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壇圖經》與佛寺建筑中國化

佛教戒壇是舉行授受戒律儀式的場所。據(jù)《釋氏要覽》記載,戒壇始自天竺樓至菩薩請筑戒壇,為比丘授戒,得到佛陀同意,于是在祇園精舍外院建戒壇。隨著佛教戒律經典及儀式的傳入,中國也陸續(xù)建立戒壇。據(jù)《比丘尼傳·晉竹林寺凈檢尼傳》的記載,東晉升平元年(357),沙門曇摩羯多于洛陽立戒壇。這是中國寺院設立戒壇見于文獻之始。

最初戒壇的設立比較簡單。而隨著戒壇建立得越多,戒壇形式也日漸莊重。在唐代以前,戒壇大都按照古印度的方法來構筑,具體規(guī)制依據(jù)天竺、西域僧人所傳和律典的記述。唐乾封二年(667),律宗高僧道宣在長安凈業(yè)寺創(chuàng)立戒壇,并撰寫繪制《關中創(chuàng)立戒壇圖經》(簡稱《戒壇圖經》),闡述戒壇形制的來源、依據(jù)、儀式、造型、尺度、材料等問題,依據(jù)中國文化特點,對戒壇和儀式既有繼承,又有創(chuàng)新。此舉得到國家的認可,成為戒壇的“定式”。而史籍上為了將其與傳統(tǒng)的戒壇構筑和儀式相區(qū)別,將根據(jù)《戒壇圖經》的思想和方法而建筑的戒壇和設計的儀式統(tǒng)稱為“新法”。

《戒壇圖經》對戒壇規(guī)制有詳細的描述:三層壇,下壇四方寬二十九點八尺,高九尺。中壇四方寬二十三尺,高四點五尺。上壇四邊寬七尺,高二寸,上面供奉佛舍利塔。這種形制參考了中國古代祭壇的設計元素,也可以說是中國化的佛教戒壇建筑。

唐代對中國佛教戒壇定式的貢獻很大。一方面,由于唐代帝王對佛教戒壇十分重視:唐太宗年間,皇帝于宮內開戒壇(所謂“內臨壇”);唐代宗有《戒壇敕》,說“戒分律儀,釋門宏范。用申獎導,俾廣勝因。允在嚴持,煩于申謝”,強調戒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道宣一生嚴持凈戒,精研戒律,他的律宗思想在當時流傳于整個佛教界,盛名甚至遠播西域。此后的律家?guī)缀醵家运闹鳛闃藴省R虼?,他所撰寫繪制的《戒壇圖經》作為中國佛教立壇傳戒的概論性典籍得到廣泛認可,對于規(guī)范后世中國佛教的傳戒思想、儀式等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戒壇圖經》對中國佛教寺院建筑提出了新的構想。

《戒壇圖經》在“戒壇高下廣狹”一章中,描述了中天竺祇洹寺“六十四院”的建筑形制,并指出不同建筑的宗教意義。按照宋·贊寧所撰《僧史略》記載,這是道宣“感長眉僧(賓頭廬)”所撰寫,實際上是道宣心目中理想的佛教寺院建筑形制,這對后世中國佛教建筑產生了重要影響。

《戒壇圖經》描繪的理想佛寺建筑是:總有六十四院。通衢大巷南有二十六院,分布于三門左右:大院西門之右六院,東門之左七院,中門之右七院,中門之左六院。繞佛院外有十九院:中院東門之左七院。中院北有六院。中院西有六院。正中佛院之內有十九院。(參見傅熹年等:《中國古代建筑史》)

這種設計很多都是中國佛寺建筑特有的:比如,佛寺的總入口設立“外門”,外門兩邊各有東門與西門,這也是后世的“三門”(山門);除了“中院”之外(佛寺中軸線上的院落,包括佛殿、佛塔、戒壇、佛閣等重要建筑),設立種類繁多的“別院”,代表佛寺的性質以及所屬的佛教宗派,而“宗派佛教”的出現(xiàn)是中國佛教特有的現(xiàn)象,因此這種形制在古印度佛教寺院中是沒有的;中院的后面設佛閣,用于安立大型佛像,佛殿的前端設鐘樓和經樓,這樣使佛殿成為寺院的中心;寺院圍以廊院,廊院的正面是山門;佛寺由多達數(shù)十座獨立院落構成?!胺饏^(qū)和眾多別院形成一個個具有相對獨立和完整性的功能和空間模塊。然后按照大致功能屬性進行分布……最終形成了一種方陣式的功能模塊化佛寺布局?!保ㄆ嵘剑骸秾W修體系思想下的中國漢傳佛寺空間格局研究》)

《戒壇圖經》改變了古印度佛寺建筑以佛塔為中心的格局,此后中國佛寺建筑變?yōu)橐苑鸬顬橹行模虏⒋嬷刂赝ピ旱牟季中问?。在《戒壇圖經》中,塔的位置已經在佛殿后,佛殿的地位突出(所謂“前殿后塔”)。此后,塔逐漸退居到后面或一側,自成一院。大致而言,從空間布局上說,后來中國佛寺建筑在整體殿堂院落的配置方面基本上就是依照《戒壇圖經》的模式。

根據(jù)史籍和考古資料,《戒壇圖經》所描述的佛寺格局在唐代寺院建設中廣為流行。普通寺院經常都有數(shù)院至十數(shù)院,大型的寺院則可多達數(shù)十至上百院,比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大慈恩寺“凡有十院,屋四千余間”,《長安志》記載,章敬寺“總四千一百三十余間,四十八院”等。這一模式在也傳至日本?!暗佬J阶鳛榻ㄔO日本佛寺和佛塔的范本,具有無可估量的價值?!保ㄗ谟X:《祇垣圖經·序》)

《戒壇圖經》所描繪的寺院布局,對于獨院來講可以形成強烈的藝術特色,但是對于很多院落的組群布局則顯得過于分散,因此后來逐漸被“中軸線式”布局所替代。到南宋時期,典型的禪宗寺院就演變?yōu)椤百に{七堂式”。其中的山門、佛殿、法堂等建筑都是居中縱向展開,左右有僧舍等建筑。到明清時期,佛教寺院更加規(guī)整化,大多依中軸對稱地布置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配殿、藏經樓等,塔已較少,最終形成了現(xiàn)今留存的中國佛教寺院建筑模式。而《戒壇圖經》無疑是這一建筑模式的發(fā)端。

佛寺建筑的中國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在唐代,佛寺在形制上已經基本定型。這種多院落的布局模式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觀念和特點。由此,佛教建筑文化融入中國傳統(tǒng)建筑體系之中,成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喜馬拉雅,聽《吳言生講佛經》

Hash:12083809a97f08754b30e1a5b08a0015364c96fb

聲明:此文由 中華禪院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