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祚祈福雙塔寺
作者:白尚立
制作:心安天晴
圖片提供:白尚立 說永祚寺人們不一定知道,如果說雙塔寺,那就知名度高了,因為寺中的雙塔被譽為“晉陽奇觀”,是古太原八景之一——凌霄雙塔,又是太原的標志。其實,這雙塔是永祚寺中的兩座磚塔。
永祚寺,民間俗稱雙塔寺,坐落在太原市迎澤區(qū)郝莊村南的小山崗上,現在已經被高樓大廈所包裹。凌霄雙塔是太原現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兩塔就像一雙孿生姊妹,其還有一個美麗動聽的別稱——文筆雙峰。
永祚寺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依山勢而建,坐南朝北,建筑別致,結構精巧,所有建筑均由磚結構建筑而成,是我國古剎中不可多得的別致寺院。全寺以寺北大戲臺、山門、二門、三門、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布局。確切地說,姊妹雙塔不在寺內,其位于大雄寶殿后側附近的東南向。
寺前是一寬闊的廣場,靠北部有一東西向大橢圓形水池,把廣場和戲場分隔。池中有水,清澈見底,水中有魚,錦鱗戲泳。漢白玉玲瓏小橋橫跨其上,它造型別致,雕刻精致,俏獸掬態(tài),惟妙惟肖。
大戲場平常為太原市公交車郝莊始發(fā)點,最北邊是一座雄宏大氣的大戲臺。這座戲臺吸收了漢民族古建筑的特點:飛檐翹角,插飛琉璃瓦,獸脊裝飾,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美輪美奐,古色古香。戲臺寬闊,空間碩大。背景屏兩側是兩兩深紅色大圓柱,大圓柱兩邊分別是見方的飛龍彩釉浮雕;臺面兩兩淡紅色露明柱分列兩旁,與正上方的匾額相配,相得益彰,肅穆莊重,巍嚴古樸。正中匾額為“篆正乾坤”,兩內露明柱右書“雙塔凌霄牡丹溢彩千年龍城開新宇”,左書“誠信傳承公道遠播三晉明珠沐春風”;兩外露明柱右書“板奏鑼鳴弦歌管唱郝莊大戲方起”,左書“將勇兵強馬嘯人歡九州盛業(yè)正酣”。
沿三十四級蹬道拾級而上,漢白玉欄桿分列兩旁。抬眼望山門,巍峨古樸。正上方“永祚寺”三個金字在陽光映照下熠熠生輝,山門兩邊是方形藍綠相間飛龍彩釉浮雕,山門裝飾,傳統(tǒng)美奐,磚砌斗拱配以琉璃錦瓦,連同青灰面及兩旁的紅色墻,在藍天白云映襯下,渾然天成。傳統(tǒng)的一對石獅子雄踞兩側,既顯威武神圣又增添了些許悠悠佛韻。
永祚寺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初名永明寺,萬歷三十六年(1608)五臺山高僧妙峰(福登)和尚奉敕續(xù)建,易名為永祚寺。清初又續(xù)建了山門,完善了禪堂和殿宇,形成了一座小規(guī)模的寺院。目前,寺院中大部分建筑為明代建筑。這里綠樹紅墻,牡丹溢香,爭奇斗艷,寶塔梵殿,龕閣玲瓏,碑碣櫛比,松柏凝翠,黛色參天,肅穆幽靜,古色古香。寺院的建筑方位,一反我國千百年來坐北朝南的習慣,因勢而建,居高臨下,可謂背靠太行群峰,面俯滔滔汾水,特別是登塔環(huán)望,太原全貌盡收眼底,身臨其境,實讓人心曠神怡。
整個寺院有三個院落組成,每個院落結構布局不同,風格色彩各異。進山門直接為第一進院,周邊喬木聳天,磚池內牡丹蔥蘢。東廂房現辟為“雙塔印社”,西廂房為“學雷鋒志愿服務站”。正是暑假期間,游人甚多,一進山門便有十一二歲的小學生免費做導游。聽著他們童稚的流利的普通話解說,你會驚嘆于傳統(tǒng)與時尚是如此的匯聚交融。二門后側兩旁各有一株白皮松,松樹前是形態(tài)各異的一對蹲石獅,過二門則進入第二進院。
