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遷葬蘭考一幕:百姓自發(fā)披麻戴孝,哭聲震天十幾人跳進墓穴

1964年5月14日,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因晚期肝癌病逝于鄭州。去世前,他提出唯一的請求,“我活著沒有治好沙丘,死后請組織上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丘上,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省委在焦裕祿去世后,決定將其安葬在鄭州革命公墓。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有關(guān)部門領(lǐng)導(dǎo)認為,葬在鄭州比葬在蘭考的規(guī)格要高,葬于革命公墓屬于褒獎和榮譽;其二,當時天氣已經(jīng)轉(zhuǎn)熱,遺體不便久存,而運回蘭考安葬,從勘址、審批到造墓、運輸,時間上不允許。

對于焦裕祿的遺愿,省委領(lǐng)導(dǎo)其實應(yīng)當也是知道的。比如省委第二書記文敏生曾在8月份的一次干部會上說到,“焦裕祿同志……說,沙堿沒治好,死不瞑目,死后要把他埋在沙丘上。”

焦裕祿追悼會暨安葬儀式是在1964年5月16日,也就是在他去世的第三天舉行的。省委第一書記劉建勛,組織部長張健民,開封地委、洛陽礦山機械廠和蘭考縣委領(lǐng)導(dǎo)代表,開封地區(qū)各縣縣委書記都來到了鄭州革命公墓。焦裕祿母親、遺孀、長子長女等參加。

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程約俊主持追悼會,開封地委書記處書記、焦裕祿的老領(lǐng)導(dǎo)趙仲三致悼詞。

英靈入土,本來這事情也算告一段落。但這之后,發(fā)生了兩件事,促成了焦裕祿一年多之后遷葬蘭考。

第一件事,就是新華社駐河南記者周原發(fā)現(xiàn)了焦裕祿這一重大事跡典型,向新華社副社長穆青匯報,穆青改變了原定采訪計劃,于12月17日帶人到了蘭考并被焦裕祿事跡所感動,于是決定到開封寫一篇關(guān)于焦裕祿的長篇通訊。

走之前,很多蘭考當?shù)匕傩障蚰虑嗪粲酰赫埌呀箷浀膲灠峄靥m考來,離我們近一點,我們可以早晚看看,可以去燒燒紙。他接觸的群眾中,不止一人表示,愿折壽十年給焦裕祿,或者代他去死,讓他繼續(xù)帶領(lǐng)大家改變蘭考面貌。

穆青到鄭州后,專程向劉建勛匯報了焦裕祿事跡,并提出盡快遷墳的建議。后河南省委很快有了以下打算:一、授予焦裕祿同志革命烈士稱號;二、盡快將焦裕祿遷葬蘭考,按他的遺愿埋在沙丘上;三、在蘭考舉辦焦裕祿事跡展覽,或辦一個展覽館。

1966年2月1日,河南省民政廳批復(fù)同意授予焦裕祿同志革命烈士稱號。次日,河南省委研究決定,將焦裕祿墓遷回蘭考。

第二是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2月7日的發(fā)表,產(chǎn)生了強烈的轟動效應(yīng)。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的報道和連續(xù)評論,掀起了全國性的學習焦裕祿的大熱潮。在這樣的背景下,完成焦裕祿同志生前遺愿,讓其魂歸蘭考,骨臥沙丘,就變成了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wù),刻不容緩。

2月18日,河南省民政廳確定了焦裕祿遷葬方案,初步定于2月21日上午在鄭州革命公墓舉行遷墓儀式,次日中午在蘭考新墓地舉行安葬儀式。

既然要遷葬,自然首先就要確定新的墓址。劉建勛為此專門派人到蘭考選址。

昔日蘭考荒涼的沙丘

蘭考有大大小小1600個沙丘,選址并不容易。眾人先后找到焦裕祿翻淤壓沙的試驗地張莊和蘭考800烈士的長眠地高場北地沙丘,但均不理想。

這時,蘭考縣委副書記張欽禮想起一件事。他說,有一次老焦領(lǐng)他到縣城北明代黃河故堤“土牛”察看風沙。焦裕祿登高四顧,高興地說,這個地方好,高瞻遠矚,可以清楚地看到風沙從哪里起落。將來我死了,要是能埋在這里多好!張欽禮的話,為眾人燃起了新的希望。

大家一同前去察看“土?!?,異口同聲都說好。如果在此地建造焦裕祿墓地,既符合焦裕祿本人的心愿,又便于日后管理和供人瞻仰。所以最終就定在了這里。

很快,縣委組織人員平整墓地的地基。機關(guān)干部和群眾踴躍參加,10天削低“土?!表敳课迕?,并完成了推土、平整、開掘基坑、砌花墻等工作。

接著,蘭考縣委派專人到鄭州起靈。原準備順便換口好點兒的棺材,但因為焦裕祿入園埋葬已3個年頭,棺材在地下過了兩個冬,挖出來后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無法換新棺。于是對原棺按照傳統(tǒng)工藝進行了修補和加固處理,用新木板托底,又在中間和兩頭加了3道鐵箍,最后刷了朱漆。

