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各街巷名字由來

文化里》這里原是一片空地,一九三〇年始逐漸蓋起房屋。最初住有八戶人家,其中六戶是留日學(xué)生。因有文化的人居多,又因閻錫山的文職官員在此居住。故取名文化里。

《柳溪街》此街原為旱西三巷。解放前,此地為旱西門外的一片荒地,亂墳灘,一九五四年十三冶金公司修建職工宿舍,形成街道。一九五八年七月十五日,經(jīng)太原市人民委員會(huì)284號文件命名為旱西三巷。據(jù)傳,宋天圣三年(1025年),陳堯佐做并州知州。為防汾水之患,在東岸筑了長堤。又引水圍成湖泊。并在堤旁湖畔,修建亭、臺、樓、榭。栽種了柳樹,取名“柳溪”,因名柳溪街。

《東膳所》 得名于典膳所,典者,管理也,膳者,食也。原是明“晉王府”管理膳食的地方。后沿用為街名。原統(tǒng)稱典膳所,后來居民漸多形成不規(guī)則的小巷道,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按方位分別為東、西、南、北典膳所。

《同成路》相傳一九二五年蔣介石和閻錫山協(xié)商,修大同成都鐵路,因?qū)捳疇?,沒達(dá)成協(xié)議而擱淺,材料一直堆放于此。后來于民國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934-1936)同成鐵路中同蒲路建成(即大同至永濟(jì)“清蒲州府治”風(fēng)陵渡一段稱同蒲鐵路)。此處因曾堆入過修筑同成鐵路的器材,而名同成路。

《大二府巷、小二府巷》在東后小河附近,原為明代新化王朱表槏王府遺址。新化王排行第二,故名二府。后出現(xiàn)派生巷,故名大二府巷和小二府巷。小二府巷已并如東后小河,大二府巷在美特好超市后面。

臨泉府巷》在鼓樓街東口北端, 是臨泉王朱美 ( 土容 ) 的王府所在。

《北肖墻》是明晉王府宮城外圍筑有蕭墻。據(jù)河晏集解引鄭玄曰: “ 蕭之言蕭也,墻為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是以謂之蕭墻 ” ,后簡作肖墻。按方位分為: “ 東肖墻、西肖墻、南肖墻、北肖墻和上肖墻 ” 。

《文津巷》西為山西大學(xué)(即現(xiàn)太原師專),東可達(dá)文廟,是文化薈萃之區(qū),故名文津巷,清乾隆時(shí),在熱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建文津閣藏《四庫全書》,從此“文津”二字為世沿用。

《半坡街》處宋建太原城內(nèi)子城的西城墻遺址。宋、元時(shí)期子城被毀,西城墻圮為土坡,稱半坡,形成街巷,以半坡而名。清末稱半坡街,民國有半坡東街、半坡西街,并派生有半坡北巷、半坡南巷。今有半坡東街、半坡西街及派生街巷6條。

《羊市街》古為買賣羊的集市,分東羊市、西羊市。清代稱東羊市街、西羊市街。1958年,東羊市并入鐘樓街,西羊市街改稱羊市街,習(xí)慣上仍稱西羊市。

五龍口》西段北側(cè)二三十米處,沿北同蒲鐵路東側(cè),有一潭積水,五龍口這個(gè)名稱,便和這潭積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五龍口,當(dāng)?shù)馗咐舷鄠?,這潭積水早年本是一片洼地,和太原城東部邊山的五條山溝(殷家溝、郝家溝、大棗溝、小棗溝、耙兒溝),脈通絡(luò)連,每逢夏秋雨季,雨水和山洪,沿著五條山溝注入洼地,酷似五龍吐水。這樣,年復(fù)一年,積少成多,便形成了這潭積水。人們便根據(jù)這種自然地理形態(tài),把五條山溝比做五條龍,給這一汪積水的洼地,取名“五龍口”,久而久之,沿演為地名。

黃陵》曾名王陵城?!?a href='/jingdian/105111' target=_blank>太平寰宇記》:“太原縣王陵城,有晉太原王司馬輔冢存?!蔽鲿x泰始元年(265年)改太原郡為國,封司馬瑰為王。咸寧三年(277年)改封司馬輔為太原王。太康五年(284年),司馬輔亡,葬于此地,因稱王陵。王、黃音近,訛為黃陵。清《太原縣志》:“王陵城在汾水東舊縣東北,今名黃陵村。”

《龍保街》這里原稱錢家墳,后因墳?zāi)乖龆?,又稱千家墳。為取吉祥、天佑之意,改稱龍保村,后因形成街道,故 1982 年市革委正式命名為龍保街。后改為龍堡村龍堡街。

