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跡·甕安|龍蟠洞跡——后巖觀

后巖觀是一處道觀,是猴場鎮(zhèn)下司紅色新村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延伸。

??大自然鬼斧神工,于平地突起一小山,高約30米,面積5畝左右,四面怪石嶙峋,山丘內(nèi)空,形成許多溶洞,洞洞相通,撲朔迷離,洞內(nèi)鐘乳石形態(tài)各異,有的如筆、如筍、如柱、如屏、如鐘、如鼓,有的恰似齜牙猛獸,赳赳武夫,并有前人題名的筆架峰、天外峰、鐵剪峰、五老峰、巨靈掌、蓬萊石、角端石、玲瓏石等。巖壁上有“何異蓬萊”,“天然鐘鼓”等石刻和其他碑文。巖上藤蘿牽絲掛網(wǎng),懸綠吊翠。巖間棕樹高矮錯落,四季常青,真正是一處洞天福地。

??道觀入口位于正西,入口是在山腳的一個長 20多米的洞,東西相通,寬可容人,有石如鱗,傳說曾有龍潛伏其間后破石遠飛,故名“飛龍洞”。出得洞來,已是山上了,但見石階隱現(xiàn)有致,直通道觀,沿途奇石屹立,觸發(fā)想象。

??最為搶人眼球的是“飛來石”,傳說一小道士為趕功課,常于石下誦經(jīng),一日困倦入夢,夢見天鵝飛來,棲落肩上,大喜而醒,真有一石飛來立于所依石頭之上,所以飛來石又叫“夢來石”。稍縱目光,還可以看見形態(tài)逼真的石雞、石鵝、石獅等石獸石禽。傳說當年一道士精通養(yǎng)殖,能通禽獸之語,他每天與家禽走獸為伴,但嫌家禽會被食用,走獸會老死或者隱入山林,指望把他喜歡的禽獸變成石頭,永遠不棄不離。觀內(nèi)得道高士聽說這件事情后,一來想顯示自家本事,二來想逗小道土一玩,便施法點化,果真那些家禽走獸變成了石塑之身,一直保持原形到今天。

??道觀山頂突然平緩,道觀就建在山頂平緩處。據(jù)考證,山頂稍平處,明代曾建有真武殿、文昌閣、三清殿、三元閣,總名后巖觀。明末巡按監(jiān)軍御史錢邦芑,棄官為僧,寓居于此,研習(xí)經(jīng)文,吟哦詩詞,現(xiàn)有留存的許多題詩和摩崖石刻為證。所撰《草塘后巖記》對此極為推崇。

??清乾隆進士文宣詩《后巖十四韻》贊道:“境固呈天巧,人還贊鬼工”。

??置身后巖觀,不僅體驗到一種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還有清凈思想,平和心氣,洗滌道德的感受。

總第26期

整理自《可愛的甕安》、網(wǎng)絡(luò)

編輯:實習(xí):晏青霜 編審:李嶠橦

審核:李永春 監(jiān)制:王富剛

Hash:1c5b88ffefcff199221467e533ca21154b75b8af

聲明:此文由 甕安縣廣播電視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