第二進院為“祗園勝景”,亦稱牡丹園,遍植各種各色牡丹,具有北方園林的韻味?;厥自洪T,一幅楹聯(lián)把寺院的地位作用盡數表述。右書“福登造雙塔名稱宣文危冠浩蕩華夏”,左書“夕陽披半嶺朝溢永祚鳥瞰錦繡并州”。這個院很大,主道兩旁磚池牡丹墨綠茁壯。東首過月亮門是“墨園”,園內周邊側柏參天,塔松閱兵,綠蔭四蔽。坐邊小憩,清新涼爽,宜人無限。幾畝圓形磚池內各種牡丹盡展雄姿,或臥或躺,或立或倚,或虬或直。雖已過花開盛季,但我們可以完全想象牡丹盛開是怎樣的一幅圖景。俏麗的荷包牡丹,亭亭玉立的似荷蓮,始終如一的煙絨紫,春來早的鳳丹白,頑強生命力的紫斑牡丹,堅守崗位的金閣,晶瑩光澤芳香宜人的夜光白,潔白如雪的白雪塔,還有洛陽二喬,花開百朵的洛陽紅……“春來誰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在眾多的花卉中,牡丹色、香、姿、韻獨領風騷,素有“花中之王”“國色天香”的美譽,歷來被奉為庭院珍品,并被尊為“國花”,為天下所珍愛。永祚寺現有各色牡丹6000余株,其中牡丹名品“紫霞仙”更為珍貴,是我國現存唯一的明代牡丹,也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寺院牡丹。每至春日,新枝萌發(fā),群葩怒放,滿園花團錦簇,美不勝收。
聽小志愿者介紹,永祚寺牡丹花開最早,花期最長,數九寒天就已孕育。我不禁一顫,想起了《牡丹之歌》 。
?。∧档?,百花叢中最鮮艷,眾香國里最壯觀。有人說你嬌媚,嬌媚的生命哪有這樣豐滿。有人說你富貴,哪知道你曾歷盡貧寒。
??!牡丹 ,冰封大地的時候,你正蘊育著生機一片。春風吹來的時候,你把美麗帶給人間。
西首是正在興建的一處院落,站在高處望去,殿臺樓閣交相輝映,錯落有致,琉璃殿頂此起彼伏,色彩各異,灰色殿宇與紅色圍墻構成了一幅古韻悠悠的油彩畫。在此院與彼院的間隔墻壁上布展著寺院春天牡丹花開的圖片展。南首正門兩側是幾座關于寺院的石碑,或古或今,或楷或草,或隸或篆,盡顯文化內涵。過三門進入第三進院。
第三進院為“永祚禪林”,也稱禮佛院。整院面積跟第一進院相當,十字過道把院一分為四。上首即大雄寶殿前是一株明代丁香樹,樹葉繁茂,遮陽蔽日,樹枝虬然嶙峋,盡顯風骨;另一株是明代紫霞仙牡丹,雖經歷幾百個春秋風霜,干老枝虬,卻仍蒼勁旺盛。下首是兩株黛色參天的側柏,其余空隙皆為牡丹。東廂房為客堂,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三十六至四十年(1608—1612),面闊五間,長22.5米,入深9.5米,為穹窿形無梁磚仿木建筑,是寺僧接待香客之所。西廂房為禪堂,與客堂相對稱,是寺僧誦經念佛之所。禪堂、客堂目前為山西佛塔建筑展覽室。塔,起源于古印度,最初是供奉或收藏舍利、佛像、佛經或高僧埋骨的建筑。隨著佛教的傳播,它與中國的建筑體系相互交流融合,派生出塔這種極具東方特色的建筑形式。所用材質有傳統(tǒng)的夯土、木材、磚石、陶瓷等,結構有樓閣式、亭閣式、金剛寶座式、無縫式等,承載并匯聚了東方的歷史、宗教、美學、建筑、哲學、科學等諸多因素。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的古建筑遺存以絕對優(yōu)勢高居全國首位。就塔而言,其形制、平面、外觀、內部結構、雕刻藝術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而且還有不少奇特古怪之塔并稱全國之最,因而山西也被稱為“中國古塔展覽館”。山西現存北魏到清末古塔500余座,形制各異,結構多樣,這里選取了30余座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塔拍照布展。這些古塔大部分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而也是我國塔式建筑的珍品。
