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不是復古的老街,而是令人懷念的市井生活!

很多人走入西街會感嘆:很奇怪,一走進這里,就仿佛回到了過去的年代。西街的商貿(mào)形態(tài)依舊“老”姿態(tài)著,卻也給這座建設中的城市,留下了年代的“縮影”。這是一條與很多古街的商業(yè)形態(tài)儼然不同的街區(qū),與生俱來地流淌著一股“與世無爭”的血液。

年代風貌:生活與商貿(mào)并存

木質(zhì)的店門、沒有隔層的室內(nèi)、外放的貨位、吆喝的叫賣……在泉州西街,儼然和泉州的其他沿街街巷不同,沒有時尚化的外飾和燈紅酒綠式的內(nèi)容,自成一派地留住了年代感。

沿街擺攤的老阿嬤陳明珠是老西街人,在這里住了66年?!拔易约悍N了一些菜,孩子們不在身邊,吃不完,我就挑出來賣了?!标惏吣闷鹚窨鹄锏囊豢眯“撞?,介紹起自家種的和超市里的有什么不同。

很多來往西街的人一下子就把陳阿嬤的菜搶光了?!岸际抢辖址粊碚椅屹I的,我不能糊弄她們,大家也很愛捧場。”陳阿嬤在西街街頭待了差不多半個鐘頭就把菜賣完了,賣完菜的她很開心地“打道回府”。

而和陳阿嬤一樣的“西街商人”比比皆是。尤其是在早上7點左右,這里就會搖身一變成為“早市賣場”。

這一幕和西街沿街店鋪的風格,很容易把人拉回上世紀90年代:馬路兩旁就是集市,大家占著自己的店位,拿出好貨,吆喝著讓人“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叫賣聲和還價聲不絕于耳。

你以為豬肉攤在西街,就跟菜市場的一樣在案板上擺放整齊?錯了,它可能是放在三輪車上。“我住在西郊,這樣帶過來比較方便,而且還可以隨時走動?!痹谖鹘仲u了好幾年豬肉的林阿伯一邊踩著他的小三輪,一邊吆喝。一有人詢價要買,他就快速跳下車,按照客人的要求,熟練、迅速地取肉、稱斤,達成交易后,又踩著三輪車到處叫賣。

在西街,這樣的“小商販業(yè)態(tài)”隨處可見,老西街人也樂于到這樣的攤位上買東西,或因親切,或因便捷。“我好多年都是跟她買菜的,街坊鄰里的,她也會多送我斤兩?!崩衔鹘秩藙?a href='/ayi/' target=_blank>阿姨跟陳阿嬤買菜時,也會拉拉家常。

西街的店鋪在每天早上7點到9點就會陸續(xù)開店。好多店鋪還如上世紀90年代一般,喜歡在門口搭個支架,把貨品分門別類地堆放在支架上,等待客人選購,這樣的場景會和你記憶里的畫面一樣:小時候,你開心地跟在家人后面逛集市,攤位上形形色色的貨品,看起來特別喜人,那時候你如果兜里有錢就能把喜歡的都帶回家里去。

只要走進西街,就會上演一出“90年代戲”,你會發(fā)現(xiàn)小攤位上永遠有客人在討價還價,小商販們都會熱情地回應著,就在這條街的每個巷口,每個攤位上。而店里也經(jīng)常會坐著幾個老街坊在聊家常,偶爾店家不在,她們會幫忙照看店,跟客人介紹貨品。

西街亞佛潤餅的傅國忠也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道出自己多年未離開西街的緣由:“這里有很多人是吃著我父親和我的潤餅長大的?!彼諒鸵蝗盏貟嗥鸶觳?,抹著他薄如蟬翼的潤餅皮,賣著他的“西街情感”。很多游客在他的門店駐足,排隊等著吃這口上了《舌尖上的中國》的滋味。

“西街,幾十年前就是這個樣子了,如今雖然有些時尚的業(yè)態(tài)入駐,可這里的年代風格依舊沒有被沖淡,可能和很多開在這里的門店的主人是西街人有關(guān)吧?!备祰覍ξ鹘诌@派景象司空見慣,他覺得能來闡述著“不改變”的可能只有“西街情懷”最貼切了,他就是這樣的。

西街除了這日常的“小商貿(mào)”值得談起外,還有它的“節(jié)日經(jīng)濟”同樣很特殊。這般情景和跟它比鄰的中山路和東街風格迥異。比如,這里被叫做“元宵圓一條街”、“潤餅街”等,從西街一路走過來,見得最多的就是它的“元宵圓”招牌,其次是潤餅,而后就是算命攤。這些業(yè)態(tài)的形成,跟它的文化有關(guān)。而這些業(yè)態(tài)里,目前還保留著手工制作和擺攤的方式,看起來別有一番生活氣息。

在白雪元宵圓的門店里,幾個西街婦人一邊聊著笑著,一邊忙著給手上的元宵圓“敲餡”,這樣的場景,每天都會出演,她們喜樂著,也忙碌著,有客人來購買,她們就趕忙起身、招呼?!斑@幾年,我們才用上了電子秤,之前都是用最普通的點秤?!卑籽┚褪沁@家元宵圓的店主,她覺得這樣的西街,讓她覺得“人情味十足”。