《東夾巷》明朝晉王朱棡在太原城筑起一座方形宮城。該處原是晉王府城正門(南華門)東面的夾道,故名東夾巷。

《精營街》是明晉王朱棡的宮城所在地。這座豪華的宮殿,在清順治三年(1646)焚于大火。雍正、乾隆間在廢墟上修建房舍,駐扎“綠營兵”,在太原的叫“精騎營”,久之,簡稱為“精營”。清中葉后,始建民宅,形成街道。有精營中正街(并入五一路),精營西邊街,精營東邊街,精營南橫街,精營中橫街,精營東二道街,精營西二道街

《大南關(guān)、大東關(guān)》門內(nèi)為街,門外為關(guān)!所謂關(guān)就是在城門外的街道,太原有八個(gè)城門自然就有八個(gè)"關(guān)",大南關(guān),小南關(guān),大東關(guān),小東關(guān)(不存),小北關(guān),上北關(guān),水西關(guān),旱西關(guān)!但是實(shí)際還有一個(gè)關(guān),是新南關(guān),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大南關(guān)是獨(dú)立的一個(gè)城,就是上面明朝太原圖中的南關(guān)城,他的外面是小南關(guān),而新南關(guān)是在新南門(首義門)外的關(guān)!

《通順巷》位于解放路與帽兒巷之間,北通鼓樓街,南通鐘樓街。原名雞鵝巷,當(dāng)為明代以前買賣雞鵝的集市,故名。清時(shí),巷內(nèi)相繼開設(shè)錢莊、商號,為求生意通達(dá)順利,改稱通順巷。民國至今仍稱通順巷。

南華門和南肖墻》 朱棡于洪武十一年(1378)來到太原,即在今精營街一帶修筑王府“宮城”?!皩m城”是一座方形土城,辟四門,東邊的門叫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南為南華門、北為后宰門。明晉王府宮城外圍筑有蕭墻。據(jù)河晏集解引鄭玄曰:“蕭之言蕭也,墻為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是以謂之蕭墻”,后簡作肖墻。按方位分為:“東肖墻、西肖墻、南肖墻北肖墻和上肖墻”。

興隆街》位于解放路與廟前街之間,并與之平行,北通西羊市街。宋代以后,隨著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當(dāng)時(shí)已成為商業(yè)中心,取買賣興隆通四海之意,故名。又因與原大南門街(今解放路)并列,清代又名小巷子,民國時(shí)改稱興隆

寶林寺》(東十方院) 位于大東關(guān)街25號。始創(chuàng)年代不詳,現(xiàn)存為清代建筑。寺坐北朝南,有山門、正殿、廂房等殿宇14間,占地面積625平方米。大殿面闊五間,硬山頂,琉璃剪邊。存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告示碑1通,石碣2方。是市級歷史文物保護(hù)單位。

白衣庵》位于廟前街41號。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為清代建筑。庵坐北朝南,前院已廢,僅存后院,有殿堂9間,占地面積500平方米。主建筑為三開間觀音菩薩大殿,挑檐歇山頂,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觀音塑像“文化大革命”時(shí)期被毀,山門及其它建筑已無存,現(xiàn)為民居。是市級歷史文物保護(hù)單位。

《新道街》東西折南走向:東起上肖墻,西折南至府東街。新道街是清代冀寧道府,從府門前向東、東開辟一條通向臨泉府的新道,故名“新道街”沿用至今。

《豬耳朵巷》南北走向:南起天平東巷,北不通。據(jù)說早年巷內(nèi)居民多以加工、經(jīng)營熟豬頭肉為生,為與豬頭巷區(qū)別,故名豬耳朵巷。

《東太堡》土筑的小城。所謂太堡,指的是漢代王太后的堡子。漢高祖11年(公元前196年)封其子劉恒為代王,都于晉陽。劉恒即帝位(漢文帝)后,又封其子劉參為代王,遷都清河。1961年東太堡發(fā)現(xiàn)漢清河太后墓,墓中有銅鐘、鈷、鼎,并有重半兩古錢42斤。唐貞元間(785年~805年)建太堡莊千福寺。以寺分為東西兩村。清道光《陽曲縣志》記曰東太堡莊、西太堡莊。民國初年稱東太堡、西太堡。以太堡命名的村莊有東太堡村、西太堡村,街巷有太堡街、東太堡、西太堡及派生街巷2條。

《拐角村》在新建路北口路西,北沙河以南,金剛堰路以東,自來水廠以北的小片區(qū)域內(nèi),因?yàn)樵谔菈Φ?a href='/xibei/' target=_blank>西北墻角處,所以得名. 1886年汾河洪水暴漲,沖決了城西堤堰,拐角村,旱西關(guān),水西關(guān),大南關(guān)皆被水淹。現(xiàn)有街道名拐角巷。

Hash:b4ed0aab073db5ca452e3a703827571c88a0e350

聲明:此文由 消費(fèi)之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