上首為寺院的主體建筑——大雄寶殿。正面三門一字并立,上書“大雄殿”“清凈”“莊嚴”,中門洞開,門前一座銅鑄中空寶塔形香爐,馨煙繚繞,香火不斷。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長19.35米,入深11.3米。其殿為結構精巧的兩檐樓閣式建筑,全用青磚磨砌成柱、檐、斗拱、雀替(放在柱子上端用來與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壓力的物件,俗稱托木、插角)、垂花柱及圖案等,仿木結構筑砌,殿內施拱券(建筑物上部筑成弧形的部分,除承受重負外還起美化裝飾作用)頂,不用一木一釘,是明代典型的無梁式建筑,故稱“無量殿”。殿內正中供奉高達3.85米的阿彌陀佛立式貼金銅像,兩側為釋迦、藥師佛鐵鑄坐像,是凈土宗禮佛場所。
大雄寶殿頂上還有建筑。大雄寶殿兩側各有一個方丈院,沿著院內緊貼禪堂、客堂的拾級而上,即可登上大雄寶殿的頂上建筑——三圣閣。三圣閣,單檐歇山頂建筑,頂部用磚雕斗拱,層層出挑,疊澀(一種古代磚石結構建筑砌法,用磚、石、木材等通過一層層堆疊向外挑出,或收進,向外挑出時要承擔上層的重量)而上,形成套拱,筑成下大上小的磚砌藻井(天花是遮蔽建筑物內部的構建,而建筑內部呈穹窿狀的天花時稱“藻井”,這種天花的每一格為一井,以花紋、雕刻、彩畫飾之,故名藻井),是我國古建筑無量式殿閣中的珍品。據工作人員介紹,殿內原有西方三圣(又稱阿彌陀三尊,中間是阿彌陀佛,右邊是觀世音菩薩,左邊為大勢至菩薩),現供的是明代塑的三大士(指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士為梵文音譯,意為偉大的人,是對菩薩的通稱。宋徽宗宣和元年曾下詔書,佛改稱金仙,菩薩改稱大士,僧人改稱德士)像,工藝精湛,也屬于明塑中之佼佼者。
第二進院的西南角有一腰門,出腰門繞行拾級可到達雙塔腳下。這里樹木蔥蘢,蒼翠欲滴,牡丹井然,碧綠無涯,地勢較高,寺院布局景致一覽無余。雙塔周邊稱塔院,也許是地勢較高的緣由吧,也許是永祚寺以南為上的緣故吧,這塔院也叫上院。而這塔院的軸線并非正南直北,而是東南——西北向,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觀念特別是道家以東南之氣祈增文運的寓意。沿這一軸線依次有新塔、過殿、舊塔和樓閣式的后殿。
永祚寺雙塔是現存磚塔成雙組合實例中規(guī)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組。雙塔雄偉恢宏,魏然高矗,直聳如筆,因而有“文筆雙塔”之美譽,更有“雙塔凌霄”之贊譽,故而被譽為太原的標志,在雙塔西南部立有“雙塔凌霄”石碑一座。雙塔并不是同時建成,東南塔稍早,為文峰塔;西北塔較晚,叫宣文塔,是座舍利塔。兩塔相距近50米,均為全磚石結構,只在各層角檐內裝有一根挑木,構建技巧十分精湛,國內獨創(chuàng)。遙望二塔,高度相當,風格協(xié)調,古韻悠悠,特別是塔身突出端掛有風鈴,微風吹過,清脆作響,更具有古寺古塔的味道。近處細看,方見各有其妙:東南塔為素磚所砌,塔上雕刻比較清素,飾有牡丹葉子,塔身收分很小,也就是直徑基本相同,故而挺拔壯美;西北塔為琉璃剪邊,雕刻華麗精美,塔身收分明顯,飾有蓮花,外形俊朗秀麗。
也難怪,兩塔的建筑意義不同,所以也會有細微的差別。