“這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焙芏辔鹘值纳特湑@么認為,年代感并沒有什么不好,他們喜歡這樣簡單、沒有被太多商業(yè)洗滌的西街,可以一邊做小生意,一邊享受生活。

復古盤根:文化和習性并行

西街的復古商貿(mào),很多一部分基于它的文化底蘊,這里坐落著東西塔,很多朝圣的人最喜來到這里祈福求順。而這些人中,年齡層次相對較大,他們的購物方式偏愛于這般90年代的形式,也樂于在小攤上進行消費,這是一種“年代的消費心理”:相對于時尚綜合體購物,他們更信任這樣的消費。

另一部分原因是,西街居住的人群,除了小部分文創(chuàng)青年外,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西街人,他們熟悉這樣的復古購物。

“我買東西,就喜歡跟這些攤位買,很多攤位小,貨量也小,但是品質(zhì)很優(yōu)?!弊≡谂f館驛巷的64歲的張蓮花阿嬤每天都會出來逛一圈西街的早市,選點優(yōu)質(zhì)的貨品回去給家人用。“這家攤位沒有貨了,或者質(zhì)量不好了,同樣的東西,我就可以換一家選,選擇很多,而且可以貨比三家?!?/p>

和張阿嬤一起出門的老街坊阿姨們,也紛紛說起這樣的常態(tài):“市場就是這樣的。我們幾十年都是這樣逛回來的,一天沒去,就感覺少了點什么。”

可以說,“精打細算”的西街人,更喜歡用這種消費方式,構(gòu)建他們的“慢”生活。

閩南文化對于西街而言,除了體現(xiàn)在它的建筑風格和滄桑的街巷外,并非一朝一夕能讓人領(lǐng)悟,而最能闡述這種文化的,在于這里住著的這群人和他們習慣形成的生活方式。

舊館驛巷一瞥

很多專家說,西街是泉州古城保留得最完整的活文化。

這樣的復古,難以入侵,一方面可能是西街常年未受外界商業(yè)氣息影響,自成格局;一方面是這里不適合改造成一條商業(yè)街,它本來就是一條閩南風情的生活街。

西街市井生活——小食店

西街市井生活——老藥鋪

不改變就是西街最大的改變。到目前,很多驢友聞聲而來,他們走進西街的感受是“這里好復古”??赡堋皬凸拧痹谶@里有褒義也有貶義,褒義是西街不受城市發(fā)展的影響,依舊守住最傳統(tǒng)的風格;貶義是這里怎么不是很多人傳言的那樣,有著商業(yè)和文化形態(tài),而是一副老態(tài)龍鐘,未跟上時代的步伐?

西街市井生活——問個卦

褪去外界吹捧的“西街”,這個你眼前的西街,就如你所見:老而守舊。因為這里住著一群受西街文化熏陶成長,也影響著西街文化的西街人。如果把西街看作一件藝術(shù)品,一代代的居民都是它的雕琢者、創(chuàng)作者。

所以,很多文創(chuàng)青年涌進西街后,發(fā)現(xiàn)這里并不太適合棲息像廈門鼓浪嶼”或者“曾厝垵”那般的文創(chuàng)業(yè)態(tài),他們只能小心翼翼地遵循居民的生活形態(tài),開展適合這里的所謂“文創(chuàng)”。

許多古城改造的呼吁者,也對這里束手無策。這里盤根生長的,不僅僅是文化、建筑、信仰,更多是西街人代代久居于此,滋生出來的生活習性。

而向來,這樣的生活習性,就是最難以篡改的,畢竟無論人的客觀意識還是主觀意識,都不以物質(zhì)形態(tài)為轉(zhuǎn)移。

民風造物:過去和現(xiàn)在并生

走在西街,吆喝聲還是不斷。只要你駐足停留,街邊的小販就樂于展于他們的商品,熱情地詢問你:“要不要買一些,剛來的?!?/p>

淳樸大致如此,就跟這里的生活一樣,不喜歡都市化,獨愛小鎮(zhèn)化。在西街路邊的攤位和門店大多常年營業(yè)著,方便這里的居民。而路上,顏色不一的購物袋、參差不齊的攤位、討價還價的鼎沸……隨時都會交匯融合。

西街市井生活——算命先生

相信很多人都會好奇:西街的時尚業(yè)態(tài)總是來了又匆匆地走了。而這些幾十年不變樣的攤位和門店,卻一直存活著。

我們可以大膽猜想:西街的生活習性,并不是一味地排外,并不是對時尚業(yè)態(tài)抗拒,是業(yè)態(tài)必須融合于它,而不是大膽地沖擊它。

從很多時尚業(yè)態(tài)店打這條街“搬”走,就能感受到,西街的“固執(zhí)”??墒敲耧L大致如此,又怎能任意人為改變?而時尚業(yè)態(tài)中的“小酒館”、“青年客棧”等依舊在這里發(fā)展著,就能說明西街包容著遵循它習性的業(yè)態(tài)這一點,并不是“頑固到不可一世”。

