往經(jīng)銷到舊大陸的各個角落。中國歷代統(tǒng)治階級都非常喜愛西方玻璃器,一些典型的羅馬、薩珊、伊斯蘭玻璃器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并經(jīng)過中國又傳到日本、朝鮮。
中國古代玻璃的研究最初多著重于文獻。由于中國古代文獻中玻璃名稱繁多,而且往往與玉石之類的天然材料混淆使用,不易分辨,給研究造成困難。因此對中國古代玻璃的研究,必須主要依據(jù)考古發(fā)掘的玻璃實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出土的玻璃器多輾轉流散到國外。建國后,各地陸續(xù)出土了一批玻璃器,為中國玻璃器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玻璃器
有人認為,中國最早的玻璃器出現(xiàn)于春秋末期。河南固始侯古堆1 號墓出土的玻璃珠,湖北江陵望山 1 號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格上的鑲嵌玻璃塊、河南輝縣琉璃閣出土的吳王夫差劍格上的鑲嵌玻璃塊都屬春秋末期。這三處的玻璃經(jīng)檢驗都是鈉鈣玻璃。鑒于蜻蜓眼這類珠子前 6~前 5 世紀時在歐洲及地中海沿岸十分流行,因此還不能排除這時的玻璃器是經(jīng)過中亞輸入中國的。戰(zhàn)國時期玻璃器增多,比較集中在河南、湖北、湖南三省。蜻蜓眼出土數(shù)量很多。此外還增加了許多新的品種,如玻璃璧、玻璃印、玻璃劍飾、玻璃蟬等,器形都仿制當時流行的玉器。值得注意的是,戰(zhàn)國時期的玻璃器絕大部分是鉛鋇玻璃。含量較高的氧化鉛在世界其他地區(qū)的玻璃中很難見到,而氧化鋇在 19 世紀前基本不存在于其他地區(qū)的玻璃中。因此,戰(zhàn)國時期的絕大部分玻璃器無疑是中國制造的(見東周琉璃器)。
漢代的玻璃器
西漢玻璃器的數(shù)量品種都有所增加。玻璃璧仍然存在,分布范圍較廣泛,器形一般大于戰(zhàn)國璧。玻璃耳珰、玻璃珠飾、玻璃帶鉤也比較常見,而蜻蜓眼卻少見。西漢時期開始制造玻璃器皿,滿城漢墓出土的玻璃耳杯和盤,揚州西漢“妾莫書”墓出土的玻璃“玉衣”片,都是典型的仿玉制品,且多為鉛鋇玻璃。東漢的玻璃器數(shù)量和品種都少于西漢,除廣東、廣西出土數(shù)量較多的玻璃珠外,其他地區(qū)的玻璃器出土很少,一般只有玻璃珠和玻璃耳珰。這個時期出土的玻璃器皿很特殊,根據(jù)江蘇邗江甘泉 2 號墓和廣西貴縣漢墓出土玻璃器的器形、紋飾和成分判斷,可能是進口的羅馬玻璃。
魏晉南北朝的玻璃器
比較常見的是玻璃珠、環(huán)等小型裝飾品。河北定縣北魏塔基除了出土玻璃珠、環(huán)之外,還出土玻璃缽、葫蘆瓶。這些器皿有中國傳統(tǒng)器型的特征,但采用了吹制成型法,玻璃含較多氣泡,制作也較粗糙,很可能是中國吹制玻璃的早期產品。南京象山 7 號墓(見象山王氏墓地)、遼寧北票馮素弗墓、 河北景縣封氏墓群出土的器物,據(jù)研究,是輸入中國的羅馬玻璃器。湖北鄂城西晉墓出土的圓形磨飾玻璃碗、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墓出土的凸圓柱紋玻璃碗,是典型的薩珊玻璃。新疆樓蘭、巴楚、和田等地區(qū)也出土了這個時期的羅馬玻璃和薩珊玻璃殘片,說明西方玻璃器經(jīng)絲綢之路輸入中國。
隋唐時期的玻璃器
隋代玻璃器的出土數(shù)量較多,制作精致。最突出的是西安郊區(qū)隋李靜訓墓出土的玻璃器皿,其中有高鉛玻璃,也有鈉鈣玻璃,造型與當時的瓷器相似。唐代玻璃器繼承隋代傳統(tǒng),高鉛玻璃與鈉鈣玻璃并存。湖北鄖縣李泰墓出土的玻璃瓶是唐代玻璃的代表作,唐代寺院塔基還出土一些薄壁小型玻璃舍利瓶。隋唐還生產玻璃珠、玻璃笄、玻璃小佛像等。唐代繼續(xù)從伊朗高原進口玻璃器皿,洛陽關林唐墓出土的玻璃瓶、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圈紋玻璃碗可能是薩珊玻璃。
宋代及其后的玻璃器
北宋玻璃器多出土于寺院塔基中。河北定縣 5 號、6 號塔基,河南密縣塔基出土的小型玻璃葫蘆瓶經(jīng)化驗為高鉛玻璃,部分為鉀鉛玻璃。北宋進口了相當多的伊斯蘭玻璃器皿,河北定縣 5 號塔基、安徽無為宋塔、浙江瑞安慧光塔和遼寧朝陽耿延毅墓出土的玻璃器皿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南宋至明代的玻璃器除珠子和笄子等小型裝飾品外,也有少量完整器皿。新疆若羌瓦石硤元代玻璃作坊遺址、山東博山元末明初玻璃作坊遺址,是中國迄今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玻璃作坊。瓦石硤遺址生產鈉鈣玻璃,博山遺址主要生產鉀鈣玻璃。清代自康熙時起設立了宮廷玻璃廠,并雇用歐洲玻璃匠作為指導,制造高級藝術玻璃。清代的纏絲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煙壺等都是世界玻璃藝術的珍品。
參考書目
S.Frank,Glass and Archaeology,Academic Press,London,1982.
由水常雄:《東洋のガラス》,三彩社,東京,1977。
安家瑤:中國早期的玻璃器皿,《考古學報》1984 年 4 期。
(安家瑤)
文字來源于《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圖片及說明來源于網(wǎng)絡
Hash:ed86b84a04ae9e9eef5c37c8b94b1c6ce6c3420e
聲明:此文由 叨叨三國事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