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縣出土一批石造像

盂縣出土一批石造像

文物世界》 2006年01期 韓利忠

2000年春!在山西省盂縣牛村鎮(zhèn)后元吉村西的寺垴!耕地的農(nóng)民偶然發(fā)現(xiàn)一批佛教造像!盂縣文物管理所聞訊后迅速收歸館藏"上世紀初在附近曾出過一批5尊造像!1992年也出土過1尊造像!但都毀損遺棄了"現(xiàn)將本次發(fā)現(xiàn)介紹于下"

河清四年造像座漢白玉質(zhì)!寬43厘米!厚16.5厘米!高15厘米"殘!座面殘留三尊像的腳部"正面高浮雕與淺浮雕結(jié)合!正中一人蹲踞!雙手上舉托盤!盤中盛摩尼寶珠!兩側(cè)是相向半蹲的獅子!最外側(cè)是兩尊立像!頭部殘!似為供養(yǎng)人!一手平舉胸前!腰系裙!衣紋簡單"各高浮雕像之間淺線陰刻蓮花#火焰紋$圖一%"后面陰刻銘文:河清四年三?? 日比丘尼法藏比丘尼法銀合寺等敬造白玉像一區(qū)上為皇帝陛下又為口 口 父母見在眷屬俱登正覺"(圖二)。

背屏式菩薩單體立像 漢白玉質(zhì),上下各殘一部分,殘高12厘米,寬12厘米。桂葉形背屏,菩薩頭戴三葉寶冠,寶繒垂至肩部。菩薩面相方圓,眉目磨蝕不清。頸飾桃尖形項圈,右手持蓮蕾,左手持香袋。披帛掩雙肩下垂,至腹部打結(jié),垂至膝間再上繞,搭于雙臂彎,下身著裙 圖三)。

背屏式佛立像 青石質(zhì),殘。殘高60厘米。舟形背屏。佛頭佚,右手殘,左手撫腹,著通肩袈裟,衣紋簡約,顯厚重 圖四)。

背屏式菩薩單體像 青石質(zhì),胸以下殘。舟形背屏,未著意磨光。菩薩頭戴花冠,發(fā)帶向兩側(cè)平伸,上翹再下折,左側(cè)垂于肩,右側(cè)向外飄拂。左手臂殘,右手上舉至頸部,有披帛 圖五)。

背屏式供養(yǎng)人立像 漢自玉質(zhì),上下均殘。殘高12厘米,寬4厘米。冠飾殘,面相豐腴,閉目,合掌于胸,沒有著意刻畫衣紋 圖六)。

背屏式供養(yǎng)人立像 砂石質(zhì),殘。長方形背屏。冠飾殘,面相豐圓,外著窄袖袍服,肩披披巾,立于圓座上圖七)。

陶菩薩立像 陶質(zhì),模印,胎色深灰,外施彩,頸以上、腹部以下殘缺。頸飾項圈,披帛掩雙肩下垂,又從腋下拂于身后,腰系帶,左臂下垂,右臂舉向胸前,手執(zhí)桂葉 圖八)。

王埔昌于民國23年編寫的盂縣金石志》,收錄了出土于寺垴的石造像,現(xiàn)一并錄于下∶

北魏楊子史等造像二尊;正光四年楊子史等造。(一)高二尺二寸余,寬一尺四寸(二)高一尺九寸,寬一尺四寸,正書。

北魏武若如等造像三尊;孝昌二年八月武若如合門五十人造。(一)高二尺七寸,寬一尺二寸(二)高二尺半,寬一尺二寸4三)高二尺半,寬一尺一寸,正書。

白狄的一支春秋時在盂縣建立仇猶國,國滅后歸晉,戰(zhàn)國時屬趙國。置元仇城,隋改稱元仇縣,旋即改稱盂縣,但元仇一名卻保留下來,成為一個村名,現(xiàn)在的牛村鎮(zhèn)前元吉村和后元吉村在清代時為一個村,村名就叫元仇村。寺垴,也稱寺塬,位于后元吉村西約 1000米。此地舊建有寺,且地勢又較周圍略高而名。雖寺久已不存,但從田間地頭頻拾的磚瓦看,寺廟的存在時間當不晚于宋;另從造像題記分析,這些造像雕造之時,寺已存在了。是北齊比較常見的作品!

