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穿戈壁沙漠,遠觀祁連雪山,這里是明長城的最西端

嘉峪遠眺 攝影:楊東

甘肅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長城橫斷戈壁,北連黑山高崖,南抵討賴河岸,在其間嘉峪山麓腳下、九眼泉湖西側,踞有另一處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的天下名關嘉峪關,鎖住河西走廊咽喉。

九眼泉湖及嘉峪關城攝影:王金

嘉峪關始建于明代。明洪武五年(1372年),為平定北元殘余勢力,朱元璋進行二次北伐,任命宋國公馮勝為右副將軍,領兵5萬出擊河西,大勝。馮勝考察河西防務,發(fā)現(xiàn)酒泉向西40里嘉峪山這一帶系河西襟喉,是西域入貢的必經之道,于是在九眼泉西北坡上置關隘,筑土城,周圍二百二十丈,高二丈余,東西兩城各有月城,以此關為要緊門戶。

祁連山雪映雄關 攝影:陳淮

登臨嘉峪關城樓,遙望河西走廊,其南祁連山長年覆雪,白色山峰斜刺長空,西面戈壁荒蕪浩瀚,黃濤如海,北面馬鬃山支脈黑山威嚴聳峙,身后東側清泉綠洲,巨型城障轄地勢之力,建雄關偉筑,連陲鎖鑰,不愧為河西第一隘口!

河西咽喉,連陲鎖鑰 攝影:何濤

馮勝首修的嘉峪關,當時只是一座土城,領明軍勝利之威而立于西北邊陲。弘治初,吐魯番國崛起,吞并明在西部設置的羈縻衛(wèi)所,嘉峪關防御壓力陡增。弘治八年(1495),巡撫徐進令肅州兵備道李端澄主持修建嘉峪關重關(羅城)和關樓。正德元年(1506),李端澄又加固了初筑的土城,并修建嘉峪關內城東西二城樓及官廳、倉庫等配套建筑

南北邊墻兩翼環(huán)抱 攝影:王金

嘉靖十八年(1539),尚書翟鑾視察西北防務后,上書加固嘉峪關關城,增筑兩翼長城。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jiān)筑一道長三十余里的長城,此后又多次增修、補修嘉峪關周邊長城,形成西南、西北、東北三面為半圓形的防御陣地,嘉峪關防御體系成為我們現(xiàn)在所見之模樣。

邊墻遺址上尤有版筑留下的印痕 攝影:王慧蓮

1961年,“萬里長城—嘉峪關”即被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與八達嶺、山海關等一起做為萬里長城代表,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名錄》。2000年被評為全國首批4A級旅游景區(qū),2007年又被評為全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qū)。

精巧之嘉峪關 攝影:楊東

嘉峪關防御體系由嘉峪關內城、外城、羅城、甕城、護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等建筑組成。

嘉峪關外城城墻 攝影:王慧蓮

關城內城基本為正方形,周長640米,高十米余。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取意旭日東升、紫氣東來、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取意懷柔致遠,西陲安定。內城東西門臺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門樓,飛闊凌空,遙相對峙,門外各有甕城守護。

東門甕城門“朝宗”門 攝影:陳磊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瞭垣斜壓隴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這是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林則徐遣戍伊犁,九月初八日經過嘉峪關留下的四首感賦之一。

光化佛光 攝影:楊東

林則徐在他此行的《荷戈紀程》書中記到,在嘉峪關西門樓上有額曰“天下第一雄關”。1837年清朝左宗棠駐肅州時重整關墻和關樓,并重書“天下第一雄關”的匾額。1931年西北軍閥拆關樓后此匾下落不明?,F(xiàn)立于光華門樓上的“天下第一雄關”匾,為趙樸初先生重新題寫。

透過光華門眺望柔遠門 攝影:張驊

嘉峪關城內修建有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初建于明隆慶年間,后來成為明清兩代鎮(zhèn)守嘉峪關的游擊將軍辦公場所,1987年在原建筑遺址上復建的,為兩院三廳式四合院。嘉峪關內其他建筑主要在民國期間被駐軍修建兵營時拆毀。

