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蒲鐵路專家樓今猶在
在太原市杏花嶺區(qū)教場巷兩側高樓林立的環(huán)境中,門牌號標示為“22號”的“同蒲鐵路專家樓舊址”院落并不起眼,但它卻是山西修筑鐵路經(jīng)歷風風雨雨的歷史見證。它是同蒲鐵路建成近百年的見證,它與同蒲鐵路息息相關。它就是民國時期建在位于太原教場巷的“同蒲鐵路專家樓”。
教場巷曾是清代精騎營將士演軍習武的地方。到了清末民初時期,為了修建正太鐵路(即石太鐵路)和同蒲鐵路,許多外籍工程師來到這里,為此,專門在教場巷一帶新建了數(shù)棟別墅,供外籍工程師、筑路專家和技術人員居住,稱為“同蒲鐵路專家樓”。
同蒲鐵路是貫穿山西省的交通大動脈,它北至大同,南到風陵渡,全長868.1公里。以太原為界,它分為北同蒲線和南同蒲線兩段。太原至大同為北同蒲線,長354.2公里,1933年11月開工,1939年3月建成;太原至風陵渡為南同蒲線,長513.9公里,1933年5月開工,1935年12月建成。
早在1907年,清政府就有修筑同蒲鐵路的提議,袁世凱執(zhí)政時期也曾有修筑該路之意。1928年年初,閻錫山曾向南京國民政府提出修筑同蒲鐵路的請求,遭到拒絕。此時,閻錫山已坐鎮(zhèn)山西,因此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修筑同蒲鐵路,1928年10月即著手勘測,1929年4月聘請德國工程師任測量隊隊長,1931年3月測量完畢。1932年10月,晉綏兵工筑路指揮部成立,閻錫山任總指揮,親調3萬兵工修筑同蒲鐵路。
當年,修筑鐵路的專家、工程師等人員就住在同蒲鐵路專家樓里。在修筑同蒲鐵路的過程中,閻錫山堅持“中西結合、土洋并重”的原則,采取“先簡陋后先進,由窄軌而若干年后再向標準軌邁進”的筑路謀略,高薪聘請德國工程師,如王鼐和米勒,在國內分別聘請謝宗周、翟維中為總工程師和副總工程師,還聘請了南段、北段鐵路局局長,起用精于計算的閻明厚和熟悉工程訣竅的郭廷蘭等人,首創(chuàng)軍人筑路之舉,修筑了既堅固又省錢的同蒲鐵路。從經(jīng)濟角度看,這樣避免了許多失誤和不必要的浪費,既省錢效率又高。北同蒲線雖然開建較早,但因戰(zhàn)爭的破壞,該線幾經(jīng)修通,又幾次被毀,長期處于癱瘓狀態(tài),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方才修復通車。
修復同蒲鐵路是在1949年4月太原解放以后,同年6月,太原鐵路管理局成立,同年11月山西省修復指揮部成立,鐵道兵開始了同蒲鐵路的搶修工作。特別是北同蒲鐵路,由于破壞嚴重,加之地形復雜、坡度大、彎道多,因此工程艱巨、搶修難度很大,直到1951年8月全線才修復通車。20世紀80年代后期,北同蒲線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電氣化改造,至1992年4月,全線停駛蒸汽機車,改由內燃機車、電力機車牽引,成為晉煤外運的主要干線之一。2010年12月30日,由兩臺SS4型電力機車牽引的55001次列車從榆次站開出,經(jīng)由南同蒲線進入侯月線。至此,南同蒲線結束了非電氣化的歷史。
走進留存于今的專家樓院落,院子里栽種著丁香樹、果樹,專家樓整體使用紅磚修砌,坐北朝南,保存有4幢房屋,每棟房屋建筑規(guī)模較大,均有地下鍋爐房、庫房等,至今保存較好,并鋪設有地下管道通向屋內,總占地面積520.94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20.06平方米。2009年11月,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列入“太原市歷史建筑”名錄。
梁俊生(太原)
Hash:417d1ebde02994d7324ae4cb480852b0c243b8b9
聲明:此文由 山西晚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