生活手工坊一角

可以說,這里的“人情味”比“文化味”更重。所以,年代感一直依附著,而時代符號也同樣被刻畫著。

幾年前,西街還都是清一色的老店鋪,現(xiàn)在,有很多年輕風格的門店也在西街開設。飲料店“大茶杯”的服務員說,這里有很多游客,所以老板就在這里開了一家店。

西街市井生活——舊書店

無論是因為客流量或者情懷而來的年輕業(yè)態(tài),在西街都同樣和那些復古的業(yè)態(tài)相互輝映著,只是,這些年輕的業(yè)態(tài)會擁擠著西街的前半段,形成自己的西街商業(yè)圈,卻也沒有肆意破壞這里的居民情調(diào)。

夜色下的舊館驛

對于西街的未來發(fā)展,西街的小商販們并沒有太多的顧慮,“只要這里有居民住著,我就會過來擺攤販賣?!必i肉攤的林阿伯這么認為。而至于西街如何改造,要怎么改造,這是政府層面的事情,西街人似乎不怎么關(guān)心。

對于年輕業(yè)主來說,他們關(guān)心的是如何和西街相融,在這里存活,并依托西街古韻,能有更大的客流量涌進來,并把消費能力帶到這里。

專家說,西街風貌的形成并不是一個具體的時間,而是一個長久的過程。時代在這里,需要依靠這里的生活來造血,來潛移默化地形成新的時代符號。

記者手記

泉州給人的直接印象是一座活的古城。在這里,各個歷史時代各種文化影響的印跡密集堆疊,卻能夠在當下城市的空間系統(tǒng)里平穩(wěn)有效地運行。西街作為古城的一條老街,藏著古城的脈絡,讓它千年以來在活躍的經(jīng)濟活動與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融合而生。

“西街改造”的屢次提倡,讓西街一度備受矚目,吸引了眾多文人和驢友來此一游,做一番西街感慨。

那西街到底應該如何改造?

就如西街文創(chuàng)人“吉利先生”發(fā)的朋友圈圖片,一扇古香的木門,被挖了一個口,安放了排氣管……他寫道:這就是泉州的文創(chuàng)。

在西街,樹應該是可以擺任何姿態(tài)的,店面可以是多種風格的,人可以是形形色色的……但很多西街人都認為:不肆意地扭曲西街,那就是一種最天然的保護。

幸好,西街在改造中遇到的難處再次顯示:它的“不落世俗”讓任何試圖將歷史回退到單一純粹狀態(tài)的訴求在從不純粹的泉州難有現(xiàn)實可操作性。

記者在走訪西街時可以感受到,這邊的年代感足以讓它不同于任何商業(yè)街,它輕描淡寫中的居民生活,更是無法輕易被撼動。

旭可建筑設計總監(jiān)劉可南在解說《古城改造》時認為: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瘋狂造城運動,似乎對泉州古城影響不大。20多年來,泉州古城仿佛還是按自己的步驟,以仿佛是前工業(yè)化時代的,一種自然的有機更替的速度緩慢地改變著。這樣的有機更新給城市帶來了紛繁復雜、層層時間迭合的歷史面貌,也保留了城市文化賴以生存的根本:植根于當?shù)?,仍然鮮活的地方特色文化。

當下的泉州是閩南文化的一塊重要自留地,他存在于當下熙熙攘攘的市井生活,以及街邊小巷的一草一木、石板青苔中。

人們感覺到,古韻與發(fā)展的兩個泉州同時存在于當下。他們就這樣相互掩映、并置,或者對立沖突于城市空間中。

而西街似乎更加突出了這一點:在文化和改造中,似融非融,要合不合,缺陷很多,卻也賞心悅目。你似乎在這里,說不出多愛,也提不出多恨。

很多專家在改造西街時,也提出,保留傳統(tǒng)的古厝老宅,形成成片成線建筑。顯然古城和西街都和傳統(tǒng)的旅游城市及商業(yè)古街不同,它更注重的是它的城市肌理,以及這些混雜的閩南建筑方式中經(jīng)過漫長的時間自發(fā)形成的、適應了當?shù)厣畹姆绞健?/p>

可能這條街更適合生活。盡管多次想改變它的商業(yè)氣息,卻無從下手?;蛟S只有為居民提供便利、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又能保留城市的風貌,才能防止市場化浪潮對這里造成的破壞性沖擊。而對于文創(chuàng)業(yè)態(tài),不管是“小清新”、“小資”還是其他標簽,都不適用于此。依然在西街生活的居民與那些并非一味迎合游客的創(chuàng)意小店店主們也讓我們看到它不同于其他老街的未來。

如何塑造一個只屬于泉州特色的西街模式,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或許文化、商業(yè)本來就與它無關(guān)。

領(lǐng)導說了!

您點一個,

小編的工資就漲2毛!

新聞推薦

(戳上面標題可看新聞)

泉州晚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來源:東南早報

記者:賴小玲 通訊員 劉真真 文/圖

編輯:陳勁楠

Hash:5a3bc9dc10354629e8f21a2aee562a2a140eaa04

聲明:此文由 泉州市旅游局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