嘉峪關城內的游擊將軍府 攝影:陳淮

嘉峪關內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南北城墻中段各修一座敵樓。內城西門外建有羅城,與外城南北墻相連,羅城城門通往關外,有匾額“嘉峪關”,上建嘉峪關樓。關外百余米處立有巨碑,上書“天下雄關”。

俯瞰嘉峪 攝影:王金

嘉峪關建筑布局形式儼然卻不失精巧,宏偉沉毅,與遠隔萬里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嘉峪關流傳有很多民間故事,如一塊磚、燕鳴石等,令人遐思。

關城朔雪 攝影:王金

嘉峪關景區(qū)內有長城博物館,始建于1989年10月,是國內首座以長城歷史文化為主題,集展示長城文化、長城歷史和長城學研究成果為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館內主展“中華之魂”長城歷史文化陳列包括:“縱橫萬里——雄峙千年——長城歷史沿革”、“金戈鐵馬——邊塞烽煙——古代長城戰(zhàn)爭”、“長河落日—— 絲路花雨——河西長城絲綢之路”、“北漠塵清—— 山河形勝——嘉峪關 ”四個單元,總面積2700平方米,形式多樣、歷史翔實、可視性強、藝術品位高。

長城第一墩 攝影:李炬

嘉峪關長城向西南延伸,止在討賴河旁陡峭的河岸邊上。在這里,明代肅州兵備道李涵于嘉靖十八年(1539)監(jiān)筑了一個巨大的長城墩臺,名討賴河墩。

據河臨險的第一墩 攝影:梁漢元

它是明代萬里長城自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這里便是長城第一墩景區(qū)。

討賴河墩與明長城 攝影:楊東

討賴河墩北距關城7.5公里,矗立于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邊上,可謂用極天限。討賴河發(fā)源于是祁連山討賴掌,因此得名,其水為山雪融水,呈現(xiàn)漂亮的藍色。

馬鬃山支脈黑山 攝影:楊東

嘉峪關北側有黑山,是河西走廊北側馬鬃山山系的一條支脈。黑山崖壁上發(fā)現(xiàn)有摩崖淺石刻巖畫153處,是人類文明在河西走廊上活動留下的早期紀錄。

嘉峪關北翼長城延伸至黑山之上 攝影:楊東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代肅州兵備道李涵修筑長城自嘉峪關至黑山之上,墻體以本地的礫石和黃土夯筑而成。因筑于約四十五度的山脊之上,形似凌空倒掛,因而得名“懸臂長城”。

山上的“懸臂長城” 攝影:馬駿

懸臂長城距離嘉峪關市區(qū)約11公里,距離嘉峪關關城約7公里,是嘉峪關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懸臂長城由漫道、垛墻、墩臺組成,于1987年修繕,在首尾各增修一座墩臺,共有三座墩臺。登臨山頂,關外大漠荒涼盡收眼底。

小眾玩法

河西走廊一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留下了富有層次的文明遺跡。探尋完明清都大規(guī)模使用過的嘉峪關長城體系,可以在黑山去探尋人類早期游牧文明留下的黑山巖畫,然后前往嘉峪關市新城鎮(zhèn)的魏晉壁畫墓博物館,那里有一個“魏晉墓壁畫藝術陳列”,展出了大量自魏晉磚壁畫墓出土的磚壁畫,從那里,您能閱讀到自西漢開辟絲綢之路后,中原文明西進和東西文化交融在此留下的一道歷史年輪。

交通狀況

嘉峪關交通便利,公路、鐵路(含高鐵)、航空呈立體交通格局。國道312線高速公路縱貫全境。嘉峪關有直達北京、上海、西安、蘭州等地的航線,嘉峪關機場是4E級國際備降機場。嘉峪關市市內交通也十分便利,市區(qū)乘坐4、6路公交可到達關城風景區(qū)。

作者:張俊

來源:甘肅省文物局

Hash:8e294812d6633790346ce465cd51efe1349148f4

聲明:此文由 微游甘肅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