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龍口、金剛堰、壩陵橋、享堂街的來歷

太原簡稱“并(bīng)”,別稱并州,古稱晉陽,是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國際交流中心。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是中國北方軍事、文化重鎮(zhèn),世界晉商都會,中國能源、重工業(yè)基地之一。2019年,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將在太原舉辦。

五龍口

俗稱五岔口,相傳這里原本是一片洼地,天長日久形成一潭積水,并與東山的五條溝(即殷家溝、郝家溝、大棗溝、小棗溝、耙兒溝)相通,每逢雨季,東山這五條溝的雨水便向洼地水潭流灌,遠處眺望酷似五條龍在張口傾吐,所以俗稱之為五龍口。后陸續(xù)遷入居民形成小村落,亦以“五龍口”為村名。由于東山的洪水經常給太原城造成威脅,后人在五龍口北建了白龍廟,祈求龍王爺保佑,這就是今天的白龍廟街的來歷。(白龍廟街以明建白龍廟而名。太原解放后形成居民住宅區(qū)。習稱街為白龍廟,有派生街巷3條)

金剛堰(里)

據(jù)道光《陽曲縣志》記載,宋時在太原城西河東岸筑堤護城。明清將堤壩修筑為“長、堤、永、固、汾、水、安、瀾”八段河堤,以防汾河水患。其“長”字段河堤始于今金剛里一帶。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汾河決口,水淹入城內,而這段河堤卻安然如故。人們贊譽此段工程堅固,稱為“金剛”堰。又說,筑堤時以粗瓷大甕為基礎,故俗稱“金缸”堰,后變成金剛堰。解放后,修路時曾在此掘出瓷甕殘留物。八十年代初期,在金剛堰一帶建成宿舍區(qū)之后,即命名為金剛里。

壩陵橋

明晉王府地址在今肖墻之內。今壩陵橋一帶當年還是荒草野地。地勢由北向南逐漸低下。北面高于王府,為防水患,挖壕壘壩,以保王城,壩上有橋,通往王府北便門(即后宰門),壩外一片荒無人煙。王府侍從官司員列后,陵墓葬于壩上。此為壩陵橋名稱來歷傳說之一。關帝廟通往對面對臺的路上有一座三孔橋。河南許昌西門外有灞陵橋,傳說關公曾在橋上挑過袍。故引稱三孔橋為壩陵橋。橋址在今壩陵橋小學門前。此為傳說之二。明清時,壩陵橋帶地勢低洼,常年積水,一片荒涼。一九一二年始建房,遷入居民,逐漸形成街道。

享堂街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第一代晉王朱棡去世,其子濟熺繼位。他的異母弟濟熿為了爭奪王位,與濟炫等人互相勾結,羅織罪名,不斷向朝廷誣陷“濟熹之過”,歷時8年。明成祖朱棣聽信了他們的謊言,奪濟熺爵位,改封濟熿為晉王。濟熿即位后,驕姿橫暴,將晉王幽禁獄中,并毒殺其母謝妃。謝妃是明朝開國功臣永平侯謝成的女兒、濟熺的生母。宣德二年(1427年),漢王朱高煦叛亂平熄,明軍截獲了濟熿與叛兵的來往信件,明宣宗方得知其在太原的一系列罪行,乃下詔免為庶人,關押至鳳陽,其余所有幫兇悉論死。同時為濟熺平反昭雪,恢復了他晉王爵位。為了紀念冤死的母親謝妃,濟熺特意在太原城東北1公里處修建了這座享堂。古代把供奉祖宗木主或神靈偶像的地方稱為享堂。附近有村名叫“新村凹”,后來也改稱“享堂村”。

Hash:e4a080218ceb06378deaf190ac906ef7b9937cbe

聲明:此文由 汾河文旅邦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