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太原解放70周年|陽曲榮光 支前精神

今天是4月24日

太原解放紀念日

歷史永遠銘記1949年4月24日,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殲滅了國民黨守軍,太原人民翻身做主,千年古城獲得新生,并州大地從此進入歷史新紀元。

“最后的一碗米送去作軍糧,最后的一尺布送去作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他上戰(zhàn)場!”這是解放太原戰(zhàn)役時,我縣支前群眾廣為流傳的一首歌謠。

今天,讓我們重溫歷史、紀念先輩,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支前精神,以歷史的火炬照亮前進道路。

建立支前紀念館

位于太原市陽曲縣侯村鄉(xiāng)店子底村的支前紀念館。

支前紀念館附近的一處小游園里,設了幾組銅像。有一組銅像呈現的是這樣一幅畫面:兩筐蘋果放在地上,旁邊一位挽著發(fā)髻的老太太,一手拉著解放軍戰(zhàn)士,一手拉著孩子,孩子伸出左手,將一顆蘋果遞給解放軍戰(zhàn)士。

一幅幅圖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組組銅像,展現了太原解放戰(zhàn)役中陽曲人民支前的情形。

收割送糧供部隊

店子底村,群眾基礎好,因而成為太原解放戰(zhàn)役的“大后方”。

我軍攻打牛駝寨要塞之前,中共陽曲縣委提出“做好支前工作,打進太原,活捉閻錫山”的戰(zhàn)斗口號。如此響亮的口號,讓廣大群眾的支前熱情更加高漲。

店子底村的男女老少都出動了。他們不分晝夜,邊收割田里的莊稼邊打場,邊曬谷邊碾米,邊過秤邊記賬。隨后,肩挑、手推、驢馱、車拉,他們將糧、油、菜、柴、草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往部隊。

在時任中共陽曲縣委書記華國鋒的主持下,縣區(qū)干部支前動員大會召開,決定各村建立支前指揮部。按照當時規(guī)定,動用群眾的一切物資都要詳細登記入賬。解放太原后,由陽曲縣人民政府統一結算付款。

由于當時每天有物資從忻州、五臺、靜樂原平等地不間斷運到店子底村,運來的糧食和各種器材,堆滿了村里干涸的河道。村里一座廟的30多間房屋,也都騰出來給解放軍用作臨時物資站。

不僅如此,店子底村家家戶戶住著解放軍。今年92歲的黃永發(fā),時任民兵隊長。他說:“解放軍特別好,每天幫老百姓挑水、掃院子?!?/p>

修路送水拆門板

牛駝寨要塞工事堅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我軍要想奪取這一要塞,必然離不開火炮。

火炮上太原東山,原先的羊腸小道根本不行。因此,支前群眾必須拓寬道路。這條路從陽曲縣東黃水村、上陽寨、下陽寨等村一直往牛駝寨方向曲折延伸。今年88歲的黃永康當時就參與了修路。他說:“白天,敵機每天都在東山上空盤旋。為了避免敵機掃射、轟炸,我們只能在夜晚修路?!苯涍^若干個夜晚的奮戰(zhàn),一條3米寬的道路得以修完。

太原東山是個缺水區(qū)。為了解決我軍的吃水問題,即便在白天,支前群眾也會將水一趟趟往山上送。路上,支前群眾一看到敵機,就迅速躲避起來,等到敵機飛走才能繼續(xù)前行。

為了保證向前線進發(fā)的戰(zhàn)士和傷病員能喝到開水,店子底村的群眾架起十幾口大鍋,不停地燒水。

1948年10月18日,我軍一番苦戰(zhàn)之后,占領了除廟碉之外的牛駝寨陣地。為了鞏固陣地,防止敵軍反撲,我軍急需大量門板、檁條等物資修筑掩體。

村民們肩挑、手推、驢馱、車拉,將糧、油、菜、柴、草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往部隊。

店子底村及其他村的群眾知道這一消息后,爭先恐后地把自家門板拆下,還把村里村外符合做檁條的樹全部砍倒,按規(guī)定尺寸鋸好,車拉人抬送往牛駝寨。黃永發(fā)說:“當時,為了找門板、檁條,人們把店子底村的廟也拆了?!?/p>

火線運傷亡人員

來源:生活晨報

Hash:e38e27648b3565012e923f080ec619675c1b6a4a

聲明:此文由 陽曲政協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