西北塔叫宣文塔,為佛家舍利塔。據說萬歷皇帝的生母,那個篤信佛教的慈圣宣文李太后很崇拜福登高僧,遂拜他為師,皈依其門下,并出巨資佐助建此塔,也許是還受早幾年修建的另一文峰塔影響,遂取此塔名為“宣文塔”。宣文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層,最底層邊長4.6米,全塔總高54.78米,是典型的樓閣式空心磚塔。塔的基座用沙石條砌筑,既質樸又堅固。塔身為一色青磚研磨對縫砌成,塔上的斗拱、飛檐、枋(在建筑學中,枋是在柱子之間起聯(lián)系和穩(wěn)定作用的水平向或者與梁垂直方向的穿插構件,它往往是隨著梁或檁而設置)、椽、柱(垂柱),均為青磚仿木結構砍磨而成,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不敢相信。每層的塔檐都用孔雀藍色琉璃瓦砌出晶瑩美麗的邊沿,在陽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輝。在塔的第一層撩檐枋下,斗拱與斗拱的空處,嵌刻著磚字“阿彌陀佛”,字體猶如一條飄帶,層層疊加,既美觀又勻稱。一連串的“阿彌陀佛”既表明了其為佛塔,又巧妙地添補了斗拱間平板的空間,可謂一舉二得,獨具匠心。每層的八個角都鏤刻有磚雕的裝飾性蓮花垂檐柱,并刻有細膩逼真的草紋、云紋等,大大地增強了塔外部的裝飾性。這種建筑雕刻不僅圖案富麗,鏤工精細,而且深刻反映和代表了明代磚構建筑的藝術風格,堪稱明代磚仿木建筑中的優(yōu)秀作品
舍利塔的底層開有兩門,一為東南向,一為西北向,我入東南門拾級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龕,聽小志愿者介紹說,原來龕中有造像,毀于戰(zhàn)火了。繼續(xù)攀登,則進入塔外壁與內壁間的階梯,盤旋而上可直達頂層。1—7層無論形制還是結構沒有多大差別,第一層始石級能容兩人并排登行,登19級才能至第二層,感覺頂部空曠。每層四面均有瞭望門,中央天井直通塔頂。8層起,明顯有收分,10層起,石級只能容單人登攀,最后一層只有11個石級了。到得頂層,頓感狹小壓抑,此時更印證了塔底仰望時塔身呈流線型的輪廓。
雖然狹小壓抑,但兩兩穿心風吹過,淋汗頓消,清爽無比。塔頂還是磚砌的藻井,伸手觸撫,細膩光滑,細看磚壁,大小細微刻字無數,有詞語,有名字。但凡攀登此處的總想做個留念念想吧,我想。
登高遠望,太原市風貌盡數收入眼底。朝東望去,高樓大廈鑲嵌在翠綠綿綿的群山中,太行路上的車流宛若一絲乳白色的飄帶,隨微風輕輕飄漾著。南向望去,近處的文峰塔跟遠處的林立高樓掩映在青黛翠綠之中,不遠處白云寺毗盧閣的殿頂影影綽綽時隱時現,那是大自然的一幅天然之作,文峰塔的全貌一覽無余。轉向西望,藍天白云下,色彩迥異,鱗次櫛比,近處青翠綠波中護擁著一條寬闊筆直的大道。轉向北,寺院的全景盡現眼前,它跟遠處的櫛比大廈在蔚藍天空的映襯下,既靜謐又躁動,既傳統(tǒng)又時尚,那是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匯聚與交融。
東南塔為文峰塔,文峰塔是區(qū)別于佛塔獨具中國特色的風水塔,其建目的有三:希望或象征當地人才輩出,特別是封建社會多中科舉;用塔來補全風水上的空缺,以求得完整無暇;借塔之高大來作為地標。由此看來,文峰塔在一定程度上很具有封建迷信色彩。從建筑特色看,文峰塔雖早于舍利塔,但畢竟屬于同一時期的作品,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比如,都是平面呈八角形狀,同是13層建筑,高度為54.76米(比舍利塔低2厘米),斗拱的結構造型,檐、椽、柱、枋的砍磨、砌筑等都與舍利塔大同小異,這些都反映了同一時期產物的鮮明特色。但它沒有塔基座,僅開一門,沒有佛龕,更沒有“阿彌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邊了。文峰塔上下直徑基本相同,直上直下,沒有多少收分。這些差別也反映了兩塔的設計建造在造型、技藝、風格上的不同。因文峰塔鎖門不開放,故而我沒能攀登,總感覺多少有點遺憾。
