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課程筆記整理(二十六):明代建筑文化(2)
心堯九十八談
?
?
閱讀 1118
有段時間沒更新課程筆記了,停留在明代第一節(jié)很久。
雖說我們是佛系更新,但因為是認真在做這件事,心里終究會惦記。也會默默地給自己定一個期限,多少天之內(nèi)得更新一篇。
這次隔的有點兒長,咱們繼續(xù)明代的建筑哈。今天一起來看看明代寺院與磚石佛塔建筑。
(注:文中配圖除注明外,均來源于網(wǎng)絡)
第九講 明代建筑文化
9.2 明代寺院建筑
官式/皇家建筑
瞿曇寺位于青海省樂都縣城南21公里處的馬圈溝口。 是中國西北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一組明代建筑群,始建于1392年,早于北京故宮(1406年)。對于研究明前期的建筑風格具有重要價值。 全寺建筑布局為前、中、后三進院落,由山門、左右碑亭、金剛殿、瞿曇寺殿、寶光殿、隆國殿以及左右回廊(爬山廊)、鐘鼓樓等主要建筑組成。 隆國殿居于寺院最后,是全寺最大、最為輝煌的建筑。 重檐廡殿頂,高16米,寬7間,深5架。 大殿雄峙于3.2米高的花崗巖臺基上,前設束腰式月臺,四面設明廊,兩山和后檐砌磚墻,前檐的明間和兩次間裝四抹隔扇,具有很高的建筑藝術水平。 報恩寺位于四川省平武縣城內(nèi),占地27800多平方米,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 始建于明正統(tǒng)五年(1440年),迄今已有560多年歷史。 全寺以重檐歇山頂?shù)?a href='/jingdian/87763' target=_blank>大雄寶殿為中心,前為天王殿,后為萬佛閣,左為大悲殿,右為華嚴藏(存放經(jīng)書,轉輪藏)。 報恩寺建筑的多處保留著宋式遺制(前殿后閣),為適應當?shù)氐姆勒鹨?,結構上采取了許多獨特的處理手法。建成后經(jīng)多次大地震仍完好無損。 所有柱、額、梁、枋、椽、檁等木構件皆用珍貴的楠木制作,有蟲不蛀、鳥不棲、不結蛛網(wǎng)之奇。 是明代大型寺院建筑的代表作。9.3 明代磚石佛塔建筑
大白塔的全名為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座落在塔院寺內(nèi),塔院寺也因其得名。 大白塔是五臺山的標志和重要象征。 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建造,明永樂五年(1407年)永樂帝命太監(jiān)楊升重修此塔,并獨立起寺。 明神宗萬歷七年(1579年),李太后令太監(jiān)范江和李友重建。 塔基為正方形,環(huán)周83.3米,通高75.3米。 寶塔通體潔白,塔身狀如藻瓶,為現(xiàn)存寶瓶式喇嘛塔中比例最佳的作品之一。(雙重須彌座,亞字形金剛座) 飛虹塔是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 始建于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是當時中國境內(nèi)十九座佛舍利塔之一。 現(xiàn)塔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歷時12年建成。 塔平面呈八角形,共計十三級,通高47.31米。 自下而上逐層遞縮,塔檐幾乎可以連成一條直線,形如錐體。 各層皆有琉璃出檐,用七色琉璃裝飾,琉璃仿木構斗拱與蓮瓣隔層相間。 第二層以上塔身外表全部鑲嵌有琉璃仿木構件,各層檐下俱施琉璃花罩和垂蓮柱,以及屋宇、樓閣、亭臺、角柱、佛龕、花卉、人物、翔鳳、獅、象等琉璃構件,鑲嵌琉璃盤龍、寶珠等飾物。(三)顯通寺無量殿及銅殿
顯通寺又稱大孚靈鷲寺、永明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寺。始建于漢明帝永平年間。 中軸線上排列著水陸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后高殿等七座殿宇。 顯通寺無量殿分上下兩層,明七間暗三間,仿木結構,面寬28.2米,進深16米,高20.3米,重檐歇山頂,磚券而成,三個連續(xù)拱并列。 左右山墻成為拱腳,各間之間通過拱門聯(lián)系,雕刻精湛,是中國古代磚石建筑藝術的杰作。 銅殿鑄于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共用銅十萬斤。 是中國國內(nèi)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銅殿之一。————
多年前曾去過五臺山,參觀了大白塔和顯通寺??稍趯W完這節(jié)課以后,發(fā)覺自己似乎是白去了。
所謂外行看熱鬧。
以后有機會再去吧,第二面之緣,必定會好好珍惜。
放張我們自己拍的大白塔吧,那時候雖然什么都不懂,但還是留下了很難忘的照片。
(心堯拍攝于五臺山)
下一篇會整理明代的祠廟宮觀與陵墓建筑,歡迎大家繼續(xù)關注哦。
感謝閱讀,敬請期待。
- FIN -
Hash:d0d12e761beef102520a1e4ac56ce8030a5508e6
聲明:此文由 心堯九十八談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