烏河流域地處盂縣西部"在歷史上政治經(jīng)濟地位比較重要"春秋時上游今陽曲縣境內(nèi)即有孟丙的封地盂邑"唐代這里設(shè)過烏河縣%上文村就是該流域非常突出的一個地方。該村附近有北朝的摩崖造像"宋'金'元時人文薈萃"僅張氏宗族就有35人登科進士"于是改村名(渴水)為(尚文)"后又改稱上文。就在該村村南的老爺廟舊址"1998年出土一批明代石造像"茲介紹于下。

孔子像青石質(zhì)"圓雕單體坐像"通高110厘米(圖九)。頭戴梁冠,面相端莊,頭微傾,長須飄拂。頸佩方心曲領(lǐng),身著盤領(lǐng)窄袖大袍,長披帶于膝前穿環(huán)下垂,端坐于石座上。石像面部貼金,帽子與衣服全部染色,衣邊為紅色,余皆藍色。座側(cè)銘文 牛氏長男張敏圣佑五都上文村仕主張進王氏正德六年九月十八日"圖一o)。

老子像 青石質(zhì),圓雕單體坐像,通高113厘米。頭戴束發(fā)冠,面相瘦削,內(nèi)著上衣下衫,腰束帶,外穿長衫,雙手捧笏板,端坐于座上。衣上殘留部分紅、綠、藍彩 圖一一)。座側(cè)銘文 圣佑五都上文村仕主張進王氏男張佰聚奉氏張伯恒侯氏郭縣同樂都石匠李彪李經(jīng)正德六年九月十八日造盂縣輻鏤都石匠。

這批造像除漢白玉像座有北齊河清四年的銘文外,其余都沒有明確的題記,但其所屬時代大體可以確定。兩件漢白玉背屏式造像與山東惠民出土的東魏—北齊造像頗為相似0另外兩件青石質(zhì)菩薩像也劉堂劉常"圖一二)。

文吏像 青石質(zhì),圓雕單體坐像。通高80 厘米,肩寬30厘米,座高27厘米。頭戴幞頭,方形臉,劍眉細目,口微閉。身穿圓領(lǐng)窄袖長袍,端坐于石座上,腳穿云頭履。左手平舉胸前,手中似持物,右臂自然垂于膝前。冠施黑色,臉涂白色 圖一三)。座側(cè)銘文 圣佑五都上文村仕主張進王氏/王升張氏/婿胡子儀張氏/安銳宜人張妙口/正德六年九月十八日造/僧人續(xù)顯"圖一四)。

文吏像 青石質(zhì),圓雕單體坐像,通高 83厘米,座高 33厘米,寬47厘米。頭戴幞頭,方形臉,劍眉細目,口微閉。身穿圓領(lǐng)窄袖長袍,腰系帶,端坐于石座上,腳穿云頭履。左手撫帶,右手撫膝。冠施黑色,臉涂白色 圖一五)。

文吏像 青石質(zhì),圓雕單體坐像,通高 78 厘米,肩寬 28厘米,座高30厘米。頭戴幞頭,方形臉,劍眉突睛,口微閉。身穿圓領(lǐng)窄袖長袍,腰系玉帶,有蔽膝,端坐于石座上,腳穿云頭履。右手撫帶,左手撫左膝。冠施黑色,臉涂白色,帶上玉鈴?fù)奎S色。造像通體保留雕鑿痕跡 圖一六)。

釋迦牟尼像 青石質(zhì),圓雕單體坐像,通高103 厘米。佛螺發(fā)高肉髻,長眉,閉目,眉間有白毫。身著袒右式袈裟,腰系帶,結(jié)踟趺坐于仰覆蓮座上。左手置于左腿上,右手撫右腿。面部及衣服部分貼金,螺發(fā)和袈裟局部涂藍彩 圖一七)。

弟子像 青石質(zhì),圓雕單體坐像,通高 65厘米。面龐豐圓,眉清目秀,內(nèi)著僧衣,下著裙,外穿偏衫。腳蹬云頭履,立于方形石座上。頭頂涂黑彩,衣服紅、藍彩共用 圖一八)。

弟子像 青石質(zhì),圓雕單體坐像,通高 48厘米。頭佚,上著偏衫,下著裙,蹬云頭履,立于方形石座上,雙手相握于胸前 圖一九)。

在一個遺址同時出現(xiàn)儒、佛、道三教造像,這是宋元以來三教合一背景下的產(chǎn)物。金大定中王重陽"聚徒寧海州,立三教平等會,以孝經(jīng)》《心經(jīng)》《老子》教人諷誦,而自名其教曰 全真'",并在其金關(guān)玉鎖決》中宣講 太上為祖,釋迦為宗,夫子為科牌"。朱元璋親為 道德經(jīng)》作注,又撰釋道論》《三教論》等著作,奠定了明代三教并用政策的理論基礎(chǔ),完成了 三教合流"或 三教歸一"向 三教合一"的發(fā)展。中國民眾在宗教上一向是兼容并收的,儒,道,佛諸家的內(nèi)容都早已司空見慣,三教合一把這些他們最熟悉的東西調(diào)和起來,推陳出新,民眾是樂于其成的。這也是幾種宗教在政權(quán)更替的打擊和中央集權(quán)日益強化下,逐漸走下坡路的一種現(xiàn)實反映。盂縣境內(nèi)從北魏到元代的摩崖造像為數(shù)不少,是歷史上宗教空前繁榮的見證,這批石造像的出土更加豐富了佛教從鼎盛到?jīng)]落的兩個發(fā)展階段的研究資料。

Hash:a65e2818505365ff985436a2e98aaeb5147e490f

聲明:此文由 考古快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