兩塔之間是個過殿,里邊正進行“法界梵音——中國明代古鐘巡禮展”。有一種聲音,屬于心靈,滲透靈魂;有一種禪意,超然物外,置身自然。在萬籟俱寂的清晨或黃昏,當悠揚的鐘聲響起,漫過歲月,久久回旋,也許我們的心中會氤氳出一絲禪意。它不僅能召喚人們作息,同時還能蕩滌人們的心靈。它,莊重悠揚,深厚綿長??粗鞣N各樣的古鐘,我仿佛聽到了悠揚的聲音,或置身車水馬龍的路邊,或高樓大廈之間,或寧靜的寺院,這聲音穿越時空,讓我多了幾分寧靜,多了幾分清醒,多了幾分肅穆,多了幾分神圣,因為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梵音空靈……
文峰塔的南邊是樓閣式的后殿,里邊正舉辦一個根雕名家的根雕作品展,因不懂,故而草草瀏覽轉身出殿。
1996年,曾帶著未滿10歲的孩子們來過一次永祚寺,記得雙塔的東面有雙塔革命烈士陵園(紀念館),好像還有革命先驅高君宇的塑像、安樂宮什么的。問年長者,說早些年分隔開了,革命烈士紀念館的好些內容和什物轉至牛駝寨太原解放紀念館了。
站在山門前,回首寺院和雙塔,在驚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獨特風格,體會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結晶的同時,我又回味“永祚”?!熬?a href='/wannian/' target=_blank>萬年,水錫祚胤”,永祚是不是“水錫祚胤”的略寫?永,長也;遠也。祚,傳也;福也。永祚,是不是猶遠祚也?看來確似有“永遠流傳,萬世不竭”的用意吧。幾千來,起源或橫空出世于太原的真龍?zhí)熳舆€真不少,所以才賦予了她“龍城”的美譽。周邊龍山、天龍山、二龍山、五龍城郊森林公園以及龍城大街、天龍大廈等精神文化符號就是最好的佐證。不僅如此,永祚寺還用她博大的胸襟和護國佑民的本念指引人們祛邪扶正,寄托精神,安放靈魂,福慧雙增,萬事吉祥如意;指引人們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完善,自我成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指引人們?yōu)樯菩辛x,奮發(fā)進取,積極向上,形成向上向善的人文大同,社會大同。真是永祚祈福雙塔寺,慈悲本懷澤蒸黎!
放眼向北望去,藍天白云下,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與古韻悠悠的大戲臺、玲瓏精致的漢白玉小橋及東邊高處古色古香的傳統(tǒng)建筑,交相輝映,水乳交融。那是遠古與現代的融合,那是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時尚的交融。
古韻悠悠獨具魅力的永祚寺,我還會來的。
2019.08
直接點擊以下文字鏈接,閱讀推薦內容:
Hash:674d0a30e2c63c0b629d0846090713fca13b4cad
聲明:此文由 太原道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