遷墓儀式最終改在了2月26日上午舉行。當時省里正在開三干會,劉建勛率參會的地縣領(lǐng)導(dǎo),以及省會和蘭考縣各界代表,焦裕祿母親、妻子、長女長子等親屬參加。

中午,掛有四節(jié)車廂的專列向蘭考進發(fā),除了省、地領(lǐng)導(dǎo),焦裕祿靈柩和護靈的親屬,還有從鄭州國棉三廠請來的軍樂隊。車頭前擺放著焦裕祿的大幅遺像,車廂兩旁掛著標語,標語是“向毛主席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學習”。

焦裕祿一生勤儉樸素,從未占過國家一分錢便宜。當他重返蘭考時,黨和國家卻極盡哀榮,給予了他最高的禮遇。

下午,專列抵達蘭考車站。這一天,縣城萬人空巷,車站人山人海,街道兩邊掛滿了數(shù)不清的挽聯(lián),成千上萬的蘭考老百姓自發(fā)披麻戴孝,等待焦裕祿靈柩到來。

當靈車出現(xiàn)在街道上,悲痛萬分的人群頓時像破了閘的洪流,急速涌上前去。男女老少,失去理智一般沖向靈車,齊刷刷跪倒一地,哭喊聲響成一片,驚天動地。

經(jīng)過現(xiàn)場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勸導(dǎo),靈車這才又徐徐向前挪動。跪倒在車頭的群眾淚如雨下,退一步,叩一個頭,靈柩兩旁的人則扶棺前行,泣不成聲。很多人用嘶啞的聲音無數(shù)次地哭喊著焦書記。

火車站離墓地約有3里路,平時不到5分鐘的路程,焦裕祿的靈車整整走了有兩個半小時。

靈柩抬至墓穴旁,現(xiàn)場的蘭考老百姓跪成一片。很多人再也控制不住情緒,哭喊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十幾名群眾不顧一切跳進墓穴,周圍更多的人則自發(fā)圍起兩道人墻,力阻棺木入穴。大家舍不得他們的好書記就這樣被埋了,死活不讓下葬。

縣領(lǐng)導(dǎo)流著淚做群眾工作,勸說聚集的老鄉(xiāng)們讓開。告訴大家焦書記為蘭考操盡了心,他太累了,累死了,應(yīng)該讓他好好歇息。

跳到墓穴里的群眾知道阻止落棺終究不可能,情緒失控地放聲大哭。最后,在工作人員多方勸導(dǎo)下,跳進墓穴和圍在墓穴的群眾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棺木放入墓穴時,拽繩的人千般不舍,怎么也不愿往下放繩子。棺木緩慢地下沉,周圍的哭喊聲如同海潮喧囂一般壓倒一切。當靈柩終于進入墓穴,覆蓋上水泥券后,數(shù)不清的群眾沖上來,墓地再次爆發(fā)震耳欲聾的哭喊聲。

人們齊刷刷跪倒在地,虔誠地磕頭,捧起黃土輕輕撒向墓室。準備好的鐵鍬全都閑置在了一旁。飛揚的黃土一點點堆積,焦裕祿與蘭考大地終于融為一體。

對于焦裕祿親屬來說,遷葬是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經(jīng)歷,然而完成逝者的遺愿,又是最值得欣慰的一件事。焦裕祿女兒焦守云曾在回憶錄中寫道:“遷葬的時候,我跟著拽著母親,見她哭得一會兒上不來氣,要撞在棺材上跟著他走?!?/p>

“要不是你爸爸臨終前對我的托付,我早隨他去了……”徐俊雅事后也曾對子女說過這樣的話。徐俊雅終生自責并難以釋懷的是,當年她同老焦結(jié)婚時,沒有來得及繡完那對鴛鴦枕頭。結(jié)婚時只繡一只鴛枕,成了徐俊雅至死不能原諒自己的一件憾事。她把那件事當成了丈夫早逝的預(yù)兆。

“人民的好書記,魂歸來兮!”黃沙有幸埋忠骨,翠柏含情守丹心。在人民博大溫暖的懷抱里,一生為百姓服務(wù)的焦裕祿,得到永生。

我是笑談古和今,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關(guān)注和點贊哦,會有更多精彩內(nèi)容源源不斷推送給你!

Hash:5d8d1a1e116e82d531dc8eaa0462962e43c06862

聲明:此文由 民國大人物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